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
李政濤(1969.5-)男,江西大餘人,出生於陝西西安臨潼。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教育人類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李政濤(1969.5-)男,漢族,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2005年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先後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評論》、《課程教材教法》等18種核心期刊及《人民教育》等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讀者》等雜誌轉載,其中發表於2012年3月《教育研究》中的《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與教育基礎》先後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所轉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以“上天入地、知行合一;以中化西,兼容並蓄;平等對話,融通創新”為學術理想,以教育基本理論、教育人類學為核心領域,在教育理論和實踐、基礎教育改革與教育學理論重建的雙向滋養、雙向轉化、雙向構成中研究和教學,進行大量開拓性的研究與著述,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長期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在中小學聽課評課三千餘節,具體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轉化雙向構成。在全國對中小學校長、教師進行了數百場培訓,被稱為“金牌講師”和“金牌培訓師”。
努力參與推動創建中國教育學派,即“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是該學派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積極融入國際主流學術界,先後對世界著名教育學者德國洪堡大學的本納教授、漢茨教授、布因克曼教授,柏林自由大學的伍爾夫教授、拉姆塞德教授等進行了深入對談,並應邀在柏林洪堡大學報告廳面對100多位德國教授和學生髮表演講,介紹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學發展現狀。
1.1986年9月—1989年7月,贛南師院政治教育系專科。
2.1992年9月-1995年7月,華東師大教育系攻讀碩士學位。
3.1995年9月-2000年7月,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任教。
4.2000年9月-2003年7月,華東師大教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1989年-1991年,江西大余縣南安中學教師。
2.1991年-1992年,江西大余縣團縣委組織部長。
3.1995年-2006年,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教師。
4.2003年-2006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雜誌主編。
5.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6.2008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7.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8.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科學研究部主任。
9.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10.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
11.2021年,教育部教學研究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破格晉陞教授,2009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專科生課程:兒童哲學、小學語文教育學、教師專業發展
2.本科生課程: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職前教師教育公共選修課)
4.博士生課程:教育研究方法論
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教育人類學、教育哲學等領域的研究
2.《表演:解讀教育活動的新視角》(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3.《教育科學的世界》(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5.《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對話”》(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9.《交互生成: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轉化之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10.《“新基礎教育”研究傳統》(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11.《傾聽著的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1.《“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李政濤,吳玉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2.《百年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法論探析》(李政濤,李雲星;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
CSSCI期刊論文(57篇)
1.李政濤。什麼是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7,(6).
3.李政濤。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與教育基礎[J].新華文摘,2012,(14).
4.李政濤。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詞應是_文化變革[J].新華文摘,2008,(10).
5.李政濤。論_教育學理解_的特質[J].新華文摘,2004,(17).其英文版被“Frontiesof Education in China”創刊號(2006年1月)作為首篇文章向全球推出.
6.李政濤。德國教育學傳統與教育學的自身邏輯[J].教育研究,2013,(10).
7.李政濤。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與教育基礎[J].教育研究,2012,(3).
8.李政濤。教育現象學的方法論與德國研究風格的形成[J].教育研究,2014(7).
9.李政濤。生命自覺與教育學自覺[J].教育研究,2010,(4).
10.李政濤。回到原點:教育人類學的本土性問題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4,(5)
11.李政濤。教育研究的敘事倫理[J].教育研究,2006,(10).
12.李政濤。教育學的生命之維[J].教育研究,2004,(4).
13.李政濤。論中國教育學學派創生的意義及其基本路徑[J].教育研究,2004,(1).
14.李政濤。我們時代的教育學教育_以教師的教育學教育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15.李政濤。論教育理論主體和教育實踐主體的交往與轉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16.李政濤。論教育研究的中國經驗與中國知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17.李政濤。論面向教育的實踐[J].南京社會科學,2011,(4).
19.李政濤.文化自覺_語言自覺與_中國教育學_的發展[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
20.李政濤。當代西方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趨勢探析[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21.李政濤。論_教育學理解_的特質[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
22.李政濤。教育學科發展中的“制度”與“制度化”問題[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2).
23.李政濤。重建語文教學的過程邏輯——以“新基礎教育”研究歷程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0,(1).
25.李政濤。當代教學設計中的整體意識和結構意識[J].教育發展研究,2006,(7).
26.李政濤。走向_研究性學校變革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5,(6).
27.李政濤。從教育公平到教育正義[J].教育發展研究,2005,(1).
