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4年9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分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8部分47條。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發〔2014〕3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謀划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為進一步開發長江黃金水道,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
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在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的背景下,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有利於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有利於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於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有利於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和政策的引導作用,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增強動力、以開放提升競爭力,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沿海沿江沿邊全面開放,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長江經濟帶。
(二)基本原則。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先行先試。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資源綜合集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通道支撐、融合發展。以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為支撐,促進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動、產業分工協作。著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積極引導沿江城鎮布局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持續增強區域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優勢。
海陸統籌、雙向開放。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沿海內陸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更好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江湖和諧、生態文明。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長江全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綜合治理,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協調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幹流支流關係,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推動流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三)戰略定位。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沿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充分體現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內河經濟帶。
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立足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的比較優勢,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中上游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內生髮展活力,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示範帶。
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用好海陸雙向開放的區位資源,創新開放模式,促進優勢互補,培育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銜接互動,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橫貫東中西、連接南北方的開放合作走廊。
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統籌江河湖泊豐富多樣的生態要素,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長江干支流為經脈、以山水林田湖為有機整體,江湖關係和諧、流域水質優良、生態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種類多樣的生態安全格局,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
二、
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
充分發揮長江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加快推進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緩解中上游瓶頸,改善支流通航條件,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發展江海聯運和干支直達運輸,打造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黃金水道。
(四)增強幹線航運能力。加快實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下游重點實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強航道工程模型試驗研究;上游重點研究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研究推廣三峽船型和江海直達船型,鼓勵發展節能環保船舶。
(五)改善支流通航條件。積極推進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級,形成與長江幹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路。加快信江、贛江、江漢運河、漢江、沅水、湘江、烏江、岷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研究論證合裕線、嘉陵江高等級航道建設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運資源開發。抓緊實施京杭運河航道建設和船閘擴能工程,系統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路,統籌推進其他支流航道建設。
(六)優化港口功能布局。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提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江蘇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蕪湖、馬鞍山、安慶、九江、黃石、荊州、宜昌、岳陽、瀘州、宜賓等港口建設,完善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運輸系統。
(七)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以航運中心和主要港口為重點,加快鐵路、高等級公路與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提升貨物中轉能力和效率,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推進港口與沿江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拓展港口運輸服務的輻射範圍。
(八)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挖掘三峽及葛洲壩既有船閘潛力,完善公路翻壩轉運系統,推進鐵路聯運系統建設,建設三峽樞紐貨運分流的油氣管道,積極實施貨源地分流。加快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樞紐水運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九)健全智能服務和安全保障系統。完善長江航運等智能化信息系統,推進多種運輸方式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建設,實現運輸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強多部門信息共享,建設長江幹線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水上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
(十)合理布局過江通道。統籌規劃建設過江通道,加強隧道橋樑方案比選論證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間,推進鐵路、公路、城市交通合併過江;優化整合渡口渡線,加強渡運安全管理,促進過江通道與長江航運、防洪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
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設,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多式聯運發展,建成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增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十一)形成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建設上海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鐵路和上海經杭州、南昌、長沙、貴陽至昆明的滬昆高速鐵路,連通南北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形成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網。改擴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鐵路,規劃建設衢州至麗江鐵路,提升滬昆鐵路既有運能,形成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客貨共線的普通鐵路網。
(十二)建設高等級廣覆蓋公路網。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慶、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麗等國家高速公路為重點,建成連通重點區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邊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網路。提高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安全服務水平,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80%以上。加快縣鄉連通路、資源開發路、旅遊景區路、山區扶貧路建設,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十三)推進航空網路建設。加快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強化重慶、成都、昆明、貴陽、長沙、武漢、南京、杭州等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發揮南昌、合肥、寧波、無錫等幹線機場作用,推進支線機場建設,形成長江上、中、下游機場群。完善航線網路,提高主要城市間航班密度,增加國際運輸航線。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大力發展通用航空。依託空港資源,發展臨空經濟。
