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孝義村
山東萊蕪高新區下轄村
南孝義村,隸屬於山東省萊蕪市高新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鵬泉東大街東段,孝義河東側,毗鄰美麗的孝義河公園,地處萊城東部的交通樞紐區和經濟開發區,周邊交通便利、廠區林立、經貿發達,京滬高速公路和205國道分別位於村東、村西貫穿南北,磁萊鐵路位於村北橫貫東西,青島海關駐萊蕪辦事處位於村南,2003年孝義河大橋貫通鵬泉東大街后開始舊村改造,並成立南孝義商貿公司,現已初步形成了東部水岸新社區、商貿物流集散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現代化商貿宜居新區。
南孝義村自古與泉子村、陶家莊、南張家莊這四個村莊連為一體,形成了毗連交錯唇齒相依的一個大自然村,東面與傅家莊為鄰,西與馮家林村接壤,截至2015年全村佔地779畝,村民33l戶932口人,現有劉氏、艾氏兩姓,其中劉姓居多。
萊蕪《劉氏祖譜》載:“吾劉始祖仁美,原籍鳳陽,出仕於齊,因亂遷萊,居於東山茶峪庄,歿葬其地,迄今塋酉存。”元朝末年,劉仁美由安徽鳳陽縣到齊地做官,后因戰亂遷入萊蕪東山茶峪庄。明朝萬曆年間,劉仁美的九世後代劉守邠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劉澄渭(字潤九)、劉澄淇(字洞九)、劉澄湚(字涵九),兄弟三人都聰穎勤學,考取功名。劉潤九初攝榆次令,後晉升為山西布政司經歷,成為省級重要官員。劉洞九任山西汾州州同知。劉涵九,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后升湖廣行督司,未任。兄弟三人功名顯赫,都是當朝國之棟樑。后告老回到家鄉萊蕪,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三人分別建村南孝義、北孝義、陳家峪三村。北孝義后改稱孝義樓,北孝義由孝義河西岸之村用之。
孝義河自萬福山發源,蜿蜒而下,河面寬120餘米,自村西流向西南注入牟汶河。孝義河過磁萊鐵路線后,原分兩段,一股向南而下,一股向西南注入蓮河。劉氏十世祖劉潤九,在山西做官告老還家后,選孝義河西岸這一風水寶地修建私人花園一座並居住,其景點有港茶樓②、太古石③、青石大牛槽、亭子、花嶺、泉水、月牙橋等,其中港茶樓樓高十餘米,1958年改河造田時拆除。樓前有古槐樹一棵,五人才能合抱,1976年遭雷擊枯死,后被村民伐去。在古槐與花嶺子之間有一太古石和青石大牛槽,相傳此二為神物,是劉潤九在山西為官時選中的傳家寶石,可是石頭太重,怎麼才能搬運到萊蕪呢?劉潤九二弟劉洞九在山西汾州為官時,得狐仙張玉婧④(見《聊齋志異·狐妾》記載)。張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廣大,她便主動承擔這項搬運任務。據傳她運用法力,用紅絲線捆綁太古石,用苘麻稈作為擔杖從山西挑來這兩尊太古石,一尊位於南孝義村,一尊位於老萊城文廟。位於南孝義的太古石高2.6米左右,表面光滑細膩,形態優美,上有99個孔洞,牧童用以拴牛99頭,旁邊有青石大牛槽,村北有一個大的牛灣,牧童每天來往飲牛。1986年春,這一傳家寶石被泰山管委會選中運走,現放置於岱廟北門內側。另一尊奇石,現仍保存在萊城區委大院內,大石牛槽仍在村內,保存完好。
南孝義村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先後有庠生7名,廩生2名,其中廩生劉柏楹擅長書法(與當時的譚、亓、董齊名),劉文三明醫道,劉法孔開辦私塾。抗日戰爭時期,村中先後有5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於1940年建立支部;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全村有26人報名參軍;1950年抗美援朝期間有劉振昌、劉振來、劉家遠入朝參戰。解放前,孝義河東畔有一“廣禪寺”⑤,佔地約2畝,寺內古樹參天,曾用作學堂。解放后,在此改為聯辦小學;泉子管區成立后,在南孝義村建聯辦中學一所,1989年孝義鄉合校后遷往朴務頭村萊蕪22中。村委於1984年籌資在村東建小學一所,方便附近村莊適齡兒童的入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2001年學校和南張家莊小學合併,原址成為幼兒園和村委駐地。