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

中醫拔罐

中醫拔罐療法又稱“角法”,拔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療法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中醫拔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對於拔罐的原理中醫和西醫有著不一樣的認識。

適應症


1.內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癰、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嘔吐、反胃、呃逆、痞滿、泄瀉、便秘、腹痛、胃下垂、飲證、痿證、眩暈、脅痛、郁證、水腫、淋證、癃閉、遺尿、遺精、陽痿、男性不育、陽強、風溫、暑濕,秋燥。 2.外科疾病:紅絲疔丹毒,有頭疽,癤病,乳癰,脫肛,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輸尿管結石。
3.骨科疾病:落枕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頸肩纖維織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類風濕性骨關節炎等。
4.婦科疾病:經行先期、經行後期、經行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閉、痛經、白帶黃帶赤帶妊娠嘔吐、產後缺乳、產後腹痛人工流產綜合症、臟躁、陰挺、陰吹、陰癢、不孕症、產後大便困難產後發熱等。
5.兒科疾病:小兒發熱、小兒嘔吐小兒泄瀉、小兒厭食、小兒夜啼、小兒遺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6、皮膚科疾病:纏腰火丹、銀屑病、牛皮癬斑禿、濕疹、癮疹、風瘙癢、漆瘡、疥瘡、蛇皮癬、皮痹、白癜風等。
7.五官科疾病:針眼瞼弦赤爛、流淚症、沙眼、目癢、目赤腫痛、目翳、遠視、近視、視神經痿縮、鼻塞、鼻淵鼻鼽、咽喉腫痛、乳蛾、口瘡、牙痛、下頜關節紊亂症。

拔罐工具


玻璃拔罐器
竹筒拔罐器
真空拔罐器
遠紅外拔罐器

操作


1.拔罐前準備:
(1)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2)檢查應用的藥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凈,按次序排置好。
(3)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係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卧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適於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後面。
(3)側卧位:適於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適於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選罐:根據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強弱、以及病情而選 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凈患部,再以干紗布擦乾,為防止發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髮的地方或毛髮附近拔罐時,為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
5.溫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於體溫為宜。
6.施術: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兩種排序:
(1)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於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癥狀者。有鎮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2)疏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於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又稱“弱刺激法”。
7.詢問:火罐拔上后,應不斷詢問患者有何感覺(假如用玻璃罐,還要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情況),如果罐吸力過大,產生疼痛即應放入少量空氣。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體稍傾斜,以右手指按壓對側的皮膚,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氣徐徐進入,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放氣,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著無力,可起下來再拔1次。
8.拔罐時間:大罐吸力強,1次可拔5--10分鐘,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鐘。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
9.拔罐次數: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3--5日。

情況處理


(1)青紫:拔罐后可見有的拔罐部位青紫,有的殷紅,有的則不變色。青紫及發紅部位往往病情較重,瘀阻較重。有時這些部位並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堅持在原處拔罐,青紫就會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癒。
(2)發泡: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則至三五日甚至十餘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較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紅的血泡等。發泡現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一般瘀阻較重的發泡較快)、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皮膚疏密(一般皮膚細嫩的易發泡,如青年女性,而壯年男性則發泡較慢)等因素影響。正常生理條件下,血管內滲透壓和血管壁通透性處在一較恆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難將其改變,不易起泡。

罐印顏色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
(2)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
(4)罐印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5)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
(6)罐印灰白,觸而不溫,多為虛寒或濕邪。
(7)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症。
(8)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9)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

拔罐養生


拔罐作為中國傳統岐黃之術中一項重要的養生措施,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且在民間廣為流行。古時候,人們採用挖空的動物犄角來拔出膿瘡排毒止痛,所以稱為“角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杏林大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就有關於這種方法的記載。唐代王燾《外台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來調理不適癥狀的描述。後來經過歷代發展,出現了金屬、陶瓷、竹木等各種材質的拔罐用具。
拔罐時,用火燃燒罐內空氣,使之內部產生負壓,隨即吸附於皮膚表面。利用局部熱刺激、負壓吸引作用,來達到逐寒祛濕、祛除淤滯、拔毒瀉熱、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目的,從而起到扶正祛邪、強身健體的作用。通過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脈,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進而令人形體健旺、精神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