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

吞酸

吞酸是指酸水自胃上激於咽喉之間,未及吐出又復吞咽,酸味有如刺心之感。

內容簡介


吞酸
吞酸
吞酸,證名。胃內酸水上攻口腔、咽溢,不及吐出而下咽。見《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又稱咽酸。《醫林繩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溢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壽世保元·吞酸》:“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證治匯補·吞酸章》:“吞酸為中氣不舒,痰涎郁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治同吐酸,參見該條。

疾病病因


常見原因

中醫分型辨證論治

肝氣犯胃
【感覺】吞酸時作,胃中有燒灼感,反覆發作,兼見胸脅不舒,口苦咽干,心煩易怒。
【觀察】舌苔薄黃,脈弦數。
【方葯】吳茱萸9克、川黃連2克、柴胡12克、黑山枝6克、淡魚古12克、青皮6克、鬱金15克、煅瓦楞子30克、佛手15克、石斛10克。煎水內服。
飲食積滯
【感覺】吞酸時作,胃中有燒灼感,噯腐食臭,脘悶脹厭食。
【觀察】舌苔黃厚而膩,脈滑
【方葯】神曲9克、山楂肉12克、茯苓12克、法夏9克、萊菔子9克、連翹12克、麥芽30克、陳皮9克、布渣葉15克、腹皮克、尖檳15克。
寒濕內阻
【感覺】吞酸時作,兼見胸悶上腹脹滿。
【觀察】舌苔白滑,脈象弦滑。
【方葯】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木香克後下、砂仁8克後下、陳皮6克、法半夏9克、乾薑4克,煎水內服。

胎前吞酸


病證名。見明·趙獻可邯鄲遺稿》。多因孕婦脾虛肝鬱,復傷於飲食所致。脾虛者,由於脾虛不運,傷食太過,症見胃脘填塞,不得傳化而致吞酸。治宜溫養脾胃,方用六君子湯吳萸;肝鬱者,由於肝氣鬱滯,化熱犯胃,症見噯腐吞酸、脘悶脅脹等。宜瀉肝清熱,用左金丸

產後吞酸


病證名。庄復嚴《婦科百辨》:“婦人產後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積痰滯火所致。宜七氣合二陳湯。”亦有產後胃弱,過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谷而致噯腐吞酸、納呆腹脹等症,宜消食導滯,用異功散

治療方法


肝胃鬱熱

痰濁聚結,胃失和降,可見吞酸心煩,口苦口乾。治擬清胃瀉肝,通降制酸。方用左金丸加減(黃連9克,吳茱萸3克,紫蘇梗12克,半夏12克,黃芩12克,陳皮12克,香附12克,梔子12克,煅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成藥可用左金丸、丹梔小藥丸。

脾胃虛寒

運化失職,胃失和降,可見吞酸腹脹,納少便溏。治擬溫中散寒,和胃制酸。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木香12克,砂仁3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黨參20克,吳茱萸9克,海螵蛸20克,煅牡蠣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成藥可用香砂養胃丸二陳丸補中益氣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