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塵病

棉塵病

棉塵病(byssinosis)是由於長期吸入棉、麻等植物性粉塵所引起的,具有特徵性的胸部緊束感和/或胸悶氣短等癥狀,並有急性通氣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概述


患者主要表現為在休息24h或48h后,第一天上班接觸棉麻粉塵數小時后,出現胸部緊束感、氣急、咳嗽、畏寒、發熱等癥狀,又稱“星期一癥狀”。
屬於中國1988年公布實施的《職業病範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的其他職業病之一,長期反覆發作可致慢性通氣功能損害。

發病機制


棉塵病
棉塵病
組織胺釋放學說
內毒素學說
細胞免疫反應假說

分級


棉塵病I級
棉塵病
棉塵病
經常出現工作后工作第一天或工作周內幾天均發生胸部緊束感和域胸悶、氣短等特徵性的呼吸系統癥狀。

臨床表現


棉塵病
棉塵病
1.癥狀:⑴慢性咳嗽:通常為首發癥狀。初起咳嗽呈間歇性,早晨較重,以後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間咳嗽並不顯著。少數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雖有明顯氣流受限但無咳嗽癥狀。⑵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較多;合併感染時痰量增多,常有膿性痰。⑶氣短或呼吸困難:這是COPD的標誌性癥狀,是使患者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僅於勞力時出現,后逐漸加重,以致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感氣短。⑷喘息和胸悶:不是COPD的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特別是重度患者有喘息;胸部緊悶感通常於勞力后發生,與呼吸費力、肋間肌等容性收縮有關。⑸全身性癥狀:在疾病的臨床過程中,特別在較重患者,可能會發生全身性癥狀,如體重下降、食慾減退、外周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精神抑鬱和(或)焦慮等。合併感染時可咳血痰或咯血
2.病史特徵:COPD患病過程應有以下特徵:⑴吸煙史:多有長期較大量吸煙史。⑵職業性或環境有害物質接觸史:如較長期粉塵、煙霧、有害顆粒或有害氣體接觸史。⑶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傾向。⑷發病年齡及好發季節:多於中年以後發病,癥狀好發於秋冬寒冷季節,常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隨病情進展,急性加重愈漸頻繁。⑸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史:COPD後期出現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併發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和右心衰竭
接觸棉塵作業工人,長時間接觸脫離后在第一個工作日或車間生產幾小時以後,出現胸部緊束感、胸悶、氣急或咳嗽。連續接觸棉塵經過一段時間后,可發展為慢性呼吸疾病,致通氣功能損害,脫離接觸后癥狀有明顯改善。棉塵病的特徵性表現,首發癥狀是胸部緊束感或氣短,進而發展為乾咳、持續咳痰等呼吸道刺激癥狀。
臨床分級:①觀察對象,偶爾有胸部緊束感和(或)胸悶、氣短等特徵性呼吸系統癥狀,出現第一秒最大呼氣量下降。②棉塵病I級,在每個工作周第1天均出現胸部緊束感和(或)胸悶、氣短。③棉塵病Ⅱ級,在反覆發作棉塵病I級基礎上,出現呼吸系統癥狀持續加重並伴有慢性通氣功能損害。肺功檢查,第一秒最大呼氣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班后與班前比較減少。

診斷標準


棉塵病是由於長期接觸棉、麻等植物性粉塵引起的、具有特徵性的胸部緊束感和域胸悶、氣短等癥狀,並有急性通氣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長期反覆發作可致慢性通氣功能損害。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棉塵病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本標準適用於棉塵病的診斷及處理。

診斷原則

根據長期接觸棉、麻等植物性粉塵的職業史,具有特徵性呼吸系統癥狀和急性或慢性肺通氣功能損害,結合現場勞動衛生情況調查,排除吸煙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方可診斷。

觀察對象

偶爾有胸部緊束感和域胸悶、氣短等特徵性呼吸系統癥狀,出現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0下降,但工作班后與班前比較下降幅度不超過10%。

診斷及分級標準

棉塵病I級
經常出現工作后工作第一天或工作周內幾天均發生胸部緊束感和域胸悶、氣短等特徵性的呼吸系統癥狀。FEV1.0班后與班前比較下降10%以上。
棉塵病Ⅱ級
呼吸系統癥狀持續加重,並伴有慢性通氣功能損害,FEV1.0或用力肺活量FVC小於預計值的80%。

處理原則

治療原則
按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治療原則,以對症治療為主。
其他處理
觀察對象應定期作健康檢查,以觀察病情變化。
棉塵病I級患者應進行對症治療,必要時調離粉塵作業。棉塵病Ⅱ級患者應調離接觸棉、麻等植物性粉塵的工作,並進行對症治療。