(十四)完善油氣管道布局。統籌油氣運輸通道和儲備系統建設,合理布局沿江管網設施。加強長江三角洲向內陸地區、沿江地區向腹地輻射的原油和成品油輸送管道建設,完善區域性油氣管網,加快互聯互通,形成以沿江幹線管道為主軸,連接沿江城市群的油氣供應保障體系。
(十五)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加強水運、鐵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機銜接,建設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運系統。加快建設上海、南京、連雲港、徐州、合肥、杭州、寧波、武漢、長沙、南昌、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14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有序發展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運行效率,增強對產業布局的引導和城鎮發展的支撐作用。
(十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抓緊制定標準規範,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發展鐵水、公水、空鐵等多式聯運,提高集裝箱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比重。加快智能物流網路建設,增強沿江物流園區綜合服務功能,培育壯大現代物流企業,形成若干區域性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
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動沿江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幅提高服務業比重,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培育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集群,增強長江經濟帶產業競爭力。
(十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培育若干領軍企業。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統籌考慮現狀和優化整合科技資源的前提下,布局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運用市場化機制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機構,推動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發揮上海張江、武漢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合蕪蚌(合肥、蕪湖、蚌埠)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引領示範作用,推進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推進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研究制定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
(十八)推進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沿江地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骨幹節點,進一步加強網間互聯互通,增加中上游地區光纜路由密度。大力推進有線和無線寬頻接入網建設,擴大4G(第四代移動通信)網路覆蓋範圍。推進沿江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城市建設,優化布局數據中心,繼續完善上海、雲南面向國際的陸海纜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形成新興產業,推動生產組織、企業管理、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推動沿江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加快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電子商務應用。
(十九)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以沿江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載體,以大型企業為骨幹,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長江口造船基地和長江中游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製造基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培育知名自主品牌。在沿江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推動石化、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沿江煉化一體化和園區化發展,提升油品質量,加快鋼鐵、有色金屬產品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
(二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革服務業發展體制,創新發展模式和業態,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節能環保、現代物流、航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圍繞滿足居民需求,加快發展旅遊休閑、健康養老、家庭服務、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務業。依託國家高技術服務業基地,發展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服務產業。積極推動區域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長江沿線各地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風情等優勢,打造旅遊城市、精品線路、旅遊景區、旅遊度假休閑區和生態旅遊目的地,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業,把長江沿線培育成為國際黃金旅遊帶。
(二十一)打造沿江綠色能源產業帶。積極開發利用水電,在做好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等為重點,加快水電基地和送出通道建設,擴大向下游地區送電規模。加快內蒙古西部至華中煤運通道建設,在中游地區適度規劃布局大型高效清潔燃煤電站,增加電力、天然氣等輸入能力。研究制定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分散式能源、智能電網、綠色建築和新能源汽車,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立足資源優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頁岩氣勘查開發,通過競爭等方式出讓頁岩氣探礦權,建設四川長寧-威遠、滇黔北、重慶涪陵等國家級頁岩氣綜合開發示範區。穩步推進沿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設,統籌利用國內外天然氣,提高居民用氣水平。
(二十二)提升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水平。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流域寶貴農業資源,推進農產品主產區特別是農業優勢產業帶和特色產業帶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上游地區立足山多草多林多地少的資源條件,在穩定優勢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草食畜牧業為代表的特色生態農業和以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中游地區立足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耕地資源豐富的基礎,強化糧食、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發展現代種業,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和主要農產品優勢區。下游地區立足人均耕地資源少、資本技術人才資源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化品牌化經營。
(二十三)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分工協作。按照區域資源稟賦條件、生態環境容量和主體功能定位,促進產業布局調整和集聚發展。在著力推動下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依託中上游地區廣闊腹地,增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引導具有成本優勢的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具有市場需求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支持和鼓勵開展產業園區戰略合作,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以中上游地區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載體,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接地,推動產業協同合作、聯動發展。借鑒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強對產業轉移的引導,促進中上游特別是三峽庫區產業布局與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防止出現污染轉移和環境風險聚集,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
五、
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
按照沿江集聚、組團發展、互動協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質量。
(二十四)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以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為軸線,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為主體,以黔中和滇中兩大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促進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聯通,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產城融合,引導人口集聚,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二十五)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際競爭力。促進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龍頭作用,加快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建設。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區的國際化水平。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和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優化提升滬寧合(上海、南京、合肥)、滬杭(上海、杭州)主軸帶功能,培育壯大沿江、沿海、杭湖寧(杭州、湖州、南京)、杭紹甬舟(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等發展軸帶。合理劃定中心城市邊界,保護城郊農業用地和綠色開敞空間,控制特大城市過度蔓延擴張。
