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扇

引風納涼、遮日蔽塵之物

扇子為引風納涼、遮日蔽塵之物,漢代曾名之為“障翳”。其歷史悠久,根源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時期;文化底蘊豐富,古往今來以扇為題、傳情達意的詩詞書畫作品舉不勝舉;分支品種繁多,光越扇就分紙摺扇、草編團扇、絹扇、掛扇四大類;製作工藝複雜,集造型、雕刻、鑲嵌、裝裱、上漆、鏟貼、手繪、刺繡等多種工藝於一體。

發展簡史


中國扇
中國扇
五明扇
五明扇
扇子作為中華民間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添了絢爛多姿的一頁,也在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黃帝時代已有“五明扇”,如考古確鑿,扇之歷史約有5000年以上了。在公元300年前後,中國就有關於扇子的記載。目前所見最早實物扇為春秋戰國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於湖北沙洋縣十里鋪鎮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之竹扇。其扇形如古代之單邊門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該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製作之精良,工藝之完美,已令人嘆服,可見所傳黃帝時代既有扇制,並非捕風捉影。

相關資料


五明扇
中國扇
中國扇
五明扇 古代皇帝用長柄大扇顯示他們尊貴的地位。紈(wán)扇的扇面是用絲綢做的,它的出現晚於羽毛扇,流行於漢唐。在唐代流傳下來的圖畫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手拿紈扇的古代美女。羽扇和紈扇都不能摺合,使用並不方便,故漢代名之為“障翳”。漢代之扇形多為門扇形,但亦有紙扇出現。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為位於紹興城東北的蕺山腳下的老媼書六角扇。王羲之為我國古代書聖,他的字在當時就為人所重,字值千金,許多人以能得到王字為莫大榮耀,所以傳出了很多翰墨如寶的趣聞韻事,其中一則即為“題扇贈老姥”。《晉書王羲之傳》本傳載:“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竟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將筆拋進筆飛弄,人躲進躲婆弄。扇子有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的題詞,不一會便銷售一空。以後就把這座橋名之為“題扇橋”。這便是紹興“題扇橋”與“躲婆弄”兩處名勝之來歷。可見,其時扇形已多。從漢代《怨歌行》中“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詩句來看,其時不僅有門扇形扇,且已出現團扇(紙扇)。團扇之興,或在南北朝之際,而盛於隋唐時代。此可從大量古代壁畫、絹畫、出土文物及詩文記載上證之。
摺扇
摺扇
摺扇 大約在北宋( 960-1127)時期有了摺扇,但並不流行。到了明代(1368-1644 )才開始大量使用。而今世多見之摺扇,則系從宋初由日本和朝鮮高麗)傳入,而盛行於明代。於是,元、明、清摺扇扇藝蔚成風氣,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或書或畫,集欣賞與實用於一體,漸成傳統文化之奇珍異寶,為世人所重。扇畫之盛,首推兩宋。宋代尚文息武,故畫學燦爛。今日可見之宋代扇畫多為團扇,水墨丹青,雅韻欲流,山水、人物、花鳥俱臻佳境。至明清,扇畫幾至泛濫,名流庸手爭相為之,目不暇接矣。逮至民國,以迄今日,人們於扇上書畫仍熱愛不減,或緣於其形制之玲瓏而易收藏,或因乎其工藝精美而可把玩,至若名家書畫之扇,則尤受寶愛珍藏。言之有趣,後世為文人雅士所喜愛之摺扇,原稱為撒扇,其流入之初,曾被認為是下賤之物。甚至在明代永樂年前,“惟妓女用撒扇”。是永樂皇帝朱棣垂青於摺扇,賞賜眾臣,始獲推廣的。看來,雅俗嬗變,個中有許多消息讓人寒磣。自明代中晚期后,摺疊扇已風靡一時,大有取代團扇之勢矣。摺扇的扇骨多為竹制,也有用紅木檀香木象牙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摺扇不僅實用而且是一種藝術品。扇骨上可以刻書畫,供人欣賞。.若為名家製作,更為珍貴。扇面上往往有畫,我國的古代圖畫中,扇面畫佔有一定的地位。名扇面也常有書法家的筆墨,常常是一個畫家作畫,一個詩人作詩,書畫並重。

