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調
人的心理活動過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動異常的表現
心理失調,是人的心理活動過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動異常的表現。心理失調包括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壓力增大,青少年越來越多的出現心理失調問題。
心理失調是人的心理活動過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動異常的表現。心理失調包括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
偏差與失調
心理失調
心理偏差是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輕度的心理失調,它包括錯覺、記憶衰退、言語功能差(如口吃、嘮叨)、思維活動受阻、智力下降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減退,對新鮮事物不敏感,反應遲鈍,個性異常,怪癖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癥狀如易衝動、好發脾氣、愛管閑事、好猜疑、嫉妒、固執、刻板、憂鬱、謹慎、多情、膽小自負、自卑、自私等等。以上是老年人正常的或病態的人格特徵,在老年人身上會逐步地、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但由於個體的差異,這些特徵並不是每個老年人所必然出現的現象。
心理障礙是老年精神病人具有的嚴重心理失調。主要包括幻覺、記憶力喪失、妄想、言語嚴重錯亂、異常情緒(如嚴重的憂鬱、焦慮、狂躁、痴獃、精神錯亂等)、個必一嚴懲障礙(即人格障礙,如爆發性個性、癔病性個性、偏差性個性)等等。
武警寧夏總隊醫院心理醫生孫香萍說,“心理失調綜合症”是長假綜合征中的一種,其中包括“上班恐懼症”、看電視過頻產生的“社交障礙”、上網時間過長導致的“間歇性語言障礙”等等。心理失調綜合征會導致胸悶、眩暈、煩躁等身體不適癥狀。
孫香萍認為,所謂“心理失調綜合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只是人們在長假後身心再適應工作環境時所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態,尤其是不遵循原有生物鐘的生活更會使長假成為心理失調的引子。
如何儘快擺脫假日後“心理失調綜合征”呢?孫香萍建議:首先,要利用晚上進行一段時間的深呼吸,梳理自己的思維,在腦海中規劃自己即將要開始的工作,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緩解“上班恐懼感”。其次,做一些慢跑、舒展的運動,吃一些清淡的飯菜,讓塞滿大魚大肉的腸胃休息一下,這樣可以使生理情緒平穩下來。最後,如果癥狀嚴重,應儘快找心理醫生諮詢,以求良法。
張先生在哈爾濱開計程車,春節是其工作的“黃金時間”,幾乎不休息。但張先生講,去年春節,他白天開計程車,中午或者晚上應酬,今天到這家明天到那家,除夕到初七沒斷過,弄得身心疲憊。春節過後,就像是大病了一場。
針對春節期間應酬比較集中的情況,黑龍江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專家指出,春節期間,過於集中的應酬不僅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且會引發心理疾病。
專家建議,避免春節期間心理失調,應從“穩心”做起。到年底應保持一顆平常心,把春節定位為休閑、放鬆的好時機。春節花錢要量力而行,切忌與人攀比。要注意保持身體健康,按時休息多運動,且忌煙酒、娛樂過度。
主動承擔家務。婚後的生活中雖然不乏需要兩人共同協商的大事,但更多的是柴米油鹽之類的日常瑣屑。夫妻關係的平等交往表現在家務的共同分擔上,主動承擔家務的一部分,是丈夫愛護妻子、妻子體貼丈夫的具體表現,因此,做丈夫的應主動承擔一部分家務。如果需要對方出力,也最好把指令式的“你來做”換成親切的“幫幫忙”。
用自己的溫情感化對方也是增進夫妻感情的好方法。比如下雨天,丈夫主動打傘去車站迎接妻子;丈夫燈下夜讀或寫作,妻子悄悄送上一杯熱茶、熱奶。這種增進感情的做法,往往會使對方從心底感動。
心理失調
在日常的夫妻生活中,巧用暗示的方法,有助於化解雙方的矛盾。比如兩人的矛盾確實是自己的過錯所致,不妨第二天去更正,以向對方示意自己讓步,並表示歉意。
