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是中國民族樂器和中國民族音樂的統稱。“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中國傳統樂器”則種類繁多,有堂鼓,花鼓,鈴鼓,太平鼓,書鼓,象腳鼓,雲鑼,鈸,鍾,磬塤,簫,排蕭八角鼓,笛子,嗩吶,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揚琴,古琴等。

概述


蕭
一 民樂沿革
(一)先秦時期的器樂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塤、籥、龢鼇、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裡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蕭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腰鼓
腰鼓
(二)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器樂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咸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卧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一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往,傳人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人甘肅一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朗)已傳人南方。
(三)隋唐時期的器樂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 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一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奚琴,開闢了樂器演奏的一個新的領域。
月琴
月琴
(四)宋、元、明、清的器樂
這一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c1),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一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一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于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裡去辦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獨奏音樂


第一章 笛、笙音樂
第一節 笛子的形制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四個)出氣孔以及六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橫吹。
第二節 北方梆笛音樂
梆笛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 《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 《蔭中鳥》《冀南小開門》《和平鴿》《頂嘴》。
第三節 南方曲笛音樂
曲笛代表曲有:陸春齡演奏的《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中花六板》;趙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謂演奏的《姑蘇行》。
笙
一、笙概述
(一)歷史沿革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年——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稱。古代《尚
書·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鏞以間”,《詩經·小雅·鹿鳴》中也記載有“吹笙鼓簧”。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歷史文獻中,都多處記載了笙這件樂器。最早的實物,見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樂器,距今已有二干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二十六簧型制的樂器叫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型制的樂器叫笙。(二)樂器簡介