2004年在村西原“廣禪寺”位置建成裕豐小學。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本村先後有32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劉希玉是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現為博士生導師、教授,就職於山東師範大學。解放前就任教的劉振洲、劉奉亭兩位老教師,早已桃李滿天下,現在本村從教者12人。
註釋
①劉潤九,名澄渭,字潤九,生於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系劉氏九世祖劉守邠之長子,萊蕪南孝義村人,為南孝義村始建者。據萊蕪《劉氏族譜》記載:“劉守邠,號振西,別號小台,陰陽官致仕、鄉飲正介。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長諱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經歷,分居南孝義莊;居北孝義者,次男澄淇,歲進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后升湖廣行督司,未任,居陳家峪焉。”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劉潤九“繇藩幕,攝榆次令”,即代理出任陝西榆次縣令,為官勤慎廉明,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後晉升為山西布政司經歷,系山西布政使司衙署的首領官,從六品,總理署內各類事務,職掌出納文移等事務,成為省級重要官員。劉潤九娶狄用女,子三長伯楹,次伯樘,三伯柟。晚年歸居田園,過上了兒孫繞膝,安逸恬淡的生活。卒后,葬於黃泥溝南劉氏塋地,立有龍頭碑,“文革”時期,墓碑被毀。其二弟劉澄淇,字洞九,任山西汾州州同知(明時期官名,各州之副職),從六品,與州判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水利諸事。三弟劉澄湚,字涵九,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后升湖廣行督司,未任。
②港茶樓,劉潤九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在南孝義村孝義河西岸建私人花園一座,其中便有“港茶樓”,該樓為條石鑲角、黑磚青瓦的二層樓。劉潤九負責設計備料施工等,工程豪大,建有港茶樓、太古石、大石牛槽、亭子、花嶺、泉水、月牙橋等,為當時花園式建築。為什麼取名“港茶樓”呢?一是劉氏仁美祖先從安徽鳳陽來齊地做官,元末時期因戰亂隱居萊蕪茶峪庄,后遷居西港庄,該樓取兩個村莊的一個字,以示不忘祖根;二是該樓居於孝義河與蓮河交匯處的黑龍潭附近的港口,站在樓上,就能前攬南孝義,北望孝義樓、南望劉陳家峪;三是兄弟家族聚會,可以品茶議事、登樓賞月。
③太古石:南孝義村內的奇石,位於孝義河西,港茶樓私人花園內。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劉潤九在南孝義村建“港茶樓”,選中了在山西做官時的兩塊奇石——太古石,還有一個青石大牛槽,相傳此二為神物,是劉潤九在山西為官時選中的傳家寶石,可是石頭太重,怎麼才能搬運到萊蕪呢?劉潤九二弟劉洞九在山西汾州為官時,得狐仙張玉婧(見《聊齋志異·狐妾》記載)。張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廣大,她便主動承擔這項搬運任務。據傳她運用法力,用紅絲線捆綁太古石,用苘麻稈作為擔杖從山西挑來這兩尊太古石,一尊位於南孝義村,一尊位於老萊城文廟。位於南孝義的太古石高2.6米左右,表面光滑細膩,形態優美,上有99個孔洞,牧童用以拴牛99頭,旁邊有青石大牛槽,村北有一個大的牛灣,牧童每天來往飲牛。1986年春,這一傳家寶石被泰山管委會選中運走,現放置於岱廟北門內側。另一尊奇石,現仍保存在萊城區委大院內,大石牛槽仍在村內,保存完好。