(二十六)培育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增強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進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把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為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增長極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示範區。優化提升武漢城市圈輻射帶動功能,開展武漢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加快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提升湘江新區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培育壯大環鄱陽湖城市群,促進南昌、九江一體化和贛西城鎮帶發展。建設鄱陽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
(二十七)促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國際化水平,發揮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發展,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為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地區重要經濟中心和長江上游開放高地,建設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重點建設成渝主軸帶和沿長江、成綿樂(成都、綿陽、樂山)等次軸帶,加快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推動成都天府新區創新發展。
(二十八)推動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發展。增強貴陽產業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點建設遵義-貴陽-安順主軸帶,推動貴安新區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特色輕工業和民族文化旅遊基地,推進大數據應用服務基地建設,打造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提升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點建設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發展軸,推動滇中產業集聚區發展,建設特色資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遊基地,打造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核心區和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
(二十九)科學引導沿江城市發展。依託近山傍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確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形態,促進城市建設與山脈水系相互融合,建設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加強城區河湖水域岸線管理。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升信息化水平。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推進創新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加強公共交通、防洪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承載能力。
(三十)強化城市群交通網路建設。充分利用區域運輸通道資源,重點加快城際鐵路建設,形成與新型城鎮化布局相匹配的城際交通網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狀”的城際交通網路;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設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成渝城市群要建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一主軸、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節點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建設黔中、滇中城際交通網路,實現省會城市與周邊節點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三十一)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根據上中下游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下游地區要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有序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中上游地區要增強產業集聚能力,更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探索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示範,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建立有利於創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設市設區模式。選擇具備條件的開發區進行城市功能區轉型試點,引導產業和城市同步融合發展。
六、
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
發揮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開放引領作用,建設向西開放的國際大通道,加強與東南亞、南亞、中亞等國家的經濟合作,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開放型經濟水平。
(三十二)發揮上海對沿江開放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力推進投資、貿易、金融、綜合監管等領域制度創新,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通過先行先試、經驗推廣和開放合作,充分發揮上海對外開放的輻射效應、樞紐功能和示範引領作用,帶動長江經濟帶更高水平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十三)增強雲南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功能。提升雲南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通道功能和門戶作用。推進孟中印緬、中老泰等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合作,深化參與中國-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率先在口岸、邊境城市、邊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實施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西南周邊國家開放的試驗區和西部省份“走出去”的先行區,提升中上游地區向東南亞、南亞開放水平。
(三十四)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發揮重慶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作用,增強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發揮成都戰略支點作用,把四川培育成為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紐帶。構建多層次對外交通運輸通道,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形成區域物流集聚效應,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優化整合向西國際物流資源,提高連雲港陸橋通道橋頭堡水平,提升“渝新歐”、“蓉新歐”、“義新歐”等中歐班列國際運輸功能,建立中歐鐵路通道協調機制,增強對中亞、歐洲等地區進出口貨物的吸引能力,著力解決雙向運輸不平衡問題。加強與沿線國家海關的合作,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江蘇、浙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支撐能力。加快武漢、長沙、南昌、合肥、貴陽等中心城市內陸經濟開放高地建設。推進中上游地區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
(三十五)推動對外開放口岸和特殊區域建設。增強沿江沿邊開放口岸和特殊區域功能,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在中上游地區適當增設口岸及後續監管場所,在有條件的地方增設鐵路、內河港口一類開放口岸,推動口岸信息系統互聯共享。條件成熟時,在基本不突破原規劃面積的前提下,逐步將沿江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為綜合保稅區,探索使用社會運輸工具進行轉關作業。在符合全國總量控制目標的前提下,支持具備條件的邊境地區按程序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支持符合條件的邊境地區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和邊境旅遊合作區,研究完善人員免簽、旅遊簽證等政策。推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和農業合作區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在境外開設分支機構並提供融資支持。
(三十六)構建長江大通關體制。加強內陸海關與沿海沿邊口岸海關的協作配合,加強口岸與內陸檢驗檢疫機構的合作,全面推進“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實現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一體化。在有效防控風險前提下,適時擴大啟運港退稅的啟運地、承運企業和運輸工具等範圍。推進口岸執法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和執法互助。
七、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
順應自然,保育生態,強化長江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穩步提高長江流域水質,顯著改善長江生態環境。
(三十七)切實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水資源。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紅線。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嚴格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優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鼓勵各地區建設飲用水應急水源。建設水源地環境風險防控工程,確保城鄉飲用水安全。嚴厲打擊河道非法采砂。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推進雲貴川渝等地區大中型骨幹水源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建設沿江、沿河、環湖水資源保護帶、生態隔離帶,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