笙的形制:笙主要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組成。笙簧古代用竹制,后改用響銅;笙笛為長短不一的竹管(多以紫竹製作),於近上端處開有長形音窗(即出音孔),近下端處開有圓形音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腳以裝簧片,並插入笙斗內;笙斗用匏、木或銅製成,圓形平頂,頂上開有插苗孔,笙斗旁連有吹口。
第二章 二胡、板胡音樂
第一節 二胡概述
二胡、京胡、京二胡軟弓京胡、根卡、粵胡、四胡墜琴中胡、大胡等;板面類的如板胡、椰胡、二弦。典型音樂:《十番鼓》《十番鑼鼓》,阿炳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
第二節 當代二胡藝術
《河南小曲》 (劉明源曲)、《梆子風》 (項祖英編曲)、《江河水》(黃海懷移植)、《秦腔主題隨想曲》 (魯日融編曲)等。根據聲樂作品移植改編的作品有《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閔惠芬改編)、《子弟兵和老百姓》 (晨耕、唐訶編曲)、《北京有個金太陽》(蔣才如編曲)等。在二胡作品創作方面,五十年代有《流波曲》(孫文明曲)、《拉駱駝》(曾尋曲)、《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趕集》(曾加慶曲)、《湘江樂》(時樂濛曲)、《在草原上》(朴東升曲)等;六十年代初期有《豫北敘事曲》(劉文金曲)、 《三門峽暢想曲》(劉文金曲)、《賽馬》(黃海懷曲、沈和群改編)等;七十年代,亦出現有《喜送公糧》(顧武樣、孟津津曲)、《憶親人》(蔣才如曲)、《賓士在千里草原》(王國潼、李秀琪曲)、《山鄉郵遞員》(程輝庭曲)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
、《戰馬奔騰》(陳躍星曲)、《草原新牧民》(劉長福曲)。
第三節 板胡音樂
一、板胡概述
板胡在民間有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
二、板胡獨奏藝術的發展
劉明源演奏的《東北小曲》(東北民歌彭修文編曲)、《大起板》(何彬移植改編)、《山東小曲》(原野、化均編曲)、《秦腔牌子曲》(郭福團編曲)、《馬車在田野上賓士》(葛炎曲,劉明源、徐連增改編);張長城演奏的《紅軍哥哥回來了》(張長城、原野編曲)、《秧歌》(張長城編曲)、《秀英》(蒙古民歌,張長城改編)、以及谷達儒同志演奏的《燈節》(白潔、戚仁發曲)、《慶豐收》(谷達儒曲)、閻紹一同志演奏的《花梆子》;(閻紹一編曲)、周其昌演奏的《春城節日》(周其昌、丁永盛曲)等等。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
第三章 箏音樂
第一節 箏概述
歷史沿革:箏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樂器,各地區的傳統箏曲全國有代表性的箏曲主要分佈於河南、山東、江浙、閩南廣東梅州與潮汕等地。
一、山東箏曲
山東箏曲主
要流傳於山東荷澤地區的鄆城、鄄城一帶。山東箏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兩種,“大板曲”主要由山東琴曲構成,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漢宮秋月》《四段錦》(包括《清風弄竹》《山鳴谷應》《小溪流水》《普天同慶》四段)、《昭君怨》(又名《美女思鄉》)、《鴻雁捎書》《鸚囀黃鸝》等;“小板曲”主要由山東琴書唱腔曲牌形成,代表曲目有《鳳翔歌》《大八板》《降香牌》等。如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全曲由《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曲組成。
二、河南箏曲
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又名《河南八板》)、《鬧元宵》《新開板》《高山流水》《打雁》《閨怨》《昭君和番》《落院》《上樓》。
三、武林箏曲
武林箏流行於江浙地區代表曲目有《雲慶》《四合如意》《高山流水》《將軍令》《月兒高》《海青拿鶴(鵝)》《三十三板》等。
四、客家箏曲
客家音樂是廣東客家語系地區流傳的民間器樂曲代表曲目有《出水蓮》《平山樂》《崖山哀》《蕉窗夜雨》《挑簾》《翡翠登潭》《散楚詞》《玉連環》《千里緣》(原稱《有緣千里》、《將軍令》。
五、潮州箏曲
潮州音樂是廣東潮州語系地區流傳民間器樂曲。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黃鸝詞》《昭君怨》《柳青娘》《平沙落雁》《鳳求凰》《錦上添花》《深閨怨》《小桃紅》《月兒高》等。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
