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風

茶風

茶是國飲,茶香飄揚千年,我們在茶的乾坤中,品出她一身風情?傳承了千年的中國茶風在中國文化中飄逸著永不沒滅的茶的香味。 “茶風”的要素包括但不限於茶葉、茶具、茶藝和茶道。

基本要素


茶葉

茶葉,一種茶葉一世情,每一種茶葉都有著她自己曲折離奇的身世故事,“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鐵觀音”、“君山銀針”、“雲南普洱茶”、“廬山雲霧茶”、“凍頂烏龍茶”、“祁紅茶”、“蘇州茉莉花茶”等風行世界的名茶,每—種茶都寫出它們的一世傳奇!

茶與生活

茶與生活,將水煮開,置茶入壺,注湯入壺,將茶湯入杯……這一道道泡茶程序看似簡單卻蘊涵了如何取水、澆水、置茶的量、沖水的急慢多寡等等,都在細微中引動著茶香和滋味。

茶器

茶器。佳茗必有好器相配,才能相得益彰。中國歷代經典茶器中,有不少出自名窯,或在宮廷之內、或在文人雅士之間流傳把玩,亦成為令人收藏主題。本系列將以中國茶器為經、以時代為緯,系統地探究每一時代品茗風格與茶器的一段不解之緣。
茶風用一詞用最淺顯的文字記述了茶在中國文化的多元變動因素中何脫穎而出,帶給人們品飲藝術的一份清香!品茶可以是件輕鬆平凡的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口味。品茶要得好滋味,貴在好茶、好水之外,還要有一顆對茶的好情,才能凝精聚神細細地由茶的實體抽離出意象,才能穿透茶的種植、製作工序找到滋味和內涵!茶是一種飲品,也是一種文化。中國的茶既博大精深,又平凡樸素。它在 儒,在 道,在 禪;在宮廷雅室,也在草廬柴舍。中國古人稱喝茶為吃茶、飲茶、用茶,或品茶,那時對茶的謙卑的珍惜,說到底,是寄品格稟賦於茶,寄哲思與情愛於茶。我們對茶的認識與熱愛,其實是對生命本體和大自然的認識與熱愛,同時也是對生命永恆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達觀。彷彿一位謙謙君子,一位從容恬淡的智者,茶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溫不火,幾乎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全部精神與本質。因而茶的高尚,也是人的高尚;茶的淡泊,也是人的淡泊。人沉浸在茶中,也即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我國歷代歷朝的文人士子,對茶多有著述,以至茶文化成為與詩書禮樂繪畫等文化藝術息息相通的一個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兩部分著作,即唐代茶經》和清代《 續茶經》。

中國茶風


遠古時代

遠古時代的飲茶,起源於神農的故事。
神農遇到茶
神農遇到茶
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採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
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人們從野生大茶樹上砍下枝葉,採集嫩梢,生嚼鮮葉。後來加水煮成羹湯飲用,這就是最早的原始 粥茶法。

南北朝

統治階級嗜茶成風,皇帝多在皇宮舉行茶宴,作為對群臣的一種恩施,氣氛肅穆莊重,禮節嚴格。丈人與僧侶則多選擇在古柏參天的禪林寺院 坐禪飲茶。

唐代

陸羽《 茶經》之前,人們把茶餅研成細末,再加上蔥、姜、橘等調料倒入罐中煎煮來飲。后陸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調料,人們 開始對水品、火品、飲茶技藝非常講究。

宋元時代

團茶碾成細末,置入盞內,沖入少許沸水,攪拌調勻,再注入更多的沸水,並以茶筅 攪打至稠滑狀態即飲。這是當時最受推崇的 研膏團茶點茶法。普及民間的另一大特色茶事, “鬥茶”,這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包括水、具、火候、注湯時機和調湯動作等系列內容。

明清時代:

茶風
茶風
茶葉由緊壓茶改為條形散茶,於是,人們不 再將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將散茶加入壺或 盞中沏泡飲用。這種保留了茶葉的清香味,推崇小壺緩啜的“工夫茶”沖泡方法標誌著 炒制散茶的盛行,並一直流傳至今。

