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市七區九縣

龍沙區地處齊齊哈爾市中心地帶

龍沙區地處齊齊哈爾市中心地帶,是黨政機關、群眾團體、文化娛樂、商貿市場、金融證券、機械工業的集中駐地。

基本介紹


龍沙區
龍沙區地處齊齊哈爾市中心地帶,是黨政機關、群眾團體、文化娛樂、商貿市場、金融證券、機械工業的集中駐地。全區轄正陽、五龍、彩虹、湖濱、江岸、鐵南、民航、安順8個辦事處和郊區一鄉一鎮,總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30萬。其中:少數民族1.4萬人。
龍沙區作為齊齊哈爾市的龍頭區,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區內有868家工業企業,其中:有聞名全國的生產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的第一機床廠,生產萬能銑床鍛壓設備的第二機床廠,生產新聞紙的造紙廠,生產防暴槍獵槍雄鷹集團,生產部優名酒的北大倉集團,生產響譽全國的名牌傢俱的華鶴集團。多年來,全區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億元以上,社會總產值達12億元以上。有8種和14種產品分別填補國家和省內空白。
龍沙區近郊輻射面積大,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生產實現棚室化。科學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拓展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領域,促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的縱深發展。農村經濟蒸蒸日上,人均收入達2,600元以上。鄉鎮企業實力雄厚,共有鄉鎮企業77個,其中:中外合資企業10戶,為開發和聯合開發創造了有力條件。
區內有商服網點近300家。百貨大樓、哈客隆超市、新開路市場、新大路市場、永青市場、國貿城、百信鞋城、愛格廣場等,構成鶴城主要的商業區。
建華區建華區是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之一,1691年清政府屯建圍城,即在此方圓之內,至今仍有300多年豐厚文化積澱和歷史文明的遺跡,故有老卜奎之稱。
全區轄7街1鄉,總面積122平方公里,人口22萬。境內公路、水路縱橫交錯,301國道橫穿區域,堪稱全市西北兩大門戶。該區北臨嫩江,蜿蜒環抱,土地廣闊富饒,具有豐富的水利、沙石和副食資源。
建華區依靠科技振興,人才開發,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引進各種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企業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全區60%的企業有了定型產品。形成化工、建材、造紙、電子電器及糧油加工等20餘個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近3億元。
全區以蔬菜、果林、畜牧三大基地為依託,高峰村金柳栽培,高頭村蘑菇種植,紅光村庭院經濟,雙合村水產養殖,星光村蒜苗栽培,曙光村節能溫室示範群,構成城郊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在全市獨樹一幟,率先在全市176個鄉鎮中實現了小康目標。
區內教育事業比較發達。市委黨校、齊齊哈爾大學、省級重點高中實驗中學和第八中學及初中重點校第三中學、二十八中學等都設在該區,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區。
近10年來,建華區一改過去棚戶居多、街道狹窄的舊城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樓群崛起,居民小區林立。拓寬新建的卜奎大街、中華路,為全市再添美景。
商業區發展較快。二百商店、交電大樓、醫藥大廈、輕工市場、副食品中市場,均在區內繁華地段。
齊齊哈爾市星火開發區座落在建華區,星火生產資料市場是黑龍江省最大的西部鋼材集散地。
全市最大的可容納萬人的瀏園浴場,碧水銀波,風光秀麗;旅遊勝地明月島和宏偉壯觀的嫩江第二大橋,成為古典和現代建築的兩大景觀。
鐵鋒區
鋒區位於齊齊哈爾城區東部,轄站前、龍華、南浦、東湖、光榮、曙光、通東、北局宅、新工地等街道辦事處和2個鄉,總面積695平方公里,人口29萬。平齊和齊北鐵路線攔腰縱貫全區南北,哈滿公路橫穿東西。齊齊哈爾火車站、齊齊哈爾公路客運站均設區域之內,成為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客運、貨運的重要交通樞紐。
鐵鋒區土地資源豐富,有耕地4.8萬畝,草原18萬畝,葦塘3.8萬畝,水面4.3萬畝。亞粘土藏量巨大,分佈面廣,可發展以燒磚制瓦為主的建材業。區內駐有齊齊哈爾鐵路分局、齊齊哈爾車輛集團公司、和平機器製造廠等大型企業,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可藉助其力量發展區街和鄉鎮企業。改革開放20年來,鐵鋒區經濟發展衝出低谷,結束了“大區小經濟”的歷史,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到本世紀末,提前三年翻3番的戰略目標,為實施“十·五計劃”創造了良好開端。建設強區進程加快,經濟規模迅速擴大,連續4年保持全市領先的發展勢頭。工業總產值從70年代末不足500萬元,如今達到5.2億元,而且年年穩步增長。
