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書院

徽州書院

徽州書院源遠流長。據廖騰煃《海陽紀略·瞻雲書院序》記載,“郡邑之有書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來,徽州的書院出現非常發達的局面,成為全國書院最多的一個地區。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張訥奏言:“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記載:“歙在山谷間,墾田蓋寡,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學之地自府縣學外,多聚於書院。書院凡數十,以紫陽為大。”婺源《董氏宗譜·鳳游山書屋記》記載說:“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由來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陽書院,以甄別取士。四鄉或間立書院,以講學、會文。”

徽州書院


書院創建

徽州書院絕大多數都是宗族主辦或宗族子弟創辦的,同時,也有少數是官辦的。宋元以來,徽州共建有多少書院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61所,有的說64所,有的說70所,有的說93所,有的說114所,有的說124所,有的說260多所。(注2)造成說法不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命名為“精舍”、“書屋”等看法不一致,有人將其划人啟蒙學校,有人將其歸為經學學府。所以,徽州共建有多少書院,很難有個準確的統計數字。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介紹歙縣斗山書院時說:“元明間,姚連、唐仲等作精舍講學。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書院。”由此可見,精舍不是書院明矣。但是,有些精舍確實類似書院。書屋是不是書院呢?婺源《董氏宗譜·鳳游山書屋記》回答說,不是。其文曰,徽州“一家一村,亦各有書屋。書屋者,即古所謂家塾也”。

書院管理

徽州書院都設山長,主持書院工作。大都聘請飽學之士和有名學者作主講,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課堂講授三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和學習儒家經典為主,間亦議論時政。其教育宗旨是,為國家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明清時期,多數書院都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書院一覽