④狐仙張玉婧:為劉洞九的夫人,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太學生張光前的女兒。據萊蕪《劉氏族譜》記載:“澄湚,州同知,娶太學生張光前女。”張光前,字爾荷,山西澤州人,萬曆三十八年中進士,歷任蒲圻知縣、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據傳,劉洞九在山西汾州為官時,得狐仙張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廣大。後人尊稱為仙奶奶,孝義樓村有仙奶奶廟。《聊齋志異·狐妾》中對此有記載。
⑤廣禪寺:據載為蘆城保各村籌資修建,佔地2畝,位於孝義河東畔,寺內有古樹參天,原有神殿10間;正殿內有泥塑雕像,正面神像5尊,兩旁有18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正殿前面兩側各有禹王殿、關帝殿,前面有四大天王殿,神像形態各異;正面為大廳,兩旁有大石獅把守。1966年拆除神像,后在此作為小學堂。2004年在此建成裕豐小學。
一、歷任村支書
1940年一1947年劉恕先
1947年一1951年劉德先
1951年一1964年劉佑先
1964年一1980年劉尊先
1980年一1992年劉振勝
1993年一1999年劉春先
1999年一2005年劉家雲
2005年一2008年劉振國
2008年一2011年劉坤
2011年一年劉家雲
二、歷任村主任
1951年一1964年劉尊先
1964年一1980年劉佑先
1981年一1989年劉家浩
1989年一1992年劉春先
1993年一1999年劉振孝
1999年一2001年劉家奎
2001年一2005年劉家雲
2005年一2008年劉振國
2008年一2011年劉坤
2011年—年劉秀聲
三、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劉向先曾任空軍某部參謀長,已故
劉平先曾任上海珊瑚化廠廠長、黨委書記,已離休
劉振瑞曾任萊鋼醫院院長,已退休
劉家田深圳市公安局防暴處處長,已退休
劉明聲曾任中國七機部處長,已故
艾言慶曾任銀川市醫院院長,已離休
艾言篤曾任浙江省舟山市委辦公室主任,已故
劉珂聲曾任福州軍區後勤部江西省東省鄉油庫主任,已離休
劉振芳曾任萊蕪市工商局黨組成員、工會主席,已離崗
楊光偉現任萊蕪市建委房管處處長,已退休
劉純華河北廊坊市前鋒機械廠處長
劉純傑中國航油大連分公司黨委書記
田志雲泰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紀委書記
劉坤生太原市教育局處長
劉家鵬銀川市安監局副局長
四、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劉希玉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劉希泉主任醫師、新泰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劉希林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劉連聲吉林省延邊市工作,總經濟師
劉雷萊城區方下鎮副鎮長
劉宏中學高級教師
劉偉宏中學高級教師
劉純海中學高級教師
陶玉萍中學高級教師
公衛紅中學高級教師
張靜西北大學教授
劉家友中國建設銀行山東省分行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
高琳琳泰山醫學院基礎醫學部教授
五、烈士英名錄
劉振凡抗日戰爭中犧牲於濟南
劉祥聲淮海戰役中犧牲
據《萊蕪劉氏祖譜》記載,元末劉姓由安徽鳳陽遷入萊蕪,南孝義建村始於明朝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由劉氏第十世祖劉澄渭①(字潤九)在孝義河西岸建“港茶樓”等私人花園居住建村,村名之所以取名為“南孝義”,源自《說文解字》中的“孝,善事父母者”,劉潤九取之為“善事父母者為孝,兄弟和睦者為義”,意在告誡劉氏後代要做到盡孝盡義,是為“孝義”,流經村西的河流也命名為孝義河。
