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
因為疾病或其他原因而切除脾臟的手術
因為疾病或其他原因而切除脾臟的手術。
脾切除術廣泛應用於脾外傷、脾局部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惡性的(如淋巴肉瘤)腫瘤、囊腫、胃體部癌、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等疾病。
人體的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脾可分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臟面兩面。臟面前上方與胃底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連。神經、血管自臟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臟。脾臟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鄒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脾臟在活體時為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臟重約150-200克。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
脾的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滯留在血竇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竇的壁上附著大量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 脾臟切除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的腫大對於白血病、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國Tufts大學教授Najjara於1970年首次發現的一種四肽物質,當前已知脾臟是體內Tuftsin的唯一來源。Tuftsin作為一個參與免疫調節的體液因子,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通過激活多核白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提高他們的吞噬、遊離及產生細胞毒的功能,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臟還產生其他多種免疫因子,促進吞噬作用,清除體內外抗原,這是切脾后兇險感染綜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術的理論依據.
脾臟(2張)
B淋巴細胞約佔脾內淋巴細胞總數的55%,在腫瘤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繼而分泌特異性抗腫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發現,脾臟切除后,機體免疫球蛋白含量異常且血清IgM水平明顯下降,從而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
T淋巴細胞脾臟擁有全身循環T淋巴細胞的25%,直接參與細胞免疫,並對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的分佈有重要調節作用。脾臟對T淋巴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是腫瘤免疫的一個重要環節。脾臟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發生改變,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Th)數量減少,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數量相對增高,導致腫瘤免疫抑制.
巨噬細胞脾臟中大量的巨噬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抗原顆粒的作用,還可作為抗原提呈細胞(APC),調節和增強免疫應答。除自身能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質直接參於抗腫瘤作用外,還能調節細胞毒素T淋巴細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的抗腫瘤作用,具有廣泛的免疫感應及效應功能.
樹突狀細胞(DC)、自然殺傷(NK)細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細胞更強的抗原提呈能力,作為APC參於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LAK細胞對自體或異體的腫瘤細胞均有很強的殺傷作用,能非特異性地殺傷多種對NK細胞、CTL不敏感的腫瘤細胞,在抗腫瘤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脾臟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質地比較脆,容易外傷。一般來講,脾臟有三大功能:
其次,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此外,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環中重要的濾過器,能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細胞,特別是紅細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進時可能會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的減少。脾臟還有產生淋巴細胞的功能。