書院名錄

1. 桂枝書院:北宋景德四年(公元l007年),績溪胡忠建,“以教鄉族子弟,群一族之英,興一族儒學之昌”,地處宅坦胡氏宗祠右。(注3)
2. 龍川書院:北宋天禧年間(公元l0l7~1021年),張舜臣建,地處婺源龍川。元代胡炳文等著述於此。(注4)
3. 秀山書院: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休寧汪若楫建,地處藏溪南山之陽。(注5)
4. 樂山書院:北宋政和年間(公元l l l l~1117年),績溪許潤建,“講道其中”,“名聲甚著”,地處沉山。(注6)
5. 西山書院: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休寧程大昌建,“以淑學者”,地處會裡。(注7)
6. 柳溪書院:原處休寧縣城西門外柳溪,元末汪洗自柳溪遷邑南汊川。明代,汪尚和“講學於此”。(注8)
7. 槐溪書院: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績溪戴季仁建,地處縣東。后毀,裔孫戴祥重建。汪元錫記。(注9)
8. 紫陽書院:南宋淳佑五年(公元l245年),州守韓補建,理宗賜額日“紫陽書院”,地處郡治南門外。后多次遷徙。明弘治十四年(公元l501年),知府彭澤重修。(注10)
9. 心遠書院:祀婺源鄉賢俞皋。永樂間(公元l403~1424年),詔祀“明經著述者”。(注11)
10. 秘閣書院:宋歙縣直秘閣汪叔詹、汪若海建,地處二十三都西溪。(注12)
11. 萬山書院:宋婺源程傅宸建,地處九都金竺。(注13)
12. 山屋書院:婺源許月卿藏書處,地處許村。(注14)
13. 東麓書院:宋靖康元年(公元ll26年),績溪城西周氏宗族支丁胡舜陟建。(注15)
14. 翠岩書院:南宋,休寧五城黃氏宗族七世子弟黃髮,“舉明經不就,築翠岩書院”。地處五城。(注16)
15. 翰林書院:宋代,休寧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龍孫,為“宋學士,嘗建翰林書院於方塘中村”。(注17)
16. 橫綠書院:宋代,休寧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洽為“省元,嘗建橫綠書院,學者雲集”。地處方塘。(注18)
17. 劍潭書院:宋代,休寧劍潭程氏宗族子弟程師長“業儒,建劍潭書院,有《劍潭賦》”。(注19)
18. 西疇書院:南宋末年歙縣鮑壽孫,元曹涇、方回講學其中。地處棠樾。清嘉慶八年(公元l803年),鮑澈芳重建。(注20)
19. 易安書院:宋元之際,歙縣呈坎后羅氏宗族建,地處呈坎村。(注21)
20. 友陶書院:元初歙縣汪維岳建,地處叢睦。維岳入元不仕,以陶淵明自況,隱居教授。(注22)
21. 南軒書院:元至元年間(公元l264~1294年),休寧汪遜曾任山長。(注23)
22. 晦庵書院: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l287年),知州汪元圭創建,地處婺源文廟側。延祜元年(公元l314年)火。后至元間(公元l335~1340年)復建於縣學之東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毀於火。明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縣曾忭重建於保安山,更名紫陽書院。(注24)
23. 明經書院:元至大三年(公元l310年),婺源考川胡淀建,胡炳文任山長,地處考川。元末,“兵毀”。明成化十六年(公元l480年),胡溶重建,“族人協謀捐貲,以相其成”。(注25)
24. 集成書院:元至正十一年(公元l351年),黟縣黃真元建,“以教其族中子弟”,地處黃村。捐田立義莊曰“厚本”。婺源汪澤民記。(注26)
25. 商山書院:至正間(公元l341~1368),婺源汪同建,地處休寧浯田,延朱升、陳光為師。(注27)
26. 南門書院:元建,地處歙縣南門。明初毀於兵火唐桂芳重建於東門。(注28)
27. 翚陽書院:元績溪程燧建,地處十一都仁里。燧先世“累世簪纓”。“因念遺澤,構此院以教育子姓與其里之後(俊)秀者”。元末兵燹。明弘治初,程儒重建。(注29)
28. 湖山書院:元初婺源理學家胡一桂結廬講學於此,清道光十三年(公元l833年)創建書院,地處南鄉太白。(注30)
29. 竹溪書院:元至正年問(公元l341~1368年),祁門方貢孫建,地處縣城北隅。(注31)
30. 師山書院:元至正年問(公元l341~1368年),歙縣鄭玉門人鮑元康等“以受業者眾,玉所居不能容,乃相與即其地為之。中書省名曰師山書院”。地處師山。鄭玉講學處。(注32)
31. 費公書院:元代,歙縣岩鎮閔氏宗族子弟閔道源,任太平路教授,“上章請立費公書院”。地處岩鎮。(注33)
32. 道川書院:元代,婺源大田五鎮倪氏宗族子弟倪士安,為紀念理學家倪士毅,“於居傍為構書院,以容講學之士。學者扁額日‘道川書院’。仍捐田四十畝,以贍四方學者”。(注34)
33. 月友書院:元末,休寧鬲山程氏宗族子弟程翊夫(號月友),“嘗創月友書院,與趙東山、倪尚綱、倪尚誼、陳伯同、陳自新、朱允升……諸賢,肄業其中”。(注35)
34. 鳳池書院:元末,姚璉講席之處,地處歙縣三十一都深渡。(注36)
35.楓林書院:元末,休寧理學家朱升建,講學其中,地處歙縣二十五都石門。明太祖曾賜“梅花初月”扁額。(注37)
36. 閬山書院: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處閬山。延趙沈為師,“以教鄉之俊秀者”。明弘治時已廢。(注38)