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明朝設鄉、保,全縣編為4鄉42保,南孝義村屬於東鄉蘆城保;清代,全縣仍轄42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全縣劃為10個區,屬於鐵車區。1941年萊蕪劃分為萊北、萊東和新浦三縣,南孝義隸屬於萊東縣辛庄區;1946年,屬於萊蕪縣汶陽區;1958年3月屬於孝義鄉;1958年10月屬於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2月屬於礦山人民公社泉子管區;1982年1月,礦山公社改為城關鎮;1984年4月,改城關鎮為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辦事處設立北孝義鄉;2000年12月鄉鎮合併,南孝義屬於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高新區)鵬泉街道辦事處。
南孝義村民勤勞樸實,自力更生,自古以來就有種菠菜的習慣。每年春季,來自博山、張店、常庄、和庄等地的農用車開到村內,滿載著一車車的菠菜,運往各地,成為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1974年在村西進行孝義河大改造,建成高標準20里土河岸,1975年在村東建成南孝義供銷社,1976年在三翻嶺大展紅旗,建成梯田1000畝。為保農業豐收,村中先後在北大橋、河西修建起機井6眼,全村90%的農田得到灌溉;1977年在北大橋修建二級揚水站一座,灌溉村東良田。1987年村民集資修建孝義河漫水橋一座,並將河西改為經濟田,並建設蔬菜大棚,擴大蔬菜種植,增加了村民收入;1987年村內建起大型麵粉加工廠一處。1993年將村東20畝地改為桑田,發展養蠶業。1993年,與興華裝飾公司聯營建預製廠一處。1994年,村裡安裝自來水。1996年,安裝了村內部程式控制電話。2000年,在鄉政府的倡導下,農民種植葡萄。2002年南孝義成為電話村。
2002年10月,萊蕪在此建立萊蕪經濟開發區,后成為高新技術開發區,村內經濟結構調整,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遍地開花,分別有朗進科技、泰豐紡織、天龍公司、信諾日化、方大科技、金石科技、賽博機電等公司工廠在此落戶。2002年,蓮河改道向東南注入孝義河,並改造孝義河建成孝義河公園,成為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區。2003年,鵬泉東大街向東延伸,橫跨孝義河建成孝義河大橋,2004年,在孝義河東岸建成裕豐住宅小區,安置鵬泉東大街拆遷戶。2005年在三翻嶺建成鳳城工業園,大量民營企業在此落戶。2006年建成南孝義社區。2010年規劃設計了新的高標準社區“裕豐花園”。2012年全面實施招商引資,2013年10月與山東信聯建設集團簽約合作建設。2013年10月成立南孝義商貿公司,同年3月全面實施舊村改造建設,共建設多層2座、十七層3座、十九層2座、二十七層1座,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2015年底“裕豐花園”第一期將完成,基本實現全體居民入住。2016年“裕豐花園”第二期將開工建設,嶄新的東部水岸新社區、商貿物流集散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已初步形成,一千多居民正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描繪著南孝義發展的錦繡藍圖。
萊蕪南孝義港茶樓的傳說
萊蕪劉氏十世祖劉澄渭、劉澄淇、劉澄湚三兄弟分居於南孝義、孝義樓和劉陳家峪。族大人多事繁,時常需聚首商議,劉澄渭於是便萌生了建個議事之所的想法。根據方便相聚,尊重長支的原則,地點選在了三村皆能目之所及之處,現南孝義村西的孝義河西岸。不久,一座條石鑲角、黑磚青瓦的二層樓“港茶樓”落成,為什麼取名“港茶樓”呢?一是劉氏仁美祖先從安徽鳳陽來齊地做官,元末時期因戰亂隱居萊蕪茶峪庄,后遷居港里庄,該樓取兩個村莊的一個字,以示不忘祖根;二是該樓居於孝義河與蓮河交匯處的黑龍潭附近的港口,站在樓上,就能前攬南孝義,北望孝義樓、南望劉陳家峪;三是兄弟家族聚會,可以品茶議事、登樓賞月。該樓飛檐斗拱,五脊六獸,甚是巍峨壯觀,室內雕樑畫棟,彩椽;一樓白石鋪地,二樓方磚鋪成,名人字畫疏密得當,桌椅條櫈井然有序。樓上四面開大窗,取“無規矩不成方圓”之意,南北成方,東西為圓,視野開闊。推窗望:東有九頂盤龍山鬱鬱蔥蔥,北有萬福山巨石指天,南望蓮花山峰巒綽約,西臨八寶鳳凰城。樓下不遠處綠水一潭深不可測,龜卧水底,魚躍波起,花園內亭台長廊,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垂柳依依,花山一座,藤覆蔓蓋,繁花點點。仙奶奶為添奇觀,用苘麻桿從山西挑來九十九孔太古石,矗立其間。
