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南珠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特產
合浦南珠,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廣西合浦縣產的珍珠又名南珠,細膩器重、玉潤渾圓,瑰麗多彩、光澤經久不變,素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譽。
合浦南珠產於廣西沿海,雷洲半島等地,以廣西合浦出產的珍珠為南珠的上乘品,歷代皆譽之為“國寶”,作為進貢的貢品。
珍珠是高級的裝飾品,也是名貴的藥物。《本草綱目》說,珍珠粉塗面,令人潤澤好色”。珍珠還具有鎮心安神、化痰去驚的功效。
2004年10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合浦南珠”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合浦南珠細膩凝重,光潤晶瑩,渾圓剔透,平滑多彩,是中國海水珍珠的典範。
合浦南珠
號稱還珠故郡、海角名都的合浦,自古以來便以盛產珍珠馳譽於世。合浦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合浦背倚六萬大山,面臨北部灣,海岸線長約370千米。全縣有大小河流93條,最大的河流南流江,又稱合浦水,發源於廣西容縣大榕山,流經博白入縣境石埇(舊屬合浦縣),蜿蜒南流在州江分五條支流入海。最東一條支流廉州江(又稱西門江)在廉州古城西向南出海,將廉州分割為東西兩岸。東岸為合浦郡治所在地,西岸為集市之區。廉州珠市便設在西岸賣魚街西(見明屈大均《廣東新語》一書)。
合浦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東與博白縣和廣東省廉江縣相鄰,西交欽州市,北與浦北縣、靈山縣接壤,南連北海市,地跨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轄15個鄉鎮,縣城廉州鎮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78千米,距北海市28千米。全縣總面積2380平方千米,總人口98萬。縣境內有平原、丘陵、台地、海岸,呈現北枕丘陵,南濱大海,東、南、西遍布紅壤台地,中部斜貫沖積平原的地貌態勢。沿海灘塗遼闊,海灣開敞,潮流暢通,海域隱蔽,港灣交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氣溫為22.6℃,水溫為23.5℃,淺海多為砂質或礫底質,浮生物豐富,最適宜珠貝的繁殖和生長,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珠池。
“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是明代史學家屈大均在其著《廣東新語》中對南珠品質的讚譽。南珠晶瑩剔透,圓潤光澤,歷代都被譽為“國寶”,秦漢始即為皇家貢品,名揚天下。
合浦南珠
先秦
戰國時代,合浦開始有了珍珠生產加工、並利用珍珠作飾物和藥品,並將珍珠作為商品與交趾商人交換糧食。
秦代
西漢漢成帝時(前32年——前7年間),貧寒時與妻子午夜牛衣對泣的王章,後來做了京兆尹,因剛直敢言,以事忤當權的王鳳,被王鳳劾以大逆罪下獄,其妻子八人俱連坐。不久,王章病死獄中,妻子家屬充戌合浦,家產俱籍沒充公。因合浦產珍珠,且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合浦不但是珍珠產地,也成為了珍珠集散地。王章妻子抓住這個機會,在合浦經營珍珠生意,積蓄財產數百萬,後來王章家屬遇赦,返回故鄉,得以贖回田宅,安享生活。
西漢時的海運是以合浦為中心,從古都長安(今西安)經沔水出發,水陸兼程入長江,進洞庭,入湘江,進灕江過靈渠,入桂江、潯江進北流江,過桂門關,入南流江在合浦廉州鍾屋灣港出海。然而這條通道是水陸兼程的。在合浦廉州鍾屋灣港出海,一可過馬六甲海峽,進孟加拉灣,過印度洋入波斯灣或紅海,到達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古羅馬)諸國。當時外國商人跨洋越海來中國也是經這條路線的。他們來中國有兩種情況,一是來中國的合浦地區或中原進行貿易,二是外國使團以“貢獻”的名義將土特產“貢獻”給漢朝皇帝,博得漢朝皇帝的“賞賜”。當時外國商人攜碧琉璃、瑪瑙、琥珀、香料等交換合浦珍珠和絲綢、陶瓷等。漢代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開闢以後,廉州市集除珍珠專賣市場之外尚有絲綢、陶瓷、茶葉以及糧食等專賣市場。為適應對外貿易,合浦的絲綢業、陶瓷業和茶葉業相應得到很大的發展。合浦北部寨圩、福旺,中部的常樂、石康的蠶絲業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附近的漢陶瓷窯址10多處,足可證實合浦陶瓷業的規模。