脾切除術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並終身增加對嚴重感染的易感性,易發生急性暴發性感染(OPSI)、敗血病和腦膜炎。嬰幼兒脾切除術后更易發生感染性併發症。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強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適當鍛煉等等。脾臟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術后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機體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復,它的部分免疫功能會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當然,完全恢復如常人不太可能。
脾切除
1.緊急手術 當脾破裂時須緊急手術時,應在術前準備的同時防治失血性休克,使手術在最短的時間內施行。嚴重脾破裂的病人,由於大量內出血,多伴有失血性休克,需大量快速輸血,必要時可行動脈加壓輸血,並充足備血。同時應注意其他臟器的多發性損傷,並給予處理。術前應作胃腸減壓,以免胃膨脹,妨礙顯露。還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當術前準備基本完成,手術器械備齊后,就應在抗休克治療下,儘早手術止血,不應等待休克糾正。
2.擇期手術 除破裂之外的慢性脾臟疾病均應行擇期手術。注意改善全身情況,多次少量輸血,保護肝功能,糾正凝血功能不全,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血小板計數、血管脆性試驗、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術前應作胃腸減壓,對於食管靜脈曲張的病人,應選擇軟質胃管,下管前應服少量液體石蠟,要特別留意,以防大出血。術前還應適量備血,作好輸血準備。亦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
1.體位 平卧位,左腰部墊高。
2.切口 脾臟腫大不顯著時,常採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並可向上延長,充分顯露常有粘連的脾上極。當脾較大或估計粘連較重時,可採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礎上補充作橫切口,以更好的顯露脾臟。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橫切口。
3.檢查 擇期手術進入腹腔后,需檢查的項目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療門靜脈高壓症的,故應常規檢查肝。如肝已萎縮,屬晚期病變,就應盡量減少手術操作,減輕病人的負擔。必要時切取肝活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臟的大小和周圍(尤其是與膈肌)粘連的情況,有助於防止分離粘連時出血。此外尚需了解副脾的位置和數目。③腹部其他情況:如腹水的多少,膽道及胰腺有無病變等。④測定門靜脈壓力。
4.結紮脾動脈 對於脾臟較大者,應結紮脾動脈,使脾縮小,便於操作,減少血液的丟失,使脾內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環血內,成為最好的自體輸血。操作時,先切開胃結腸韌帶和胃脾韌帶[圖1 ⑴ ⑵],一一結紮韌帶中的血管,進入小網膜腔,顯露出胰體、尾部。在胰上緣觸到搏動的脾動脈,並在胰體、尾交界處選一脾動脈隆起部分,切開后腹膜,用直角鉗仔細分離出脾動脈,並繞以粗絲線結紮[圖1 ⑶]。結紮脾動脈時須扎兩道(兩道相距0.5cm左右),結紮不要過緊,以能閉合管腔為度,以免撕裂動脈壁;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起不到阻斷血流的作用[圖1 ⑷]。此外,還要注意盡量避免損傷其下方平行的脾靜脈。
5.分離脾臟 當脾動脈血流阻斷後,將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縮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腎上腺素等藥物。先將脾向上推開,結紮、剪斷附著在脾下極的脾結腸韌帶[圖1 ⑸]。再將脾拉向內側,剪開、結紮脾腎韌帶[圖1 ⑹]。此時脾已大部分離,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極的後方,抓住脾臟向下內方柔緩牽拉旋轉,將其輕輕托出;另一隻手可協助托絀上極[圖1 ⑺]。脾膈韌帶處的膜狀粘連可被鈍性分離,如粘連帶較粗時,應用止血鉗鉗夾、切斷並結紮,即可將脾托出[圖1 ⑻]。在處理胃脾韌帶上部和脾膈韌帶時,最好在直視下進行,否則常易損傷胃大彎部組織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臟 將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窩內堵塞大紗布墊,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後清理脾蒂周圍的結締組織,將脾門動、靜脈分別結紮切斷(近端血管需結紮加縫扎)。如脾較大,脾蒂較厚,則應在脾門處用3把大止血鉗平行鉗夾脾蒂,在遠端兩把鉗間切斷,在餘下兩把止血鉗近端用粗絲線結紮,然後再在兩把鉗間縫扎一道[圖1 ⑼]。如血管較粗,則可將脾動、靜脈分別結紮處理。在處理脾蒂時,應注意避免損傷胰尾。
將切除的脾放置在無菌漏鬥上,任脾內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養液的貯血瓶中,備自體輸血用。
7.止血、檢查 脾切除后(特別是門靜脈高壓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韌帶、脾腎韌帶處,常有撕裂的曲張靜脈滲血,造成術后膈下積血、繼發感染和膈下膿腫,故術中出血點要一一結紮止血。特別是在膈面和左腎上極后腹膜處,要用左手將胃向右側推開,再用長持針器夾針間斷縫合出血點。此外,還需將胰尾部創面縫合,並用后腹膜縫合覆蓋。然後將大網膜放在左腎區和脾窩內,以建立側支循環,還有利於結腸脾曲的複位。
有門靜脈高壓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後,需再測一次門靜脈壓力,和術前對比,以估計療效。
8.引流、縫合 由於病人肝功能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術中止血徹底,術后仍有可能發生創面滲血,甚至術后發熱和膈下感染,應在脾窩處和胰尾處常規放置引流物。
一般在脾窩可放置軟雙腔硅膠管,胰尾處放香煙引流,均自切口旁另戳創口引出,注意引流口要寬鬆。雙腔管引流可酌情放置較長時間[3~5日],必要時可安置負壓裝置,術后持續吸引,以減少膈下積血或積液的可能。香煙引流可在術后24~48小時拔除[圖1 ⑽]。如術中滲血嚴重,可於關腹前向脾窩內置入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術後繼續通過引流管注入上述抗生素2~5日,對預防膈下感染效果很好。
