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方法
社會學方法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研究方式(也稱研究法)、具體方法與技術的總稱。
社會學方法論處於社會學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它從屬於一般科學方法,規定著學科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的理論與邏輯基礎。研究方式處於方法體系的中層。具體方法與技術則處於較低的層次,是在研究各階段中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術手段。具體方法的選擇必須與一定的研究方式相適應。
方法論關於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包括研究的立場、方位、視角、基本觀點,以及認識和解剖對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邏輯程序。例如,中國的社會學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方法論是一種工具理論,它只涉及科學發現與檢驗的原理和邏輯而不涉及具體的事實;學科理論則是包含經驗事實的實質理論。方法論也不同於研究方式與具體方法,它是對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統探討與評價。
社會學方法論所探討的問題主要是:①有關社會與人類行為的知識問題。如是否有真實、客觀的社會知識?社會學研究能否獲得客觀真理?通過何種途徑或來源才能獲得這種真理?判斷真理的標準是什麼?②社會現象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現象是否與自然現象有本質區別?是否存在客觀的社會規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是什麼?③社會研究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研究是旨在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還是試圖說明或闡釋歷史事件的獨特性?如何建立社會學理論,即如何才能把有關經驗事實的知識組織在一個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之中?社會學理論是否具有階級性?研究者本人的價值判斷是否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客觀性?④研究方法的問題。如發現與檢驗真理的邏輯方法是什麼?社會學研究中應採用哪些方式或方法?各種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特徵,這些特徵與自然科學方法有哪些異同?如何搜集與分析資料?如何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像其他學科一樣,社會學方法論也是受哲學思想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方法論的指導原則。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則依據各自的哲學思想提出方法論原則。由於指導思想的不同,社會學家們對方法論問題存在著各種對立的觀點。在哲學觀點上,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唯名論與唯實論、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在研究的思路上,有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客觀方法與主觀方法、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立。20世紀以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反實證主義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象學學派和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興起,極大地動搖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社會學中的地位。英國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和美國科學史學家T.S.庫恩等人對科學方法論的貢獻,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一門學科的方法論既不是統一、規範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論同理論一樣,都是對科學研究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在實踐中發展變化的。同時,受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發展水平的制約。
研究方式指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會研究首先要根據研究課題和研究目的確定一定的研究類型,然後制定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案,選擇研究的實施方式。
研究類型可以從各種角度來劃分。例如,依據課題的性質,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依據研究角度,分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依據研究的邏輯模式,分為理論構建研究與理論檢驗研究;依據研究資料的性質,分為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等等。
研究程序一般分為五個階段:課題選擇、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但不同類型的研究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具體步驟上不盡相同,在每一階段中還有更具體的技術程序。
研究設計對各種研究策略和程序加以選擇,並制定詳細的研究方案。研究設計最主要的任務是確定研究方法。在實證研究中,研究設計還包括對研究假設操作化,確定適當的抽樣方法(見抽樣調查)和測量方法(見社會測量)。實證研究的關鍵在於操作化,即把研究假設與概念轉換成可以進行經驗觀測的具體假設和指標的過程。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社會調查。通過調查搜集資料來考察社會現象的科學活動。調查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其中抽樣調查是社會學研究中運用較廣泛的調查方法。②實驗。即通過人為地控制環境、情景和影響因素,然後操縱原因變數,考察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在社會研究中,實驗法主要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研究和小群體研究。③個案研究。是對少量社會單位如個人、團體、社區等,作長期、深入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和發展過程的方法。它包括對個人、群體的生活史或發展史的考察,對行為動機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單位與整個社會環境之間的複雜聯繫的分析。個案研究常與長期的參與觀察相結合。④間接研究。是利用第二手資料考察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稱之為文獻研究。它包括歷史文獻的考據,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比較,統計文獻的整理與分析,理論文獻的闡釋,以及對文字資料中的信息內容進行數量化分析等等。間接研究方法常用於理論研究和社會變遷研究。