漢代合浦郡治的廉州江東西岸的市集除珍珠專賣市場外,尚有絲綢、陶瓷、茶葉、糧食等專賣市場。外國商人從長安或中原採購絲綢和陶瓷后,運返東南亞路途遙遠,且遠途運輸陶瓷器起落頻繁,易於碰碎,在合浦廉州港附近購買陶瓷可減少從長安至廉州這段路的運輸費用,也可減少途中運輸起落的損耗。
合浦南珠
三國兩晉
歷史上合浦曾有過由官府劃定的產珠禁區,封鎖海面不許珠民下海采撈,也禁止客商進入,只能在官家監督下採珠。目的並非出於對合浦珍珠資源的保護,而在於給官家更多的豪奪獨享。如西晉太康三年(218年),為確保皇室的珠寶供應,晉武帝就下詔,令派兵把守廉州珠池,規定庶民不得入內採珠,一應採珠事宜,須由官府統一部署。
晉泰康二年冬,孫吳政權又定珠禁,禁止珠民採珠。珠民生活又告貧困。晉平吳后,陶璜上書,請准開珠禁,允許群眾貿易往來,珠民生活又得以復甦。史載:“合浦百姓採珠為業,用珠貸米,而三國孫吳時,珠禁甚嚴。吳歸晉后,陶璜乃請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族自由來往,民困一蘇。”
唐朝的天寶元年(742年)至廣德二年(764年)間,封建統治者逼迫珠民進貢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無度,對南珠開採近乎殺雞取卵,珍珠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合浦珍珠貝發生了歷史上自“合浦珠還”后的第二次大遷徙。正如唐朝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說:“合浦縣內珠池,天寶元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繼興常用珍珠結為鞍勒,做成戲龍的形狀,精巧異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南漢大寶五年(960年),劉繼興以珍珠裝飾宮殿,極盡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劉繼興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採珠為事。當時劉繼興強逼珠民採珠不擇手段,珠民採珠時,將石頭系在珠民的腳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無數。
宋代
962年宋太祖詔令合浦置媚川郡,定珠課,開始下詔採珠,南珠正式作為貴重物品,定期向朝廷進貢。972年,嶺南小皇帝劉鋹,為了討好宋太祖,特地用合浦珍珠,製作成鞍帶,稱為“珠龍玉鞍”獻宋太祖,宋太祖非常喜愛,曰:“鋹能以筱工巧,移於治國,豈至滅亡哉”。
元代
元延佑四年(1317年)12月,復置廉州採珠都提舉司,專事採珠。
延佑七年(1320年)6月,罷採珠。
明代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採珠最盛的一個時期,也是對合浦珍珠資源的破壞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發生了歷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貝大遷徙。
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朱祐樘下詔徵集雷州、瓊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徵集8000人,費銀萬兩,採珠28000兩。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軍士水手300餘名,溺死軍士水手280名,被風浪打壞船70艘,30餘條船成了無人的空船。這次大采也是合浦採珠史上採得珍珠最多的一次。
嘉靖五年(1525年)又復採珠,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結冰,樹木折斷,民多凍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晝夜採珠。當時巡撫都御史林富在上疏給嘉靖皇帝說:“嘉靖五年(1526年)採珠之役,死者萬計……”嘉清年間還在合浦建成白龍村珍珠城,專門用來加工合浦珍珠。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樂民池“珠蚌夜飛遷交趾界”(《粵閩巡視紀略》),合浦珍珠貝又一次遷往交趾邊界,這是歷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貝大遷徙。