(三十八)嚴格控制和治理長江水污染。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科學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大幅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加大總磷、總氮排放等污染物控制力度。加大沿江化工、造紙、印染、有色等排污行業環境隱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力度,實行長江干支流沿線城鎮污水垃圾全收集全處理,加強農業畜禽、水產養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及農村污水垃圾治理,強化水上危險品運輸安全環保監管、船舶溢油風險防範和船舶污水排放控制。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建立環境風險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產業園區退出或轉型機制。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洞庭湖、鄱陽湖、長江口及長江源頭等水體的水質監測和綜合治理,強化重點水域保護,確保流域水質穩步改善。
(三十九)妥善處理江河湖泊關係。綜合考慮防洪、生態、供水、航運和發電等需求,進一步開展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游水庫群聯合調度研究與實踐。加強長江與洞庭湖、鄱陽湖演變與治理研究,論證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整治工程,進行蓄滯洪區的分類和調整研究。完善防洪保障體系,實施長江河道崩岸治理及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儘快完成長江流域山洪災害防治項目,推進長江中下游蓄滯洪區建設及中小河流治理。
(四十)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細顆粒物)等主要大氣污染物綜合防治,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行業整治,扭轉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等區域性霧霾、酸雨惡化態勢,改善沿江城市空氣質量。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降低農藥和化肥使用強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強化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環化改造,鼓勵企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提高現有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效率。
(四十一)強化沿江生態保護和修復。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率先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國土空間合理開發與保護,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力度,構建中上游生態屏障。推進太湖、巢湖、滇池、草海等全流域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金沙江、烏江、嘉陵江、三峽庫區、漢江、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中上游重點實施山地丘陵地區坡耕地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中下游重點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及退田還草還湖還濕。加大沿江天然林草資源保護和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力度,加強沿江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和山地丘陵地區林草植被保護。加強長江物種及其棲息繁衍場所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管護。探索建立沿江國家公園。研究制定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四十二)促進長江岸線有序開發。建立健全長江岸線開發利用和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規劃長江岸線資源,嚴格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安排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與取水口岸線,加大生態和生活岸線保護力度。嚴格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制度。統籌岸線與後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岸線資源集約利用水平。依法建立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有效保護岸線原始風貌,利用沿江風景名勝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為居民提供便捷舒適親水空間。
八、
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加強規劃統籌和銜接,形成市場體系統一開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四十三)建立區域互動合作機制。加強國家層面協調指導,統籌研究解決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發揮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以及環境保護部華東、華南、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等機構作用,協同推進長江防洪、航運、發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間協商合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區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項。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建立各類跨地區合作組織。
(四十四)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打破區域性市場壁壘,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和標準,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擴大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一體化服務水平。
(四十五)加大金融合作創新力度。適時推進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在中上游地區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引導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企業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進行股權融資、債權融資、資產重組等。探索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支持長江船型標準化建設。鼓勵大型港航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整合沿江港口和航運資源。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沿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四十六)建立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治理機制。完善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鼓勵和支持沿江省市共同設立長江水環境保護治理基金,加大對環境突出問題的聯合治理力度。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試點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依託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推進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四十七)建立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協調機制。適應上中下游勞動力轉移流動的趨勢,加強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和勞務對接,推進統一規範的勞動用工、資格認證和跨區域教育培訓等就業服務制度。加大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的落實力度。應對長江事故災難、環境污染、公共衛生等跨區域突發事件,構建協同聯動的社會治理機制。建立區域協調配合的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重點工程項目的監管,有效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完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附件: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
國務院
2014年9月12日
附件
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
(2014-2020年)
為統籌長江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特編製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規劃期為2014-2020年。
一、
規劃基礎
(一)現實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路網規模持續擴大,結構布局不斷改善,技術水平明顯提升,運輸能力大幅增強,初步形成了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水路、鐵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協同發展的綜合交通網路。
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相比,綜合交通網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江航運潛能尚未充分發揮,高等級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問題突出,高效集疏運體系尚未形成。二是東西向鐵路、公路運輸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緊張,向西開放的國際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網路結構不完善,覆蓋廣度不夠,通達深度不足,技術等級偏低。四是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鐵水、公水、空鐵等尚未實現有效銜接。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亟待加強。五是城際鐵路建設滯后,城際交通網路功能不完善,不適應城鎮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間布局。
專欄1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網建設情況 | ||||
指 標 | 單位 | 1978年 | 2013年 | 增長(倍) |
一、內河航道里程 | 萬公里 | 8.9 | 8.9 | - |
高等級航道里程 | 萬公里 | 0.23 | 0.67 | 1.9 |
二、鐵路營業里程 | 萬公里 | 1.4 | 2.96 | 1.1 |
