細菌性感染

細菌性感染

細菌引起的感染包括醫院外感染和醫院內感染。引起醫院外感染最常見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革蘭氏陰性的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因院外感染的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故院外感染容易控制,而院為感染則一方面由於患者有原發病,抵抗力差,另一方面引起院內感染的細菌往往有耐藥性,故不易控制,所以死亡率高。

定義


細菌引起的感染。包括醫院外感染和醫院內感染。引起醫院外感染最常見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革蘭氏陰性的如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引起醫院內感染的則多為有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腸球菌、克雷伯氏桿菌、產氣桿菌和綠膿桿菌等。偶有難治的不動菌屬引起的感染。
院外感染的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故院外感染容易控制,而院內感染則較難治。
細菌性感染分類
細菌性感染分類
一方面由於患者有原發病,抵抗力差,另一方面引起院內感染的細菌往往有耐藥性,故不易控制,所以死亡率高。

人體正常菌群

人體皮膚以及與外界相通的口、鼻腔、胃腸道、尿道口、陰道等均有大量各種細菌寄居,這些菌群一般對機體無害,有的還有益,稱為正常菌群。但正常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使機體致病,在機體防禦功能下降、菌群改變寄居部位和不恰當地應用抗生素等情況時均可引起感染,在皮膚、鼻腔多見金黃色和表皮葡萄球菌,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為大腸桿菌、克雷伯氏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和擬桿菌等。

常見感染


細菌藉助表面的一些特殊成分和結構,吸附於人體皮膚粘膜的表面,然後以不同方式引起疾病。常見的人體細菌性感染有以下幾種:
皮膚的細菌性感染
皮膚表面普遍存在著金黃色和表皮葡萄球菌,因此皮膚最多見的感染系由葡萄球菌引起,如癤、毛囊炎等。嚴重的感染可發展到皮下組織形成蜂窩組織炎或癰等。其次可見大腸桿菌和產氣莢膜桿菌感染,除後者感染皮下有氣發展較快外,其他感染局部皮膚均有紅、腫、熱、痛,或有膿腫形成。
細菌
細菌
眼、耳、鼻、喉、口的細菌性感染
眼的細菌性感染有葡萄球菌、鏈球菌流感桿菌引起的結膜炎淚囊炎等。全眼球炎常與眼外傷或異物穿透傷有關。對閉合的傷口感染,除上述細菌外,需注意厭氧菌的感染。若母親患有淋菌性陰道炎,胎兒娩出時易受感染而患淋菌性結膜炎。母親陰道有 B群鏈球菌、利斯特氏菌皆可感染新生兒致腦膜炎。耳的細菌性感染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常見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流感桿菌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易引起耳源性腦膜炎。鼻的細菌性感染有鼻前庭炎鼻竇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多見,厭氧菌及流感桿菌亦可引起鼻竇炎。在喉部的細菌性感染中,扁桃體炎最常見,其他尚有咽旁及咽後壁膿腫,病原菌主要是鏈球菌及葡萄球菌。口腔的細菌性感染以牙周炎和牙齦膿腫最多見,腮腺炎頜下腺炎少見。病原菌主要系厭氧的消化鏈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等。
肺及胸部的細菌性感染
正常細支氣管及肺泡應該是無菌的,若機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睡眠或昏迷時將咽喉處分泌物吸入可導致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亦有因敗血症引起肺膿腫及膿胸者。院外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有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等。院內感染者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如克雷伯氏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等。院內感染的肺炎死亡率往往較高。
顱內細菌性感染
有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桿菌等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偶見頭顱外傷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敗血症后的腦膿腫等。腦脊液檢查對鑒別化膿性、病毒性和結核性腦膜炎幫助很大,腦脊液培養陽性者對診斷和治療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有時腦脊液的即刻塗片找細菌亦有一定的意義。
腹腔內的細菌性感染
腹膜、胃腸道、膽道感染以革蘭氏陰性桿菌多見,兼混合有厭氧的擬桿菌感染。病原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氏桿菌和擬桿菌等。癥狀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而有區別,腹水檢查對鑒別診斷有幫助,術后腹腔膿腫對病人有很大威脅,常引起多個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
泌尿及女性生殖系的細菌性感染
膀胱炎腎盂腎炎盆腔炎及附件炎等。病原菌同腹腔感染,亦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尿常規和盆腔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心血管系統的細菌性感染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淋巴管炎靜脈炎等。病原菌以草綠色鏈球菌、腸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亦有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癥狀各不相同。
診斷 各種感染均有發冷發熱,局部紅、腫、熱、痛等表現,關鍵的檢查是取血或膿液作培養,有時膿液塗片找菌有助於診斷。
治療 原則是引流和用抗生素,儘可能找出導致感染的基本原因,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皮膚感染,若不控制糖尿病,感染將接連發生。對葡萄球菌可用新青霉素Ⅱ(苯甲異?唑青霉素)或慶大黴素治療,嚴重病例可二者合用。對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可用頭孢唑淋鈉(先鋒黴素Ⅴ號)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多種抗生素耐葯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株(MRSA)可選用萬古黴素。對大腸桿菌、克雷伯氏桿菌等可選用氧哌嗪青霉素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果療效不好可改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綠膿桿菌感染嚴重者可選用頭孢塔齊定(頭孢噻甲羧肟)。
肝膿腫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或細菌感染所引起。阿米巴肝膿腫的發病與阿米巴結腸炎有密切關係,且膿腫大多數為單發;細菌性肝膿腫的細菌侵入途徑除敗血症外,可由腹腔內感染直接蔓延所引起,亦可因臍部感染經臍血管,門靜脈而入肝臟,膽道蛔蟲亦可為引起細菌性肝膿腫的誘因。
治療:
(一)全身支持療法:給予充分營養,糾正水和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必要時多次小量輸血和血漿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二)抗生素治療:應使用較大劑量。由於肝膿腫的致病菌以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在未確定病原菌之前,可首選對此兩種細菌有效的抗菌素,然後根據細菌培養和抗菌素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有效的抗菌素。
(三)手術治療:對於較大的單個膿腫,應施行切開引流,病程長的慢性局限性厚壁膿腫,也可行肝葉切除或部分肝切除術。多發性小膿腫不宜行手術治療,但對其中較大的膿腫,也可行切開引流。
(四)中醫中藥治療:多與抗生素和手術治療配合應用,以清熱解毒為主。