全區通過增加投入,調整種植結構,加強副食品基地、畜牧業基地和中低產田改造建設,大力發展“二高一優”農業,提高了農業經濟整體效益,榮獲市級農業先進區和省級“興鄉企,奔小康”先進單位五連冠。
國內外著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該區東部,是鶴類保護、飼養、繁殖的研究中心和觀光旅遊勝地。
富拉爾基區
國北部的嫩江西隅,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從國家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起,這裡誕生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廠,誕生了我國第一個特殊鋼廠……周恩來總理於60年代初踏上“紅色河岸”新中國工業文明的熱土,稱讚一重為“國寶”,讚譽北鋼是“掌上明珠”。總理返京后在審閱中國地圖時,便產生了在齊齊哈爾地名之後,親筆掛上富拉爾基的故事。從此這座“鋼鐵之城”聞名中外。相繼建起的熱電廠、化工廠、紡織廠、玻璃廠等大中型企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如今分別組建企業集團,釋放更大的作用。全區工業以機械、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為主導行業,許多產品已經躋身國際市場。
富拉爾基距齊市37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人口28.2萬人。周邊農業經濟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20萬噸以上,蔬菜商品量達到5.3萬噸。養漁水面4,000畝,實現綠化村10個,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戶一品”的專業生產格局,有6個村達到小康標準
該區是典型的重工業城市,廢氣、廢水、廢渣排出量較大。國家為治理環境撥出專款,用於鍋爐改造、白灰窯除塵、焦油脫水、建立中溫瀝青生產線等55項。大氣環境質量指標均低於國家三廢標準,連續9年獲全市環境衛生競賽第一名。
這裡交通便利,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距民航機場30公里。郵電通訊設施、供水、供電、供氣、供暖等設施完善。地下石油資源豐富,現已形成開採規模。
近年眾人矚目的黃金街在富區落成,是一條集住宅、寫字樓、商場為一體的步行街。人們餐前飯後三三倆倆到步行街散步、聊天,讓人有一種高雅歡欣的享受。
富拉爾基區有“老龍頭”原始社會遺址一處;紅岸公園是人們休閑、度假、遊覽的好去處。
昂昂溪區
昂昂溪區位於齊齊哈爾正南23公里,總面積753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有耕地10.4萬畝,草原30萬公頃,葦塘19.3公頃。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鄉,總人口9.3萬,居住10多個民族。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區間設火車站8個,其中:昂昂溪站是北京至莫斯科國際列車的停靠站;三間房站是全國38個大型編組站之一。濱州、齊平兩線在此交匯;齊白、杜齊兩條公路貫穿全區;距民航機場10公里。
工業經濟已具規模,開發出鋼材、橡膠、造紙、煉油、骨膠、鍋爐輔機、減速機等一系列產品。其中:橡膠產品暢銷美國,骨膠產品被評為部優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工業總產值為1.25億元。
全區將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作為重點,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向集約型產業化方向轉變,由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轉向牧業、稻米、蔬菜、林果、漁業、蘆葦6大特色產業。農業總產值為9,700萬元,鄉鎮企業發展到47家,建立了省級集團企業。農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400元,增加到1,849元。
全區旅遊業形成以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為特色的兩大風景區。有金三角、森林公園、蘇慧園、乾隆湖、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溪水公園、龍潭渡假村等旅遊景點。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治沙實驗示範區,培植各種樹木300餘種、100多萬株。近年,引進美國、加拿大等國外珍稀觀賞樹種260餘種。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業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上。