茶風傳播


概述

茶自被發現並利用以來,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如今,茶已成為全世界人們追求和平、安寧的一種媒介和精神寄託,並與各地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產生了緊密聯繫。茶的傳播,無疑地豐富了人們生活的品質與內涵。成為人們日常消遣的必備品。可以清理腸道。

茶傳日本

“茶為中國特產,或即原產地,后始傳播於東西洋,先述東洋日本飲茶風俗之起源。中國茶未人日本之前,傳說日本之高千穗椎葉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葉上妻,豐前之上毛由川,豐后之大野直人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為飲料與否及種植之與否?寂然無聞。日本之有茶種系自中國傳人,當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諸帝之間,傳教弘道之請益僧留學僧不斷來唐,乃傳人茶種。前引當時來唐之最澄上人,歸國時,台州司馬口口曾煮茶為之餞別,即攜茶種至日,栽於江州阪本。或謂在奈良朝之聖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攜茶於參州藥王府內,顧其種得自中國與否,則不敢斷定。當茶種輸人之始,日人種之固少,飲之尤少。當時,營公作詩雖有“東方明未睡,悶飲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倉時代約百八十年間,飲茶風氣乃未開,它僅為貴族僧侶中之消費品。及仁安文治間,前後兩次入宋,榮西禪師回國,茶樹之栽植與飲茶之風氣,始遍及全國。禪師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當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靈液,及秋歸國。攜茶以隨,種於肥前之福岡佐賀縣境雷振山坊前庭,稱為岩上茶,同縣三井郡山本材豐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園種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時,歸國之船,先到長崎之平戶葦浦,民部大輔清貫迎之建小庵,開道場,禪師即於庵之附近種茶,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產於長崎縣之彼桿與佐賀縣之東西嬉野。飲水思源,皆系榮西禪師之賜。禪師曾著《吃茶養生記》,並以茶醫好當時詩人將軍宮朝宿醉,有名於世。其後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種植既多,飲茶之風乃盛,上人曾說:“茶道之幽玄,復授北條泰時以治道儉素之要義。”間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響。自此而後,至德川八代吉宗將軍時代,日本飲茶之風更盛,茶店林立,時人作詩曰:“隨處開茶店,一鍾是一錢,生涯唯簡里,饑飽委天然。”足見當時風氣矣。
日本歷代飲茶法:平安時代:貴族茶--這是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等上層社會模仿中國唐代先進文化,受唐風餅茶煮飲法影響的風雅之事。鎌倉時代:寺院茶--這是受中國宋代末茶點飲法影響,以寺院茶園為中心,視茶為藥物,備受和尚推崇的飲料。室町時代:鬥茶--源自中國宋代,但更富遊藝性、娛樂性。武士、官員們藉此聚會擴大交際,炫耀進口貨及大吃大喝。書院茶--一掃鬥茶的雜亂、拜物風氣。漸追求典雅、沉靜的藝術風格,在書院式建築里進行莊重的茶會,為日本茶道奠下基礎。16世紀:村田珠光掀開日本茶道之序幕,之後由武野紹鷗繼承,終於集大成者為千利休

茶傳歐洲

次述西洋飲茶之始。歐人知道茶葉,始於十六世紀葡萄牙東來,而傳人歐洲,約在十七世紀初期,歐洲之東洋貿易,著先鞭者,為葡萄牙人,根據地在廣東澳門。澳門人,為歐人最初見到之飲茶之人。唯廣東非產茶之地,其於茶之傳播,殆無若何影響。后荷蘭人繼之東渡,達到中國南方之福州,親見中國產茶之地,時為西曆一六00年之事。歐人最初用茶,當作藥品,斯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輸極少之茶葉入歐洲,為西洋有茶葉之始,歐洲醫學,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國人最初之飲茶。法國貴族,對中國之茶視作一寶,極珍貴之,且當時茶價昂貴,有以磚茶納入黃金之箱,以作贈品之傳說。英國之輸入茶葉,約在西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於倫敦,大約亦於此時,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為內親王皇后時,皇后之禮物中,即有茶葉。
茶在歐洲的傳播:葡萄牙(1517年),(1560年) 葡萄牙海員從中國帶回茶葉。傳教士克魯茲公開撰文推薦中國茶“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可治病”。荷蘭(1610年) 荷蘭與中國開始茶葉貿易,壠斷西方市場。英國(1650年),(1669年) 荷蘭將中國紅茶轉銷英國。英國出現第一則茶葉廣告,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售茶記錄。第一批由英國直接進口的茶葉在倫敦上岸。法國(17世紀) 以開放態度接受英國式飲茶。德國、瑞典。挪威(清初) 美國從廈門、廣州購運大量茶葉,相繼銷售到毗鄰各國。法國(17世紀) 以開放態度接受英國式飲茶。

