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
家豬交叉感染
同時,也要重視飼料、飲水的清潔衛生,不喂腐爛、發霉和變質飼料,圈舍經常清掃,保持清潔、乾燥,冬防寒保暖,夏防暑降溫,食槽和管理用具保持清潔等都是預防疾病不可忽視的內容,也是保證豬只生長發育和體格健壯、抗病力強的基本條件。
1)分群飼養。
根據性別、年齡及各種豬的營養要求確定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以保證豬 的正常發育和健康,防止營養缺乏。
2)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保持豬舍清潔舒適、通風良好、防寒保暖、保暑降溫,以提高飼料利用率、保進豬的生長、減少疾病發生。
3)做好養豬場環境、豬舍的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消滅病原體,清除環境的傳播因素。
具體操作:詳見集團推出的SAP飼養方案。
5)補喂無機鹽,防治仔豬貧血。
補充鐵、銅硒、鈷等微量無素。
6)穩定飼料種類,定時定量飼餵。
7)注意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防止斷奶小豬 腹瀉。
·購買豬要防疫、檢疫。
·制定合理的防疫方案。
(1)選好場址,合理布局。
(2)建立防疫制度,防病傳人。
(3) 豬舍清掃、消毒、保持清潔衛生。
(4)驅蚊蠅、來鼠。
(5)注意疫情檢測,及時發現疫情,以儘早採取防治措施。
性質、豬只日齡和用途等情況,不可能有一個能適合我國的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飼養方式的統一的免疫程序。
2)驅蟲模式 對懷孕母豬產前20-30天用一次搞寄生蟲葯,配種前用一次。公豬每年至少用藥二次,但感染嚴重的豬場,每年應用藥4-6次,仔豬20日齡用紅一次,80-90日齡用藥一次。後備母豬配種前用藥一次
,新買小豬驅蟲二次,間隔10-14天。
1)防止嚴硝酸鹽中毒。
2)防止馬鈴薯中毒。
3)防止發霉飼料中毒。
4)防止餅、粕、糟、飼料中毒。
5)防止食鹽中毒。
6)防止藥物中毒、
1)控制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豬群。
1)藥費的比例:消毒藥大於預防葯大於疫苗大於治療葯。
2)獸醫的職能:從治療獸到預防獸醫到保健獸醫。
3)防制的改變:從重視個治療到重視群體治療到重視預防與保健。
4)重治而輕防:改變只是治病,而不知如何防病。
5)療程的重視:改變治療中癥狀減輕即停葯的習慣,一定要注重療程。
豬瘟是一種高度接觸的病毒性疾病,表現為急性、慢性、非典型性的感染過程。
1)流行特點;無季節性,高度傳染性,強毒感染時病死率很高,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2)臨床癥狀:
、四肢、腹下及會陰等部位最常見,病程10-20天死亡。
慢性型:食欲不振,精神萎頓,體溫升高不降,皮膚有紫斑或壞死,日漸消瘦,病程1個月至3個月。
3)剖檢變化:
有數量不等的出血點;脾臟出血性梗死變化;慢性豬瘟在回盲口有紐扣狀潰瘍。
1)預防措施:提高豬群的免疫水平,防止引入病豬,切斷傳播途徑,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免疫預防注射,舍內外經常性的消毒。
2)流行時的防治措施
封鎖疫點
對疫區的假定健康豬的受威脅區的豬,立即注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劑量可增至6-8倍。
