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照射放射病
內照射放射病
慢性內照射放射病是經物理、化學等手段證實有過量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形成放射性核素內污染,其有效累積劑量當量可能大於1.0Sv;或者較長有效生物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進入體內,使機體放射性核素攝入量超過相應的年攝入量限值幾十倍以上。
內照射放射病
內照射放射病
慢性內照射放射病
放射性核素長期超量蓄積在體內,可引起慢性內照射放射病。戰時在沒有防護設備下,在沾染地區停留過久,或長期處於核爆炸后的下風向及早期落下灰沉降區,可造成內照射放射損傷。此外,生產和使用開放性核素過程中,缺乏防護措施,放射性核素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進入體內。
1.內照射放射損傷取決於進入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所致電離密度大小。因而α衰變的核素危害性最大,β和γ衰變次之。與外照射不同,放射性核素在體內滯留時,按衰變規律不斷釋放射線,形成持續性照射源。在放射性核素全部從機體內排出或全部衰變完后,對機體的照射作用才停止。
2.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的吸收、分佈和排泄過程較為複雜,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吸收量、蓄積部位、排出速度,因核素的理化特性、進入體內的途徑以及體內蓄積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某些放射性核素,選擇性蓄積於某些器官,造成靶器官的嚴重損傷。如親骨型核素(90鍶、226鐳、239鈈),對骨髓造血功能和骨骼的損傷嚴重,晚期可誘發骨腫瘤。沉積於網狀內皮系統的核素(232釷、144鈰、210釙等)對肝、脾損傷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晚期可誘發肝腫瘤。親腎型核素(238鈾、106釕等)可引起腎臟損害,出現腎功能不全。
3.不易由胃腸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從口腔進入后,絕大部分由腸道排出體外。氣態及揮發性的核素,主要經呼吸道迅速排出。機體中某些代謝產物,能影響放射性核素在體內的蓄積和排出,如膽酸、乳酸、檸檬酸等。鍶、鐳等理化特性類似於鈣與骨組織結合能力很強,因此排出率很低,晚期幾乎不排出。
4.某些核素的放射性雖較弱,但進入體內可產生化學毒性作用。如鈾、釷對機體的損傷,化學毒性是主要因素。
此類放療是將放射性同位素通過血管內注入或放入臟器,如膀胱或腹部。
最常用的全身治療方式涉及用放射性碘131,它有時用於甲狀腺腫瘤。它在甲狀腺癌中應用是有限的,因為許多甲狀腺癌不能攝取碘。但如果在預試驗中,甲狀腺癌能攝取碘(給予的碘131同位素將在腺體內濃聚),因此可給予高放射劑量,而其他組織免於受損。
有如下兩種植入類型:
永久植入
如用金或碘的放射源直接置入受侵臟器。例如,碘125源用於前列腺癌。通過數周或數月,放射源對腫瘤緩慢釋放特定劑量的射線。
可去除植入是最常見的間質放療法。手術在全麻醉下進行,置入一細而中空的不鏽鋼針管入腫瘤。一旦置入的位置滿意,Teflon(聚四氟乙烯)導管通過針管到達腫瘤,撤出鋼質針管,留置Teflon管在腫瘤部位。結束手術,送您回病房。在病房內,一根細條狀的放射源通過Teflon管送達腫瘤部,此種方法稱做“后裝”放療。
用電腦制定治療計劃,選定每個放射源特定的強度,提供在一定時期內腫瘤體積確需的劑量。一旦劑量達到,撤出管子和放射源。此種植入方式常用於頭頸部腫瘤,或作為乳癌局部切除術后外放射源治療的一個補加照射。
多數間質放療用多根導管或放射源留置在腫瘤內2~3天。
另一治療方法是用單一、可移動的放射源。
它是置於柔性金屬絲末端極小的高密度放射源。在電腦控制下,可進出的梭形治療施源器按設定的時間停在預定的位點。用此法,門診病人可完成總共5~10分鐘的全部治療。
一些治療中心正用高劑量比內置放射源,病人經鎮靜處理后,在技術員指導下用遠距離控制器置入施源器。內放射源放入一個特定的位置,每次幾秒鐘。此法要幾個內置放射源,療程要幾個周。其主要優點是不會出現因卧床久而致肺栓塞的風險。
此法最常用於婦科腫瘤,如子宮腫瘤。特別設計的中空施源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送入子宮。術中攝X線片確定位置,一旦位置滿意,結束手術。在回病房后,內含特定需要量的放射同位素源的細塑科管子置入中空的施源器。放射源和施源器放置48~72小時,在此期間您不得不卧床休息。放射源照射劑量應達特定的時間,一旦劑量達到,撤去施源器和放射源。