研究方式是與一定的資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聯繫的,但一項研究中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
具體方法與技術包括搜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法,以及在研究各階段中使用的技術、手段和工具。
搜集資料的方法資料的主要來源是觀察記錄、詢問記錄和文獻。搜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①觀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資料的最初步的方法,被各學科廣泛採用。觀察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兩類,直接觀察又可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②訪談法。通過交談、詢問來搜集被訪者的意見和看法,所獲得的資料內容一般都較豐富、深入(見訪問)。③問卷法。是搜集定量資料的主要手段,操作步驟為: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表格,請被訪者回答,然後將這種回答定量化,用以量度或評定被訪者的有關特徵。通過量表與測驗獲得的資料也是一種定量化的測量記錄,該方法尤其適用於精確測量個人特徵。近幾十年來,問卷法在社會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④文獻法。文獻資料是間接的、第二手資料,它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者一般是通過查閱公開出版物和有關組織或個人的檔案來獲取。
分析資料的方法資料可分為數據資料和文字資料兩大類。分析數據資料的主要方法是統計方法、數理方法和模擬法。分析文字資料的一般方法是比較法和構造類型法。所謂構造類型是指依據經驗或思辨從資料中抽象出理論概念,然後利用這種概念將所研究的社會現象劃分為各種類型,如權威類型、角色類型等。社會研究還使用各種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結構分析、功能分析、社區分析、階級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定性分析,但具體採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論假設決定的。
研究的技術手段包括測量技術、調查技術、資料整理與加工技術, 以及研究所需的工具、設備等等。例如,問卷和測驗表格的製作技術,間接測量個人心理的投射技術,觀測記錄儀器,實驗設備,錄音、錄相設備,電子計算機和統計技術等。
社會學方法發展史社會學沒有統一、規範的方法。在這門學科的形成時期就呈現出方法的多樣性。這一方面是由於研究對象的多樣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學科來源的多樣性。社會學直接脫胎於社會哲學,但它的建立又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密切聯繫。因此,它在理論和方法上一直受到多學科和不同研究傳統的影響。
形成時期社會學的創始人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和自然科學發展的直接影響,他們主張建立一門類似自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為目的的科學。創始人之一A.孔德提出,這門學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另一創始人K.馬克思則將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應用到社會發展的研究中,為社會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分析手段。科學與實證精神的引入使社會學從社會哲學中獨立出來,社會研究從而擺脫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思辨傳統。
早期的社會學基本上是沿著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這兩個平行的、很少聯繫的方向上發展的。在理論研究方面,不少社會學家們主要是借鑒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發展社會理論,如H.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H.T.巴克爾、F.拉采爾等人的地理環境決定論,A.科斯特的人口決定論,J.-A.de戈比諾的種族人類學理論,P.von利林費爾德的“社會病理學”等。而另外一些社會學家或社會哲學家,如A.de托克維爾、W.狄爾泰、V.帕雷托、A.W.斯莫爾、C.H.庫利等人則運用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的方法來建立社會理論。多種學科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社會學的發展,同時又使社會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研究傳統。
到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已得到很大發展。由於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迫切需要解決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由此促進了經驗社會調查的發展。早期以社會管理和社會改良為目的的社會調查是從17世紀英國W.配第的《政治算術》(1660)和法國政府的實地調查開始的。配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統計學的創始人,他首先運用定量方法來分析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並在研究中採用了統計分組法、圖表法和一些社會經濟指標。法國的B.柯爾柏最早將人口統計學用於行政管理。這些統計調查為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奠定了基礎。