其他形制


扇之形制概不外柄扇與摺扇二類,其質地則竹、羽、紙、羅、絹、蒲、象牙等皆有。若以今日眼光視之,又不妨分為工藝扇書畫扇二類。工藝扇美在工藝,書畫扇貴在書畫,雖同為欣賞,但所欣賞之內容不同。若扇骨工藝與書畫藝術雙美並臻,堪稱完璧。自民國以來,名流顯要,文人墨客,士農工商,任何階層均有嗜扇藝者,扇藝幾乎已成中國人實用與欣賞之日常物。在藝術界,雖然仍大量沿用傳統工藝所制之成扇作書作畫,然而更多的是採用其形式而不再用成扇作書畫,直接在裁成團扇或摺扇形式之宣紙上作書畫,日漸成為風氣,可見,利用扇面形式創作和欣賞書畫藝術,已是普遍之事實。如此,則藝術之欣賞功能已躍然而上,而其實用功能則日漸退居其次矣。扇面書畫,歷代佳構如林,從兩宋團扇以至明清摺扇,從馬遠以至齊白石工筆寫意、白描潑彩、丹青水墨、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莫不薈萃於盈尺之扇面上,予人以美的享受。其賞心悅目處,又豈限於形制之細小乎?扇面作品,主要是採用團扇和摺扇這兩種傳統表現樣式,手法多樣,風格不一。
中國扇
中國扇
在我國舞台上,扇子也是不可缺少的。傳統戲劇使用扇子的節目很多,起到增添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現代舞蹈也有利用扇子的,如大家熟悉的扇子舞花鼓舞等。還有用扇子作為強身健體的器械,如深受中老年喜愛的“太極功夫扇”等等。
扇子還是一種很好的禮物。在城市裡一般都有專賣扇子的商店。在那裡有價格非常便宜的紙扇,也有價錢昂貴的工藝扇。紙扇是夏天人們出門旅行的必需品。工藝扇可以作為禮物贈送給朋友。所以不僅春夏季節進出扇店的人很多,就是到了秋冬季節也仍然有不少人在購買扇子,作為送禮的精品。
扇子的種類多,用途廣。從古到今,既繼承傳統又不斷開發。現在蘇州檀香扇、杭州的絹扇、紹興的黑紙扇,湖州的羽毛扇等更因其質優形美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工藝簡介
我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扇面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成熟和使用廣泛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象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扇面本身也是鑒賞的對象。品相好的泥金灑金,絹本箋本,瓷青虎皮,貢發高麗,名家見之心喜,所作書畫多精品。扇面的材質分為普通柿礬扇面,粉連紙扇面,高麗紙扇面、礬宣扇面、粉宮扇面和粗絹扇面等等,各有特點。
歷史傳承
中國著名的王星記扇庄,清光緒元年(1875)創建於紹興周家橋。老闆王星齋,系祖傳制扇名手,其妻陳英,為紙扇舒貼灑金巧匠。光緒十九年後,王星記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開設門市部,專事紙扇銷售。其製作工場仍設在周家橋,由其嫡傳高徒章金木坐鎮生產。1956年,紹興王星記扇庄與杭州王星記扇庄分設,單獨成立紹興王星記扇廠。而今,紹興周家橋一帶成了現今中國唯一能生產棕竹黑紙扇的地方,制扇藝人僅剩寥寥幾人。黑紙扇以純桑皮紙為扇面材料,採用高山柿漆為製作的粘料,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精到。王星記扇庄精製的高級黑紙扇曾被選為“貢扇”進入王宮,深受宮廷貴族和文人雅士所喜愛。黑紙扇曾在義大利米蘭、巴拿馬和西湖萬國博覽會上屢次得獎。當年王“星記”創始人王星齋就是以黑紙扇揚名四海,直到今天仍是久負盛名的手工藝精品。
“宣扇”,是以產地命名的一種摺扇,產於安徽省宣城宣州區洪林鎮安徽艾蘭竹木工藝製品有限公司。老闆羅亞蘭,系祖傳制扇之家。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竹之鄉,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宣扇因此孕育而生。
宣扇起源於宋代,當時摺扇普遍被稱為“聚骨扇”,時值宣紙技藝成熟之時,對宣扇的產生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明清時期宣扇進入鼎盛時期,各項技藝達登峰造極,被文人墨客們深深喜愛。明代文徵明,清代石濤等一代藝術大家都以宣扇為載體造作過作品。宣扇製作精湛,美觀典雅,寓意吉祥,內涵豐富,文化、工藝、收藏價值高。其每道工序要求之高之嚴謹,無處不透露出宣扇是傳統手工藝與文化的結晶。
宣扇,竹扇骨取材於六年以上竹類,如毛竹紫竹、香妃竹等。木扇骨取材於生長50年以上名貴樹木,如紫檀沉香木等。扇面使用優質絲絹和上好的宣紙。
扇面類別
中國扇
中國扇