碾子山區碾子山區於齊齊哈爾西北部,相距113公里。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公里,人口8.6萬。全境地處大興安嶺與嫩江平原過度地帶。
建國以來,碾子山區有一個小鎮,在國有大型企業華安廠的驅動下,人口不斷增加,城鎮不斷擴展,逐步發展為具有總體功能的區級城市。工業形成建材、礦產、食品、電子四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因建築石料揚名的礦業迅猛發展,13家石材企業組建聯合艦隊,形成大船出海,規模競爭的優勢。農業有耕地12萬畝,現已形成蔬菜、林果、畜牧、石材4項支柱產業,初具“林上山,糧下川,果中間,岸插柳,治沙灘”的發展格局,改變了城鄉面貌,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條件。曙光農貿批發市場,輻射半徑達200公里以上,成為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現開採5個系列23個品種,為附近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基本建設做出貢獻。
碾子山區人民解放紀念碑雄偉壯麗,蛇洞山、蛤蟆山、二線天、卧虎石、蟒蛇石等名勝,已成旅遊熱線。
全區正以構築開放型、外向型經濟為目標,擴大招商引資成果,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民營民營企業;以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搞活大流通,吸引外埠人流、物流、信息流,實施城市綜合開發,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第三產業檔次,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梅里斯鎮約建於1648年(清順治年初),距齊齊哈爾城區20公里。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始建1956年11月,1958年12月撤銷。1988年7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恢復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成為全國惟一的市轄達斡爾族區。全區4鄉4鎮,1個街道辦事處。全區總人口16.7萬,幅員面積1,989平方公里,成為齊齊哈爾的“衛星”城鎮。有國有農林牧場和企辦基地43處,華齊乳品廠、第九磚廠、農業機械修造廠、黑龍江省農林牧機械研究所、農業機械化學校等設在境內。
自恢復民族區以來,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推進,形成齊市地區重要的糧食、蔬菜及畜牧業基地。糧豆總產量年均穩定在20萬噸以上,國家定為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耕作水平逐年提高,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蔬菜商品量超億公斤大關,大牲畜存欄2萬餘頭。
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拉動區域經濟向產業化發展。齊梅保健品責任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降糖奶粉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打入紐西蘭、香港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達港浸油有限公司生產的豆粕等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大牲畜交易市場,輻射山東、浙江、內蒙古等省區,日交易量達2,000頭(匹),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最大的交易市場。
城鄉面貌有了根本性轉變。街道整潔,環境優美,鄉級公路黑色化,村級公路沙石化,村村通汽車。全區8個鄉開通了有線電視。民族文化生活非常活躍,有些節目參加全國比賽榮獲大獎,並東渡日本演出,受到好評。
訥 河 市
齊市七區九縣
齊市七區九縣
前進中的訥河市是由境內訥謨爾河簡稱得名,1913年設縣,1992年改市。位於北緯47°,東經125°。齊嫩鐵路、齊黑公路縱貫全境,成為北部物資集散中心,是齊齊哈爾市轄的惟一縣級市,有12個鎮、11個鄉、246個行政區、4個國營農場、15個軍辦農場和個勞改農場,國有大型企業紅光糖廠座落於拉哈鎮。全市總面積6,674平方公里。住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達斡爾、鄂溫克等25個民族,總人口70.8萬人。