第四章 琵琶音樂
第一節 概述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彈撥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秦漢至唐代這一時期,琵琶二字成為多種彈撥樂器的混稱。唐代以後,琵琶才作為一件獨立樂器的專用名詞而沿用到今天。
第二節 重要曲譜及流派
(一)代琵琶曲譜
該琵琶譜曲目有《品弄》《又慢曲子西江月》《長沙女引》《撒金砂》《水皷子》《又慢曲子》《傾林樂》《伊州》《又慢曲子伊州》《急曲子》《急胡相問》《慢曲子心事子》等二十五首。
國朝燕京王君錫派(北方直隸派)所傳琵琶曲目:
西板十二曲:
文板:《正板》《素串》《懶梳妝》《鳳求凰》《平沙落雁》;
武板:《葡萄輪》《下雲羅》《緊中慢》《上番》《中番》《石音》《野馬跳澗》;
大麴:《十面》十三段;
雜曲:《普庵咒》十六段(錫山楊廷果曲)。
西板正調四十九曲:
文板:《思春》《昭君怨》《傍妝台》《美女穿梭》《水龍吟》《金鼇哭龍》《似彈非彈》《瑣南枝》《斑鳩過河》《秋江》(一名《秋江晚渡》)《訴怨》《玉連環》《雨打芭蕉》《三跳澗》《泣顏回》《懶畫眉》《扣連環》《百鳥朝王》;
武板:《艷陽天》《范陽洲》《革蹬點》《巧梳妝》《輪京》《老京》《挽不斷》《四字》《步步高》《錦纏道》《絆馬索》《千勝》;
隋手八板:《春光好》《鳳銜珠》《翠雲濤》《駐春妝》《泛仙槎》;
雜板:《花勝》《側垂蓮》《三通鼓》《雙飛燕》《漁歌唱晚》《雁陣驚寒》《花雨繽紛》《蜂蝶爭春》《猿啼鶴唳》《小月兒高》《仙人過橋》《蝶戀花》《鳳凰吟》《清平調》。
(二)上海浦東派
代表人物鞠土林、陳子敬、沈浩初等。樂譜有《鞠士林琵琶譜》(乾隆、嘉慶年間傳譜,林右城編輯)內有曲目:《平沙落雁》《六板》《老八板》《慢商音》《十面埋伏》《得勝令》《霸王卸甲》《海青》《月兒高》《陳隋》《普庵咒》《夕陽簫鼓》《緊中慢》《普庵咒》《高尖》《三跳澗》《雨打芭蕉》《玉樹臨風》《三通鼓》《肆合》《崇明新板》《八段景》二十二首。
曲目:《養正軒琵琶譜》 (沈治初編輯,1926年)
文套:《夕陽簫鼓》七段;《武林逸韻》十段;《月兒高》八段;《陳隋》八段。
大麴: 《普庵咒》十四段;《陽春白雪》十二段;《燈月交輝》三段。
武套:《將軍令》十段;《十面》十八段;《霸王卸甲》十一段;《平沙落雁》十八段(一名《海青拿鶴》)
主要師承關係:
陳子敬(1837——1891)
戚竹君 嚴慶緒 倪清泉 王惠生
↓ ↓ ↓
戚少卿 沈浩初(1889一1953) 汪昱庭
龔 林 唐 徐
印 石 樂 英
心 城 吾 飛
(三)浙江平湖派
代表人物李芳園、吳夢飛等,樂譜《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增》(李芳園編輯,1895年)。
曲目:《陽春古曲》十一段;《滿將軍令》十四段;《郁輪袍》十五段;《淮陰平楚》十八段;《海青拿鴿》十九段;《漢將軍令》十段;《平沙落雁》七段;《潯陽琵琶》十段;《霓裳曲》十一段;《陳隋古音》九段;《普庵咒》十四段;《塞上曲》五段;《青蓮樂府》四段。
第三節 琵琶傳統樂曲
一、琵琶武曲
琵琶武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滿將軍令》《水軍操演》等。
二、琵琶文曲
琵琶文曲有《夕陽簫鼓》《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
三、琵琶大麴
琵琶大麴有《陽春古曲》《燈月交輝》《普庵咒》《水龍吟》《鬧場》等。
第五章 古琴音樂
第一節 古琴概述
古琴原稱“琴”、“七弦琴”,因歷史悠久,唐宋以來逐漸被稱呼為“古琴”。
第二節管平湖演奏的琴曲
琴曲有《流水》《陽春》《漁歌》《秋鴻》《胡笳十八拍》《欸乃》《水仙操》《廣陵散》等。
第三節吳景略演奏的琴曲
吳景略,江蘇常熟人。從小愛好民族音樂,少年時期在本鎮曾向精於多種民族樂器演奏趙劍侯先生學習,掌握了絲竹樂中琵琶、三弦、二胡、笙、簫等樂器的演奏,受到江南民間音樂的熏陶。吳景略演奏風貌的形成,主要特點在於有深厚的江南民間音樂基礎,有廣采博納的魄力,有敢於進取的創造精神。他的古琴演奏風格是旋律連貫流暢,華麗多姿,有我國南方音樂特有的抒情、柔美、如歌的特點,而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錯有跌宕起伏、激昂遒勁的神韻,格調新穎,令人神往。演奏上的代表曲目有《漁樵問答》《憶故人》《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胡笳十八拍》《瀟湘水雲》等。

合奏音樂


第一章 絲竹樂
