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有

清同治年間趙大有的創始人

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距今約一百三四十年,上虞趙姓即趙大有的創始人(趙菊娥的先祖),以做糕點謀生。

概述


那時緊鄰寧波餘姚的上虞經濟非常蕭條,民不聊生。當時做出來糕點少有人問津,先祖為了謀生及彌補家計,邀同族人一道裝運來一船梁湖米前往明州府城,即如今的寧波市江東后塘街楊柳道口租下一間店面製作年糕,取店名為“趙大有”。那年從農曆十一月開業,做到年底回家過年,想不到短短兩個月製作下來,年糕以細、滑、韌在當時甬城市民中享有較高的聲譽。這兩個月的試銷經營不僅使他們嘗到了甜頭,也瞄中了這塊市場。次年,他們準時前來經營,深受寧波百姓歡迎。隨後趙氏家族群起仿效,每年到寧波開年糕店的陸續增加,成為趙氏家族中唯一的副業。後由於缺乏固定店基,經趙氏先祖們決定,只能彼此輪流替換,不管誰經營,均以“趙大有”作統一招牌,產品漸漸地發展,生產的各類傳統糕點食品,暢銷甬城,享譽滬浙一帶。
寧波當地有一習俗,每逢農曆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汁水年糕湯,所謂“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也就說要圖個吉利。自趙大有年糕在甬城嶄露頭角后,市區經營糕團的一些作坊都先後被排擠出去,其主要原因在於梁湖的早粳米遠比寧姚幫的晚粳米來得糯,來得韌。再加以梁湖幫師傅憑藉選擇的優良石磨,操作工藝精細,製作出的年糕細、滑、糯、韌。故他們製作出的年糕用天水浸在缸里可以放到春耕大忙季節,作為農忙的點心。由此趙大有的年糕在寧波市民中,享有較好的口碑,生意出奇的興隆,於是趙大有食品憑藉著製作年糕,在這塊土地上慢慢地站穩了腳跟……

不同發展階段


初創期

傳統糕點的奠基人趙大有
梁湖年糕在寧波打開市場銷路后,銷量逐年遞增,而從事這一生意的趙氏族人也愈來愈多,但直至民國以前,在這數十年間始終沒有固定店面。民國初年終於在寧波江東百丈街的大戴家弄口正式創設了第一家“趙大有”店,也是趙氏人從短幫經營轉為長年經營寧式花色糕點的開始。
他們先在寧波江北岸一家飲食店當學徒。不久趙氏先祖全家從上虞遷居於寧波江東米行街孫家門,租屋製作印花糖糕,每天半夜起來磨粉,蒸糕,一早往街巷、茶館兜售,長年累月。數年後,積有餘資,乃在後塘街覓得店面。趙氏先祖後來在茶館中結識了寧幫糕團名師蘇瑞財、陳高仁,贏得他們的支持。當時寧波糕團店林立,寧波江東百丈街友葛家橋口的梁新全和黃梔花弄口街頭的王萬興兩家老店近在咫尺。米行橋口兩旁另有“湯家雪團”、“廈家鬼”等幾家。趙大有創業伊始,自知欲求發展,須經奮鬥。有一天趙氏祖父求籤天童寺,得“雙龍搶珠”,歸后告知家母:“佛說雙龍搶珠,我趙大有是顆明珠,曬熬高地有低地,氽去低地有高地”。意思是,即使做寧式糕團被擠垮,也可退守梁湖年糕經營陣地。由此鼓舞先祖們與同行進行競爭的勇氣。自那年農曆七月二十一開業,止八月十六近一個月時間內,趙大有通宵生產糕點。但梁、王兩家自不會退讓,三家糕團店徹夜高懸汽油燈,照得百丈街如同白晝一般。趙大有初顯鋒芒,生意興隆,而甬城百姓貨比三家,一致公認趙大有糕團質量要勝過梁、王、湯、廈各店。不到三五年間,湯、廈兩家先後關門歇業,梁新全、王萬興店也相繼倒閉停業。百丈街上唯有“趙大有”糕點一枝獨秀,生生不已。