此外,當對方傾訴某些事情或徵求意見時,要耐心聽下去,切忌不耐煩或答非所問,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也不要以通牒式的語氣教訓對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不要以挖苦的方式挑毛病,有客人在場更不要這樣,以免讓對方難堪,傷對方的自尊。如果對方確實有缺點和失誤,還是耐心說服為好。
與此同時,過去各自有的戀愛史不要再舊事重提,信件等也應毀掉,以免節外生枝。
幽默也是一種處理好夫妻關係的潤滑劑,在適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開個玩笑,很自然地做個滑稽動作,用爽朗的笑聲驅除緊張氣氛,趕走不良情緒。
過好性生活對夫妻關係而言也是頗為重要的。性生活是男女生理上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夫妻性生活和諧必須以感情的融洽為基礎,並且要互相諒解,互相鼓勵。夫妻過性生活要自始而終地在含情脈脈的氣氛中進行,使雙方感到溫馨、甜蜜、快樂、滿意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情緒波動,無論是悲傷還是歡樂,那都是生命里正常的組成部分。然而,如果某種不良情緒持續時間太長,而且過於嚴重,以致打亂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並常伴有生理癥狀,如失眠、無食慾或性冷淡,那麼,這種情緒就會被視為異常或病態。嚴重的情緒紊亂可以阻礙一個人去正確地認識現實,使自己或別人處於危險之中,抑鬱,不論是間歇性的還是長期的,是最為常見的情緒失調。
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並由此產生良好的管理效果。這個名詞最先由因《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而成名的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提出,認為這是一種善於掌握自我,善於調製合體調節情緒,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適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態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主觀的有意識的體驗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應的特徵。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內在的感受,但是我們能夠通過其外顯的行為或生理變化來進行推斷。意識狀態是情緒體驗的必要條件。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向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
抑鬱症有許多人眼裡根本不認為是一種病,僅僅被視為心情不好。其實,它與糖尿病、肺病一樣真實。一位精神病專家給抑鬱下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定義,稱之為“需要治療的痛苦”。這種毛病遠比糖尿病和肺病常見,它使五分之一的美國人陷入無助、無望和自我厭惡之中。
這種病的發病率極高,有人稱之為心理健康的多發性感冒。它也許一輩子就光顧你一次,但也可能長期駐紮在你那裡,一呆就是好多年,成為一種慢性病。任何時候,都是百分之四的人遭受著相當嚴重的抑鬱症。大約三百分至四百分人至少有一次處於抑鬱狀態,其中女性所佔比率高出男性的一倍。
抑鬱曾被認為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而現在,抑鬱也正侵襲著人生之初的少年。雖然抑鬱的平均發病年齡是二十七、八歲,然而最近的調查表明,百分之四的小學生和百分之五的中學生患有精神抑鬱症。十多歲的少女現在成了抑鬱症發病率最高的人群。專家們認為,如今的抑鬱症是環境心理和生理各種因素交織綜合症,因而使得今天的年輕人比前幾代人更脆弱。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凱勒博士說:“抑鬱症也許是發病率最高而又最為人理解的精神病,因而它也得到了最廣泛的研究。”然而,精神抑鬱者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尋求專門治療。患抑鬱症的人往往沒意識到自己有嚴重毛病,或者是抑鬱症帶來的惰性與絕望妨礙了他們去尋求專家幫助。