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監擅權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謂珠去矣。”。合浦珍珠貝第四次逃離了合浦沿海,之後,合浦珍珠產量漸微,再也不可與全盛時期同日而語。
合浦南珠
清代
清代合浦採珠業漸趨衰落,自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間,第一次下詔試采珍珠,因所得無幾,次年罷采。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下詔採珠,然而,這次採珠也卻一無所獲而罷。
清朝乾隆年間,採珠變為掠奪式開採,不但在珠池捕殺珠貝,還遠去深海濫捕母貝。清朝末年,每當採珠季節,合浦沿海只有20餘艘漁船采捕珍珠。每天採珠約5—10市斤,本地和外地珠商也不再經常到合浦沿海收購珍珠。
中華民國
合浦南珠
1957年11月,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變幾千年的自然採珠為人工養殖。”
1958年3月,中國第一個人工養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營盤建立。同年,中國人工插核育珠的創始人陳敬儀在合浦珍珠場進行馬氏珍珠貝人工插核育珠試驗獲得成功,1959年中國第一顆海水珍珠養殖成功。1961年在北部灣畔建成了中國第一個人工珍珠養殖場。1962年,湛江水產學院的無核淡水珍珠養殖研究取得成功。1965年,中國科學院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珍珠總場在東興珍珠場進行馬氏珍珠貝人工育苗又獲成功。這項屬全國突破性的成果,結束了合浦乃至全國海水珍珠純天然採集的歷史,開創了珍珠養殖生產進入全人工培育的新紀元。南珠養殖從此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1981年,合浦養殖出“中國珍珠王”。
20世紀80年代,合浦人工養殖珍珠開始發展。
1982年,正式成立了廣西珍珠公司,並相繼在防城港、欽州、合浦等地建立了三個珍珠養殖場地。養殖面積從1981年的110畝增加到1990年的2100畝,增長了18倍多,產量從14.5公斤增到600多公斤,增長了40多倍。
2004年10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合浦南珠”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合浦南珠原產地域範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合浦南珠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北政函[2004] 75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鐵山港區、銀海區、海城區現轄行政區域內沿海的15個小海區,面積約5200公頃。
(一)海域環境。
(二)生產工藝。
1.人工育苗
親貝來源:在原產地域範圍內采捕的天然馬氏珠母貝或人工養殖的優質馬氏珠母貝;親貝規格:年齡2至3齡,殼高6厘米以上。
2.珠母貝養成
養殖1至2年或母貝殼高達6厘米以上。
3.珠母貝插核
插核母貝(施術貝)規格:年齡1至2齡,殼高6厘米以上,殼寬2.3厘米以上。
4.插核母貝術后休養
採用特製專用休養籠,減少風浪刺激。放養密度50至60隻/籠,休養時間20至30天。
5.育珠
在原產地域範圍內育珠,育珠期最短不少於1年。
6.採收和處理
育珠期滿后,經抽樣測定珍珠層厚度達到200微米以上可採收。
(三)質量特色。
1.大小及形狀:直徑5.5毫米以上。精圓或圓。長短徑比一般小於1%,渾圓剔透。
2.表面感觀:表面光滑,凝重結實,珠層厚度200微米以上。珠光強而柔和,彩虹明顯,晶瑩光潤。
在合浦南珠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合浦南珠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合浦南珠“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古今文人墨客、官家政要,為南珠吟詠讚歎千年不絕,既有驚艷於合浦珍珠的美妙絕倫,也有表達出對珠民悲慘遭遇的憐憫。