劉氏三兄弟告老還鄉后,閑暇日多,常聚於樓內園間,暢談奇聞軼事治家之道。高興之餘相恨日短。吃飯時節,開始三家輪流供飯,多有不便。每見下人汗流滿面奔忙往返,主人總覺於心不安。劉洞九與仙奶奶談及此事,仙奶奶一語解難,說:“老爺們茶樓議事,何不借水行舟,酒菜水傳”。劉洞九開始不解,仙奶奶便如此這般說了一遍,只見仙奶奶拔下頭上銀簪一劃,龍崮河改道至村邊,而原流經郭家莊村邊的河道水量驟減,後人稱為“老水道”。於是港茶樓花園內橋下掛起一排銅鈴,在孝義樓做好飯菜置於船盤之上,放到河中水上,順流而下,流經橋下碰鈴作響,人們便端菜上桌,菜尚溫熱,方便快捷,從此之後,凡兄弟聚會待客,飲酒之中又添了別樣一番情趣。酒酣興濃談鋒更健,常至明月升天。故此處也稱“酣談館”。
萊蕪南孝義太古石的傳說
相傳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他們平時非常喜愛奇異怪石,他們在山西任職時收藏頗多。奇石素以奇、丑、怪、透者為上品,其中有兩尊形狀尤為奇特,不同凡響,高約丈余,每塊石頭上有九十九個孔,巧與潤九、洞九、涵九之字暗合,劉洞九視若珍寶、作為傳家寶石珍藏於家府,掛袍歸鄉后始終牽掛於心。劉潤九在家鄉建港茶樓時,園中唯缺奇石裝點,心存遺憾,便於兄弟商議,如何把位於山西府邸的傳家寶石搬運回來。
有一天,劉洞九與夫人張玉倩(《聊齋志異》稱為狐妾,後世族人稱為仙奶奶)說起這件事。仙奶奶說:“這有何難?明天去把它運回來。”劉洞九聽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雖有超人之能,但那石頭每尊都有數千斤重,如何能從幾千里之外運來?仙奶奶囑咐他說:“明天夜裡三更三鼓,你在萊蕪城南汶河岸邊的大柳樹底下等著,看著怎樣搬運石頭。不過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到時更不能亂說話。”
第二天,紅日西墜,月出鐮鉤。劉洞九正要動身去汶河岸邊,張道一來了。他倆是至交好友,這時張道一正在城北礦山開館授徒,來請劉洞九飲酒對詩。礦山風景優美,山上飛瀑流泉、青松翠柏,山下汶水如帶,日夜西流。春秋時,齊桓公曾在此修建行宮,山上觀景,汶水泛舟。張道一躬身來請,豈能不去?酒酣耳熱之時,劉洞九卻要起身告辭,說有要事去辦。而張道一卻酒興正濃,不肯放過。劉洞九隻得以實相告。張原是詼諧之士,聞聽有這般奇事,就定要同他前往。劉洞九推辭不過,只好答應,再三叮囑他,到時候千萬不要聲張,張道一連連應諾。
他們二人來到汶河岸邊,坐在柳樹下靜候。這時,萬籟俱寂,汶水潺潺。不多時,萊蕪城裡傳來三更三鼓。只見汶河裡遠處兩簇紅燈逆水飄然而來。至近處才看清是紅燈簇擁著兩尊奇石,前後相距百步之遙,仙奶奶位居中間。每尊怪石有六個身著紅衣、手持紅燈的仙姑扶持,宛若兩朵盛開的紅蓮,煞是好看。張道一見此情景,又驚又喜。當第一尊奇石抵達港茶樓時,他實在憋不住了,又要鬧玄,高聲喊道:“到抵了!”話音剛落,後邊那尊突然人散燈滅,因“抵”與“底”同音,就是這一酸文之詞,致使後邊一尊石沉水底。
第二天,劉洞九一到家,仙奶奶便埋怨他不該輕信玄士之言,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劉洞九也是後悔不已。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若干年後汶水南移,那尊沉睡的石頭才又重見天日。今天,這兩尊奇石仍保存完好,原在港茶樓的一尊,於1987年被泰山管委會徵集,現安放在泰安岱廟北門裡供遊人觀賞,底座上標明來自萊蕪南孝義。汶河岸的一尊現安放於萊城區政府大院里作為鎮宅之寶。這就是流傳民間的劉氏太古石的傳說。
傳說之二是仙奶奶用繡花線一頭拴住太古石,一頭拴住大牛槽用苘麻桿從山西挑來,現大牛槽在南孝義農戶牆下隱藏。
南孝義村
南孝義村
萊蕪南孝義神牛的傳說
俗話說忠孝傳家遠,耕讀繼世長。牛是當時重要的生產資料,又是家庭財富的重要象徵,萊蕪劉氏八世祖劉士禮南台翁時,萊蕪劉氏已是富甲一方,田地以頃計數,畜牧邊郡牛馬數千頭,谷數萬斛。劉士禮晚年隱居東山別塢,家產由小台翁劉守邠掌管。南台翁劉士禮過世后,作為長子的九世祖劉守邠不圖祖業,將家產悉數分於四個弟弟,而自己靠籌策之技白手起家,不幾年已是牛馬蹄角千千,萬足豬、千足羊,不啻當年父業。至十世祖劉澄渭三兄弟時期,在外居官顯赫,於內治家有方,更成為萊蕪之名門望族。用騾馬成群,豬牛滿圈羊滿坡來形容家產之盛恰如其分。為放牧如此之多的牛羊,劉澄渭、劉澄淇、劉澄湚三兄弟買下了寄母山、盤龍山、蓮花山、萬福山的山場作為放牧之所,並修建了通往牧場的“趕牛路”。