發展期

風雨兼程中的趙大有
在寧波開出第一家趙大有寧式糕團點心店后,趙氏族輩們競相盤店經營,以靈橋門缸甏弄口為先聲,接踵而起散布在寧波的江北江東。不過,那時的趙大有經營生產已突破年糕的季節性,改變了來時用紅紙書寫“趙大有年糕”招牌,貼於屋柱,走時一撕了事的形式,鄉親們半年在家務農,半年上城經商,省卻了臨時覓屋的麻煩。隨著,梁湖年糕聲譽鵲起,卻引發了趙氏宗房的糾紛。創牌伊始“趙大有”得到了很多人的襲用,寧波城裡出現了趙大德、趙大利、趙大茂等趙氏旁系族人開設的年糕店。而上虞的一些外姓也染年糕行業的興盛,不約而同地開起了老大有、新大有、同大有、同大生、顧大有等店面。至此,寧波城裡的年糕業漸漸落入了“梁湖幫”的混淆之中。
在寧波藥行街靈橋門口,開的第一家常年性趙大有。后在鼓樓門前又開設了趙大有。從此,先祖開創的基業便從寧波江東擴展到了城區,城裡的老百姓都能就近買到趙大有食品。
“趙大有金團,黑洋酥麻團,董生陽高包,方怡和香乾!”抗日戰爭前,寧波城內的大街小巷都可聽到食品攤販的聲聲叫賣聲,且長期流傳在坊間,老小無人不知、耳熟能詳。顯然趙大有的產品已聲名鵲起,家喻戶曉了。
趙大有金團揚名后,隨之南貨業的喜餅業務也蓬勃發展。當時婚禮上,除送金團、油包外,還有喜餅(或叫吉餅麻餅、上印大紅喜字)。自趙大有龍鳳金團的開發,甬城百姓相繼用以代替喜餅。由於趙大有龍鳳金團大小可任選,也可“五仁同堂”(五種大小),其色黃如金,一些夫妻親鄰不睦,有用送金團充當和事佬,譽甜蜜、團圓之意。龍鳳金團成了寧波百姓的喜愛,旅居在外的鄉親回籍省親后離開時必帶的土特產中,同樣也少不了趙大有龍鳳金團,每逢清明、中秋新春佳節更少不了搡上一些金團用以饋贈親朋好友、四親八眷,至今一直沿襲了上百年,還在製作食用,經久不衰。
調整配料,精心製作,做工細緻,以質取勝。民間做的金團外皮脆粘,內餡甜滑不到位,上口缺乏滋味。為了彌補這種缺陷,趙大有龍鳳金團將原用生水拌合的外皮粉,改用熟水,又把原單一用的豆沙餡,加撒白糖餡(內摻入紅綠絲蜜餞瓜仁等),使外皮既韌又糯,內餡香甜潤滑。這樣趙大有的水磨粉比別家燥粉來得韌、糯,豆沙餡加撒白糖比別家豆沙撒白糖能流、滑。配料、製作決定品質,由此奠定了發展寧式糕團的基礎。其次是方便顧客,實行送貨上門。對進城購買糕團的農民送禮品,把貨護送到航船埠頭(註:那是內河船停靠的地方,寧波話航船埠頭),後來又出招,凡訂貨的人不必親自來城,只要寫張便條,把價款和盛器交給航船老大,由老大捎帶;而家住城區的顧客需要下鄉送禮的,同樣也可以按指定地址代交航船老大轉送達。早在幾十年前趙大有就開始做代辦託運這一業務了;后又實行“三保”,不僅保證質量,而且服務周到,這樣一來“趙大有”的糕點在寧波城鄉名氣更大,“趙大有”糕點從此名揚四方。