訥河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跨溫和、溫涼、冷涼三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0.7℃、降水量450毫米,無霜期122天。
訥河市工業建立以食品、建材、飼料、機械為支柱,以陶瓷、化工、醫藥、塑料、造紙、冶金、電器等行業為主體,構成地方特色工業體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初步形成糧油、馬鈴薯脫水蔬菜、肉食、礦泉水、飼料系列產品開發為重點的6大產業群體,重點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牽動力的龍頭企業,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全市有耕地450萬畝,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結構。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戰勝低溫寡照,少雨乾旱,大搞科學種田,一直盛產“兩豆一麥”(大豆、土豆小麥)、水稻、甜菜,名揚省內外,暢銷不衰。境內有優越的“地緣”優勢,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大豆出口基地,又是全國糧食生產交售先進縣,多次獲得“省農業先進縣”、“九小龍市縣”的殊榮。
共有林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13.4%;草原99萬畝;水域12萬畝、養魚水面4萬畝,水資源豐富;有帽兒山、連花山、紅馬山等山峰11座,青山疊翠、依江畔水,為理想的旅遊地。名勝古迹有清代五世將軍墓、近1.2萬年的清河屯遺址、清末皇后婉容的家族墓地——莽鼎墓群等,分佈市郊各隅;城南西亭公園,建有假山真湖、亭台樓閣、花室碑雕,環境優雅,遊人如織。訥河市山川秀美,城市經濟發達,招商引資,觀光旅遊,前景廣闊。
龍 江 縣龍江縣是全省產糧縣之一,產量一直穩定在10億斤以上,主要品種有玉米、大豆、高糧、水稻、雜糧;經濟作物有甜菜、葵花蓖麻烤煙等,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和產糧百強縣。
龍江縣位於大興安嶺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北緯47°,東經123°。濱洲鐵路、哈滿公路、齊碾公路橫穿境內,縣域鄉村相通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促進城鄉市場繁榮活躍,貨運量達445萬噸。各類市場14處,農村大集27處,基本形成城鄉商貿貫通的市場格局。
龍江縣轄5鎮、18鄉、13個農林牧漁場、305個行政村,總面積6,200平方公里。住有漢、回、侗、苗、壯、瑤、滿、蒙、畲、朝鮮、錫伯、赫哲、達斡爾、鄂溫克等19個民族,總人口59萬人。
龍江縣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323萬畝,草原140萬畝。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野生植物76科436種,有“野生中草藥寶庫”之稱。境內蘊藏37種礦產資源,而以建材資源為最豐富,河流石儲量達20億立方米,石灰岩5,000萬噸以上。境內河流總長達426公里,還有3個超萬畝水庫,盛產62種魚類。
畜牧業是支柱產業,占農業總產值30%。主要品種有奶牛、羊、豬和家禽,是我國細毛羊重點繁殖縣。
龍江縣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形成以乳品加工、啤酒、磚瓦、水泥、電機、鍊鋼、鋼加工和砂石開採等行業為主導,輕重工業比例協調的工業體系。雅魯河牌啤酒、燈塔牌奶粉分別獲國際博覽會“金熊獎”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
全縣認真貫徹“科教興國”方針,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育事業成果輝煌。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62所,連年不斷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合格新生。曾多次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職業技術教育先進縣”、“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改善辦學條件先進縣”等光榮稱號,早在1995年通過了國家和省“兩基”驗收。
甘 南 縣 一趟趟滿載肥牛的列車,從北方重鎮齊齊哈爾出發,呼嘯著穿過高山,越過平原,出長城跨廣州,飛馳奔向深圳口岸,再由公路轉運給“東方之珠”——香港。這是祖國人民奉獻給香港同胞的肉食牛,一年四季供應不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您可知道,這些肉食牛就是來自黑龍江省的甘南縣
甘南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北緯48°,東經124°,處嫩江中游右岸,距齊齊哈爾市約100公里。全縣5鎮、7鄉、164個行政村,總面積4,792平方公里。居住17個民族,總人口36.7萬人。