37. 石丘書院:元末,婺源里人胡孟成建,以居來學,地處邑西考川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兵毀。(注39)
38. 屯山書院:元明之際,休寧屯溪潘氏宗族子弟潘珙(號屯山),“與憲副雪湖馮公吟詠,素善,構屯山書院,以教子姓”。(注40)
39. 樟源書院:元明之際,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煥創建,“捐資成就貧士,德聲著揚”。地處沙陽。(注41)
40. 青山書院:明萬曆八年(1580),在城內馬軍寨創建,不久傾廢。后移天門書院置其地。清代,時廢時修。民國時,所有田產歸縣教育局管理。
41. 龍峰書院: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績溪胡德裕建,地處龍川成化年間,胡富重建。(注43)
42. 東墅書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績溪東市黃氏宗族子弟黃克敬,“授南京戶科給仕(事)中,轉河南道監察御史,建東墅書院”。(注44)
43. 北園書院:明初歙縣凌慶四建,“日聚徒闡明程朱之旨”,地處沙溪。(注45)
44. 竇山書院:明初祁門程景華建,地處善和里。“築室貯書數千卷,延經師以教”子弟。(注46)
45. 桂岩書院:明初婺源里人戴天德建,地處桂岩東。成化七年(公元l471年),戴善美重建。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戴善美和戴銑改建於里之翁村,“割田購書,以訓鄉族子弟”。程敏政記。(注47)
46. 白雲書院:明初歙縣唐仲實講學於此,地處槐塘。(注48)
47. 率溪書院:明成化五年(公元l469年),休寧程希隆建,“以為其孫文傑、曾傑及族人講習之所”,地處率口。(注49)
48. 東山書院:明正德末,郡守留志淑與知縣洪皙建;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縣陳光華重建,更名“環古書院”;萬曆四十四年(公元l616年),知縣陳翀奎重建,仍名東山書院;清多次重修。地處祁門縣治東眉山。(注50)
49. 斗山書院:元明間歙人姚璉、唐仲等作精舍講學;嘉靖十年(公元l531年),知府馮世雍葺為書院;萬曆十九年(公元l591年),許國、凌瑁重建。湛若水曾講學於此。后多次重修。地處歙縣府城東斗山之巔。(注51)
50. 崇正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知府馮世雍建,地處歙縣二十都塌田竺溪寺。(注52)
51. 南山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歙縣唐皋、鄭佐建,地處岩鎮南山之麓。清初,移鎮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仍復舊址。(注53)
52. 碧陽書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l563年),黟縣知縣謝廷傑即儒學舊址建,地處碧山之陽。天啟時為魏忠賢所毀,崇禎時修復,乾隆時撤銷。嘉慶年間知縣吳甸華重建於橫江之濱。(注54)
53. 穎濱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績溪知縣趙春以文定公祠(蘇轍祠)改建,地處縣城新西街。(注55)
54. 天泉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馮三石建,湛若水講學於此。地處休寧歧山石橋岩之左。(注56)
55. 福山書院:嘉靖年問(公元l522~1566年),婺源縣湛若水門人建。歲久傾頹,后封官余世安重修。地處縣南45里。(注57)
56. 世賢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建,地處婺源縣城牧民坊。(注58)
57. 李源書院:明中期祁門裡人李汛建,捐田二十畝,“為族之子弟能讀書者之助。學士程敏政記”。地處縣東李源。(注59)
58. 尊羅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兄弟建,以資來學,仰止堂祀朱子先儒。(注60)
59. 萬春書院:績溪澗洲許氏宗族子弟許萬三建,地處澗洲。后毀。明嘉靖年間,許鑰“嘗與侄時澗捐貲修復”。(注61)
60. 雙溪書院:婺源海川太原王氏宗族子弟王伯淳,為宗人府儀賓,“特請重建雙溪書院”。地處海川。(注62)
61. 方壺書院:明代,休寧西門汪氏宗族子弟汪燦,“倡復柳塘故址,建方壺書院,嘗倡修本宗譜”。(注63)
62. 漳溪書院:明代,休寧五城詹氏宗族子弟詹忍默,“始築鑒塘別墅,廣辟書塾書樓,為漳溪書院。鄉進士張宗道、令尹項寵、訓導程珧、程恭、項慎輩,迭相肄業其中”。(注64)
63. 還古書院:萬曆二十年(公元l592年),休寧知縣祝世祿等倡建,地處古城萬安山。明末和清代,不斷重修。(注65)
64. 崇文書院:萬曆年問(公元l573~1619年),六縣四方紳士講學於此。地處歙縣溪南。(注66)
65. 桃源書院:天啟二年(公元l622年),黟縣七都余心建,又名時習堂,地處石墨嶺。后傾塌。(注67)
66. 淋瀝書院:地處黟縣五都淋瀝山,諸生講書處。明天啟時,被魏忠賢所毀。(注68)
67. 海陽書院:崇禎八年(公元l635年),休寧知縣王佐創建,地處縣前街西南良安驛舊址。十六年(公元1643年),改稱“瞻雲書院”。清代,不斷重修。(注69)