徹底消毒:病豬圈、墊草、糞水、吃剩的飼料用具遠的應徹底消毒,消毒藥以火火鹼為宜,也可用火焰噴燈灼燒。
預防: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按免疫程序定期免疫接種,一旦發病,立即隔離,對全群豬測溫。
1987年美國首先報道本病,不久傳到美洲、歐洲和世界諸多養豬國家,稱為災難性的“神秘豬病”,又名:豬不孕和流產綜合征、豬流行性流產和呼吸綜合征、藍耳病。我國台灣省於1993年暴發本病,短期內流行全島,無一豬場倖免,損失慘重。1995年以來我國對本病進行研究,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本病的陽性率甚高,但除了北京、天津等地個別豬場暴發本病外,其他地區未見流行,不引起重視。2001年夏季開始,幾乎在全國範圍內,突然暴發本病,謂之全國一片蘭(蘭耳病),流行之廣、損失之大,前所未有。
本病給豬場帶來的損失:
1,部分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死產。
2,哺乳仔豬感染后大批死亡。
3,空懷母豬受胎率下降,返情率增加。
4,保育豬的死亡率高達30%。
5,浪費了大量醫藥費,打擊了養豬的積極性。
6,所幸本病通常只襲擊一次,國內外的實踐表明,至今尚未發現再次暴發或連綿不斷地流行。但保育豬由於抵抗力下降,易併發多種病,可能要持續較長的時間。
1992年才分離到本病毒,稱動脈炎病毒。該病毒可分美洲和歐洲兩個血清型,前者弱後者強,我國屬美洲型但毒力又很強。
病毒的基因易發生變化:
1,美國1997年至少發現6個基因亞型。
2,日本1999年在37株野毒中分出14個基因亞型。
3,加拿大和日本等國發現感染藍耳病的豬體內存在著PCV2
對本病毒尚有許多不解之處:
1,病毒從何而來,如何引起免疫抑制!
2,本病為何傳播得如此快!
3,是否存在毒力增強的變異株!
4,據說低抗體的豬反而能激發本病的發生而高抗體又能持續多長時間!
1,僅感染豬,癥狀及危害與豬的日齡、用途和併發症有關,新疫區傳播快、病情重,老疫區趨於緩和。
2,本病流行無季節性,主要經空氣和接觸傳播。
3,病程1-3周,豬場越大,流行過程越長。
4,應激可促使本病的暴發,而感染本病後又併發別的疾病。
2,空懷母豬:出現流感的癥狀,不久痊癒。但配種率、受精率下降,出現延遲發情和持續不發情,公豬的精液減少,活力降低。
3,育肥豬:有暫時的體溫升高反應,若無繼發感染,問題不大。
4,哺乳母豬:表現厭食、沉鬱、昏睡、發熱的一過性反應,但泌乳量減少或無乳。
剖檢病變:
2,仔豬:皮下水腫,眼瞼水腫,腎常見出血小點,類似豬瘟。
1,血清抗體檢測,對診斷本病的意義不大。
1,在新疫區本病防不勝防,很難倖免,但損失可以降低,病程可以縮短。
2,疫苗接種:調查證實,新疫區接種疫苗,雖不能阻止本病的發生,但危害程度可下降。老疫區接種疫苗的作用多大尚待研究。
3,採用無公害的消毒劑,進行帶豬消毒和空氣消毒,推薦適合本病的消毒劑——舒博消毒劑(主要成份新過氧化氫液)。
4,建立適合豬的生物安全體系,提供良好的飼養管理環境對將低本病的危害、縮短病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991年加拿大發現本病,1997年首次報道,其後的幾年內,迅速傳遍世界各養豬國家和地區。又名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症、豬圓環病毒(PCV2)感染。有二個血清型:
Ⅰ型:不致病,廣泛存在於豬群中
Ⅱ型:有致病性
