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

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

廣西少數民族有11個,分別是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而且廣西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地區。

基本介紹


壯族
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全國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貴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區。據1982所統計,廣西有壯族1233.2萬,佔全區總人口3642萬的33.8%,佔全國口的90%以上(1990年廣西壯族人口1415.42萬)。主要分佈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還有一部分散居於區內的66個縣市,壯族分佈地區約佔廣西總面積的60%。
瑤族
瑤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之一。目前,全國瑤族人口有213.7萬人,其中廣西有瑤族人口132萬左右。在87個縣市中,有69個縣市都有瑤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個瑤族自治縣,其餘分散在賀縣凌雲田林南丹、全州、龍勝、融水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瑤族分佈的特點。
瑤族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林業。食物以大米玉米紅薯為主,喝酒吸煙比較普遍。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盤旋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有的瑤族腌制熏乾的豬肉牛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廣西瑤族地區先後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馬、富川、大化、恭城六個瑤族自治縣。在散居的瑤族地區建立了瑤族民族鄉,瑤族人民充分享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1978年以後,在民族的方針指引下,瑤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取得了全面的、迅速的發展。
彝族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658萬多人,主要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內。廣西彝族人口共計7000多人,主要分佈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德峨、克長、者浪、岩茶等4個鄉的10多個村和那坡縣城廂、百都、下華3個鄉的9個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縣內。
廣西彝族是在不同時期從滇黔等地遷來的,何時遷入,說法不一,但至遲在明代初年已陸續遷入隆林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廣西的彝族,按當地習慣說法,可分為黑彝白彝、紅彝三種(這裡主要是按衣飾分,而不是等級意義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縣(自治縣)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們一部分來自滇西,一部分來自雲南的東川、會澤曲靖一帶,經黔西南遷入隆林、西林。其語言、衣飾、習俗與四川涼山、黔西北、雲南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頭扎”英雄結”,身披”擦瓦爾”,女子著右衽滾邊上衣、長裙、過火把節等。但現在隆林這部份彝族,原來的服飾、節日習俗已變化,與當地壯、漢族相同,語言仍與川、滇、黔的彝族相同。
廣西彝族多居山區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為玉米、稻穀紅稗、豆類等。經濟林是油茶油桐八角杉木以及養牛、馬、豬等。人民生活簡樸,住房為石砌房基泥牆屋或木板干欄房。原來交通極不方便,運輸全靠肩背馬馱。解放后修了公路和不少簡易機耕路,情況已大有改善。如那坡縣者樣彝族與外面交通一直靠步行爬山,1989年元月正式修通公路,汽車通到彝寨山腳。
苗族
苗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之一。目前全國苗族人口738.4萬人,廣西苗族人口43萬人左右。廣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四個自治縣,其餘則散居於資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環江、田林、來賓、那坡等縣(自治縣)境內。廣西苗族自稱“木”、“蒙”、“達吉”,他稱有偏苗、白苗紅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廣西苗族居住的地區屬亞熱帶山區氣候。氣溫宜人,雨量充沛,圭壤肥活,盛產杉、松、傑、櫟等優質木材和油茶、油桐、果樹等經濟林,還出產香菇木耳竹筍等土特產,以及靈芝黃精、茶辣、女貞子首烏蜂蜜等葯材。地下則蘊茂著較為豐富的鐵、錫、銻、磷、石棉水晶等礦產資源。
毛南族
毛南族是廣西土著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確認單一民族,稱“毛難族”。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毛南族”。
仫佬族
仫佬族是廣西土著民族,目前全國仫佬族約有16.1萬人,廣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萬,主要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境內,其餘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環江、河池等縣(自治縣)及柳州市郊。
仫佬族經濟文化比較發達,耕作技術,作物種類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生產有仫佬族特色的紗。農閑時,有部分仫佬族農民外出從事小商販活動。仫佬族村落較早就有了義學和社學,不斷出現仫佬族的舉人和秀才。
自治縣的成立,使仫佬族山鄉的各項事業獲得更快的發展。農業獲得連年豐收,初步解決了吃飯的的大問題。工業也踏上了新的征程,縣鑄造廠生產的排污水管遠銷港澳地區。火車開進了仫佬山鄉,縣境內有鐵路、公路,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過去仫佬族幾乎沒有大學生,如今,不僅每年都有十來名中學畢業生和在職幹部踏進高等學府的大門,而且還出了本民族的研究生、留學生、工程師、講師和副教授,有全家十個兄弟姐妹全上大學的“狀元之家”。全縣擁有33個衛生醫療機構,過去流行的血吸蟲病已經絕跡。
回族
全國回族目前約有861.2萬人,我區約為2.82萬人,其中60%分佈在桂林、柳州、南寧三個市,其餘分佈在百色、鹿寨陽朔等縣的農村。居住在農村的回民多集中平壩地區,或居住在交通方便的城鎮郊區;城市回民自成街區,農村回民自成村落。
水族
水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目前,全國共有水族34.7萬人,其中,大多數分佈的貴州省境內。在廣西境內的水族約有1.28萬人。主要分佈在南丹、宜山、融水、環江、都安、河池等縣、市(自治縣)。
侗族
侗族是我國南方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的毗連地區,基本連成一片;另有數萬侗族分佈在河北省西部地區。我區主要分佈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其餘分佈在融水、龍勝、融安、羅城等縣(自治縣),分佈特別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全國侗族約有25.86萬人。
京族
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目前人口為1.88萬,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區江平鎮,其餘散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鎮,其餘散佈於防城縣城、欽州東興等地。在江平鎮的主要分佈於山沁、頭、瀝尾、潭吉四個村落,散居於紅坎、恆望、寨頭、互村、米漏、三德等地。
解放后,經過30多年的建設,京族地區落後的經濟面貌有了徹底改變,各項事業都得到飛速發展。漁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很快。在發展傳統淺海捕撈和雜海作業基礎上,又大力發展了深海捕撈業、海水、淡水養殖和海產品加工業。每年漁產量也由解放前的約30萬斤增加到70年代以來的500萬斤。魷魚沙蟲、鯰汁、海蜇等產品遠銷全區、全國,乃至港澳和東南亞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糧食產量有很大提高。鹽業生產空前發展,如今擁有兩個鹽場,300多公頃鹽田,生產原鹽、加工鹽、複合肥等多種產品,每年原鹽產量達7000噸左右。商業和交通運輸等事業也在不斷發展。今後,隨著改革深入,京族經濟必將更加繁榮昌盛。
仡佬族
仡佬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的土著民族。她的誕生地是貴州高原,也包括湘西丘陵一帶。目前,仡佬族的大多數居住在貴州,少部分散居在雲南、廣西,還有一部分僑居越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