高速鐵路里程 | 萬公里 | 0.4 | - | |
複線率 | % | 11.9 | 49.8 | - |
電化率 | % | 2.7 | 69.7 | - |
三、公路通車里程 | 萬公里 | 35 | 188.8 | 4.4 |
國家高速公路里程 | 萬公里 | 3.2 | - | |
四、輸油(氣)管道里程 | 萬公里 | 0.06 | 4.4 | 72.3 |
五、城市軌道交通營業里程 | 公里 | 1089 | - | |
六、民用運輸機場數 | 個 | 20 | 74 | 2.7 |
(二)發展要求。
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對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為內河經濟帶建設提供支撐。長江經濟帶建設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格局,要求加快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際交通網路,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
2.為東中西協調發展奠定基礎。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協調發展,要求提高東部地區交通網路暢通水平,擴大中西部地區交通網路覆蓋範圍,為引導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區域格局提供保障。
3.為陸海雙向開放創造條件。長江經濟帶建設充分發揮沿海沿江沿邊的區位優勢,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培育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求統籌推進沿海沿江港口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快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實現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海陸雙向開放創造交通先行條件。
4.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示範。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集區和產業承載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能源、岸線等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要求加快轉變交通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交通運輸資源,優化綜合交通網路結構,發揮水運和鐵路的節能環保優勢,實現交通綠色低碳發展。
專欄2 2020年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量預測 | ||||
指 標 | 單位 | 2013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長 (%) |
客運量 | 億人 | 181 | 310 | 8.0 |
旅客周轉量 | 億人公里 | 15867 | 26320 | 7.5 |
貨運量 | 億噸 | 179 | 270 | 6.0 |
貨物周轉量 | 億噸公里 | 68203 | 103910 | 6.2 |
二、
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要求,加快打造長江黃金水道,擴大交通網路規模,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提升綜合運輸能力,率先建成網路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合理布局。區域間實現高效暢通,城市間實現快速通達,鄉村實現便捷聯通,城市體現公交優先,形成層次分明、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網路。
優化結構。統籌水路、鐵路、公路、民航和管道發展,以提高主要通道運輸能力為重點,加快水路和鐵路建設,提升設施技術等級水平,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
適度超前。順應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對外開放等趨勢,在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基礎上,適當擴大運力余量,預留技術標準提升空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交通運輸基礎保障和先行引導作用。
平安綠色。將安全第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於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全過程,著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應急保障能力。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岸線、線位等資源,避讓環境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實現安全、低碳、永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建成暢通的黃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龍頭、長江幹線為骨幹、干支流網路銜接、集疏運體系完善的長江黃金水道,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2萬公里。
--建成高效的鐵路網路。形成以沿江、滬昆高速鐵路為骨架的快速鐵路網和以沿江、衢(州)麗(江)、滬昆鐵路為骨架的普通鐵路網。
--建成便捷的公路網路。形成以滬蓉、滬渝、滬昆、杭瑞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覆蓋所有縣城的普通國道網,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建成發達的航空網路。形成以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和重慶、成都、昆明、貴陽、長沙、武漢、南京、杭州等區域航空樞紐為核心的民用航空網。
--基本建成區域相連的油氣管網。形成以沿江幹線管道為主軸,連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氣管網。
--基本建成一體發展的城際交通網。形成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為骨幹的城際交通網,實現中心城市之間以及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交通圈。
專欄3 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網發展目標 | |||
指 標 | 單位 | 2013年 | 2020年 |
一、內河航道里程 | 萬公里 | 8.9 | 8.9 |
高等級航道里程 | 萬公里 | 0.67 | 1.2 |
二、鐵路營業里程 | 萬公里 | 2.96 | 4 |
高速鐵路里程 | 萬公里 | 0.4 | 0.9 |
複線率 | % | 49.8 | 60.7 |
電化率 | % | 69.7 | 88.5 |
三、公路通車里程 | 萬公里 | 188.8 | 200 |
國家高速公路里程 | 萬公里 | 3.2 | 4.2 |
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 | % | 97.9 | 100 |
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 | % | 84.7 | 100 |
四、輸油(氣)管道里程 | 萬公里 | 4.4 | 7.0 |
五、城市軌道交通營業里程 | 公里 | 1089 | 3600 |
六、民用運輸機場數 | 個 | 74 | 100 |
七、長江幹線過江橋樑(含隧道)數 | 座 | 89 | 180 |
三、
打造長江黃金水道
充分發揮長江水運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加快推進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緩解中上游瓶頸,改善支流通航條件,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黃金水道。
(一)全面推進長江幹線航道系統化治理。加快實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條件和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升幹線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點實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緊開展宜昌至安慶段航道工程模型試驗研究;上游重點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論證宜賓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專欄4 長江幹線航道規劃重點項目 |
實施九龍坡至朝天門航道、宜昌至昌門溪航道、昌門溪至熊家洲航道、赤壁至潘家灣航道、中游天興洲航道、湖廣至羅湖洲航道、牯牛沙水道航道二期、鯉魚山水道航道、下游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減淤工程,長江口北港航道治理工程、長江口南支航道扁擔沙守護工程等。 |
(二)統籌推進支線航道建設。積極推進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級,形成與長江幹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路。加快建設合裕線、信江、贛江、江漢運河、漢江、沅水、湘江、烏江、岷江等高等級航道,抓緊實施京杭運河航道建設和船閘擴能工程,系統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路。研究論證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濟淮通航和長江水系具有開發潛力航道升級改造的可能性。統籌推進其他支線航道建設。
專欄5 長江支線航道規劃重點項目 |
實施連申線、蕪申線、杭申線、蘇申內港線、蘇申外港線、長湖申線、通揚線、湖嘉申線、杭甬運河、杭平申線、錢塘江、大蘆線等航道整治工程,岷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合裕線等航道升級改造工程。研究建設岷江犍為、龍溪口、東風岩、嘉陵江利澤、漢江雅口、贛江新干、井岡山等航電樞紐。研究推進洞庭湖、鄱陽湖支線航道建設。實施京杭運河山東段、湖西段、蘇南段、浙江段航道擴能改造。 |
(三)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優化港口功能,加強分工合作,積極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推進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江蘇沿江港口功能提升,有序推進內河主要港口建設,完善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運輸系統。
專欄6 長江港口系統規劃重點項目 |
海港 建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蘇州港、南京港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港、連雲港進口鐵礦石碼頭,寧波-舟山港、蘇州港、鎮江港煤炭中轉儲運基地碼頭。 河港 加快無錫港、徐州港、嘉興內河港、杭州港、湖州港、馬鞍山港、蕪湖港、安慶港、合肥港、蚌埠港、九江港、南昌港、武漢港、黃石港、荊州港、宜昌港、岳陽港、長沙港、重慶港、瀘州港等主要港口集約化港區建設,提高現代化水平。 |
(四)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以航運中心和主要港口為重點,加快鐵路、高等級公路等與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提升貨物中轉能力和效率,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推進港口與沿江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擴大港口運輸服務的覆蓋範圍。