29.李政濤.“生命·實踐”教育學的實踐基石[J].教育學報,2011,(6).
30.李政濤。漢語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軌跡及其特徵[J].教育學報,2008,(6).
31.李政濤。論教育學的基本指向及其靈魂[J].教師教育研究,2007,(2).
32.李政濤。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際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3,(6).
33.李政濤。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交融中研究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34.陳桂生,李政濤。尋找教師的研究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5).
35.李政濤。走向基於_教師立場_的研究與寫作[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36.李政濤。什麼是_教研組文化_教研組文化_系列之一[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37.李政濤.“教研組文化”的當代轉型[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38.李政濤。教研組文化的當代轉型——“教研組文化”系列之二[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39.李政濤。以文化產品的創建與管理為核心_創建新型_教研組文化_教研組文化_系列之三[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40.李政濤。論直面教育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41.李政濤。論教學的戲劇性轉換[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42.李政濤。教師的四種類型[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
44.李政濤。從教學方法到教學方法論_兼論現代教學轉型過程中的方法論轉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45.李政濤。讓創新性實踐成為當代教師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5).
46.李政濤。面向人類幸福的教育學_兼論教育學的基本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
47.李政濤。身體的“教育學意味”——兼論教育學研究的身體轉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
48.李政濤。論教育學的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3).
49.李政濤。圖像時代的教育論綱[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8).
50.李政濤。傾聽者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51.李政濤。論_教育田野_研究的特質_兼論田野工作中人類學立場和教育學立場的差異[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6).
52.李政濤。教育研究中的四種語言學取向_兼論通向語言的教育學之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53.李政濤。論教育實踐的研究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8(4).
54.李政濤。學生的話語權與沉默權探微[J].教育科學研究,2002,(11).
55.李政濤。藝術教育與新型教師的培養[J].教育科學研究,2002,(5).
56.李政濤。教育研究的原創性探尋[J].教育評論,2001,(3).
57.李政濤。對教育研究者生存方式的省察[J].教育評論,2001,(6).
58.李政濤。學校管理中的制度分析[J].教育評論,1992,(12).
59.李政濤。在表演和觀看中生成的生命_表演視角下的學生觀[J].教育科學,2004,(2).
非CSSCI期刊論文(代表作)
1.李政濤。穿行在教育自由與規範之間——“發現德國教育”之七[J].教師月刊,2013,(11).
2.李政濤。讓兒童在儀式里的表演和模仿中學習——“發現德國教育”之六[J].教師月刊,2013,(10).
3.李政濤。影像敘事與德國人的歷史教育——“發現德國教育”之五[J].教師月刊,2013,(9).
4.李政濤。用跨文化的方式培育兒童——“發現德國教育”之四[J].教師月刊,2013,(6).
5.李政濤。發現程序與發現兒童——“發現德國教育”之三[J].教師月刊,2013,(5).
6.李政濤。用“證據”來研究兒童——“發現德國教育”之二[J].教師月刊,2013,(4).
7.李政濤。在德國發現“兒童研究”——“發現德國教育”之一[J].教師月刊,2013,(3).
8.李政濤。閱讀兒童的三種方法[J].教師月刊,2013,(2).
9.李政濤。以生長的眼光審視兒童的需要[J].今日教育,2013,(6).
10.李政濤。校長的現場學習領導力[J].中小學管理,2013,(3).
11.李政濤。回到常識[J].新課程(綜合版),2013,(1).
12.李政濤。教學相長與教學對“人”的滋養[J].教師月刊,2012,(11).
13.李政濤。把兒童當兒童[J].教師月刊,2012,(10).
14.李政濤。讀透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J].教師月刊,2012,(9).
15.李政濤。兒童的生長需要自有節律[J].教師月刊,2012,(7,8).
16.李政濤。教育立場即學生立場[J].教師月刊,2012,(6).
17.李政濤。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J].教師月刊,2012,(5).
18.李政濤。教育常識的根源是人性常識[J].教師月刊,2012,(4).
19.李政濤。現場學習力: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20.李政濤。教育常識[J].基礎教育,2012,(5).
21.李政濤。有魂有根的課程轉化[J].中小學管理,2012,(10).
22.李政濤。校長思維方式的轉型與變革[J].中小學管理,2012,(5).
23.李政濤。在呵護人性中呵護教育之美[J].今日教育,2012(10).
24.唐開福,李政濤。嬗變與命運:青少年價值觀的傳媒文化影響[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2,(2).
25.李政濤。回到語文教學的原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2,(6).