“我的最初印象是,好像某種東西偷偷潛入到我身上”,一名抑鬱症患者解釋道,“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我知道自己心情很壞,知道自己情緒很低,也知道自己對工作和同事毫無興趣,可就是沒想到自己病了。早上起床成了一大負擔,晚上早早地就上床睡覺了,儘管我已開始失眠。但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需要治療的抑鬱症。”
如果不進行治療,抑鬱可以持續好幾個月,並可能一再複發,從而打碎敬業精神,毒害人際關係,損害身體健康。
還有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百分之六十的自殺者患有精神抑鬱症。
抑鬱症的根本特徵在於大腦中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因此它的產生並沒有明顯的外在徵兆和理由。在某些人,似乎生理上的脆弱更易導致抑鬱症,而在另一些人,則環境與心理因素影響更大。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精神抑鬱病人大腦里的化學變化,究竟是心理變化的原因還是心理變化的結果。
雖然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任何年齡段產生精神抑鬱,但以下各項卻是提高抑鬱症發病率的主要原因:
--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家庭中,還有其他家庭成員也有精神抑鬱症。雖然輕微的精神抑鬱並非遺傳,但一些嚴重的抑鬱症確有遺傳。1987年,專家們確診,狂鬱症(在極端興奮和極端低沉中交替變化)可以從父母傳給孩子。如果孿生兄弟中有一位患上了抑鬱症或狂鬱症,那麼另一位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性也患上這一毛病。
--許多人是在經歷上創傷(比如愛人的死亡)之後墮入精神抑鬱之中的。人際關係方面的創傷特別容易使女性精神崩潰,婚姻一幸,新近分手或離婚的女性顯得尤其脆弱。男性的精神抑鬱則更多地與工作有關。父母由於生病或離婚而給孩子帶來冷落、虐待與分離,則是少年兒童精神抑鬱的重要原因。
--酗酒和吸毒的人,其抑鬱症發率相當高,而另一方面抑鬱症患者又很可能酗酒和吸毒。這兩者對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都有著極大的摧毀作用。
--嚴重的精神抑鬱症發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較輕微的精神抑鬱症發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四到五倍。這些差別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弄清楚。
根據精神抑鬱症的最新診斷標準,如果對下列問題中的5個說“是”,那麼他便是一個抑鬱症患者:
.你在一天的大部分時候都感到壓抑、憂傷和無望嗎?
.你對所有或幾乎所有活動都失去了興趣嗎?
.你胖了很多或瘦了很多嗎?或者你比平時吃得多或吃得少嗎?
.你比平時睡得多了或睡得少了嗎?
.你為自己不能安靜坐下來而心煩嗎?或者你說話做事比以前更遲緩嗎?
.你長期感到疲倦或者甚至沒有精力去完成一項哪怕是簡單的任務嗎?
.你幾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沒價值或負疚感嗎?
.你覺得自己沒法進行正常思考,集中精力和制訂決策嗎?
.你是否在反覆思考死的問題?或者你想到過自殺嗎?
如果一個人兩個星期後還不能去掉抑鬱,恢復正常,那麼他就該去看一個名符其實的心理醫生。
這是貝克博士研製的一份問卷調查表。一共有21組句子,請仔細閱讀每一組句子,然後選出最能描述你過去一周(包括今天)的心情的那個句子,並劃上圈。
一、我不感到憂傷
1.我感到憂傷。
2.我一直很憂傷,但又擺脫不了。
3.我極其憂傷,已經受不了。
二、我對未來並不特別灰心。
1.我對未來有點灰心喪氣。
2.我沒什麼可指望的。
3.我覺得未來沒有什麼希望,事情也不會有什麼好轉。
三、我不覺得自己失敗了。
1.我覺得自己比一般人更失敗。
2.回顧自己的一生,我看到的都是失敗。
3.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四、我跟往常一樣,從日常事物中尋求滿足感。