健康的豬源細胞中,有時也可能存在PCV2,而且不產生細胞病變,給疫苗生產帶來麻煩。回顧性抗體調查表明1969年存檔的血清中測出PCV2的抗體。西班牙對1986年以前存檔的病豬組織樣品分析發現PMWS典型的病變。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一般消毒藥都不能殺死。在豬群中,本病的血清陽性率很高,若以此來診斷本病的意義不大。
流行特點
2,本病對5-16周齡的豬易感,尤以6-9周齡較常見,其他日齡的豬呈隱性感染,但能帶毒、排毒。
3,仔豬混群、免疫刺激、氣象氣候、飼料營養、環境惡劣、擁擠、潮濕、低溫、繼發感染等因素可誘發和加重本病。
4,本病在豬場中緩慢流行,若防制不力,可持續1年左右,發病率為5%-30%,病死率50%-100%。
2,若有繼發感染,則癥狀複雜,除呼吸困難和消瘦外,有四肢或關節腫大,體溫升高、腹瀉、共濟失調等。
對已知伙發感染的疾病進行免疫接種:HC、PRRS,PPV,PR,APP 等。
1,“感染”物質的主動免疫:通常指本豬場感染豬的糞便、死產胎豬等,飼餵母豬,尤其是給初產母豬在配種前口服懷孕80天後再補充飼餵一次,有一定的效果。
1,培育好哺乳仔豬和保育前期的仔豬,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注重營養,使用優質的配合飼料。
2,新生仔豬斷臍、斷尾、斷齒、去勢、注射時都要注意嚴格消毒。
3,保育舍要嚴格做到全進全出。
4,降低保育舍的飼養密度。
5,調控保育豬舍的溫度(不低於16oC)。濕度和空氣的潔凈度。
6,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或淘汰。
1,當前流行的O型,豬最易感,牛、羊都可感染。
2, 冬春多見,常年都可發生。
3, 流行地區常呈跳躍式的發病。
4, 發病豬場若不及時撲殺,很快殃及全群。
5, 免疫豬群只能抵抗200個以內的感染劑量(疫苗的保護率是有限度的)。
6, 發病豬群中,母豬有較大的抵抗力,肥育豬癥狀最典型,哺乳仔豬可突然死亡(心肌炎)。
7, 病程1-2周,一個豬場的流行過程2-3個月。
8, 嘴唇與蹄子出現特徵性癥狀一目了然。
9, 病死率約5%-10%。以哺乳仔豬為多。
哺乳仔豬突然死亡(心肌炎、虎斑心),育肥豬:喜卧,行走困難,趕之嘶叫,病肢不敢著地,疼痛細查病變蹄子有丘診或
紅斑,同時可見到幾隻蹄子有病變,病豬也可能有數只。本病帶來的淘汰、撲殺、封鎖、隔離、消毒、治療、掉膘等經濟損失慘重。
經驗教訓
出豬台的防疫漏洞:
1,購豬者入內選豬
2,飼養員趕豬上車
3,多餘豬返回舍內
4,出豬台消毒不嚴,本場工作人員出入豬場消毒不嚴,主要是家住本地的飼養人員。攜帶進場的物品消毒不嚴,特別是錢幣。
免疫接種要保質保量
免疫有程序,接種按規程。首免20日齡,二免60日齡(可與豬瘟免疫同時進行,注射部位:后海穴位)。定期作抗體檢測,血凝價1:32以上才有一定的保護力。重視檢疫,早期發現才能做到早、快、小、嚴。哺乳仔豬突然死亡(心肌炎)。肥豬無故跛行,不願站立,喜卧。切忌盲目治療,緊急免疫接種前要檢疫,針頭要只只更換。
1, 病原屬於皰疹病毒,一個血清型。
2,可感染多種動物甚至鼠類,以豬最嚴重。
3,急性病例的體液、流產胎兒及分泌物中含有本病毒。
4,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均帶毒,存在於大腦的三叉神經中,但何時、如何排出病毒,尚不了解。
2,妊娠後期感染后,產出弱仔或在3-5日齡內出現嘔吐、腹瀉和神經癥狀而死亡。
3,哺乳母豬感染后,只呈一過性的發熱,但一周后乳汁中含有大量病毒,哺乳仔豬可整窩感染,急性死亡。
4,哺乳仔豬的保育豬感染,呈現神經癥狀和轉圈運動,病死率很高。
5,60日齡以後的豬感染癥狀不明顯,呈現一過性的發熱有的豬可發生咳嗽、氣喘和生產水平下降。
1,發現病情及時剔除或隔離