使用標準


適用於長期接觸棉花亞麻、軟大麻等植物性粉塵作業引起的棉塵病,如紡織、彈棉、制氈、制絨等。不包括初次接觸棉麻等植物性粉塵引起的“棉紡熱(mill fever)”及“織布工咳(weavers cough)”。
根據國內外資料,棉塵病發病工齡一般在10年以上。某些彈棉、制氈廠由於棉質差,粉塵濃度大,發病工齡也可以在4年左右。曾發生過“棉紡熱”的工人易發生棉塵病,對診斷有參考意義。
癥狀詢問應使用附錄B的標準化詢問表,由有經驗的醫生逐條詢問。病史陽性者應在間隔一段時間后重複詢問,以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特徵性呼吸系統癥狀是指特定時間起病的、由呼吸道阻塞而致的胸部緊束感和/或胸悶、氣短,可伴有咳嗽和少量咯痰。癥狀開始多發生於工休后第一個工作日工作數小時之後。但隨著病情發展,除第一個工作日外其他工作日也可出現。
典型的呼吸系統癥狀是胸部緊束感,但工人的主訴表達方式可能不一,如可訴為胸悶、胸部壓迫感、氣短、胸部不適、氣憋等。
肺功能減退者應隨訪,重複測定,綜合評定。
通氣功能預計值來用本實驗室當地人群的預計值計算公式計算。

預防保健


呼吸系統一般護理
1.恢復期可下床適當活動,危重患者應絕對卧床休息
2.給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飲食。高熱量和危重患者,可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3.嚴密觀察病情。隨時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生命體征的變化。有否感染性疾病所致全身毒性反應如畏寒、發熱、乏力、食慾減退、體重減輕、衰竭等;以及本系統疾病的局部表現如咳嗽、咳痰、咯血、哮喘胸痛等。
4.若系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有條件時將同一種致病菌感染的患者集中一室,或住單房間。
5.當患者需進行支氣管造影纖維支氣管鏡窺視、胸腔穿刺、胸腔測壓抽氣、胸膜活檢等檢查時應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
6.呼吸困難者應給予氧吸入。護士必須掌握給氧的方法(如持續或間歇給氧和給氧的流量)。
7.結合臨床,了解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的臨床意義。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8.呼吸衰竭患者如出現興奮、煩躁、譫妄時應慎用鎮靜葯,禁用嗎啡和地西伴等巴比妥類葯,以防抑制呼吸中樞
9.留取痰液、膿液、血液標本時按常規操作。取樣要新鮮,送驗要及時,標本容器要清潔乾燥。
10.病室空氣要流通,每日定時通風,但避免對流。空氣消毒每日1次,定期監測空氣污染情況和消毒效果。
11.高熱、咯血患者護理參考有關章節。
12.做好衛生宣教工作,積極宣傳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措施。指導患者進行體育鍛煉,闡明吸煙對人體的危害,勸告患者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13.備好一切搶救物品和藥物。
體育鍛煉對於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有重要的治療作用。哮喘病人,可以做放鬆練習,即腹式呼吸,併發出“嗚”、“啊”音的呼吸練習。做腹式呼吸時,口唇稍稍縮小,讓氣體經過口腔慢慢吹出,同時上腹部慢慢下陷;吸氣時則閉上嘴,經鼻腔緩緩地深吸氣,腹部也隨之隆起。吸過一口氣之後,可稍停片刻再呼出氣。有肺氣腫的患者,可做吸氣挺胸、轉體、屈休等練習。呼氣時可配合壓腹、縮胸、收腹、吹氣。吸氣要自然,呼氣要慢而長。鍛煉的時候,要習慣於用鼻腔來吸氣,吸過之後再改用口腔呼出氣的方式。

防禦機制


吸入空氣中懸浮的固體顆粒和有害氣體,一部分隨呼氣運動呼出,一部分沉積於呼吸道或肺泡上皮表面,由防禦機制將其清除。
固體懸浮物的清除:粗大顆粒被鼻毛阻攔在鼻前庭,顆粒沉積的部位與顆粒的大小、形狀和重量等有關。以球形顆粒為例,直徑大於5μm的顆粒多沉積在上呼吸道,尤其是鼻咽部。因為吸氣時上呼吸道流速大,顆粒向前運動的慣性也大,鼻咽部氣道做急轉彎,顆粒就碰撞和粘著於咽後壁,以後被吞咽或咳出。更小的顆粒,尤以直徑為1~5μm者,多沉在5級分支以下的支氣管。因在小支氣管中氣體流速較慢,顆粒可因重力作用而沉積並粘著於管壁。極細小顆粒,主要是小於1μm者,可進入終末呼吸單位,由於布氏運動碰撞並粘著於肺泡壁。
氣管、支氣管上皮具有粘液纖毛。人類氣道每個纖毛細胞約有200支纖毛。纖毛向喉部方向快速擺動,回擺為慢速,如此將粘液向咽部運送。纖毛上面的粘液分兩層,內層為溶膠,隨纖毛擺動而運動,外層為不吸水的凝膠,具有防止內層液體蒸發的作用。粘著在氣道粘膜上的顆粒由粘液纖毛裝置運送至咽部后被吞咽或咳出。運送的速度,在氣管內為5~20mm/min,在小氣管為0.5~1mm/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