68. 天都書院:崇禎十六年(公元l643年),知府唐良懿興書院,貢生吳經邦倡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l673年),知府曹鼎望重建。地處歙縣西城外。(注70)
69. 明德書院:明末婺源俞懋衡建。(注71)
70. 道存書院:明季建,地處歙縣五都大和坑。清乾隆年間(公元l736~l795年),葉之堪等重修。“五都士子會文之所”。(注72)
71. 明善書院:明休寧商山人吳繼良建,地處商山。(注73)
72. 霞源書院:明婺源知縣朱一桂建,地處二十五都霞塢。康熙年間毀。(注74)
73. 山霧書院:明婺源正學方灌清建。(注75)
74. 中天書院:明代建,為諸儒講學處,地處黟縣七都漁亭。天啟年間為魏忠賢所毀。(注76)
75. 東園書院:明績溪胡有明建,裔孫胡松重建。(注77)
76. 新興書院:明建,地處績溪仁里。(注78)
77. 謙如書院:明績溪陳於泰歸籍后建,又名蜀川書院,地處蜀馬,“有記”。(注79)
78. 新溪書院:明休寧里人朱暹建,太平應紀記,地處十五都。(注80)
79. 眉公書院:清順治九年(公元l652年),績溪知縣郭四維倡建。乾隆二年(公元l737年),知縣王錫蕃更名敬業書院。湯顯忠掌教,“一時肄業者眾”。四十六年(公元l781年),劉煥後“延師課士”。地處縣儒學基地。(注81)
80. 二峨書院:清績溪知縣李之鏵建,地處儒學基地。(注82)
81. 蔣公書院:康熙年間(公元l662~l722年)建,地處婺源縣東門外四都巷。(注83)
82. 二峰書院:康熙年間(公元l662~1722年)建,地處婺源詞川。馮大山題額。(注84)
83. 湯公書院:乾隆三年(公元l738年),績溪士民倡建,祀訓導湯顯忠。地處縣署左。(注85)
84. 雙杉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婺源王廷鑒建,並捐腴田七十餘畝,以贍族中讀書、會課、膏火、考費。地處城北。后族眾增建。(注86)
85. 竹山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歙縣裡人曹翰屏建,地處二十八都雄村桃花壩。(注87)
86. 問政書院:舊歙縣學內名宦祠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l770年),知縣張佩芳“以規制不稱,無以容學者”。貢生程光國等斥資改建於學東江家塢。(注88)
87. 古紫陽書院:乾隆五十五年(公元l790年),歙縣曹文埴鮑志道、程光國等倡建。地處縣學后。“名之日古紫陽書院,欲別於紫陽山之書院也”。(注89)
88. 騏陽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婺源中雲王在文倡族重建,為族人講學、會文之所。地處中雲村。太史俞煒題額。(注90)
89. 岩溪書院:嘉慶十九年(公元l814年)建,地處歙縣二十六都文公舍。(注91)
90. 濂溪書院:道光二十三年(公元l843年),績溪城西周氏宗族以光霽書屋改建,地處縣城周氏宗祠之左。(注92)
91. 東山書院:道光八年(公元l828年),績溪胡余德捐建。(注93)
92. 開文書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l847年),婺源延村、西沖、瀆屋泉、思溪、汪村合建。地處北鄉思溪吳河。(注94)
93. 西鄉書院:道光年問(公元l821~1850年),婺源臧聰等倡建。(注95)
94. 教忠書院:咸豐七年(公元l857年)建,地處婺源北鄉清華鎮黃家村。(注96)
95. 玉林書院:咸豐年間(公元l851~I861年),婺源項儒珍建,為鄉族子弟肄業之所。地處周溪。(注97)
96. 崇報書院:同治二年(公元l863年)捐建,地處婺源縣東門大街。原為左宗棠生祠。(注98)
97. 飛布書院:地處歙縣府城新安衛前之西。(注99)
98. 岑山書院:地處歙縣二十六都小溪。(注100)
99. 崇本書院:地處歙縣十六都西溪南。(注101)
100. 桂林書院:婺源蕉源吳氏宗族建,地處蕉源。(注102)
101. 藻潭書院:地處婺源清華。(注103)
102. 詞源書院:婺源詞源王氏宗族建,祀參軍王希翔、王延釗,地處詞川村。(注104)
103. 天櫻書院:婺源縣清華建。(注105)
竹山書院
竹山書院
104. 蛟潭書院:地處祁門縣查灣。(注106)
105.雲庄書院:地處績溪縣長安鎮馮村。
南宋淳熙年間(1174以後),汪安行、馮文仁重修雲庄書堂
嘉泰四年(1204),丞相洪公所記,澧州使君所志《雲庄題名記》。
南宋咸淳六年(1270),馮珪“刻石易梓”《雲庄題名記》,並增刊淳熙丙午前科甲名氏。
是歲冬至,前進士馮蘿發記,後學馮用書《雲庄續題名記》,附錄淳熙丙午以後科甲名氏。
成化十四年(1478),賜進士福建道監察御史汪山書《重建雲庄書院並題名碑記》。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後學國子生馮楷撰《重建雲庄書院記》。
嘉靖十六年(1537)至嘉靖戊戌(1538)仲春,處士馮竹庭“清理雲庄書院田敘”和“光復雲庄書院”。
民國19年(1930)7月,復設自治區,馮村屬第三區。
是年春,私立雲庄小學創立於槐水之濱。秋,學校開學,莘莘學子入讀。校長馮立本。
25年(1936)4月,私立雲庄小學校董馮厚誠堂馮江氏慨贈基金3000銀元國民政府教育部授予三等獎狀。
是年5月,私立雲庄小學校董馮燮臣捐助基金1600銀元,安徽省教育廳授予四等獎狀。
是年,私立雲庄小學校董馮百和、馮百安捐助基金600銀元,安徽省教育廳授予五等獎狀。
是年,私立雲庄小學校董馮輔之捐助基金400銀元,績溪縣政府授予獎狀勉勵。

