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青霉素v的結果 展開
- 兒科用藥
- 藥物
青霉素v
藥物
英文名稱:Phenoxymethylpenicillin常用其片劑,每片125mg(20萬單位);250mg(40萬單位);500mg(80萬單位)。還有口服液或口服懸液。本品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微臭,微苦。
青霉素V
本品為青霉素類抗生素。抗菌譜與青霉素相同。對多數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球菌、個別革蘭陰性桿菌(如嗜血桿菌屬)、螺旋體和放線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多數葡萄球菌菌株(>90%)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可產生β內醯胺酶使本品水解而失活。本品對大多數敏感菌株的活性較青霉素弱2~5倍。對產青霉素酶的菌株無抗菌作用。本品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迅速破裂溶解。
本品耐酸,口服后不被破壞,約60%在十二指腸被吸收。口服0.5g后約1小時達血葯峰濃度(Cmax),為3~5mg/L。食物可減少本品的吸收。蛋白結合率約80%。給藥量的20%~35%以原形經尿排出。本品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約為1小時。
本品也可用於螺旋體感染和作為風濕熱複發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預防用藥。
1.常見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及黑毛舌。2.過敏反應:皮疹(尤其易發生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者)、蕁麻疹及其他血清病樣反應、喉水腫、藥物熱和嗜酸粒細胞增多等。3.二重感染:長期或大量服用本品可致耐青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或白念珠菌感染(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4.少見溶血性貧血、血清氨基轉移酶一過性升高、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神經毒性和腎毒性等。
口服。成人劑量為125~500mg(20萬~80萬單位)/次,每6~8小時1次。兒童劑量:每4小時1次,每次2.5~9.3mg(4167~15000單位)/kg;每6小時1次,每次3.75~14mg(6250~22500單位)/kg;每8小時1次,每次5~18.7mg(8333~30000單位)/kg。
妊娠B類。過敏者禁用。不宜作鞘內注射。破傷風和白喉患者,可採用本品殺滅病原菌,阻止產生毒素,但不能代替抗毒素治療。青霉素鉀鹽不可靜脈推注。青霉素效價單位以結晶青霉素鈉為標準,每1單位(U)相當於0.6mg。詳細見下:
青霉素V
1.應用本品前需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並進行青霉素皮膚試驗,皮試液為每1ml含500單位青霉素,皮內注射0.05~0.1ml,經20分鐘后,觀察皮試結果,呈陽性反應者禁用。必須使用者脫敏后應用,應隨時作好過敏反應的急救準備。
3.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溫不穩定,20單位/ml青霉素溶液30℃放置24小時效價下降56%,青黴烯酸含量增加200倍,因此應用本品須新鮮配製。
青霉素V
5.對診斷的干擾:
(2)靜脈滴注本品可出現血鈉測定值增高。
(3)本品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或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
動物生殖試驗未發現本品引起胎兒損害。但尚未在孕婦進行嚴格對照試驗以除外這類藥物對胎兒的不良影響,所以孕婦應僅在確有必要時使用本品。少量本品從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婦女用藥時宜暫停哺乳。
(1)取本品約10mg,加水10ml,振搖,使溶解,加0.1%中性紅溶液(取中性紅0.1g,加50%乙
醇溶液使溶解,並稀釋成100ml,搖勻)0.5ml后,加0.01mol/L氫氧化鈉溶液適量,使產生持久橙色,加200
單位/ml青霉素酶溶液1ml后,溶液顏色即變為紅色。
青霉素V
274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二者吸收度比值應為1.20~1.25。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792圖)一致。
(4)本品顯鉀鹽的火焰反應(附錄Ⅲ)。
如果己做(1)、(2)、(4)項,則(3)項可不做。如果已做(3)、(4)項,則(1)、(2)項可不做。
吸收度取本品,加0.1mol/L氫氧化鈉溶液製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ⅣA)測定,在306nm的波長處,其吸收度不得大於0.33;另取本品,用上述氫氧化鈉溶液製成每1ml中含0.2mg的溶液,同法測定,在274nm的波長處,其吸收度不得小於0.50。酸鹼度取本品,加水製成每1ml中含5mg的溶液,依法測定(附錄ⅥH),pH值應為5.0~7.5。水分取本品,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ⅧM第一法A)測定,含水分不得過1.5%。
青霉素V
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相當於7.77mg的總青霉素V鉀(按C16H17KN2O5S計算)。另取本品約0.25g,精密稱定,加水與上述醋酸鹽緩衝液各25ml,振搖使溶解,在室溫下,立即用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滴定,滴定終點判斷方法同上。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相當於7.77mg的降解物(按C16H17KN2O5S計算)。C16H17KN2O5S與C16H18N2O5S之比為1:0.902。每1mg的C16H18N2O5S相當於1600青霉素V單位。
青霉素V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熱、化火。火熱之毒發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后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臨床表現
1、普通型
青霉素V
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皮膚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病程第1周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癥狀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達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凈,不留色素沉著。
2、其他類型
青霉素V
2.中毒型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癥狀明顯,頭痛、驚厥、嘔吐、為常見癥狀。咽扁桃體炎症嚴重。有明顯紅斑疹。如合併膿毒癥狀,甚至發生休克,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鏈球菌經皮膚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局部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皮膚。無咽炎和楊梅舌。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發熱、咽痛,皮膚出現充血紅點疹或充血粟粒疹。
2.確診病例
青霉素V
(2)發熱1—2天內出疹,皮膚瀰漫性充血、潮紅,其間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壓之退色,2~5天後消退。
(3)退疹1周內皮膚有脫屑或脫皮。
(4)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
(6)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法查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7)紅疹退色試驗呈陽性。
(8)多價紅疹毒素試驗在發病早期呈陽性,恢復期成陰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項。
(二)鑒別診斷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敗血症,可發生與猩紅熱同樣的皮疹,但皮疹持續時間短暫,無脫皮,且常有局部或遷延性病灶,細菌培養結果不同。
3.其他出疹性疾病
西醫治療
(一)抗生素療法
青霉素V
(二)一般護理
急性期患兒應卧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1、中國醫學藥典 第二部。
2、青霉素V鉀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