經驗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比利時的L.A.凱特萊和英國的C.布思。凱特萊認為社會現象具有統計規律性,因而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引入社會研究,並依據“統計均值”的概念提出“平均人”的概念,為研究集體行為和人群特徵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布思的巨著《倫敦居民的生活和勞動》(17卷本,1889~1903)彙集了18年的實地調查成果。在布思之前,實地社會調查已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開展,如英國J.霍華德的監獄調查、J.辛克萊的蘇格蘭教區普查、法國F.勒普累的家庭調查、A.帕朗—迪沙特萊的巴黎娼妓調查、德國G.蓋雷的工人生活狀況調查,以及人類學家L.H.摩爾根、E.B.泰勒等人的實地調查等等。布思借鑒和總結了以往社會調查的豐富經驗,在調查中採用了多種調查方法,如人口統計學方法、個案法、訪談法、觀察法、問卷法等等。
19世紀社會學方法上的主要缺陷是,理論研究缺乏系統的研究方法,經驗社會調查則缺乏理論的指導。
發展時期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的結合是以É.迪爾凱姆的<自殺論>(1897)為標誌的。在《自殺論》中,迪爾凱姆建立理論假設──經驗調查──理論檢驗這一實證研究程序,他採用了多種統計技術,並將變數分析和多因素相關分析引入社會研究,為如何利用統計調查資料建立社會理論提供了範例。
迪爾凱姆還試圖建立社會學方法的一般原則,他在<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一書中提出,社會研究最基本的原則是,把社會事實作為客觀事物來看待。這樣就能採用自然科學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科學研究。迪爾凱姆學派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開創了客觀分析社會整體及其宏觀結構的實證研究傳統。
在社會學方法論方面,德國的M.韋伯作出了顯著的貢獻。韋伯提出了社會學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別,認為對社會現象雖然不能像對自然現象那樣作客觀的因果解釋,但是通過對行為的意義和動機的理解也同樣能認識社會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他所倡導的理解的社會學主張運用“理解類型”和“主觀(投入)理解”的方法對社會現象作出歷史的因果解釋。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就是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歷史比較分析的典範。韋伯和迪爾凱姆的方法論思想確立了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獨立地位。在他們之後,G.H.米德、B.K.馬林諾夫斯基、R.E.帕克、T.帕森斯等人在不同領域進一步發展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
20世紀以來,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逐步系統化、精確化。這主要得益於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和引進。社會調查技術的主要進展是:①統計調查方法更為完善,統計學的各種方法大量應用到社會研究中。例如,英國古典統計分析創始人R.費希爾的抽樣理論和英國現代統計學創始人K.皮爾遜的“相關係數”法,促進了抽樣統計調查、問卷調查和民意測驗的廣泛應用。此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有助於處理和分析大量調查數據,並且使複雜的多變數統計分析成為可能。②借鑒和引入了心理學的實驗法和人格測驗方法等。實驗法在社會研究中起初運用於個人,後來又被美國社會學家R.F.貝爾斯、R.利克特等人用於研究小群體的互動關係和行為特徵。基於實驗法的思想,社會心理學家J.L.莫雷諾所創建的社會計量法為測量群體內部的人際關係和結構特徵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人格測驗被應用於精確測量人們的社會態度等方面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③實地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系統化。其主要表現是:問卷設計和測量技術的精確化;結構化的訪問、觀察方法的應用;由人類學和歷史學引入的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生活史研究、歷史文獻分析等方法的系統化;新式調查工具的應用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調查研究的數量化傾向日益明顯。P.F.拉扎斯菲爾德的 《社會研究的語言》(1955)一書建立了較完善的調查數據分析方法,社會統計學和數理社會學的發展也為社會研究的數量化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社會理論的發展也日益取決於科學方法的應用。例如,路徑分析方法促進了社會階層、社會流動理論的發展,對策論和計算機模擬方法的引入推進了社會組織理論的發展。
儘管社會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借鑒和引進自然科學方法,但是人文科學的方法在社會學研究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們對19世紀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產生懷疑,對社會研究中實證主義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些社會學家試圖從現象學、語言學、語義哲學等學科中尋求更有效的分析手段或思想方法。H.加芬克爾的民俗學方法論就是這種嘗試之一,他強調對人和社會交往關係的主觀理解,主張通過日常觀察、思辨和闡釋來研究社會現象。
從發展過程上看,社會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社會研究的數量化確實是社會學方法的主要發展方向,這種發展有助於精確地分析社會現象。但另一方面,歷史方法、哲學方法及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在洞察事物本質、理解人及其行為意義方面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研究手段。
楊國框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台北,1978。
K.D.貝利著,許真譯:《現代社會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6。( K.D.Bailey,Methods of Sociɑl Reseɑrch,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2.)
R.布東著,黃連華譯:《社會學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4。( R. Boudon, LesMéthodes en Socioloɡie, 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Frence,Paris,1984.)
E. Babbie, The Prɑctice ofSociɑlReseɑrch,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California,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