1.我不像往常那樣欣賞日常事物。
2.我再也不能從任何事物中獲得滿足感。
3.我對一切都不滿意和厭煩。
五、我並不特別覺得內疚。
1.我相當一部分時間覺得內疚。
2.我大部分時候都相當內疚。
3.我一直在內疚。
六、我不覺得自己在受懲罰。
1.我覺得自己可能會受懲罰。
2.我希望受懲罰。
3.我覺得自己正在受懲罰。
七、我沒對自己失望。
1.我對自己感到失望。
2.我厭惡自己。
3.我恨自己。
八、我並不覺得自己比任何人差。
1.我對自己的弱點或錯誤持挑剔態度。
2.我總是以為自己的過錯而責備自己。
3.只要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我就責怪自己。
九、我從未想到過自殺。
1.我想到過自殺,但不會實行。
2.我有點想自殺。
3.如果有機會,我會自殺。
十、我不比往常哭得更多。
1.我比往常哭得更多。
2.我現在老是哭。
3.我過去能哭,但現在想哭也哭不出來了。
十一、我並不比以前更易發怒。
1.我比以前更易發怒。
2.我總是覺得惱怒。
3.過去能讓我惱怒的事情,現在一點也不讓我惱怒了。
十二、我沒對他人失去興趣。
1.我對他人的興趣比過去降低了。
2.我對他人已失去了大部興趣。
3.我對他人已完全失去了興趣。
十三、我具有跟從前一樣的決斷力。
1.我比過去更多地推辭做決斷。
2.我比過去難於做決斷。
3.我根本不再具有決斷力了。
十四、我並不覺得自己比以前衰老。
1.我擔心自己顯得衰老或失去吸引力。
2.我覺得自己的容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得自己不再有吸引力。
3.我相信自己很醜。
十五、我跟過去一樣勝任工作。
1.開始做一件事情時需要特別賣力才行。
2.我需要特別督促自己才能做事。
3.我什麼也不能做了。
十六、我像往常一樣睡得很香。
1.我不如往常一樣睡得很香。
2.我比往常早醒兩、三個小時,並難以再次入睡。
3.我比往常早醒好幾人小時,醒來之後便再也不能入睡了。
十七、我並不覺得比往常更累。
1.我比較更容易疲倦。
2.做什麼事我都覺得累。
3.我太疲憊了,什麼也做不了。
十八、我的胃口不比過去差。
1.我的胃口不如過去好。
2.我的胃口現在差多了。
3.我現在對什麼都沒胃口了。
十九、我的體重最近沒減輕多少。
1.我的體重減輕了5磅多。
2.我的體重輕了10磅多。
3.我的體重減輕了15磅多。
二十、我並不比以前更擔心自己的健康。
1.我擔心自己的身體。
2.我很擔心自己的身體,難以考慮別的問題。
3.我極為擔憂自己的身體,別的什麼也不能想了。
二十一、我沒注意到自己近來的性興趣有任何變化。
1.我不如從前那麼對性感興趣了。
2.我對性的興趣比過去低多了。
3.我對性完全失去了興趣。
將你所選各項的數字加起來。總數為0至9的屬於正常,總數為10至15的表示有輕微的精神壓抑,總數有16至23的則提示有中度精神壓抑,總數為24以上的則表示有嚴重的抑鬱症。
總分數為10至23的人在以後兩周里應該繼續進行這種檢測自查。如果分數仍在10至23之間,甚至有所上升的話,那就應該找醫生進行診斷。如果分數高於23,那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恐懼是我們對外部威脅的正常反應,它也是幫助我們辨認、避免危險的安全閥。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以便採取突然行動,比如搏鬥或逃跑。像恐懼一樣,焦慮也能引發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出汗、肌肉疼痛,但導致這些變化的根源尚未弄清楚。雖然每個人都一再經歷焦慮,但一旦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與情感,那就成為一種病態了。在美國,百分之二十的疾病是與焦慮症有關的。當然,焦慮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一般焦慮是對對未來的事業、過去的行為、生活環境以及工作學習的勝任問題懷著過分的不現實的憂慮。焦慮者感到身子發酸、心緒不寧、四肢抽搐、精神疲憊、神情緊張。他們還會出現短氣、心跳加速、出汗、發冷、雙手粘糊、口舌發乾、頭暈目眩、噁心腹瀉、咽喉梗塞、發寒、尿頻等現象。他們容易氣惱、鬱悶、緊張,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失眠。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男女最容易產生這一癥狀。