“絲”、“竹”二字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屬八音,系指樂器的類別。漢代,已有絲、竹為聲樂作伴奏的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竹除用於伴奏聲樂外,還常用於歌唱前的單獨演奏,這種演奏形式在不少的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中一直保留到現在。隋、唐時期的“清調”、“法曲”亦屬我國古代絲竹樂的合奏形式。“清調”所用樂器有笙、笛、箎、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法曲”所用樂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箏、笙、觱篥、方響、拍板。宋代的細樂,絲竹音樂得到高度發展。元代的器樂合奏如大麴、小曲、回回曲等,所用樂器系“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等,亦屬於絲竹樂的形式。到了明清,隨著戲曲音樂的發展,絲竹樂隊除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的伴奏外,獨立的絲竹樂合奏形式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流傳和發展。
第一節江南絲竹
概述:流行地域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建國后,為區別於其它地區的絲竹樂而稱其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樂隊編製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弦樂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笛、簫、笙;打擊樂器:鼓、板、木魚、鈴等。
江南絲竹音樂風格輕巧、明朗、歡快、活潑,樂曲概括地表現了江南人民樸實健朗的性格,體現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風貌。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
第二節廣東音樂
一、概述
流行地域以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中心,湛江地區和廣西白話地區也很盛行,以後又逐漸流傳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因當時多演奏戲曲中的小曲、曲牌及過場音樂,如粵劇中表現結婚拜堂時所奏的《一錠金》、洞房花燭時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點香燭時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譜子”“小曲”“過場譜”。
廣東音樂的樂隊編製早期與戲曲音樂所用樂器相同,為二弦、提琴(與板胡形制同,但較大)、三弦、月琴、橫簫五件,號稱“五架頭”,亦稱“硬弓組合”。
二、作品選介
廣東音樂形成時期:早期代表曲目有《一枝梅》《三潭印月》《小桃紅》《下漁舟》《三寶佛》《雙星恨》《雙飛蝴蝶》《雨打芭蕉》《步步高》《柳搖金》《昭君怨》《楊翠喜》《餓馬搖鈴》《得勝令》《走馬》《連環扣》《漢宮秋月》等。
第三節 潮州弦詩
概述:潮州弦詩俗稱弦詩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閩南一帶亦較流行,后隨華僑又傳至東南亞諸國。有名的潮州弦詩十大名曲為《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它流行的樂曲還有《獅子戲球》《柳青娘》《浪淘沙》《千家燈》《粉蝶採花》《出水蓮》《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思春》《深閨怨》等。
第四節 福建南曲
概述: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或“管弦”,主要流傳於閩南的泉州市、晉江地區,廈門、龍溪和台灣等地亦很流行。隨著華僑的遷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島等地亦多演奏(唱),並被當地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親切地稱呼為“鄉音”。
南曲分“指”、“譜”、“曲”三大類。
指:民間藝人稱為“指譜”“指套”,它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即散曲聯綴),傳統有三十六大套,后增至為四十八大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白兔記》《劉智遠》《胭脂記》《巫山十二峰》《十八學土》《趁賞花燈》等。曲目主要有《自來》《一紙》《趁堂》《心肝》《為君》五大套。