其他書院

無書院之名,而有書院之實者,也有一批。如,歙縣的 江東道院、三峰精舍、初山精舍;休寧的 東山精舍、心遠樓;婺源的 四友堂、富孝堂、正經堂;祁門的 遺經樓、鐘山書堂、神交精舍、石龍精舍;績溪的 石丈齋,等等。

教育成果


教育事業的發達,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質,同時,培養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明天順年問(公元l457~1464年),徽州知府孫遇在《新安文粹》序一文中說:
“古稱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鍾,而為人多能文章,若休陽蘇大景元所選可見矣。景元以郡入所著詩文,起唐、宋及國朝,披沙揀金,去十百而取一二,名曰《新安文粹》,蓋以侈是邦人物之盛,然非誇美,皆實錄也。予由地官屬四知新安,幾十六年,土風民習,頗知其詳。政務之暇,觀民風,出郊垌,循行阡陌,雖窮鄉僻壤,亦闖讀書聲。……嘗觀六經子史,其間註釋發明奧旨者,自周、程、張子以下,新安人物過半。……文獻之傳,顯於唐,盛於宋;迨文公朱夫子出,闡明聖學,折中群言,而斯郡文風遂大顯於天下。自是而後,有潛心經學者,大率宗朱子而羽翼之。如陳定宇《四書發明》、胡云峰《四書通》、倪士毅《四書輯釋》、陳復心《四書章圖》、汪克寬《春秋纂疏》、鮑雲龍《天原發微》、胡一桂《周易纂疏》、鄭師山《春秋闕疑》、朱楓林《六經旁註》、趙東山《春秋屬辭》……其他名公巨卿及遁山林、棲草野,雄文大作,音韻鏗訇,足以追配古作者尤多。”
徽州宗族教育的水平和宗族人才的文化素質可以從張心齋《洪愫庵玉圖歙問序》一文看到一斑。其文曰:
“王弁州先生來游黃山時,三吳兩浙諸賓客從游者百餘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鮮有能敵之者,欲以傲於吾歙。邑中汪南溟汪道昆——引者)先生聞其至,以黃山主人自任,僦名園數處,俾吳來者各各散處其中,每一客必有一二主人為館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約各稱其伎,以書家敵書家,以畫家敵畫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輿星相,投壺蹴鞠,劍槊歌吹之屬,無不備。與之談,則酬酢紛紛,如黃河之水,注而不竭;與之角技,賓時或屈於主。弁州大稱賞而去。” (注109)
眾所周知,明清時期三吳兩浙文化,就區域文化來說,是屬於佼佼者。但是,就這個“世鮮有能敵之者”的龐大文人旅遊團體,有時還敵不過歙縣的文人。由此可見,徽州宗族文人文化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