此法最大優點是對腫瘤給予高劑量放療,同時快速出放射源,給予周圍結構最大的保護。
此種方法限用於一些中空器官,如食道和膽道。例如,在食道癌患者中,用特別設計的管子放入食道腔內。然後在X線臨視下(或在纖維內鏡導引下)幾個小放射源放入導管中正對腫瘤的位置。腫瘤接受高劑量放療,同時對周圍組織劑量減少。腔內放療通常與體外放療聯用。
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吸收,也可透過皮膚或從傷口吸收。如放射性核素可隨污染的食品、水經口進入消化道,或以氣態、氣溶膠或粉塵狀態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不易透過健康皮膚進入人體,但有一些氣(汽)態的放射性核素(如氚、氡、碘等)和某些可溶性的放射性核素(如磷、鋁等)也可經健康皮膚進入體內,特別是當皮膚破損時,則可大大增加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率,如147Pm(放射性鉕元素)經擦的皮膚吸收率比正常皮膚高几十倍。
來自體外的那些放射性核素一次或較短時間(數日)內進入人體,使全身在較短時間內,均勻或比較均勻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累積劑量當量可能大於1.0Sv(西沃特,為劑量當量的國際單位)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放射性核素多次進入體內或較長有效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進入體內,致使機體放射性核素攝入量超過相應的年攝入量限值幾十倍以上,即可引起內照射放射病。
內照射放射損傷的特點是:放射性核素在體內長時間持續作用,新舊反應或損傷與修復同時並存。靶器官損傷明顯,如骨髓、網狀內皮系統、肝、腎、甲狀腺等。另外,某些放射性核素本身的放射性雖很弱,但具有很強的化學毒性,如鈾對機體的損傷就是以化學毒性為主。此外,內污染還可能造成遠期效應,對人體健康產生更為深遠的危害。
其次,要有該放射性核素所致的特徵性效應,如對選擇性分佈的放射性核素,應有相應靶器官損害的臨床表現,同時伴有神經衰弱症候群和造血功能障礙等全身表現。靶器官的損害,因放射性核素種類而異,放射性碘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甲狀腺結節形成;鐳、鈈等親骨性放射性核素,引起骨質疏鬆和病理性骨折;稀釷元素和以膠體形式進入體內放射性核素,引起網狀內皮系統的損害。
最後還要有類似外照射放射病的全身性表現,經綜合分析,方能作出診斷。
相同外,主要通過減少吸收,和加速放射性核素的排除,關鍵是爭取時間及時用藥。
內照射放射病
4.已沾染的傷口可用生理鹽水或3%肥皂水沖洗,必要時則需擴創。
5.已進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應及時選用合適的促排藥物加速從體內的排出。氚進入人體后,在體內很快與水達到平衡,可通過大量飲水加速水代謝的方法,以達到加速氚的排出。
伴有神經衰弱症候群和造血功能障礙等全身表現。靶器官的損害,因放射性核素種類而異,放射性碘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甲狀腺結節形成;鐳、鈈等親骨性放射性核素,引起骨質疏鬆和病理性骨折;稀釷元素和以膠體形式進入體內放射性核素,引起網狀內皮系統的損害。最後還要有類似外照射放射病的全身性表現,經綜合分析,方能作出診斷。
防止放射性核素對工作人員的內污染,應改進操作工藝,改善安全防護設備,同時應健全防護制度。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在放射性工作場所內嚴格禁止吸煙、進食或存放食具。
①從事放療的工作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防止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
②對接受放療的患者,需嚴格掌握放療的適應證,合理設計照射方法,制定正確的照射劑量。
③接觸可能會造成內污染放射性核素的從業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工作,防止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
④放射性工作從業人員,應做好上崗前及在崗期間每年一次的體檢,必要時需進行應急健康檢查。凡查出職業禁忌證者應禁止或脫離放射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