恐慌突襲是一種強烈的恐懼體驗,有這種病症的人覺得有一個懸在頭上的厄運,隨時都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恐慌突襲跟一個對威脅生命的東西所做出的正常反應,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恐慌突襲是突然而來,沒有徵兆,也沒有原因。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次恐慌突襲。
恐慌並非只襲擊人的心,它可侵襲一個從頭到腳趾的任何部位。大部分患者都至少經歷過下列癥狀中的三種:
.短氣
.心跳加速
.胸疼或胸悶
.頭暈目眩,站立不穩的感覺
.手腳發抖
.出汗
.虛幻感
.頭昏,顫抖
.害怕自己發瘋或死亡
恐慌一般發生在少年時期或成年初期。它有家庭遺傳的傾向,但是新研究表明,生物化學因素和心理因素一樣,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大量服用咖啡因有時也會導致恐慌突襲,他們醒來時心臟怦怦直跳,脈搏速度大大加快。而這一段恐慌和惡夢與睡眠狀態卻毫無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某些東西產生厭惡感和害怕感,這是正常的。我們這裡要說的恐懼症,是指對某一具體物體、行為活動或情景,長期懷有非理性的恐懼感,一見到那些東西或情景就唯恐避之不及。“我的心怦怦直跳,好像要爆炸似的。”一個恐懼症患者描述道,我們咽喉阻塞,沒法呼吸,似乎要窒息了。我兩手出汗,頭暈目眩,我抓住傢具,靠在牆上才沒有暈倒在地。我知道自己快要沒命。”
恐懼症是最常見的焦慮失調,它困擾著5.1%至12.5%的美國人。它是女性當中的第一精神疾病。在25歲以上的男性當中,它是第二大精神疾病。最普遍的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和恐物症。廣場恐懼症是指害怕在公開場合露面,恐物症是指害怕某些東西和情景,比如蛇和飛行。
恐懼症的原因尚未弄清楚。有的心理分析學家認為恐懼症源於自己的內心,是自己對被壓抑的性衝動和攻擊衝動的恐懼,轉化為外在物體。另一些心理專家則認為,曾經經歷過的險境,比如經過一片空地時受到攻擊或從高樹上掉下來,是導致害怕地和高處的原因。
大部分恐懼症都可以通過行為療法得到成功的治療,比如系統解除患者的錯覺。這一方法逐漸使患者正視造成恐懼的根源。例如,某人害怕飛行,就可先讓他想想飛行,再觀看關於飛機起飛。心理治療專家們還發現,某些抗抑鬱、抗焦慮藥物也可以減輕恐懼癥狀。
我們大部分人會見生人或在公開場合講話時,感到很緊張,但這類事情經歷得多了,也就不再緊張了。可是,有一種社交恐懼症,那就不僅僅是非常緊張、非常寄送而已。有社交恐懼的人常情有無名的恐懼,生怕自己的行為招致屈辱蒙羞。我們一想到想要走進入群彙集的咖啡館、走上會場主席台或赴約會,就萬分恐懼焦慮。
社交恐懼症發病率男女持平。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半數有社交恐懼的人,避免家庭成員以外的一切交往;三分之一的患者酗酒;有些人還輟了學或失了業。社交恐懼的最初癥狀一般出現在少年時代,但患者往往拖延了10歲之後才尋求治療。
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對於社交焦慮症已證明非常有效。
曾經遭受過強姦、戰爭、地震、墜機等創傷的人,往往會通過回憶或惡夢重新回到這種不幸與痛苦中。患有創傷緊張症的人,在某一段時間裡,他們的行為就好像在重新遭受從前的創傷。他們也可能產生一種心靈麻木”,使他們無法再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樂趣,也無法再與他人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有的戰爭倖存者甚至為自己活下來而感到負疚。
越戰老兵中許多人都有創傷后緊張綜合症,這方面已有廣泛的報道。他們有的只有輕微的心理障礙,有的則遭受著嚴重的焦慮綜合症,常做惡夢,有的甚至成了精神殘廢。但就大多數的人而言,治療特別是與其他老兵一起進行集體治療,證明是相當有效的。多數老兵通過治療能回憶起自己越戰之前的生活軌跡,並沿著一軌跡開始新的生活。
個性的指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方式和特點的總和。人的個性是非常複雜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況且,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人的個性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具體標準。也正因為人有不同的個性,才可能有所謂個性魅力。可是,當一個人的個性與社會和人群格格不入、無法通融,以致於妨礙了正常的工作與社交時,那就構成了個性失調。