鼎盛期

1941年寧波淪陷,百業盡廢,糕團業也不例外,但“趙大有”苦練內功,延聘糕點技師,另闢饅頭水制,拓展油包、壽桃、麵食等,把這些品種從南貨業中引伸出來。憑藉趙大有堅實的基礎,競爭不像以前費力。當時南貨業四大家已不復存在,加上趙大有的金團與油包雙管齊下,一道供應,以方便顧客。經過努力,趙大有招牌上標榜的“龍鳳金團,水作饅頭,梁湖年糕,四時點心”這十六個廣告大字,成就了一個完整的糕團產業。1942年趙大有又在開明街(民光電影院對面)設店,1946年抗戰勝利后又遷往西門板橋口經營,那時趙大有的店面星羅棋布。當時旅外同鄉頻頻來寧波省親,農村祭祖祝壽、婚嫁等喜慶活動頻繁。趙大有業務鼎盛。儘管日夜製作,有時往往還是供不應求。
值得一提的是,旅外同鄉喜愛趙大有糕點。抗戰勝利后,趙大有糕點運銷上海的不乏其人,各趙大有店雖日夜開足馬力生產,有時仍免不了脫銷。如今時隔六十餘年,前來探親訪友的港澳同胞旅居海外的僑胞,為購買百年老字號趙大有的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而慕名前來的仍常有所聞,不計其數。
為樹立品牌,享譽口碑,趙大有食品牢記祖先的遺訓,制定了“三不出售”與“三個不賣”,即金團粉酸、漏餡不出售,花紋印不明晰的不出售,松花脫皮的不出售。盛器不適宜的不賣,盛器小的不賣,小孩子說不清的不賣等店規明約。這些做法經營有方,行之有效。為了達到趙大有產品色、香、味俱全,對於生產環節來說是至關重要,一般學徒由於疏忽常遭師傅訓斥,有多例;一些顧客起先也有不解,“金團甜又香,可惜三不賣”,但經過一個時期的苦心經營,趙大有食品逐漸贏得信譽。其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耐人尋味:有一天,來了一位手提菜籃的小男孩,要買四十八隻金團,說是鄉下姐姐的兒子滿月要送金團。師傅叫他去把大人叫來拿賓朋籃來盛。不一會,叫來了一位五十左右的老婦人,一邊拎著菜籃,一邊說著煩言。師傅婉轉相告:“菜籃盛放金團會漏餡,走樣,既不好吃,又不中看,這樣會影響金團質量。你送出去要面子,趙大有也得顧牌子。”老婦人買了金團,交小孩拿著,往河埠頭搭航船時,一不小心打翻在地。糕點師傅看到后,就把他帶回更換好給老婦人,老婦人感動地說:“想不到趙大有金團好,生意也做得介周到。”
風雨滄桑幾十年,經過歲月的磨練,寧波一帶百姓都一致稱讚:“趙大有金團三不賣,為的是質量,趙大有招牌硬。”

新發展期

進入90年代“寧波市趙大有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並繼承了原趙大有的產品配方和文化理念,進行科學的工藝改良,目前,趙大有食品公司已形成以糯米製品為代表的軟糕及酥餅、散裝、湯糰餡、豆沙餡、黃金糕、趙大有紅雙喜禮餅、水晶油包等多種產品,在省內外各大賣場銷售。2007年,公司投入大量資金擴大生產基地,增加現代化生產設備,完成了機械化和信息化的改造。目前已擁有生產基地5600平方米,企業並通過了國家工業產品許可認證(QS),年銷售額近1000萬。2004年“趙大有”商標(30類)成功註冊,2008年被評為浙江“老字號”企業,趙大有品牌的社會認可度、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在不斷提高。
現在的趙大有在國內不但名氣響,聲譽高,去年12月還去澳門參加了“中華老字號”兼“浙澳名優商品展銷會”,產品在展銷會澳門浙江名品直銷中心進行展賣,贏得澳門人的熱烈追捧和購買,產品一銷而光。願“趙大有老字號”產品,更加發揚光大,創造美好燦爛的明天。