26.李政濤。為育人價值的挖掘和轉化而教[J].江蘇教育.2012,(1).
27.李政濤。重建教師的精神家園[J].江蘇教育,2011(Z2).
28.李政濤。開發“教師宇宙”的無限空間[J].江蘇教育,2011,(14).
29.李政濤。從單元教學到單元類結構教學[J].江蘇教育,2011,(13).
30.李政濤。教育的靈魂在哪裡[J].新課程(中),2011,(2).
31.李政濤。傾聽來自語文的聲音[J].語文教學通訊,2011,(6).
32.李政濤。校長如何實現價值領導力[J].中小學管理,2011,(1).
33.李政濤。教育呼喚“生命自覺”[J].人民教育,2010.(23).
34.李政濤.“團隊”是怎樣煉成的[J].江蘇教育研究,2010,(30).
35.李政濤。教育與生命重負[J].語文教學通訊,2010,(29).
36.李政濤。如何在中國進行基礎教育改革[J].基礎教育,2010,(9).
37.李政濤。學校變革實踐中的第六種敏感[J].中小學管理,2010,(6).
38.李政濤。為學校變革尋求機制之魂[J].教書育人,2010,(2).
39.李政濤。論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思維方式[J].基礎教育,2009,(10).
40.李政濤。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方法論特徵探析[J].基礎教育,2009,(5).
41.李政濤。從“實踐”到“生命。實踐”——當代教育改革如何表達實踐[J].江蘇教育,2009,(29).
42.李政濤。關於語文課型研究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2009,(10).
43.李政濤。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J].人民教育,2009,(12).
44.李政濤。為學校變革尋找“機制之魂”[J].中小學管理,2009,(4).
45.李政濤。基礎教育改革關鍵詞應是“文化變革”[J].魅力中國,2009,(5).
46.李政濤。我準備給學生什麼樣的精神生活?[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11).
47.李政濤。受教育與受苦[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10).
48.李政濤。從對人的憂懼和希望開始的教育[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9).
49.李政濤。什麼是好的教育改革[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7).
50.李政濤。教育者的文化鄉愁[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6).
51.李政濤。教育是一項需要從容的事業[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4).
52.李政濤。教育改革與中國人國民性的改造[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3).
53.李政濤。教育的眼光[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2).
54.李政濤。從知道分子到知慧分子[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1).
55.李政濤。教育的靈魂在哪裡[J].基礎教育課程,2008,(2).
56.李政濤。試論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預設[J].基礎教育,2008,(11).
57.李政濤。心在哪,智慧就在哪——教師的生命體驗、教育體驗與智慧體驗[J].人民教育,2008,(23).
58.李政濤。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詞應是_文化變革[J].人民教育,2008,(3-4).
59.李政濤。學校管理的樸素之道[J].新課程(綜合),2008,(6).
60.李政濤。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組品牌[J].中小學管理,2007,(6).
61.李政濤。什麼是教育思想[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5).
62.李政濤。以文化變革引領學校發展[J].新課程(綜合),2007,(5).
63.李政濤。有靈魂的教育意味著什麼[J].新課程(綜合),2007,(4).
64.李政濤。教學的勇氣_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氣[J].中國教師,2007,(12).
65.李政濤。讓學生享受漢語_兼論_新基礎教育_語文教學的文化使命[J].基礎教育,2006,(3).
66.李政濤。從文化實踐教育實踐到生命教育實踐[J].教育研究雜誌(台灣),2005,(12).
67.李政濤。理性的激情與變革的勇氣[J].中小學管理,2005,(12).
68.李政濤。學校規劃制定中的兩種取向[J].中小學管理,2005,(11).
69.李政濤。名校辦民校:何去何從[J].中小學管理,2005,(10).
70.李政濤。關注教師生存狀態、提升教師生存質量[J].中小學管理,2005,(9).
71.李政濤。作為教師閱讀者的校長[J].中小學管理,2005,(8).
72.李政濤。轉型性變革中的“學校中間組織”[J].中小學管理,2005,(7).
73.李政濤。學校制度:古典的與現代的[J].中小學管理,2005,(6).
74.李政濤。從企業項目管理到學校項目管理[J].中小學管理,2005,(5).
75.李政濤。示範校示範什麼[J].中小學管理,2005,(4).
76.李政濤。建立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聯動機制[J].中小學管理,2005,(3).
77.李政濤。學校合併:對誰負責[J].中小學管理,2005,(2).