甘南縣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冬季嚴寒乾燥,春季雨少易旱,秋季降溫急劇?是省內雨量較少的地區。
甘南縣以農業生產為主,有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雙河農場、全國馳名的農業先進典型“興十四大隊”,這裡被省確定為“商品糧建設基地縣”。除糧食作物外,經濟作物佔耕地面積25%。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奶牛、黃牛綿羊為大宗。省確定為“商品牛基地縣”和“全國優質細毛羊基地縣”。
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基本形成了以農機、膠鞋、建材、食品、飼料為主的生產體系,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特別是農用小型四輪拖拉機、膠鞋、飼料、甜蜜素檸檬酸、釀酒等特色行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集團企業為龍頭的現代工業體系。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地上地下水蓄量331億立方米,宜開發的達93億立方米,養魚水面6,000餘公頃,產魚量逐年提高。還有豐富的地礦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僅鮮蘑產量就達500餘噸。
音河水庫旅遊區位於縣城西北4公里,碧波蕩漾,綠樹成蔭,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景點別緻,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度假、休閑垂釣的理想去處。
泰 來 縣有座小城在松嫩平原腹地,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揚名周邊。每天,當東方發白、金雞報曉,住在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三省邊界的老百姓便可以聞雞起舞,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勞作,這便是“雞鳴三省”的泰來縣
泰來縣於1917年設縣,位於齊齊哈爾南部,北緯47°,東經124°。縣轄6鎮、10鄉,面積3,957平方公里。居住漢、回、蒙古、朝鮮、錫伯、達斡爾等15個民族,總人口32萬人。
泰來縣年平均溫度4.2℃、降水量400毫米,氣候怡人,無霜期130天左右,有黑龍江“小江南”之稱。總水面37萬畝,大型水庫4座,養魚水面27萬畝,宜林荒山、荒地51萬畝、草原150萬畝、葦塘14萬畝。自然環境適於農牧副漁各業發展,盛產鰲花胖頭鯉子鯿花等67種魚。農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糧、大豆、綠豆紅小豆為主,年產量13萬噸左右。稻米產量高、質量好,尤其是久負盛名的寶安沼等國營勞改農場的稻米,籽粒飽滿,鬆軟香甜,暢銷省內外,堪稱“魚米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成績斐然;沙地治理成為全國的典範。街基新建莊園式開發小區,文明典雅,氣宇不凡,受到國內外建築專家的一致好評。
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緊緊圍繞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中心,加大企業改革力度,實行規模戰略、名牌戰略、升級戰略,全縣形成以食品加工、建材、造紙、化工、亞麻、機械加工、羽絨、乳製品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擁有啤酒、乳粉、機製紙、紅磚、水泥、麻棉等10餘種拳頭產品,打入了省內外市場。
境內有數百種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已開發的嫩江沿岸天然氣石油等礦藏豐富。石器時代宏升東翁招山遺址、9百年歷史的塔子古城遺址、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晚清年間出土文物300多件,以及張平洋將軍紀念碑和江橋馬占山將軍抗日紀念地等名勝古迹,吸引國內外八方旅遊者前來觀光、憑弔。
富 裕 縣
“富裕不富,樹林沒樹”。這是過去人們流傳的一句順口溜。而如今,富裕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永遠告別了貧窮落後、樹稀綠少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富裕縣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糧豆薯產量不斷升帳。以奶牛為主體的畜牧業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占農業總產值50%。由於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狠抓牧業技術改造,實現畜牧業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成效顯著,邁向了富裕康庄大道,今有“酒城、肉縣、乳鄉”之美譽。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全省“商品牛生產先進縣”和“草原建設先進縣”。