2,保育豬舍要全進全出,做到不混群
3,重視保育舍內的溫度和空氣質量
4,試用副豬嗜血桿菌多價滅活苗
肥育豬 10-12周齡 首免
14-16周齡 貳免
後備種豬 10-12周齡 首免
14-16周齡 貳免
20-26周齡 叄免
所有種用公、母豬間隔4個月接種一次。
2,本病流行很廣,是國際公認危害規模化豬場的常見病、多發病。
3,主要經接觸和空氣、飛沫傳播,密集飼養、空氣不流通、氨氣濃是激發本病的誘因。
4,各種日齡的豬都可感染,但以成年豬較多見。
5,呈小規模的暴發和零星散發的流行,或呈“跳躍式”的傳播。
1,本病多呈慢性經過,有不同程度的間歇性咳嗽、食欲不振,若環境良好則能耐過,僅對日增重有一定的影響。
2,偶然見到急性病例,體溫41℃以上。表情漠然,呼吸困難,皮膚髮紺,鼻流帶血泡沫,病程1-3天,療效不佳,凶多吉少。
3,特徵性的病變:肺與胸膜粘連或在肺表面有纖維素性物覆蓋。
1,氣溫突變
2,空氣質量差
3,飼料營養不良
4,混群或管理不當
5,運輸疲勞 環境變化
6,其它疾病併發感染
1,食慾下降、精神沉鬱、打堆昏睡、日益消瘦
2,呼吸困難、腹式呼吸、咳嗽、鼻腔流出漿液粘性分泌物
3,關節腫脹、步態不穩、耳尖皮下皮膚呈紫色
4,有的體溫升高,療效不顯,衰竭死亡,病程1-2周
1,體表淋巴節腫大
2,胸腔,心包腹腔積液
1,病原:豬肺炎支原體(霉形體)。
2,本病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我國地方豬種和雜交豬對本病十分易感。
3,無本病的豬場若從疫區引進隱性病豬,可發生爆發流行。
4,本病一旦傳入豬場,很難斷根,成為豬場的老大難病。
5,本病主要通過鼻腔接觸和空氣傳播,在豬群密集,通風不良的條件下有利於本病的傳播。
6,主要癥狀為咳嗽和氣喘,懷孕後期的母豬和保育豬癥狀更明顯。
8,新疫區或流行初期呈急性,老疫區呈慢性。
9,特徵性的病變:肺的心葉、尖葉、中間葉及隔葉的尖端呈現肉樣或肝樣病變。
心葉、尖葉、中間葉實變
1,本病的病死率不高,以慢性病例為多見。試驗表明:病豬的日增重較健康豬下降17.4%,飼料效率降低14%。
2,由於本病的存在,常需用藥物防治,增加了醫藥費用的支出。
3,本病易誘其他呼吸道的疾病(巴氏桿菌病、胸膜肺炎、斷奶仔豬呼吸綜合征等)。
1,患有本病的豬不宜留作種用。
2,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減少併發感染。
4,對豬群進行全面的抗體檢測,根據感染日齡的特點,開展合理的免疫接種。
1,國產支原體活疫苗(例168弱毒株):地方品種豬反應大,胸腔或氣管注射,接種前後一周內,禁服抗菌藥物
2,進口疫苗:保豬利支原體滅活苗 肌肉注射 5-7日齡 21-23日齡
3,茵格發(德國勃林格):豬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 15日齡一次免疫
1,病原為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
3,許多國家的規模化豬場都存在本病,我國的一些豬場也有本病的報道。
4,外來品種的豬及其雜交後代對本病易感,我國地方豬種有較強的抵抗力。
5,豬群密集、通風不良、營養缺乏等誘因,均可導致發病率上升和病情加重。
6,本病一旦傳進豬場,不易撲滅,很難斷根,在豬群中傳播緩慢,不時出現新病例。
1,哺乳仔豬:原發性肺炎→劇烈咳嗽→嗤鼻→呼吸困難→死亡。
3,病程較長者出現鼻甲骨萎縮、顏面變形。
1,直接引起部分仔豬死亡。
2,易誘發其他呼吸道疾病。
3,為了防治本病不斷需用藥物防治,勞民傷財。
4,病豬的日增重明顯緩慢,較健豬日增重減少59克。
5,種豬場存在本病,信譽掃地。
1,患病種豬必須淘汰。
2,常規的衛生防疫措施。