誤會和疑心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我們可能被別人誤會和懷疑,也有誤會、疑心別人的時候,然而,如果一個人對人對事毫無根據過分懷疑,那就表明他成了妄想狂。
一個有妄想狂的人往往對誰也不相信,即使給他拿出真憑實據,也沒法讓他消除懷疑。他們經常處於防備狀態,神經緊張行為隱秘,往往沒有幽默感,表情冷漠,過於嚴肅。他們常藉助防衛機制,將自己讓人難以接受的動機和情感推到別人身上。對妄想狂的心理治療,主要就是幫助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被扭曲的猜想和視線。
一個人有某種程度上的自愛,這是正常的,甚至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自愛一旦過分,那就成了自戀。自戀者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魅力和特長,覺得自己的觀點最正確,自己的行為最得體,似乎別人都應以我為標準。這樣,他看別人,從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到做事方法,總好像不順眼,因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建立正常融洽的人際關係。但另一方面,自戀者心中也有一種潛在無價值感。所以他們會拚命地尋求愛、關注和羨慕讚美,以支撐他們的自尊。對自戀者的心理治療就是要幫助他們對自己建立一個客觀現實的態度,即不要將自己看得過於完美,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
偏執狂往往發生在腐儒在獃子身上。有偏執狂的人一般不善於向別人表達溫存浪漫的情感,而只善關注事實。他們固執於某一“正確”的行事方法,當然,那只是他們自己心目中的正確方法。他們靠著條條框框生活,也生活在條條框框之中,“我應該”就是他們的格言。他們只因守死規矩,不顧活生生的事實,這便形成了迂腐刻板;他們重視冷冰冰的事實,忽視有血有肉的人,於是又獲得冷漠無情的印象;他們拘泥於細節,而不從大處著眼,這就形成了鑽牛角尖的特點。有了這樣一些特點,他們生活在社會中,當然就不可能融洽。對這部分人的心理治療,主要是幫助他們更多地從大處從效果考慮事情,更多地關注人的情感。
將時光倒退二十多年,就是在美國,心理疾病中也還沒有飲食心理失調這一病名。在其他生活水平較低的國家,那就更不用說了。可現在,在發達國家中有這一毛病的人已不在少數。甚至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裡,這一心理疾病也日漸顯示出來。
不少人--絕大多數是女性--表現出奇怪而且有害的飲食模式,主要歸為三種、厭食症、嗜食症和嗜食厭食綜合症。嗜食或過食本身並不是心理疾病,但卻極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徵兆。
厭食並非只是胃口出了問題,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自我感覺、自我認同和自製同了問題。厭食者往往拚命控制體重,以戰勝那潛在的無奈感。絕大多數厭食證患者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女性。女孩子忌食,開始往往只是想掉幾磅肉。可是到了後來,情形就有所不同了。即使她已吃得夠少,肉也掉得夠多,但她自己仍覺得肥胖。就是家人或朋友為她的健康而憂心著急,她也拒絕增食,哪怕體重已減輕四分之一,也堅持要繼續忌食。除開忌食以外,她還可能進行高強度運動,故意引起嘔吐,大量服用瀉藥和利尿葯。
厭食症主要是一種女性心理失調症,十二到十八歲之間的年輕女性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此症。而這些厭食症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開始忌食時只是輕微肥胖,不少人還是被視為“楷模”的孩子,因而她們總是追求完美。厭食症對健康有著潛在的致命的影響,百分之五至十八厭食症受害者死於營養不良和飢餓。
厭食症患者總是覺得自己太肥胖,即使她們的體重得正常,甚至還沒達到正常標準,根源在於她們對形體開像的審美觀已經高度扭曲了。厭食症患者常具有以下徵兆。