譜:亦稱“大譜”,即器樂套曲。有琵琶指法,傳統有十二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著名的套曲有《四時景》《梅花操》《走馬》《百鳥歸巢》四套,簡稱“四、梅、走、歸”。其它套曲有《三不和》《四不應》《陽關三疊》《三面金錢經》《五操金錢經》《八面金錢經》《起手板》等。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詞演唱,其數量不下千首,流行地域很廣。曲分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大倍、中倍、小倍等多個“滾門”。各“滾門”均有特定的節拍、調和旋律;“滾門”下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下又包括許多小曲。
南曲曲譜(器樂部分),主要有三個版本。《文煥堂初刻指譜》《泉南指譜重編》《南音指譜》。
第二章鼓吹樂
宋朝以前宮廷中鼓吹樂所使用的樂器,管樂多是角、笳、排簫、笛、篳篥、中鳴、長鳴;打擊樂器主要有錞於、鉦、鐃、鐸、鼓、節鼓、大鼓等。
鼓吹樂中瑣吶類樂器的引入,約在金、元時期,當時用于軍樂,儀仗。明朝以在內地人民中廣泛流傳。
鼓吹樂的演奏形式有三種,分別以嗩吶、管子、笛三種類型樂器主奏。
第一節 冀中管樂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群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庄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
冀中管樂曲目有僧、道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大類。僧、道宗教音樂常奏曲目有《大讚》《上橋祭》《集魂祭》《救苦難接救苦贊》《虛空記》《五供養》《大供養》《三獻》《大祝筵》《星主贊》等。
常奏曲目有《放驢》《小二番》《小開門》《萬年歡》《集賢賓》《得勝令》《鬥鵪鶉》《豆葉黃》《脫布衫》《小磨坊》《摘棉花》《慶壽》《紅繡鞋》等。
第二節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五台、定襄兩縣,忻縣、原平崞縣次之。套曲名稱如:《推轆軸套》由《推轆軸》《進蘭房》《撲地蜂》《王大娘》《寄生草》《跌斷橋》《茉莉花》《讀兒燈》《吊幫棰》《撲宮帽》《急毛猴》《八板兒》十二首曲牌組成。
第三節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各地的鼓吹樂,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點,可分為三個部分。流傳於煙台、萊陽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傳於昌濰、章丘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傳於菏澤、濟寧、聊城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瑣吶、錫笛主奏。流行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根據魯西南鼓吹樂(嗩吶、錫笛主奏部分)經常演奏的曲目來看,有些是宋、元以來的雜劇曲牌,如《混江龍》《滾繡球》等,大量的則是明、清時期流傳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鎖南枝》《駐雲飛》《一江風》《朝天子》《到春來》《疊斷橋》《採茶兒》等等。
以菏澤地區為中心的鼓吹樂(主要集中在菏澤、巨野二縣),其代表曲目有錫笛主奏的《山坡羊》《駐馬亭》《鎖南枝》《臘花梅》《駐雲飛》等;以嗩吶主奏的《上字開門》、《六字開門》《大合套》《風攪雪》《拜花堂》《抬花轎》《大笛二板》《百鳥朝鳳》《兩夾弦》等。以濟寧地區為中心的鼓吹樂(主要集中在嘉祥、騰縣、鄒縣),其代表曲目有瑣吶主奏的《一枝花》《婚禮曲》《鳳陽歌絞八板》《慶賀令》《集賢賓》《採茶》《十樣景》等。
第四節 遼南鼓吹
遼南鼓吹曲目不少來源於元、明以來南北曲牌子,並吸收了流行於當地的民歌和器樂曲牌而組成。
(一)漢吹
用於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罵玉郎》《小罵玉郎》《大歐天歌》《小歐天歌》《大朝陽》《小朝陽》《黃鶯》《蘭鶯》《月兒高》《金字經》《南正宮》等。
(二)大牌子曲
用於婚、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四來》《雁兒落》《一枝花》《一條龍》《鷓鴣》《哪吒令》《三風》《四破》等。
(三)小牌子曲
用於婚喪中各種儀式、禮節,如迎送賓客以及婚事的上轎、下轎、行路、入洞房;喪事的擺祭、出靈、裝車、燒行車、大上祭等場合。常演奏的曲目有《柳青娘》《海青歌》《老八板》《小開門》《一江風》《玉芙蓉》《祭槍》《太平調》《哭皇天》《泰山景》《工尺上》《萬年歡》等。
(四)水曲
用於婚、喪場合,喪事應用這類樂曲的情況更多,以坐棚形式演奏。水曲在結構上有多種類型。如只有一段[身子]的樂曲,曲目有《八條龍》《金鈴鎖》等;有[身子] 加[尾巴]的樂曲,曲目有《太平春》《哭長城》《灤州》《大羅江怨》等;有[引子] [身子] [尾巴]的樂曲,曲目有《南疊落》《畫眉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