3,藥物防治,同氣喘病。
4,疫苗接種。豬萎縮性鼻炎油乳劑滅活菌。對種用母豬進行免疫,仔豬可獲得保護。
豬痢疾
(一)綜述俗稱豬血痢,病原為豬痢疾密螺旋體。特徵為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本病一旦傳入,不容易清除,康復豬帶菌率很高,帶菌時間可達70天以上,嚴重影響豬的生產發育,增加飼料消耗。僅感染豬,不分品種、性別、年齡,以7~12周齡豬多發,也無明顯的季節性。消化道是唯一的感染途徑,蒼蠅帶菌4小時,小鼠帶菌100天以上,大鼠帶菌2天,也是不可忽視的傳染源和傳播者。
(二)臨症不同程度的腹瀉,先軟后稀,最後拉水樣糞,內混粘液或帶血。嚴重時糞便呈紅色糊狀,內含大量粘液、血塊及膿性分泌物。體溫升高,40~41℃,精神不振,厭食,消瘦脫水,弓背收腹,被毛粗亂無光,後期排糞失禁,衰竭,或痊癒或死亡。
(四)防治痢菌凈、泰樂菌素、環丙等。
(一)綜述又稱細螺旋體病。病原為致病性鉤端螺旋體,人畜共患。特徵為發熱、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流產、皮膚和粘膜壞死性及水腫等。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能感染,其中以豬、牛最易感。各種年齡均可感染,以幼豬發病較多;無季節性,但夏秋季節發病較多。主要經損傷的皮膚感染,其次為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一般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
(二)臨症發熱(39~40℃),大便密結,干硬呈顆粒狀,小便濃茶樣,幼豬拉血紅蛋白尿(淺紅)或血尿。病豬頭部和頸部發生水腫,故名位“腫頭病”或“大頭瘟”,結膜炎,可視粘膜黃染。妊娠母豬流產,哺乳母豬發熱、無乳。
(三)病理頭、頸部和全身皮下組織水腫,漿膜和粘膜黃染。膀胱高度膨脹,充滿紅褐色,類似濃茶的尿液。肝臟腫大,黃棕色,疸囊腫大充盈,腎腫大,有灰白色的壞死灶。流產胎兒全身浮腫,皮膚有紅斑,肺有黑色壞死灶。
(四)防治常用鏈黴素、土霉素、金黴素等,再結合對症治療,其中葡萄糖、維生素C靜脈注射和強心利尿,有利於提高治癒率。免疫:鉤端螺旋體菌苗,15kg以下仔豬皮下或肌肉接種2ml,成豬3~5ml,間隔7天再1次。
布氏桿菌病
(一)綜述豬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特徵為母豬發生流產、不孕,公豬發生睾丸炎。不分年齡、品種,妊娠母豬最易感,哺乳仔豬感染后不表現臨床癥狀。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乳汁、****中普遍帶菌,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皮膚、交配、呼吸道感染。無季節性,多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二)臨症妊娠母豬流產,產後胎衣不下,乳房腫脹,*****流出粘性、膿性分泌物。公豬睾丸和附睾炎,睾丸顯著腫脹,後期萎縮,失去配種能力。少數病例關節炎,多發於後肢關節,腫大,囊內液增多,有時關節強硬。頜下、頸、腹股溝和咽部淋巴結常發生腫脹。
(三)病理髮病母豬子宮粘膜化膿性炎症及卡他性炎症。公豬化膿性或壞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切面可見化膿灶或壞死灶。關節炎,常出現於四肢大的複合關節,開始出現滑膜炎,繼而化膿性或纖維素性關節炎。
(四)防治定期進行血清學檢疫,及時淘汰陽性和可疑豬。