(五)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挖掘既有船閘潛力,啟動三峽及葛洲壩既有船閘擴能和三峽至葛洲壩兩壩間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無縫銜接的翻壩轉運系統,大力推進鐵路水路有效連接的聯運系統建設,抓緊建設三峽樞紐貨運分流油氣管道,積極實施貨源地分流。加強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樞紐水運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六)增強長江幹線過江能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過江通道,做好隧道橋樑方案比選、洪水影響評價等論證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間,著力推進鐵路、公路、城市交通合併過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岸線資源。優化整合渡口渡線,加強渡運安全管理。促進過江通道與長江航運、防洪安全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實現長江兩岸區域間、城市間以及城市組團間便捷順暢連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過江通道系統。
專欄7 長江幹線新建過江通道規劃重點項目 |
江蘇省(14座):建設錦文路、南京第五、七鄉河公路過江通道,漢中西路、和燕路、張靖城市道路過江通道,南京4號線城市軌道過江通道,上元門、寧儀城際鐵路過江通道,五峰山、常泰、江陰第二、江陰第三、錫通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安徽省(17座):建設池州、姑孰公路過江通道,橫港、銅陵開發區、蕪湖城南、泰山路、馬鞍山龍山路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海口、安慶、池安、江口、梅龍、龍窩湖、弋磯山第二、九華路、湖北路、慈湖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江西省、安徽省(1座):建設宿松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湖北省(19座):建設紅花套、枝江、荊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魚、沌口、青山、棋盤洲、武穴公路過江通道,伍家崗、楊泗港、鄂黃第二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武漢11號線、武漢7號線、武漢8號線、武漢10號線城市軌道過江通道,陡山沱、宜昌軌道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重慶市(27座):建設白沙、油溪、五舉沱、珞磧、長壽第二、長壽第三、韓家沱、興義、順溪、西沱、萬州繞城高速、故陵、安坪、奉節公路過江通道,小南海、黃桷坪、果園、新田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李家沱、鵝公岩城市軌道過江通道,白居寺、雷家坡、黃桷沱、郭家沱、鐵路東南環線、新田港鐵路、安張鐵路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四川省(17座):建設豆壩、普和金沙江、羅龍、南溪公路過江通道,白塔山、鹽坪壩、安富第二、藍田、沙茜、泰安第二、合江縣城城市道路過江通道,綿遂內宜鐵路、江安第二、納溪、安富第一、合江新城、榕山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
註:1.公鐵兩用過江通道系指公路或城市道路與鐵路或城市軌道交通合併過江形成的通道的統稱。 2.過江通道採用的建設方案(隧道或橋樑)在項目前期工作中研究論證后確定。 |
四、
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統籌發展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通道建設,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增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一)強化鐵路運輸網路。加強快速鐵路建設,重點建設上海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鐵路和上海經杭州、南昌、長沙、貴陽至昆明的滬昆高速鐵路,建設商丘經合肥至杭州、重慶至貴陽等南北向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形成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網。
加快普通鐵路新建和既有線路改擴建,改擴建沿長江普通鐵路。新建衢州至麗江鐵路,進一步提高滬昆鐵路既有運能,加快南北向鐵路、中西部幹線建設,加強既有鐵路擴能改造,形成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客貨共線的普通鐵路網。
專欄8 鐵路規劃重點項目 |
快速鐵路 建設上海至南通、上海經江陰至南京、連雲港經揚州至鎮江、徐州經淮安至鹽城、杭州經長沙至昆明、杭州至黃山、商丘經合肥至杭州、鄭州至合肥、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贛州、贛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漢、武漢至西安、懷化經邵陽至衡陽、重慶至鄭州、重慶至貴陽、重慶至昆明、成都至重慶、漢中經巴中至重慶、成都至貴陽、貴陽至南寧等鐵路。 普通鐵路 建設衢州經九江、岳陽、常德、黔江、遵義、昭通、攀枝花至麗江,上海至乍浦,南通至啟東,廬江至銅陵,六安經安慶至景德鎮,鷹潭至梅州,內蒙古西部至華中煤炭運輸通道,成都至康定等鐵路。實施皖贛、渝懷、成昆等鐵路擴能改造。 |
(二)優化公路運輸網路。積極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建設。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慶、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麗等國家高速公路為重點,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建設,消除省際間“斷頭路”,儘快形成連通20萬人口以上城市、地級行政中心、重點經濟區、主要港口和重要邊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網路。在科學論證和規劃基礎上,建設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為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延伸和補充。
加大普通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快普通國道建設,消除瓶頸路段制約,提高技術等級和安全水平,使東中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90%以上,西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0%以上。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加強省際通道和連接重要口岸、旅遊景區、礦產資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設,實現主要港口、民航機場、鐵路樞紐、重要邊境口岸、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基本通二級及以上公路。
專欄9 公路規劃重點項目 |
國家高速公路 新建桐廬至金華、景寧至泰順、大豐港至鹽城、蘇浙界至嘉善、巢湖至廬江、桐城至岳西、利辛至祁門、廣德至寧國、歙縣至淳安、船頂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張家界至武岡、張家界至龍山、湘鄂界至慈利、來鳳至咸豐、建始至恩施、黔江至石柱、涪陵至南川、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馬爾康、綿陽至九寨溝、麗江至香格里拉、都勻經安順至西昌、惠水至羅甸、彌勒至楚雄、新平至臨滄等公路,啟動井研經攀枝花至麗江公路前期研究。 普通國道 改擴建G104、G105、G106、G107、G108、G204、G205、G206、G207、G209、G210、G211、G212、G213、G214、G215、G220、G230、G240、G241、G242、G312、G316、G318、G319、G320、G346、G348等普通國道相關路段。 |
(三)拓展航空運輸網路。加快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強化重慶、成都、昆明、貴陽、長沙、武漢、南京、杭州等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發揮南昌、合肥、寧波、溫州、無錫、麗江、西雙版納等幹線機場作用,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形成長江上、中、下游機場群。優化航線網路,科學論證,提高主要城市間航班密度,增加國際運輸航線。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發展通用航空。依託空港資源,發展臨空經濟。
專欄10 機場規劃重點項目 |
長江下游機場群 實施上海浦東、南京、合肥、寧波、溫州機場擴建工程,新建嘉興、麗水、蕪湖、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機場。 長江中游機場群 實施武漢、長沙機場擴建工程,新建上饒、撫州、瑞金、神農架、十堰、荊州、黃岡、衡陽、岳陽、武岡、湘西、郴州、婁底等機場。 長江上游機場群 實施重慶、貴陽機場擴建工程,推進成都新機場建設,新建樂山、紅原、甘孜、巴中、閬中、巫山、武隆、六盤水、仁懷、威寧、黔北、羅甸、瀘沽湖、紅河、滄源、瀾滄、元陽、丘北、宣威等機場。 |
(四)完善油氣管道布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沿江油氣管網,加快建設主幹管道,配套建設輸配體系和儲備設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輸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能力。完善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川渝雲貴地區原油、成品油輸送管道以及區域天然氣管網,加快油氣管道互聯互通,形成以沿江幹線管道為主軸,連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氣供應保障體系。
專欄11 油氣管道規劃重點項目 |
依託蘭成原油管道、中衛-貴陽天然氣管道,配套建設區域干支線、相國寺儲氣庫等。加大西部天然氣引入力度,建設西氣東輸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等主幹管道向長江中游城市群供氣支線。建設儀征至長嶺原油管道複線,長嶺至重慶原油管道,荊門經宜昌至巴東成品油管道及配套設施,中俄東線南段(永清至上海)、青島至南京、如東經海門至崇明島等天然氣管道及支線,浙江舟山LNG(液化天然氣)加註站和江蘇金壇、劉庄、淮安儲氣庫。優化布局長江三角洲地區LNG接收站及分銷轉運站。 |
(五)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加快建設14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和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加強客運樞紐一體化銜接。根據城市空間形態、旅客出行等特徵,合理布局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客運樞紐。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鐵路、私人交通等設施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幹線公路、機場等緊密銜接。鼓勵採取開放式、立體化方式建設交通樞紐,儘可能實現同站換乘。
完善貨運樞紐集疏運功能。統籌貨運樞紐與開發區、物流園區等的空間布局。按照“無縫化銜接”要求,建設能力匹配的公路、鐵路連接線和換裝設施,提高貨物換裝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工作,做好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與協調。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產業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關係,以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協調樞紐與通道的發展。
專欄12 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
