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祝樓村的結果 展開
- 安徽利辛縣紀王場鄉下轄村
- 山東臨清市尚店鄉下轄村
祝樓村
安徽利辛縣紀王場鄉下轄村
有文曰:吾祝家兒郎,族居於此不知幾多年,雖無大貴,然遇艱自護,亦能飯飽酒醉。此地有田埂苗物,攜白雲鋪美景於村舍;阡陌野花,盪鄉景共禽鳴入耳目。餘生於斯,兒時無慮;予亦長於此,嘗三兩玩伴或獵北園雀鳥、或捉東塘魚蝦,童齜之友,舊時之樂,誠難忘也。
祝樓村風清水美、藍天白雲常駐。有“青龍溝”過村,有“馬蹄塘”、“東大塘”、“西黃灘、“祝樓北大窪”等環繞,可謂水路相擁、桃源勝鏡。
我憐祝樓村地靈物阜,久有揮毫意,然臨書則嘆,嘆不能言,蓋因言難達意!置身於斯,可仰觀宇宙之大,能俯察品類之盛。
相冊
皖北平原歷史文化、人文遺產豐富,祝樓村周邊現存多處古迹,雖歷經風雨仍完善存在,還流傳著許多歷史名流的傳說。祝樓村所屬的利辛縣在2002年發掘的一座西漢時期陰陽城古墓,出土了大量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陶罐、陶紡輪、陶珠、陶馬、陶井圈、瓦片等漢代文物。
祝樓村民眾相冊
2018紀念相冊
當庄西的“天邊夕陽再次映上我的臉龐”的時候,就知道差不多又是一年了。年初出去年尾回,可又有誰願意遠走他鄉呢?時時離鄉在外,可能就在聽歌、喝酒、走路的瞬間,就會想起我那小村頭,登高相望兩不見,當意識到看不見、摸不到的時候,就會吟唱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就會有無盡的鄉愁湧進心頭。
所以在新年歡會的時候是真熱鬧: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所以在歡會的時候,都會多留點鏡頭,以便在相思的時候能解解鄉愁;所以在歡會的時候都互相提醒:明年春色近,莫作未歸人。
祝樓村祝姓輩分排序(部分):
祝家家訓(祝虎城書)
近年祝樓村大事記:
2012年,村通水泥路,告別水“泥”路。
2014年,村裡通了自來水。
2016年,村整改電線線路。
2017年,祝樓橋重建,原祝樓橋(石拱橋)歷時37年。
來馬下馬:
鄉間里流行著一種類似於圍棋的對弈棋類,當地人稱之為“來馬(音)”或“下馬”,此棋無譜,不知是誰發明的、也不知已經流傳了多少年,鄉間老者最好此樂。
祝樓村景象相冊
祝樓
穿村而過的青龍溝把祝樓分溝東、溝西兩部分,溝東、溝西往來靠卧在溝上的“祝樓橋”連通,“祝樓橋”建於公元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於二零一七年十一月拆除重修),跟趙州橋一樣,祝樓橋也是五孔石拱橋:其造型優美,曲線圓潤,整體呈拋物線形,如垂虹卧波,富有動態感。橋體中間大孔正中上方行楷大字“祝樓橋”及下行記錄小字古樸有力,歷經風雨至今仍清晰可見。祝樓橋現已成為祝樓村象徵。
橋上紫氣東來、祥雲南聚。鄉間有“祝樓橋上站一站,所許萬事都如願;祝樓橋上走一走,一生能活九十九”一說,故此祝樓村以及周邊村莊孩童的“剃辮子”儀式都是在祝樓橋上舉行:鴿飛魚泳、炮竹齊鳴,莊重而又熱鬧。
臨水而立,清波送風,渾然忘我!兩岸楊柳依依,與座座庭院共成小橋流水人家之景。
項羽車轍霸王溝
祝樓村正東十里許有條大溝,是傳說中西楚霸王項羽推車留下的“車轍”溝,“車轍”溝又叫霸王溝。
當年項羽路經楚店(地名,祝樓村北10餘公里),恰逢淫雨霏霏,商旅難行皆困於此。一鹽商高價尋人著急運鹽到邵渡口上船,卻因水陸難行無人應雇。項羽聞之,願助推送。舞象之年的西楚霸王膀闊腰圓、力大無比,他推起沉重的鹽車,弓著腰,在泥濘的土道上行走如飛。力拔山兮氣蓋世!他一口氣推了六十餘里,直到邵渡口后才停下來休息。後來,項羽把鹽車推到船上,也跟隨鹽商順流而下了。項羽神力推車,路面留下深深車轍,車轍兩旁多日積水皆匯於此自北向南流入夏肥水(西淝河),此轍不日成溝,既使得大面積良田免受澇災,也讓人們的出行變的方便。
實際上,車轍溝並非直線,項羽只顧推車,期間發現方向稍有差異、就稍微拐過來,所以車轍溝稍有彎曲。百姓認為:項羽是玉皇大帝派來用車輪開溝的神仙,為感激項羽,就給這條溝取名車轍溝。後來,項羽到江東扯旗造反,稱為霸王,因此,車轍溝又叫霸王溝。項羽在邵渡口休息時,刮鞋泥留下的兩堆土疙瘩,後來形成了邵渡口的霸王丘。
紀家塔
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塔身第一層東南距地表64厘米處嵌青石碑一塊,碑高42厘米,寬82厘米,碑文字跡不清,只落款處有“嘉慶五年”、“蒙城舉人李××撰”尚可識。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中空,無塔心柱,每層只有“十”字形橫木交叉支撐。塔頂為綠紅彩柚葫蘆形按尖,中心以鐵釺貫穿鞏固。全塔玲瓏剔透,保存基本完好。是全省現存最小的古塔。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辛縣烈士陵園
利辛縣烈士陵園