茶傳英國

此為英國皇室與茶發生首次因緣。及后,飲茶之風次第及於民眾。時有英人彼皮,受人贈予茶葉,且作日記雲:“為中國人所飲之飲料,余未嘗見之,此恐系藥物學家巴苓帖嘗謂有治感冒或腦充血症功效之藥用飲料乎?”茶初作藥用,中國日本四洋,前後如出一轍。其後,一六六四年,東印度公司進獻茶於英王。當時茶價,一磅值六十先令,極為昂貴。咖啡之輸人歐洲約在西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輸入。雖是先人為主,但在英國,後進之茶實有凌駕之勢。至一七00年,輸人之茶每年平均兩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約在十四萬磅。至一七八0年全歐輸入五百五十萬磅,而英一國突進至一千二百二十萬磅,咖啡之輸入瞠乎其後。繼而英領印度,相競植茶,與中國頡頏,以輸入稅之關係,印度紅茶種植迅猛發展,一八八八年輸出到英國的數量遂超中國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後茶。家居外出,默思會談,皆不離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費茶九磅,可謂“嗜茶之國民”也。

茶傳美洲非洲

在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傳播:美國(1626年) , (1773年) 、 (1784年) 荷蘭把中國茶葉運銷至其管轄之地。美國對英國發動,“波士頓傾茶事件”。美國與中國開始茶葉貿易。巴西(1812年) 引進中國茶葉。阿根廷 (1824年) 輸入中國茶籽。摩洛哥(19世紀初) 種植茶樹。肯亞(1925年) 開闢茶園,迅速成為世界第四大茶葉生產國。澳大利亞(20世紀中)種植茶樹。
茶之初生,不在英國,不在西洋諸國,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國。因此,中國古代不獨精神文明舉世聞名,即物質生活亦擅優長,所謂“大國文明”,其在斯乎?(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明成祖 永樂三年(公元1405)至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期間,鄭和(公元1371—1435)率船隊曾七次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阿拉伯半島,並直達非洲東海岸,涉及3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加強了中國和各國之間的往來,發展了包括茶葉在內的中國大批貨物和各國貨物之間的交換。
擴大了中國茶葉的輸出量和茶種的外傳的地域範圍,對東南亞和東非的飲茶風俗起了推動作用。同時,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歐人東來航海旅行,加上傳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國茶葉傳往西方,為後來我國茶葉大量輸入歐洲作了宣傳和輿論準備。

傳播方式


茶從中國傳播到世界諸國,普遍通過以下三種渠道:
(一)由僧侶和使臣,將茶葉帶進周邊地區。
(二)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茶葉成為隨帶禮品或日用品。
(三)通過貿易商務,將茶葉運銷到國外。至今為止,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生產茶葉,而消費國家和地區則達160個左右。

各國茶風


英國茶風

英國與中國同為飲茶大國,各具獨特的茶文化,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然而,歷史上從未種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卻用中國的舶來品創造了自己獨特華美的品飲方式,以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譽天下。如今,無論英式紅茶、香草茶還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們皆對其興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徵。下午四點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國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說,這是雷打不動的規矩。一首英國民謠就是這樣唱的:“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
英國人每天“Tea,time”非常多,使外來者感覺英國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消耗在飲茶之中了。清早剛一睜眼,即靠在床頭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務再繁忙,也得停頓20分鐘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點的法定時刻;回家後晚餐前再來一次“High,tea”(下午五六點之間、有肉食冷盤的正式茶點);就寢前還少不了“告別茶”。真正是以茶開始每一天,以茶結束每一天。英國人每天一絲不苟地重複著茶來茶去的作息規律並樂此不疲。此外,英國還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園茶會(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遊的野餐茶會(Picnic-Tea),真是花樣百出。