建設上海、南京、連雲港、徐州、杭州、寧波、合肥、南昌、長沙、武漢、重慶、成都、貴陽、昆明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以及南通、蕪湖、九江、岳陽、宜昌、瀘州等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
(六)建設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孟中印緬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昆明至緬甸鐵路、公路和油氣管道建設,形成至南亞的國際運輸通道。推進昆明至越南、寮國的鐵路和公路建設,形成至東南亞的國際運輸通道。開發利用國際河流航運資源,建設瀾滄江、紅河等水路國際運輸通道。配套建設與國際通道相關的基礎設施,完善口岸功能。
專欄13 國際通道規劃重點項目 |
建設中緬鐵路大理至瑞麗段,中老泰鐵路玉溪至磨憨段,中越鐵路玉溪至河口段,祥雲經臨滄至普洱鐵路,杭瑞國家高速公路龍陵至瑞麗段,銀昆國家高速公路景洪至磨憨段。與中緬油氣管道相配套,建設區域干支線及安寧儲氣庫,昆明煉廠成品油外輸管道。 |
五、
加快城市群交通網路建設
以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幹,以國省幹線公路為補充,建設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際交通網路,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快速通達,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鄉村交通網路,促進新型城鎮化有序發展。
(一)完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際交通網路。打造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城際鐵路為主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寧波、南通為節點的“多三角”城際交通網。建設以上海為中心,連通南通、蘇州、嘉興、寧波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南京為中心,連通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泰州、揚州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杭州為中心,連通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湖州、嘉興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合肥為中心,連通蕪湖、馬鞍山、宣城、銅陵、池州、安慶、淮南、蚌埠、滁洲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以及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二)擴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際交通網路。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建設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快速鐵路為主通道的“三角形”城際交通網。建設以武漢為中心,連通黃石、鄂州、咸寧、宜昌、荊州、荊門、潛江、仙桃、天門、孝感、黃岡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長沙為中心,連通株洲、湘潭、衡陽、婁底、岳陽、益陽、常德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南昌為中心,連通九江、景德鎮、鷹潭、撫州、新余、宜春、萍鄉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武漢、長沙、南昌之間2小時通達,武漢、長沙、南昌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三)構建成渝城市群城際交通網路。打造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一主軸、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建設以重慶至成都鐵路客運專線為主通道的運輸主軸,重慶中心城區連通萬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區(縣)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成都連通德陽、綿陽、遂寧、南充、廣安、達州、資陽、內江、自貢、瀘州、宜賓、樂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重慶、成都之間以及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四)建設黔中、滇中城市群城際交通網路。建設以貴陽為中心,連通安順、遵義、畢節、都勻、凱里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實現貴陽與周邊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建設以昆明為中心,連通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昆明與周邊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
(五)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網路能力。貫徹落實公共交通優先政策,統籌城市發展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建成城市軌道交通網路,杭州、合肥、南昌、長沙、貴陽、昆明、寧波、蘇州、無錫等建成城市軌道交通主骨架。充分利用現有鐵路資源,積極推進市郊鐵路建設。提升公共交通樞紐場站規劃建設水平,基本實現大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左右。強化城市主幹道路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改善微循環系統,優化交通組織,廣泛應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強靜態交通管理。進一步推動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
(六)改善鄉村交通條件。以滿足農村交通需求為出發點,繼續實施以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通暢工程,加快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覆蓋行政村的鄉村公路網路,實現上中下游地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100%。實施縣鄉道改造和連通工程,提高鄉村公路骨架網路質量。實施鄉村公路的橋涵建設、危橋改造以及客運場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強鄉村公路的標識、標線、護欄等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實現鄉鎮、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六、
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交通發展投融資方式,進一步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投融資機制。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鐵路發展基金募集規模,優化結構和投向。創新軌道交通導向型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資體制,建立以公共財政為基礎,各級政府責任清晰、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投融資長效機制,加大財政性資金對普通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中央資金對內河航道和中西部支線機場的投入。開展綜合交通樞紐開發試點工作,並給予必要政策支持。
(二)拓寬交通建設融資渠道。抓緊制定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破解融資瓶頸。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和各類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支持。推進經營性內河水運工程市場化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滿足城際鐵路、普通公路、內河航道等建設資金需求。
(三)加快推進船型標準化。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創新金融業務和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大力推進長江幹線船型標準化。積極推廣應用節能環保、經濟高效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舊船型;堅持安全第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使用專業化船舶運輸危險品。抓緊推廣三峽船型,充分釋放三峽船閘通航潛力。根據跨江橋樑凈空高度、航道水深和運輸需求等條件,積極發展江海直達船型,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
(四)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推進鐵水、空鐵、公水等聯運發展,擴大輻射範圍,提高聯運比重。抓緊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範,完善運輸裝備技術標準體系,推廣標準合同範本,統一多式聯運單證。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大型港航、鐵路和公路運輸企業以長江為依託開展多式聯運業務,構築長江黃金水道快捷高效的進出口貨運大通道。充分發揮“渝新歐”、“蓉新歐”、“義新歐”等既有通道作用,優化整合中歐通道國際集裝箱班列,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輸平台。整合航空貨運資源,加快發展現代航空物流。推動聯運企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提高聯運效率。
(五)提升智能服務和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全面感知、廣泛互聯、深度融合、機制完善的智能航道技術體系,健全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和不停車收費系統。全面推動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城市交通等客運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建設,加快智能物流網路發展。提升交通行業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水平,加快建設長江幹線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水上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
(六)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強長江幹線岸線管理和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和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審批,探索以公開招標方式確定岸線使用人和港口岸線有償使用辦法。鼓勵大型港航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整合沿江港口資源。對規劃通航河流,水利水電梯級開發應同步建設或改造現有通航設施。進一步優化運輸組織,改進船舶技術條件,推進節能減排。鼓勵內河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標準,加強水上危險品運輸監管、船舶溢油防治和污染物處理,嚴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運營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推廣應用。