區別


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區別
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癥狀比較相似。下面四個方面是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區別。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顯的群體發病的特點,短期內有多數人發病,或一家人中有數人發病;而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則以散發性多見,患者身旁少有或沒有同時上感發熱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癥狀比咽部癥狀明顯;而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則扁桃體或咽部紅腫及疼痛比較明顯。若伴有腹瀉或眼結膜充血,則傾向是病毒感染。
3、單純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無膿性分泌物,而膿痰是細菌性感染的重要證據。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可輕可重;而細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緩,全身中毒癥狀相對較重。如果開始發熱不高,2-3天後,病情繼而加重,則多為細菌性感染。
小兒病毒性感染與細菌性感染的區別
如何根據原始初級資料判斷上感病原:
病毒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1、從發病率上講,85--90%為病毒,細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體等亦可引起。
2、細菌:中毒征重,熱退後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輕,熱退後精神如常。
3、細菌:多為馳張熱型(體溫忽上忽下);病毒:多為稽留熱型(體溫居高不下)。
4、扁桃體上有膿點------細菌;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病毒。
5、扁桃體充血,表面不平、烏暗------細菌;扁桃體充血,表面光滑、色鮮-----病毒。
6、有卡他癥狀(留清涕)----病毒;有膿涕、膿性分泌物----細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齡組(嬰幼兒)-----細菌多;大年齡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併細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見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認為其中少數為桿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為細菌;咳嗽痰少-----多為病毒。
12、祖國醫學認為:清痰(涕)為寒,黃(膿)痰(涕)為熱,現代醫學從另一側面認為:前者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為桿菌,後者為細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可輕度升高,但N多不高。細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種情況: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為陰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為陽性菌。
分類比總數更有意義。
14、機查血象WBC分類與手工差異大,應以手工為更準確。
15、發熱伴寒戰-可能系細菌感染。
16、發熱伴手足涼---可能是陰性菌感染(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敗血症,要警惕shock)。
17、在癥狀、體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時,應結合CRP、NALP等檢查綜合分析。
基於以上"經驗",臨床操作似"容易",然而小兒解剖、生理、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血常規又太“常規”了,往往缺乏特異性,兒童疾病又變化多端,傳變迅速,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發達國家不可比擬,積習難改(比如隨地吐痰吧),所以,原發/繼發細菌感染也就多了,要等一些化驗結果出來(如病原培養、血清試驗,且不說在基層沒有相當條件),恐怕要耽誤了孩子的病了。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嗎?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嗎?在抗生素出現之前,人們用傳統醫學不也繁衍生息了嗎?所以,用與不用,要辨證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