品牌優勢


歷史

一說起趙大有糕團店,老寧波人就會豎起大拇指誇其做的糕點好吃。趙大有糕點品種豐富、香糯可口,它生產的桔味糕、綠豆糕狀元糕等,曾是老少皆宜的休閑食品;直到現在,有人做壽或辦喜事時,若能送上一些趙大有的水晶油包和龍鳳金團,依然是件有面子的禮物。
作為寧波歷史最悠久的糕團店,趙大有創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清同治年間,上虞梁湖的趙氏族人,運來當地出產的粳米,在江東后塘街臨時租了一間店面,並以“趙大有”為字型大小做起了年糕生意。由於大米質量好,他們生產的年糕很受歡迎。從此,每年農曆十一月至一月間,趙氏族人都會來寧波經營年糕生意。經過幾年努力,他們在寧波漸漸站穩了腳跟,並在族人趙培德的努力下,於1911年在百丈街開出了第一家趙大有糕團店,自產自銷起各種寧式糕點

做工

當時的百丈街是溝通海曙與江東的唯一通道,從鄞東來的航船帶著山貨都停靠在旁邊的楊柳道頭和新河頭等處,而從“三江”過來的海貨則集中在附近的后塘街上,林立的店鋪和來往的人群,使百丈街一直以來就是江東最熱鬧的地方。雖然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趙大有帶來不少客源,但店主趙培德知道,如果沒有獨特的經營之道,位置再好也長久不了。為了生存與發展,趙培德奮發圖強做牌子,從原料到製作都親自把關,由於趙大有的糕點做工精細,既可作充饑的點心,又能當送人的好禮,因此大受甬城百姓的青睞。尤其是住在偏遠鄉村的人,難得上次城,都以吃到趙大有水晶油包和龍鳳金團為榮。以前寧波有句俗話叫“鄉下人吃油包,背脊燙起泡”,意思是說:鄉下人沒見過世面,只顧抬頭吃油包,一不小心,滾燙的豬油餡就順著嘴角流到了背脊上。話雖說得有點誇張,但趙大有水晶油包味美料足也可見一斑。

信譽

除了質好味美,趙大有在甬城百姓中樹立起好口碑,主要靠的還是誠信為本、老少無欺的經營方式。如吃過趙大有招牌產品龍鳳金團的人都知道,它色黃如金,味香質糯;又因扁圓的形體和龍鳳呈祥的花紋,寓意著吉慶團圓和幸福美滿,所以老百姓在做壽、滿月、祭祀、敬神時,都用它來討個好彩頭。而龍鳳金團這麼多年來一貫保持色香味不變,主要源於趙培德定下的“三不出售”和“三不賣”的規矩。前者即金團粉酸、漏餡不出售,花紋印不清晰不出售,松花脫皮不出售;後者指盛器不適宜的不賣、盛器小的不賣、小孩子不賣。“三不出售”,是趙大有對自己產品的嚴格要求,而“三不賣”則是對售後產品認真負責的態度。想想現在那些“一經售出,概不負責”或“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良商家,趙大有的經營理念,不知會不會讓他們感到汗顏?

價值與定位


不過萬事開頭難,兩個“三不”剛開始實行時,許多人不理解,都說:“趙大有金團甜又香,可惜三不賣。”相傳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天,有個小孩手提菜籃要買四十八隻龍鳳金團,說是慶祝鄉下姐姐的兒子滿月。店裡的師傅要他回去叫大人拿大一點的籃子一起過來。過一會後,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婆婆拿著一隻大籃子到了店裡,言辭中頗有怨氣。師傅婉言相告:“菜籃里放金團會走樣、會漏餡,這樣既不好看,又不好吃。再說你送出去要體面,我們店也得顧牌子。”老婆婆很不高興地付了錢,把籃子交給小孩,讓他到新河頭乘航船,不料小孩半途跌了一跤,把籃子打翻在地。店主趙培德剛好有事路過,看到金團損壞了,連忙帶回去換上好的金團。目睹這一切,老婆婆這才感動地說:“趙大有不僅金團好,生意做得也真周到。”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后,這兩個規定終於贏得了大家的認可,還對此舉贊口不絕。從此,趙大有生意越發興旺,連當年蔣介石回寧波辦六十大壽時,都特意叫部下來訂趙大有糕點,事後還說他們做的糕點味道很好。
老字號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好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工作,這是一個值得有關部門深思的問題。好在讓人欣慰的是,聽說趙大有後人還在默默堅守著百年祖業,說不定哪天,當你走在甬城某條街上,不經意間,就會聞到龍鳳金團和水晶油包那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