切口各層用絲線間斷縫合。如皮下滲血較多,可於皮下放膠皮片引流,術后24~48小時拔除。
1.觀察有無內出血,常規測量血壓、脈搏和血紅蛋白的變化。觀察膈下脾窩引流管的情況,如有內出血傾向,應及時輸血補液,如確系持續性大出血,則應考慮再次手術止血。2.脾切除術對腹腔內臟器(特別是胃)的刺激較大,所以應置胃腸減壓管,防止術后發生胃擴張。術后2~3日再恢復進食。3.很多施行脾切除術的病人,肝功能較差,術后應充分補充維生素、葡萄糖等,如疑有肝昏迷時,應及時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4.注意腎功及尿量的變化,警惕肝腎綜合征的發生。5.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以防治全身和膈下感染。6.及時測定血小板計數,如迅速上升達50×109/L以上,則可能發生脾靜脈血栓,如再出現劇烈的腹疼和血便,則提示血栓已蔓延到腸系膜上靜脈中,須及時使用抗凝血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
1.腹部併發症 ①出血:術后遲發性腹內出血常發生在脾功能亢進和肝功能不佳的病人。對於這些病人應在術前、術后採取措施,改善凝血功能,以防治出血。②膈下感染或膿腫:多繼發於膈下積血的病人。術后3~4日後,體溫又復升高者,要高度警惕,及時詳查。如已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③術后急性胰腺炎:雖較少見,但病情很嚴重,常由於術中損傷引起。對於有劇烈上腹或左上腹疼痛的病人,應及時測定胰澱粉酶,以明確診斷,及時處理。
2.肺部併發症 肺不張和肺炎最為常見,尤其是老年人更易發生。如有左側胸腔反應性積液,應疑有膈下感染,但亦可為肺部併發症所致,應及時行胸腔穿刺抽液,進一步診治。
3.其他併發症 ①脾靜脈炎:術中結紮脾靜脈后,因近端成為盲端,故極易產生血栓,如併發感染后常出現高熱、腹痛和敗血症等癥狀,應注意防治。脾靜脈炎常為脾切除術后高熱不退的主要原因,但也須注意除外由於脾切除術后,病人免疫力下降易遭致感染的可能。②術后黃疸和肝昏迷:多發生在肝硬變的病人,一般預后較差,應提高警惕,及時防治。
1 護理方法
1.1 術前護理 患者一到院,接診護士穩、准、快地將傷員送入搶救室,協助醫師全面檢查,儘快做出診斷。同時立即開通靜脈通道,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積極抗休克。一旦確診,快速做好各種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配血並做好輸血準備,及時送手術室。同時安慰患者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情緒,以取得配合。有合併傷者視病情給予處理。
1.2 術后護理 精心護理、嚴密觀察BP、P、R、瞳孔及腹部情況,定期翻身,預防褥瘡的發生。保護好各種留置導管,防止脫落、摺疊和感染,認真記錄出入量,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1.3 結果 本組15例除1例死亡外均治癒出院。術后恢復順利,切口甲級癒合,無持續高熱、再次出血發生,無切口感染、褥瘡發生,平均住院2周。
2 護理討論
2.1 術前建立靜脈通道,止血、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 及時有效的處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2.2 積極抗休克 立即中等度持續吸氧,心電循環監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每15min測P、R、BP 1次並觀察瞳孔及意識變化。
2.3 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時開展心理護理 患者對突發的意外傷害毫無思想準備,難以接受這種刺激和打擊。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恐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情緒波動大。在護理中,要善於和患者交談,利用溝通技巧,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應對能力和患者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一直處於最佳治療狀態。
2.4 加強各項基礎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床單整潔乾燥,做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預防褥瘡,並給予飲食指導。
2.5 引流管的護理 脾切除術後患者均帶有各種引流管,應妥善固定,防止脫落,常規護理術后引流管接好無菌引流袋,同側引流管連接到同側,保持引流管通暢,經常擠壓引流管,防止凝血塊等阻塞引流管,術后早期密切觀察各種引流管引流液的顏色及引流量,及時準確記錄24h引流量。如腹腔引流物為血性液體,顏色鮮紅而且進行性增加則高度懷疑腹腔內再次出血,應立即通知醫師及時搶救。
2.6 膀胱沖洗 在無菌操作下進行膀胱沖洗,沖洗液可用生理鹽水250ml加慶大黴素8萬u或甲硝唑100ml每日1次,防止尿路感染。
2.7 切口護理 注意觀察傷口是否乾燥,有無滲血滲液。切口敷料有滲血滲液情況,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處理。
2.8 疼痛的護理 手術切口大,術后切口疼痛較劇烈,肢體活動受限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憂鬱的心理反應,我們經常和患者交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時能緩解患者疼痛。對痛閾低的患者,必要時遵醫囑,適當應用鎮痛措施,如使用止痛泵等。
2.9 休息 脾切除術后應絕對卧床休息半月,避免不必要的活動。故應對患者做耐心解釋:劇烈活動會影響傷口癒合,甚至有導致大出血的可能。並協助患者在床上輕微翻身、拍背、咳嗽、排痰。
3 健康指導
出院后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加強鍛煉,促進康復,若有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不適,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