能夠生動地概括了南珠與合浦兩千多年的牽連,說明合浦“名因珠起,地因珠著”的歷史的詩篇,可能就是宋代陶弼初的“騎馬客來驚路斷,泛舟民去喜帆輕。雖然地遠輕無益,幸得珠還古有名”。
20世紀60年代,陳毅為合浦南珠專門寫了一首詩讚美詩:“潮退沙平珍貝美,風搖波晃琉璃碧,看今朝,合浦果珠還,真無價。”
20世紀80年代,李鵬總理為合浦題詞:“南珠之鄉”。
1962年,著名劇作家田漢站在白龍珍珠城遺址上,回想當年“以人易珠”的慘境,無限感慨地寫到:“南來初看還珠記,當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翻千斛淚,夜光能換幾餐炊。方城有址堆殘貝,古寺無蹤剩斷龜……”
蛟人泣珠
合浦珍珠為什麼會這麼美麗呢?當地人說,合浦珍珠是一位善良美麗的人魚公主的眼淚變成的。
很久以前,人魚公主在海上救了一位青年,他是與兇惡海怪勇敢搏鬥而受傷昏迷的。人魚公主精心護理他,後來兩人感情日篤,結成了夫妻,雙雙帶著夜明珠回到了人間。貪心的縣官想霸佔夜明珠,殺害了人魚公主的丈夫。人魚公主找到縣官報了仇后,化作一道金光射向天空,回到海里的水晶宮。
合浦有寶珠的消息被朝廷知道后,便派太監來到合浦,逼迫珠民駕船出海圍捕。人魚公主故意讓太監三獲寶珠又三失寶珠后,掀起巨浪,將寶珠帶走。太監自知得不到寶珠,回京也性命難保,便自殺在珍珠城。
大海重新得到了平靜。月亮從海上升起來了,人魚公主非常思念丈夫,她手捧夜明珠,淚如泉湧,眼淚變成了顆顆亮晶晶的珍珠滾落大海。人魚公主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海中的珠貝,每當人魚公主滴下晶瑩的淚滴,珠貝就吞下,使淚滴變成了珍珠。於是,合浦一帶便成了珠母海。這裡出產的珍珠也聞名於世。
割股藏珠
關於合浦珍珠,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晉時,皇帝派太監坐鎮珠城強迫珠民下海采捕夜明珠。採珠能手張生為了得到夜明珠以救珠民,便冒死到楊梅池的紅石潭採珠。
張生與守護夜明珠的兩條鯊魚殊死搏鬥,鮮血染紅了海水,幸得珍珠公主救助,他才免於一死。公主為了救珠民,將夜明珠贈給了張生。
太監得到了夜明珠,連夜派重兵押送京城。當太監一行走過白龍附近的楊梅嶺時,忽見海面一片白光。太監打開寶盒,夜明珠竟不翼而飛。太監不得不趕回白龍城,採取“以人易珠”的毒辣手段逼令珠民:找不到夜明珠,就不能升上水面,如果空手而上,便人頭落地。珍珠公主為珠民免遭劫難,再次將夜明珠獻給張生。
太監為確保萬無一失,將股部割開,塞入夜明珠,傷口癒合後退返京,誰知還未走出白龍界,忽然昏天黑地,雷電炸響,山搖地動,一道白光劃破長空,直向白龍海面。太監割開傷口一看,夜明珠早已無影無蹤。太監無法向皇帝交差,不得不吞金自盡。
據說珍珠城外的一堆黃土,便是當年“割股藏珠”的太監葬身之所。旁邊兩塊方碑,《李爺德政碑》和《黃公去思碑》,都是當時地方官討好權貴之作,現已字跡模糊不可辨認。
噴水珠
相傳,有一年,一名贓官在白龍珠民手中搶奪到一個碩大的珍珠,贓官愛不釋手,拿在掌中撫弄,頃刻間,珍珠噴出大水,滔滔而至,結果將贓官淹死。後來,人們便把這顆通人性的珍珠稱為“噴水珠”。
還珠嶺
有一個清廉的知府,在他去任之日,與家人行至城郊時,突然天昏地暗,雷電轟鳴,暴雨如注。這位知府覺得奇怪,便自言自語道:“我在任上,清正廉明,日月可鑒,為何在我離任之日,老天爺這樣怒我。”於是他逐一審問妻子和跟隨他的僕人:“誰收受了別人的財物!”老僕搖頭,他的妻子跪在地上,掏出一顆潔白晶瑩的珍珠哭敘:“前幾天幾個珠民拿著一袋珍珠要送給老爺,說老爺是珠民的救命恩人,我橫豎不肯接受。我說老爺有規定,家人收受別人禮物、財銀,重者要坐班房,輕者要被責打。但他們總是不依,最後我只是要了一顆,因怕你責罵,故不敢告訴你!”知府一聽,大聲喝道:“你壞了我的清廉啊!”他接過珍珠,把它掉到路邊的山嶺腳下,頓時,雨止風收,天空明朗。後人將這座小山嶺命名為“還珠嶺”。
合浦珠還
據《漢書·孟嘗傳》載,東漢時,合浦當地百姓都以採珠為生,以此向鄰郡——交趾郡換取糧食。採珠的收益很高,當時合浦地方官為了向民間搜刮珍珠,一些官吏就乘機貪贓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珠民。為了撈到更多的油水,他們不顧珠蚌的生長規律,強迫珠民連年濫采。結果,合浦沿海珠苗滅絕,珍珠貝紛紛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的邊海,在合浦能捕撈到的越來越少了。故稱“珠逃交趾”。
合浦沿海的珠民向來靠採珠為生,很少有人種植稻米。採珠多,收入高,可以以此從鄰郡交趾購買糧食。如今產珠少,收入大量減少,珠民們連買糧食的錢都沒有,不少人因此而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