(一)綜述豬皮膚真菌病又稱皮膚黴菌病、表面真菌病、小孢子菌病等,俗稱錢癬、脫毛癬、禿毛癬等。是由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所引起的豬的皮膚病的總稱。不分品種、年齡、性別。也無季節性,但以秋、冬季多見,陰冷潮濕且衛生不良的環境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1.治母豬缺奶。①取紅糖200克,雞蛋6個,帶殼打碎與糖拌均,再加入白酒200克,加到少量飼料中喂母豬,一次喂下,當日可見效果。②紅糖200克,黃酒300克,雞蛋1個去殼后與紅糖黃酒拌均,加入飼料中喂母豬,每日2次,連喂3天。③取紅糖250克,與等量豬油同煮,熟後分成3份,每日取1份拌入飼料中飼餵,連續喂3天,見效迅速。
2.治豬痢疾。①仔豬白痢:用紅糖50克,大蒜200克,山楂100克,甘草60克,黃連200克,混合后搗爛,加入料中餵豬,每天3次,連用3天。②仔豬紅痢:用白糖50克,大蒜200克,山楂100克,甘草60克,黃連200克,白岌100克,混合后搗爛並加入到飼料中餵豬,每天3次,連用3天。
3.催母豬發情。①取紅糖300克,放入鐵鍋中加熱到半焦后加入水500毫升,燒開約5分鐘,將此糖液加入飼料中拌均后飼餵,每日3次,5日後見效。②取紅糖50克,鮮韭菜籽250克,拌在飼料中飼餵,每日3次,連喂7天見效。
眾所周知樹葉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豬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多種營養元素,是餵豬的好飼料。殊不知,樹葉餵豬不僅營養促生長還可入葯治豬病。例如:鮮柳樹葉性味苦寒無毒,嫩葉味苦性涼、無毒,具有清熱透疹、利尿解毒功效;桃樹葉有利尿作用;桑樹葉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明目的功效;松樹葉,又稱松針具有溫經活血、祛風燥濕的作用,能治療風濕疼痛;鐵樹葉可清熱,止血,散瘀;山楂葉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抑菌等作用;梧桐葉具有清肝火、降血壓的功能;枇杷葉可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榕樹葉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除濕;枸杞葉具有清熱止渴,補虛益精的功效;梧桐葉可祛風除濕;側柏葉具有涼血止血、祛痰止咳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內外出血,如吐血、咯血、外傷出血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柿葉能降低血壓,清熱止血。樹葉治豬病驗方很多,茲舉例如下:
方1,母豬過肥,可用桃樹葉1500克煎水適量,分2次喂服。
方2,用鮮桃葉160~190克,搗爛加酒糟2500~5000克,拌飼料飼餵1~2次即可。
適用於飼養不當引起的不孕。
鮮桃葉500克搗爛,與煤油250克和勻塗患部,每日1~2次,連塗2~3日。一般在2~3天見效。
方1,鮮桃樹葉搗爛,擦豬身數次。
方2,白楊樹皮、桃樹皮各3份煎濃汁,加煤油1份,塗擦患處。
方2,桃樹嫩葉、鮮馬齒莧各適量,蜣螂(焙乾細末)適量,共同搗碎,塗於患處,治蜂窩織炎腫痛硬熱。
鮮椿樹葉150克,鮮桃葉100克,大蔥150克,鮮韭菜250克,搗爛后拌料,每天一次,連用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