78.李政濤。在研究性變革實踐中走向“校長實踐智慧”[J].中小學管理,2005,(1).
79.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_生命_實踐_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2).
80.李政濤。教育研究的原創性探尋[J].教師之友,2004,(9).
81.李政濤。運用教育策劃打造學校品牌[J].山西教育(教學版),2004,(9).
82.李政濤。課程管理:在困境中突圍和重建[J].中小學管理,2004,(12).
83.李政濤。教師發展的理想與現實[J].中小學管理,2004,(10).
84.李政濤。農村教育缺什麼[J].中小學管理,2004,(9).
85.李政濤。教育策劃中的定位與識別[J].中小學管理,2004,(8).
86.李政濤。靜悄悄的文化革命[J].中小學管理,2004,(7).
87.李政濤。制度設計、制度創新與制度智慧,中小學管理,2004,(6).
88.李政濤。教育評價中的_橋_與_門[J].中小學管理,2004,(6).
89.李政濤。追尋_生命_實踐_的教育智慧_葉瀾與_新基礎教育[J].中小學管理,2004,(4).
90.李政濤。世紀之夢與_新基礎教育_的理想[J].中小學管理,2004,(4).
91.李政濤。優質教育的理想與實踐[J].中小學管理,2004,(3).
92.李政濤。為有效學校的創建而努力[J].中小學管理,2004,(2).
93.李政濤。主編手記[J].中小學管理,2004,(1).
94.李政濤。把教育理論轉化為生產力[J].中小學管理,2004,(1).
96.李政濤。教育學的悲哀與尊嚴[J].教師之友,2003,(8).
97.李政濤。在教育與規訓之間[J].基礎教育,2003,(12).
98.李政濤。育人:教育還是規訓[J].中國財經報,2003(8).
99.李政濤。自我更新型教師的理想讀物[J].上海教育,2002,(9).
100.李政濤。信息技術與新型教師的培養[J].探索與爭鳴,2002,(9).
101.李政濤。傾聽學生[J].小學青年教師,2002,(2).
103.李政濤.21世紀的社會變革與學校教育——葉瀾教授訪談錄[J].探索與爭鳴,2001,(4).
105.李政濤。從“問題”到理論——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中小學管理,1999,(2).
106.李政濤。真正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J].山東教育,1999,(5).
108.李政濤。教學過程本質之我見[J].上饒師專學報,1995,(4).
109.李政濤。在中國的教育學派[N].社會科學報,2013-4-25.
110.李政濤。探求中國社會變遷的“教育基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5).
111.李政濤.“國培計劃”:問題與對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6).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項目:當代中國社會的教育責任研究(2015-)。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項目:當代中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演變與發展趨勢研究(2011-2015)。
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礎教育改革中教育理論與實踐關係的中國特色研究(2011-2015)。
4.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礎教育改革中的話語演變與“漢語”教育學重建研究(2008—2011)。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教育學語言發展與教育學知識形態演變研究(2007—2010)。
6.教育部優秀博士論文專項研究基金:轉型性變革實踐過程中師生生存方式的學校人類學試驗性研究(2006—2010)。
1.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研究(2004—2008)。
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基礎教育百年改革進程中的教育思想與文化差異研究(2005—2008)。
1.博士學位論文《教育生活中的表演—對人類行為表演性的教育學考察》,獲國務院學位辦頒發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2005)。
2.論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與教育基礎》,獲首屆“明遠教育獎”研究類優秀成果獎(2013)。
3.論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與教育基礎》,獲上海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4)。
4.論文《“生命·實踐”教育學的實踐基石》,獲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2年)。
5.論著《表演:理解教育活動的新視角》,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
6.論著《表演:理解教育活動的新視角》,獲上海市第九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7.論著《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對話”》,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
8.論著《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對話”》,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
1.全國教育基本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2-)
2.華東師大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2-)
3.中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副理事長(2011-)
4.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學校綜合改革研究室主任(2009-)
5.《中小學管理》雜誌主編(2004-2006)
6.《基礎教育》雜誌執行主編(2007-2009)
1.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
2.2009年10月赴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育科學院學術交流
3.1997年5-6月赴法國、德國教育考察
1.讓課堂充滿生長氣息
2.校長的價值領導力
3.當代教師如何上課、說課與評課?
4.校長的文化底蘊與制度智慧
5.我的有效教學觀
6.當代教師的“新基本功”
7.“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性質、核心價值觀與具體轉化
8.“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改革
9.什麼是好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