每當天一放亮,牧童開欄執鞭,牛羊爭先恐後出圈,山間路上,蹄角踏地如雷轟嗚,牛歡羊叫,似寺院喇叭聲聲。揭示了新的一天的開始。夕陽西下,牧童趕著腹飽肚圓的牛羊到牛灣飲水。
牧童飲牛時往往要查數一下有無缺失。不知什麼時候,忽然發現本是九十九頭的牛群卻成了百頭,開始並不在意。時間長了,心生疑竇。過去每到立春之時,主人都要在牛角上抹上紅色以示開春大吉。一年立春之日,以紅綾代之,當放牧歸來飲水點數期間,牧童發現百頭之中有一頭身高體碩,毛色光亮,黑如綢緞,兩角彎如滿弓,兩眼放光,角上無綾的犍牛混跡其中。無知牧童以為是山中妖怪,舉槍便射,只見濃煙過後,一縷火光奔西南方向而去。
牧童回家向主人訴說,主人叫苦不迭。不幾日,坊間傳說一件奇事,城西二十里汶河岸邊,一夜之間平地成嶺,其形如卧牛,牛口處清泉噴涌,人稱“牛王泉”。這就是今之“牛泉”之稱的來歷。
從此,神牛西去。龍頭灣下“九九鍵飲,神凡同現”的美好景觀再未重現。
萊蕪南孝義“明小台劉公暨郭范兩孺人合葬墓誌銘”考證
劉小台(1550年11月27日-1623年10月2日),名守邠,字振西,別號小台,陰陽官致仕,生於明嘉靖29年庚戌十一月二十七日,故於明天啟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得壽七十四,為著名的“萊蕪劉氏三九”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三兄弟的父親。天啟甲子秋(即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劉小台去世一年後,劉潤九為合葬父母,便派人拜訪自己的發小好友,當時的進士出身,且為官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的譚性教,為父親撰寫了這份墓誌銘,記述了父親的一生。該志石青石質,83×80×12cm,邊有纏枝花葉紋,楷書陰刻,無蓋,志文31行,滿行37字,首行題“明小台劉公暨郭范兩孺人合葬墓誌銘”,譚性教撰文,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刻。原出土於萊蕪鳳城街道辦事處上陳家峪,現由萊蕪口鎮西街王氏收藏,保存完好。錄文如下:
明小台劉公暨郭范兩孺人合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眷生譚性教①頓首拜撰
天啟甲子秋(即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劉伯子②走使者白下,緘孫平甫③所為狀,來征銘曰:不孝兄弟積罪過,無能延先嚴一日之養,今卜十月十三日,啟吾母之宮合焉,惟吾子顧夙好而惠之隧石。余與伯子居比屋,幼同硯席,即不嫻於文,何可辭?況平甫之狀藻而核矣。
按狀,公諱守邠,字振西,別號小台。其先濠人也。元末有仁美者徙於萊,仁美生江,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剛,剛生憲,憲生瓚,瓚生南台公士禮,為公父。南台公性癖雲水,晚年種松東山,結廬隱蒼翠。終其身,生五子,公居長。
諸劉世擁貲,豪里中,公獨奮自窶,母趙蚤背,繼母薛操家卞急,備嘗坎壈,幸后郭范兩儒人操作,甘荼苦卒,能回薛母歡;口約腹裁,資用漸饒。蓋修業而息之,不數年田產拓斥,甲一邑矣。公雖用纖嗇起,而敦尚儒術,鉛槧之業與牙籌俱治,日夕督子若孫下帷不休,皆斌斌擅雋彥聲。更好行其德,恥效富人滕鐍匿縮之智。吳令君母喪不能斂,出美椑助之。
歲乙卯,大祲,死者以澤量,公所焚券幾千餘金。復傾其儲,粥餓者,槥殍者、贖子女之鬻者。迨戊午責逋賦棘,同里黃家卿等五十餘家,將墐戶荷釜遁,公亟止之,代輸租焉。至陳一杏等,不能庀牛種而問南畝,則歲給以為常,人人倚公為庾矣。
公授陰陽官致仕,迫邑大夫命,一登鄉飲之筵,遂囊服帶不御。曰:安能蹩躠,折腰貴人前也。鄉耆社長醵飲桑拓,則欣然從之。后並杜門謝絕,勅諸子一切事無相聞,不衫不履,陶然自適,雖密戚請面不見也。