摺扇扇面 摺扇最常用的材料為紙,也有用絹和夾紗的。其中紙的扇面占絕大部分。紙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麵"。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扇最講究,也最複雜,最受人歡迎。此外,尚有有泥金,屑金、灑金等等也深受民眾歡迎。其中泥金在我國很早就使用。在唐代開元天寶時已用"泥金帖子"。泥金的製造,是從金箔做起的,把黃金打成金箔。如《吳縣誌》中記載,蘇州金箔製作,又俗稱"紅飛金",每張三寸三分見方。每兩黃金能制2319張。並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種深淡各異的色彩。"大赤"是黃金的本色;"佛赤"則拼入紫銅,顏色顯得深赤;"田赤"則內含紋銀二成,略呈淡黃色。製造金扇面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金扇面亦有三種花色。摺扇扇面大致可分為帶有完整扇骨的成扇和扇面。成扇的價值要比扇面高得多,因為扇骨本身的材質、形制,尤其是雕工有很多講究。扇面雖然尺幅不大,但由於其特殊的形制,再加上紙的質地非常厚實,是由多層薄宣粘合而成的,並且有摺痕。有的材料,比如說色紙、金箋、髮箋等,它們的落墨設色性都很難掌握,一般的書畫家不敢隨意渲染。明代書法家祝允明,曾經把在扇面上作畫比做美女在瓦礫上跳舞。所以書畫家扇面的潤格往往不以尺幅的大小計算,而是單獨計價。價格遠高於同尺寸的冊頁。扇面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延伸感,特別是山水畫,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見大。畫家在構圖布局時必須成竹在胸。所以是一種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
除各種金扇面外,還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有色素麵的扇面,頗受歡迎,可惜大多數品種至今已失傳。白色素麵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產品,有紙、絹、髮箋等。其中以紙質為主。產量大,品種多,出現早。扇面製作工藝複雜,有的是用多層宣紙裱成,有3層、4層、5層不等;有的選定上等的宣紙作表層,中間襯紙多用"皮棉"和"連史"。而扇面的質量好壞不僅是選材,製作工藝相當關鍵。同樣是白色素麵扇,其高下迥然不同。在歷史上,較有名的有鏡面箋等。解放后的“老礬扇面”最為著名,專為高檔摺扇扇骨配套。其製作精妙,素潔大方,優於引筆、平正牢韌、久用不裂。特別其製法複雜,要經過開料、刮光、切形、上礬、整理、裱制、套刷、摺疊、切通、沿邊十道工序。另還有仿古、髮箋、絹面等白色素麵扇。特別要提到的三開扇面,專門為"春宮畫"扇配製的,可以左右撒開。向左撒,即顯"春宮圖",向右撒開,出現的是另一幅畫面,用以隱蔽。猶如魔術一般,故俗稱魔術扇面。
團扇扇面
團扇扇面
團扇扇面 團扇又稱作五明扇,也叫“宮扇”、“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而言。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
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又名紈扇,而後傳入日本。摺扇系日本發明,而後傳入中國。日中兩國人民的共同智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在日中文明交流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件有趣的事。
團扇亦稱“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宮扇。團扇邊框及柄以竹制,扇面用潔白的絲絹,上畫山水樓台、花鳥蟲草等。早期多為圓形,后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團扇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宮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複雜心理。此紈扇之始。古紗、綾、羅、絹皆可為團扇面料,今惟以羅以絹,近則羅亦廢,而多用絹制。從歷代散見的泳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團扇在現代民間通用,扇面以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就絹宮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大約在南宋時,出現了以竹子為材料的團扇。一九七五年,江蘇金壇茅麓出土一把竹子團扇。木柄桿,竹絲骨,扇面裱紙施柿汁,黑漆邊。竹絲骨子細如鬃毛,規整而緊密地穿插在扇桿上。扇桿黑漆。扇柄棕黃色漆地上呈棕紅色雲紋。柄上裝有一月牙形扇托以護扇面。扇面長26厘米,寬20厘米,扇柄長16厘米、最粗徑1.6厘米。製作精緻,造型優美。這種團扇已經和現代市場上流行的竹骨團扇比較接近。現代竹骨團扇以竹絲為骨架,兩面粘貼皮紙(一種類似高麗紙的以純桑樹皮為原料的手工紙),同時在扇面上繪畫或書法或印刷圖案,再通過沿邊、壓平,裝上木質手柄,一柄團扇就大功告成了。此外,現代團扇還有以一支或園或扁的竹子經過劈開、編製、成型等工藝製作的團扇,也有以塑料為扇骨的團扇,還有的是以比較厚的白板紙或塑料硬片直接作為扇面,然後裝上塑料手柄的廣告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