(七)科學組織項目實施。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區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項目實施,避免一哄而上。加快暢通長江黃金水道項目建設,優先實施消除鐵路“卡脖子”和公路“斷頭路”、“瓶頸路段”工程。抓好鐵路公路連接線建設,解決進港鐵路、高等級公路“最後一公里”問題。加強過江通道研究論證,通道選址、過江方式(隧道或橋樑)和建設方案等均應滿足通航、岸線利用、防洪等要求。
七、
規劃環評
(一)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本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佔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和社會經濟影響等四個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會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資資源,並可能對局部地區地理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同時,運輸裝備運營和服務系統運行向周邊環境排放廢氣、污水、雜訊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影響環境質量。規劃期間,預計長江經濟帶將新增交通用地約50萬公頃;新增能源消耗260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5%左右。
(二)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本規劃與國家相關政策和發展戰略規劃保持一致,以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目標,發揮交通對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引導和支撐作用。從與國家相關戰略規劃的協調性看,本規劃較好地體現了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以及沿江有關城市總體規劃等的銜接。本規劃提出的項目將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有關建設規劃中進一步落實,同時充分吸納相關專項規劃環評工作的成果,不突破相應環評結論,並將有關環評結論作為後續規劃實施的依據。
(三)預防和降低環境不良影響的措施。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優先發展軌道交通、水路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運輸方式。鼓勵軌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線位、橋位資源,減少土地佔用。鼓勵建設公用碼頭,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先進適用的運輸節能減排技術,採用新型節能的運輸工具,推行更高的排放標準,鼓勵使用清潔能源,逐步淘汰落後技術和高能耗、低效率的運輸設備,提高鐵路電氣化水平,實施營運車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標準,推廣清潔環保車輛。
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恢復和污染治理。切實採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合理設計項目線路走向和場站選址,避繞水源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等環境敏感區域,保護生態環境。注重景觀修復,積極推動生態恢復工程和綠色通道建設,積極恢復和改善交通建設中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大力推廣採用環保新技術,促進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鼓勵運輸企業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工業“三廢”和生活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機動車尾氣凈化工作。
完善環境監控體系。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嚴格項目論證審核和土地、環保准入。規範管理制度和監測方法,強化建設項目全過程環境管理,建立完善、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控體系。
附圖:1.長江經濟帶地理位置示意圖
2.長江黃金水道布局示意圖
3.長江經濟帶鐵路網規劃示意圖
4.長江經濟帶國家高速公路網布局示意圖
5.長江經濟帶機場規劃示意圖
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對於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如何真正打破區域規劃“一畝三分地”思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接受記者的採訪。
記者:您認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於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劉元春: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就必須要有更高級別的形態、更有力的抓手來推動區域的整合發展。
長江經濟帶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意見》的實施,有利於將整個經濟帶更好地串聯起來,增強要素整合能力,形成大市場,促進區域發展的新融合,適應了中國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方向,也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創新。
記者:《意見》提出,要培育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集群。目前,我國增強長江經濟帶產業競爭力的優勢條件主要有哪些?
劉元春:依託黃金水道這一重要抓手,推動各個區域進行科學有效的布局,可以將每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快速轉化為整個經濟帶的整體優勢。
另外,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總體規劃和發展,可以促進行政審批環節的減少,促進市場門檻的降低,更好地形成統一市場,有利於降低產業發展成本,形成競爭優勢;通過加速資源整合,培育技術創新和研發中心,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輻射區,也可以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意見》提出,要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質量。應該如何借力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帶動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劉元春:毫無疑問的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將給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和政策利好。中西部地區每一個城市的定位可能變得完全不同,有些相對落後的城市可能直接發展成為休閑中心、服務業中心或者生態涵養地。這種因地制宜的差別化功能定位,將使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站在更高的層面,更加科學準確地進行發展定位,從而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率。
記者:《意見》提出,要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在實踐中,如何真正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
劉元春:在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中,要真正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首先要構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避免各地區爭著做老大的局面;其次,要按照頂層設計制定相應的落實方案,儘快出台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把目標、任務和責任落到實處。最後,要加快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跨區域GDP分計方式、稅收分成方式、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公共服務成本分攤機制。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任務艱巨,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壓力較大。如何使經濟增長進一步站穩腳跟,找准既有利於當前又能惠及長遠的戰略立足點?依託長江這一黃金水道,推動其加快釋放“黃金效應”,就是意義深遠的一招“妙棋”。
從區位看,長江經濟帶貫通我國東、中、西3大區域,涵蓋11個省市與超過全國40%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從長江經濟帶西端重慶、四川向北延伸,可連接陝西、甘肅,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而構成支撐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南北兩翼。
從部署看,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新格局,打造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可形成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地區發展的新態勢。此舉既可深入挖掘中上游巨大內需潛力,又可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地區拓展,孕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從現實看,長江不僅是我國連接東中西部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全球內河貨運量位居第一的黃金水道。以長江航運優勢為依託,實施涵蓋水路、鐵路、公路、民航和管道運輸等多種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將能優化長江流域運力,逐漸補齊東西之間的鐵路、公路不足的“短板”,緩解南北通道運力緊張的壓力,促進各種運輸方式通暢銜接,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綜合立體交通建設應是先行之舉。由此,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內需明顯增長,有效緩解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增速下行壓力。同時,堅持採取以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的新方法和新路子,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形成全要素流動的開放統一的市場體系;依託各自比較優勢,加強產業分工協作,相互支撐;以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布局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這一區域將有望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和新的發展增長點。
總之,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可形成當前內需增長的新動力,又可形成擴大開放、培育統一市場體系的新活力,並且蘊含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力。有理由相信,伴隨長江經濟帶的崛起,我國經濟發展的這一重要支撐必將更加堅實,未來的發展前景令人充滿遐想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