2005年10月,利辛縣烈士陵園先後被確定為“利辛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今年以來,就接待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30餘批次,受教育者達20000餘人次,充分發揮了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青山有幸埋忠骨”,祝樓村民也以能跟周邊村民一起守護先烈們的忠骨為榮。據《利辛縣誌》記載:祝海田(1890年~1947年),屬原孫集區路集鄉祝樓人,革命烈士。
海田家庭赤貧,幼喪父母,在外祖父家長大成人。抗日戰爭爆發后,海田出於愛國熱情,積極支持年僅16歲的次子兆民投奔新四軍,不久又支持三子洪昌參加抗日部隊。抗日戰爭勝利后,海田又送長子洪福參加革命鬥爭。1947年江集建立區、鄉革命政權,海田協助區、鄉政府開展武裝鬥爭。同年12月17日,敵74師派便衣特務5人潛入江集,密將海田和鄉長張魁龍、革命積極分子江效禹逮捕殺害。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祝樓村農產品已獲多年大豐收,餘糧在滿足本地人食用的同時也帶動了牛、豬、羊和家禽等養殖業等產業的發展。這些農副產品也被加工製作成各種食物,極具地方特色,深受喜愛。
小磨香油(俗稱“麻油”、“芝麻油”)是用本地自產的芝麻採用傳統的小石磨工藝壓榨而出,真正純天然、非轉基因。香油含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和氨基酸,居各種植物油之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味美而營養價值豐富。小磨香油暢銷多地,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燒巴子是當地的一種麵餅類小吃,與燒餅相似但又有不同。燒巴子製作時以水和面無需加入油脂,濕法成形后灑上本地自產的黑芝麻貼在爐膛內壁用炭火烤熟,有適合大眾口味的淡味、鹹味、甜味、麻辣味,極具地方特色,與江集羊肉湯齊名,是旅遊者和商務人士以及外鄉人士前來探親訪友者必嘗的著名特色美食。
楊花(音、又作洋花)
楊花(音)是刺槐的花,又名洋槐花。開放的花朵稱為“槐花”,也稱“槐蕊”,花蕾則稱為“槐米”,每年4~5月開花,花期一般為10~15天左右。祝樓人一般食用的是待開放的“槐米”:取之洗凈后以麵粉拌勻、以土鍋蒸熟后佐以調料,味道鮮美;也可清洗乾淨后晾曬風乾、可以在過季後繼續食用。
在當地,楊花跟香椿一樣,都是春天的絕味。
油炸食品
祝樓麥海
冬天的覆蓋的雪被緩緩融化后,再經過春雨的滋潤,此時的麥苗一天一個樣的快速生長著。五月是麥子要吐穗的日子,沿著大路走出村莊走進小道,映入眼中的是各種綠油油:大塊的田、小塊的地、壩子、鄉道連天接地都是綠茫茫的海,麥的海洋,這是大自然和人們一道架在土地上的海。清風輕拂,一波一波又一波的晃著,停不下來,一天又一天著循環。置身其間,當蕩漾著的泥土味道、夾雜著麥穗的芳香迎面撲來的時候,真能放空自我!這裡不是海洋,這裡更勝海洋!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樣的日子裡,土地是沒有閑地方的,即便你樂累了,也沒有空地給你坐。不過,你可以彎著腰,在海洋邊上采一把茅針來緩口氣,茅針好吃又對身體有益。
祝樓村鄉野野菊
秋風橫掃如沐浴,花蕊輕搖浮暗香。
神農採去入葯湯,疾患清除精氣昂。
墨客雲遊嘆命強,揮毫流芳共人賞。
百草叢生的鄉間小道
在電視或電影中看到狗尾巴草的鏡頭時,我都恍若置身其中,因為場景太熟悉了。狗尾巴草不僅僅是一種草的名字,還是一種美好的記憶:那時候戴一頂狗尾巴草編的帽子,捧一堆瓜果,個頭矮一點的還會被草叢裡”吞沒“,和小夥伴們在鄉間田道里追逐著。碰到歇息的勞作老人抽煙的機會,還能聽他們講一段沒頭沒尾故事,這都是對狗尾巴草的記憶。
收小麥
傳統收小麥過程:
飽脹的麥穗剛開始飄香時,老農便日日守在田頭,就是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戴一頂草帽、拿一把鐮刀,束腰挽袖去割麥。收割后的小麥連秸帶穗集中放到一個平坦開闊的場地里(麥場、場)進行脫粒,脫粒是讓老牛拉一石磙進行轉碾,脫粒后麥秸桿清出堆垛、是老牛接下來一年裡的主要食材,剩下的就是麥糠和麥粒了,再經揚場後分出麥粒,麥粒經過晾曬後進倉。整個過程要持續一個月的時間。
收割后的麥茬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完全推廣,如今收小麥三五天即可完成。
傳統的麥秸稈是耕牛的食材,由於沒了耕牛食用,對麥秸稈的妥善處理急需新方法:隨著自身意識的增強(焚燒秸稈時的高溫對土壤微生物等產生嚴重的破壞,會造成土壤板結,嚴重影響今後的耕種)、地方的深入宣傳和大力支持以及××的模範帶頭作用,村民將秸稈還耕于田(用大型旋耕機把秸稈打碎后旋入土壤中),這種方法科學合理,極具推廣價值。
祝樓小伙相冊
祝樓小伙是對祝樓村年輕男子的稱呼,周邊村民一提到祝樓小伙,大拇指都要翹半天,讚辭不息!也是,“張口能說、提筆能寫、下手能幹”的祝樓小伙誰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