馬來西亞茶風

17世紀 中國閩粵地區華人遷移馬來西亞時,一併將飲茶習 慣帶過來。19世紀 栽種茶樹。 20世紀人們從新加坡轉銷茶到馬來西亞,把茶當作解渴與 藥用飲料。華人族群推崇“肉骨茶”飲食風俗,所謂肉骨茶,是選用新鮮排骨豬蹄,配以黨參枸杞熟地等 滋補藥材和其他香料,進行烹調成為一道美味可口 茶餚,吃時規定必飲福建或廣東烏龍茶。普遍風行全國的是一種“拉茶”飲用方式,可在任 何印裔回教徒經營的飲食小攤喝到。1987年 現代茶藝館興起,火速帶動工夫茶品飲潮流,為馬來西亞播下茶道種子。

土耳其茶風

土耳其,地處亞洲小亞細亞和歐洲巴爾幹島東南。茶是當地人生活的必需品,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國,無論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鎮,到處都有茶館,甚至點心店、小吃店也兼賣茶。別有情趣的是,凡在城市工作的人,只吹一吹口哨,附近茶館的服務員,隨即手托一個精緻的茶盤,上放一杯熱茶,給你送上。所以,在城市,不但茶館星羅棋布,而且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串街走巷,挨門挨戶送茶的服務員。至於車船碼頭,還有專門賣茶的人,口中不斷地喊著“剛煮的茶”來回賣茶給過往客人。在機關、公司、廠礦時,都有專人負責煮茶、賣茶和送茶。在學校教師辦公室里,還專門按有一個電鈴,教師若要喝茶,只要一按電鈴,就會有傳人提著茶盤和杯子,將茶送去。就連學生,在課間也可去學校專門開設的茶室里喝茶。總之,茶已滲透到土耳其的每個角落,各個階層,成為土耳其一道頗具特色的生活景觀。

摩洛哥茶風

地處北非摩洛哥人有一個獨特的生活習慣,即一日三餐不離茶。摩洛哥人一日不吃飯行,但一日不喝茶不行。摩洛哥人愛喝綠茶,從清晨起來,就開始喝,一般要先喝完茶才開始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飯後有時還要喝三道茶,而且喝茶的量很大。摩洛哥人飲茶的習慣至今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一直以來摩洛哥人的食物以牛羊肉牛奶為主,喝綠茶,可以幫助消化、消除疲勞,因此喝茶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為社會習俗。摩洛哥人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會精心製作一杯飄著薄荷香味的清茶。摩洛哥人把這看作是招待來客的很高的禮節。在節日宴會和社交活動時等正式場合這種薄荷茶還可以可以代酒。製作一杯薄荷甜茶的方法十分講究。需要把綠茶和新鮮的薄荷葉放在特製的鐵壺裡煮,直到汁水煮濃,再加入糖,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甜茶就製成了。香氣撲鼻,沁人心肺。薄荷茶在摩洛哥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沙漠中的綠洲還是海邊小鎮,雪山餐館還是城市街角,只要你留心,都可以看見翠綠的身影,聞見迷人的清香。摩洛哥風景如畫,在這樣的背景下,兩杯摩洛哥翠綠的薄荷茶立時成為視覺圖案的一部分,感官體驗的點睛之筆。

法國茶風

法國如今是歐洲第四大飲茶國家,僅次於愛爾蘭和英國,和德國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法國人飲茶不太普遍,年輸入茶葉約八千噸。近一二十年來茶葉消費量逐年上升,目前年增長約3%,年進口達14000噸。人均消費約0.25公斤。當前法國人對茶的認同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茶,正在法國逐漸風行。

茶風詩作


《茶詩》

五代. 晉——鄭邀
茶風
茶風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

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嘴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家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湖州貢焙新茶》

唐——張文規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茶》

唐——元稹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誇。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唐——李白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重過何氏五首》

唐——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走筆謝夢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對茶》

唐——孫淑
小閣烹香茗,疏簾下玉溝。燈光翻出鼎,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親嘗散暮愁。吟詩因坐久。月轉晚妝樓。

《尚書惠蠟麵茶》

唐——徐寅武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茶》

宋——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

宋——蘇軾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詠茶》

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卧聽山城長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