富裕縣位於松嫩平原北部,北緯48°,東經125°。轄5鎮、5鄉、142個行政村,總面積4,060平方公里。有16個民族,總人口29.2萬人。
富裕縣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降水量444毫米,無霜期130天。境內有嫩江、烏裕爾河、烏雙河和塔哈河4條天然河流、2條引嫩人工運河。
全縣耕地面積8.7萬公頃,草場14萬公頃,葦塘1.6萬公頃,水域1.5萬公頃,其中養魚水面8,000公頃。森林面積3.6萬公頃,覆蓋率達11.7%。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縣經濟結構逐步協調,日趨合理,全縣140家工業企業迅速崛起,形成以黑龍江造紙廠(富裕紙漿廠)為龍頭,以造紙、釀造、食品加工為主體,以化工、機械、包裝、醫藥、印刷、建材為支柱,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取得搞活商品流通、繁榮縣域經濟新局面。地方名牌產品桂花牌瓊酒、富裕老窖酒分別在北京和東北三省食品博覽會上獲金、銀獎。松鶴牌、紅梅牌全脂淡奶粉和加糖奶粉分別獲省優和部優證書。
依安縣
依安縣曾被列為貧困縣,但實施“米稻戰略”以來,迅速摘掉貧困帽子,提前6年實現了“翻兩番”。該縣在齊齊哈爾東北部,北緯48°,東經125°,處松嫩平原北緣。公路城鄉聯網,客貨運輸暢通。
依安縣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寒暑明顯,春季多乾旱,夏季雨水集中,年平均降水量474毫米、氣溫1.7℃。縣轄5鎮、13鄉,總面積38,000平方公里。居住14個民族,總人口47萬人,是省內西部農業大縣。主產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及甜菜、亞麻、葵花籽、馬鈴薯、烤煙等經濟作物,全縣“糧牧企”步上良性循環軌道,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商品糧大縣和商品糧基地。
全縣將“興縣富民”作為重中之重,依託本地資源,發展黃牛、生豬、大鵝等品類,培植養殖專業戶,形成以天鵝集團和縣乳品廠為龍頭的產、加、銷體系。尤其是“鵝經濟”的滾動發展,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依安縣形成以食品加工業為主體,以建材和輕紡工業為兩翼的生產體系。“黑龍”冰箱、“建華”奶粉、“金傘”粘土瓦、“依寶”赤豆沙和“冰山”馬鈴薯澱粉等,都被國家和省認定為合格產品。
依安縣自然資源豐富,有廣闊的水域,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地下礦產品類多種,擁有省內惟一大型石英砂礦,精礦率為80%,年生產能力12.5萬噸,開發潛力巨大。
10年前,在縣內發現墓葬出土文物——青銅短劍。經考古專家鑒定,該劍約??銅短劍的分佈和國際學術界一直爭議其族屬的認定,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克 山 縣 1935年,克山縣突發無名奇症,病魔猖獗,十室九空,真是“萬戶蕭疏鬼唱歌”,一派悲涼景象!當年病因探查不明,便以地名冠之為“克山病”。建國后,在黨的“救死扶傷”、“防治並重”的方針指引下,經專家、醫務人員和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終將肆虐多半個世紀的“瘟神”徹底降服,而使塞北小城聞名於世。
克山縣位於齊齊哈爾東北方,北緯48°,東經125°,轄6鎮、11鄉、212個村和9個農林牧漁場。總面積3,320平方公里,人口48.5萬人。
境內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寒暑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3℃、降水量601毫米,無霜期120天。
克山縣是全國重點糧、豆、薯生產基地之一,素有“黑土明珠”之稱。年糧豆薯總產量達50—60萬噸。小麥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年產穩定在15萬噸以上;大豆質量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馬鈴薯品種優良,馳名全國。
全縣工業形成以食品、紡織、建材、機械、化工等為基礎的生產體系,全省四大紡織企業之一的亞麻紡織廠是支柱產業。食品工業依靠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加大“食品戰略”實施力度,已成新興主導產業。