卒之前一歲(即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伯子繇藩幕,攝榆次令。公勉出視政榆次,見伯子治狀,舍然大喜曰:今而後而,翁無遺憾哉。旋促駕歸,歸而大會弟侄姻戚,若訣別者,各有分遺,時公固啖蹈健甚也。越癸亥十一月初二日(即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11月2日),忽無疾化去,距生嘉靖庚戌十一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550年11月27日),得壽七十四。而伯子於數月前,上縣篆乞侍養,得躬奉斂含,人嘆其孝感雲。
公配郭,繼范,拮据締業,范孺人宣力居多,事公於范後者,側室馮也。子男三,澄渭,山西布政司經歷④,娶狄用女;澄淇⑤,廩生,娶尚儒女;澄湚⑥,州同知⑦,娶太學生張光前⑧女,皆范出。女子五,郭出者適田相宇,適廩生李應箕男,增生李鉉。范出者適廩生王承培男,庠生王命,適廩生許珍男盤石,適知州朱學孔⑨男庠生祚昌。孫男六人,孫女九人。伯楹庠生,娶指揮蘇民望女;伯樘聘庠生張繩武女,與女之適府同知畢如松⑩孫維垣,適廩生郇一真男庠生玉澤者,為渭出。淇所出伯權,聘稟生李森女;伯樞聘庠生藺應昌女。二女,一許字廩生亓禮教男之梓,一許字進士亓之偉⑪男必述。湚所出伯杫,聘增長郇一初女;伯栒,聘進士亓之偉女。五女,一許字增生李杊男以焜;一許字禮科給事中亓詩教⑫男之干;一許字庠生畢煥男維塽,一許字庠生亓之俊男必遠;一許字庠生董茂充男瑜行,曾孫一,名炳,聘儒士王曰鈏女,伯楹出。
宜系以銘,銘曰:頎而髯,唇若渥丹吁,其公之顏耶。祭酒於社,賓介於筵,衎衎仙仙吁,其公之年耶。以治生始,以達生終焉,求之於古,在范少伯、楊王孫之間吁,其公之賢耶。新甫遠抱,汶水帶前,東西兩港瀅如環。嗚呼!是為劉公之阡。
註釋
①譚性教,字生伯,號笠石,又號黃雪居士,生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戊寅正月十九日亥時,萊蕪譚家樓村人。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考中進士,補任河南陳留知縣,後任河南省襄城縣令,泰昌元年,相繼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司郎中。天啟六年轉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繼任寧夏兵備道糧兼攝學政,天啟五年以疾病請歸,退回故里。誥授中憲大夫。生前好友:王垣山,周自淑、陳子素、王尹愚、亓靜初、李雍時,孫平甫,尚襟海,劉潤九、劉洞九、劉涵九等。譚性教少兒時即能作詩,青年則擅長古文,“蒼勁秀雅,為時所宗”,所著有《留襄讞語》《金陵譜序》《黃雪山房集》12卷(其中文9卷,詩3卷),其詩收入《山左明詩抄》。遺有“改修七星渠”(在寧夏)碑文及文、記、序、表、傳等文章十多篇。因其文武雙全,明代在萊城東廂為其建立“文武持衡坊”。
②劉伯子,即劉潤九,劉小台守邠之長子,名澄渭,字潤九,萊蕪南孝義村人。生於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據萊蕪《劉氏族譜》記載:“陰陽官劉守邠,號振西,別號小台。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長諱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經歷,分居南孝義莊;居北孝義者,次男澄淇,歲進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升湖廣行督司,未任,諱澄湚居陳家峪焉。”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在南孝義村建“港茶樓”,負責設計備料施工等。工程豪大,建有港茶樓、太古石、青石大牛槽、涼亭、泉水、月牙橋等,為當時花園式建築。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劉潤九“繇藩幕,攝榆次令”,即代理出任陝西榆次縣令,為官勤慎廉明,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後晉升為山西布政司經歷,系山西布政使司衙署的首領官,從六品,總理署內各類事務,職掌出納文移等事務,成為省級重要官員。劉潤九娶狄用女,子三長伯楹,次伯樘,三伯柟,孫九人。晚年歸居田園,過上了兒孫繞膝,安逸恬淡的生活。卒后,葬於黃泥溝南劉氏塋地,立有龍頭碑,“文革”時期,墓碑被毀。