克山縣自然資源豐富,發展種植業潛力較大,境內有諾漠爾河等4條主要河流,水庫14座,塘壩53個,可利用水量2.44億立方米。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待開發利用。天然林和人工林1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8%,評為“全國林業先進縣”。草原8萬畝,生長藥用動、植物120餘種。交通運輸發展較快,公路建設躍入一等縣。
克山縣十分重視改善城鄉人民居住條件,狠抓住宅,道路、給排水、採暖、液化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卓著,連續多年被省授予“城鎮建設、村鎮建設先進縣”稱號。
齊市七區九縣
齊市七區九縣
每當人們圍坐火鍋旁,涮起鮮嫩肥美的羊肉片,蘸著醇香可口的克東腐乳汁時,便不由地想起“克東縣”來。是的,克東縣獲部優的地方名牌產品“克東腐乳”以工藝精湛、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
克東縣歷史悠久,1960年歸屬齊齊哈爾。位於黑龍江省中北部,處大興安嶺與松嫩平原過渡帶,北緯48°,東經126°。縣轄4鎮、8鄉、143個村,面積2,08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朝鮮、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11個民族,總人口28萬人。
克東縣氣候宜人,雨雪調順,年平均氣溫1.2℃、降水量600毫米。沃野平疇,物阜糧豐,資源豐富。有耕地141.5萬畝;草原19.4萬畝;林地7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林木蓄積量近10萬立方米;水面10萬畝。具有發展農業、牧業、林業、水產業的良好條件。農作物以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為主,尤以盛產大豆、小麥而聞名,有“克拜糧倉”之稱,除上交國家,尚有30萬噸農副產品可供加工利用。畜牧業較為發達。野生植物資源有食用、飼用、藥用上百種。礦泉水和礦產資源更為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全縣工業已初具規模,擁有建材、食品為主體,以機械、煙花、醫藥、化工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流通領域繁榮活躍,每個鄉鎮均建起集貿市場,私營經濟已成全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吃、穿、住、行向著高檔化發展。
在克東縣城西北7.5公里處,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金代北方重鎮蒲峪路遺址,距縣城東北1.5公里處,有第四紀晚期噴發的休眠火山——二克山
拜 泉 縣
黑龍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緣,在北緯47°,東經126°之間,有個地肥糧豐的好地方——拜泉縣。轄23個鄉鎮,9個農村牧場,286個行政村,面積3,599平方公里。居住漢、滿、蒙、回、苗、壯、朝鮮、達斡爾、柯爾克孜等11個民族,人口56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6.1%。
拜泉縣地處亞寒帶,屬於大陸性氣候,夏短多雨,秋季早霜,四季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1℃、降雨量407毫米。
拜泉縣地域遼闊,土質肥沃,耕地面積361萬畝,適宜耕種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糧食產量步步登上新台階,是省內較大的農業縣,也是重點產糧區。
多年來,拜泉縣總結一度粗放式掠奪性經營,受到大自然偉力報復的歷史教訓,不懈堅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生態農業戰略,實行各行各業大協作,大搞坡水??的輝煌。現已擴展經濟小區近200處,發揮了生態經濟工程的整體效應,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全面發展,奶牛存欄數突破萬頭大關;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林業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率先在“三北”地區平原地帶建成百萬畝人工林,受到省政府表彰獎勵,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題詞首肯;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獲國家“水土保持先進縣”稱號,並經有關部門認定,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拜泉縣在兩個文明建設中,重視群眾性體育運動,使其穩步、健康發展,屢屢獲得好成績。體育活動場地3萬多平方米,設業餘體校、體訓班,擁有各類國家級裁判83人;常年參加體育活動達2.3萬人;籃球、田徑運動員曾多次在省、市比賽中名列前茅;少年兒童冰上運動開展得更為活躍,速滑獲金牌11枚、銀牌7枚、銅牌4枚,被命名為“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