③孫平甫,譚性教好友。
④山西布政司,明時期官名。山西布政司是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承宣布政使的衙署就是承宣布政使司,下設有各類內部機構、屬官,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司設經歷一人,從六品,系布政使司衙署的首領官,總理署內各類事務,職掌出納文移等事務。
⑤澄淇,即劉洞九,名澄淇,字洞九,號筠叟,系劉守邠之次子,萊蕪孝義樓村人,譜載廩貢,碑載為歲進士,官居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生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68年),卒於清代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十月十六日,壽享七十有三,配尚氏,徐氏、王氏。在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任職時,此地土地荒蕪,民不果腹。劉洞九上任后,詳查細訪,勵精圖治,引導人民墾荒種糧,興修水利,不幾年民殷物阜,人民安居樂業,與汾人結下了魚水之情。離任后,汾州人民仍念念不忘。據傳,劉洞九在山西汾州為官時得仙張玉婧,張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廣大,後人尊稱為仙奶奶,《聊齋志異》中的《狐仙》就是記載的她的傳說。劉洞九掛官服袍帶回家后,在孝義樓立村,立村之後在村北松山上遍植松樹柏樹,以壯觀瞻,村內植國槐若干,並打吃水井、建家祠,築安居寨,保衛村莊安全。晚年以明農課孫為務。為教育好子孫後代,特成立“筠叟學堂”,親自任課,言傳身教,並題聯:“式榖式榖,殫我心精,惟願一德繩祖武;勉旃勉旃,勤爾征邁,須念萬苦貽孫謀”。由此可見他為子孫後代的良苦用心。卒后,葬於西港劉氏祖塋,與林、剛、憲等老祖安息一處。
⑥澄湚,即劉涵九,名澄湚,字涵九,系劉氏九世祖劉守邠之三子,生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9年),萊蕪上陳家峪村人。例貢,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后升湖廣行督司,未任。功名顯赫,是當朝國之棟樑。劉涵九自幼聰明穎悟,勤學好問,學文習武,文武雙全。據《萊蕪劉氏族譜》載:“劉氏之序其族創於六傳,劉氏之譜其族創於涵九”,可見劉涵九為《萊蕪劉氏族譜》貢獻可謂大矣。劉涵九在續修族譜時,首次刻版印刷了《萊蕪劉氏族譜》,請石痴居士孫士奇寫了“族譜序”,並自撰了“祖譜說”,詳述了族譜的重要意義,由此為劉氏族譜打下了基礎,歷傳不衰。劉涵九與妻張氏是孝敬父母的典範。舊萊蕪有縣誌載:“張氏同知劉澄湚妻,事舅姑至孝,姑病,泣禱於神,願以子代姑愈,而子果死。”並勸父親遵父遺言,捐義田八百畝贍族。劉涵九在四川任職時,為美化家鄉,特從四川移植四棵名貴樹種白松樹,植於上陳家峪村。四百餘年來,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直至解放后仍挺拔遒勁,充滿生機。卒后葬於劉陳家峪祖塋,其父守邠祖塋之側,有墓碑存焉。
⑦州同知,明時期官名,各州之副職,明朝稱州同知,清沿置,改稱州同,以別於各府之同知。因事而設,每府設一二人,無定員,從六品。與州判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水利諸事。劉涵九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
⑧張光前,字爾荷,山西澤州人。萬曆二十八年由澤州學增廣生中山西鄉試第30名,習詩。萬曆三十八年中進士,歷任蒲圻知縣、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累疏乞休,歸家而卒。
⑩畢如松,萊蕪槲林前村人,明萬曆壬午舉人,授新安縣知縣。有中使詢及萊礦,如松曰:“恐公以採礦往,以討叛歸耳。”中使乃止。遷隆德令,裁驛挫冗,除殘賑饑,稱循卓焉。升寧羌守,請就近以蜀鹽易晉鹽,至今便之。調西安同知,賢聲益著。謝政家居,日與故人結詩酒於蒼龍峽,幾二十年歿。崇祀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