.拒絕保持正常體重
.非常害怕增加體重長成胖子
.形體審美觀被扭曲了,明明自己消瘦憔悴卻覺得自己太胖了。
.婦女三個月沒有月經
等到大多數厭食症患者尋求心理治療時,他們的體重已不到正常體重的四分之三了。許多患上厭食症的少男少女在性方面沒法發育成熟,成人患者則對失去興趣,不少患者養成了奇怪的飲食習慣。他們能為別人備上一頓豐盛的飯菜,自己卻只嘗了一丁點低熱量的菜肴。許多患者貯藏食物,碾碎食物,或者將食物扔掉。
這一病症的患者的特點是,暴飲暴食之後又故意引發嘔吐,或大量服用瀉藥。情況嚴重時,患者每天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暴飲暴食和進行嘔吐。這種病症是飢餓症和肥胖恐懼症的綜合。一方面,他們見了食物就像餓鬼一樣,另一方面由於吃得太多,胃又受不了,睡又睡不好,更重要的是害怕長胖。於是,只好一邊大量地吃,一邊又大量地吐,既解了饞又減輕了不安感。
像厭食症一,這種毛病主要發生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女性身上,它可以間歇性地持續許多年。生活壓力往往是引發這一毛病的原因。不少調查研究表明,十三至二十三歲的女學生有百分之五到二十的人患有飢餓--恐肥綜合症。
大多數飢餓--恐肥綜合症患者從外表到體重都很正常,當然也有少數患者有點瘦或有點胖。這一病症的主要癥狀是:
.暴飲暴食
.對自己的飲食行為失去控制
.常常依靠自我引發的嘔吐以及瀉藥和利尿葯,進行嚴格的已食或絕食,從事高強度的體育運動以防增加體重。
.連續三個月每周至少兩次暴飲暴食
.過分關注體形和體重
患有飢餓--恐肥綜合症的女性,不少人還有其他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和酗酒。除了心理因素以外,還有社會原因。瘦子如今成了“力量、自立、成就和魅力的象徵”辛辛那提醫學院飲食心理失調門診部的心理專家蘇珊.馬莉說道,“在我的記憶中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少女們希望自己長大后的模樣像父親,而不是像母親。有了這樣的期待,她們從孩子到成年女性的過渡期也就變得痛苦與恐慌了。這麼一來,飢餓--恐肥綜合症的那些行為模式便成了她們對付這種痛苦的一種方式……她們將母親們的問題與母親們的體形等同起來,在一個飢餓--恐肥綜合症患者看來,擁有女性的曲線就是像母親一樣,沒有力量沒有本事。”
美國的馬莉對一百多名飢餓--恐肥綜合症患者進行了三年的研究,發現她們有著某些共同的背景和問題。她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來自傳統色彩較濃的家庭:母親都是家庭主婦,沒有工作,父親都是典型的傳統式男人--強健有力、事業有力、獨立自主、感情冷漠。
馬莉的許多病人往往壓抑自己的感情要求,儘管自己內心裡憤怒而痛苦,卻表現得精神愉快,勝任工作。還有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那就是幾乎半數患者是亂倫,性騷擾或強姦的犧牲品。
在一些大學校園裡,飢餓--恐肥綜合症成了一種時髦病,有人對密執根大學女生聯會的46名女生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其中知名度最高、最受歡迎的女生都偶爾有輕度的飢餓-恐肥綜合症。她們的暴飲暴食往往是在聚餐會上進行的,暴飲暴食成了她們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因而那些從不參加聚餐暴飲暴食的就成了最不受歡迎的人了。
你對自己的飲食、忌食和體形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呢?看看以下的陳述中哪些與你的情況相符,你便有了明確的答案:
1.我每天都操心自己吃多少。
2.讓別人看到自己穿游泳褲,心理感到很難堪。
3.有很多食物,我吃了就會產生不安感。
4.我所見到的魅力的人大多比我瘦。
5.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發誓忌食。
6.我的大腿太肥了。
7.當著別人的面吃容易使人發胖的東西,我感到很不自在。
8.如果有人從背後看我,我會感到很緊張。
9.吃下許多東西之後,我總是千方百計想把熱量消耗掉。
10.我害怕照鏡子。
11.如果我不每天進行大量的運動,我便對自己感覺很差。
12.我覺得自己的裸體令人厭惡。
13.如果吃得太多,我有時會嘔吐服用瀉藥。
14.我最糟糕的問題就是我的形體外表。
奇數問題告訴你:你的飲食與運動模式是否出了問題;偶數問題告訴你:你是否對自己的形體過分挑剔。在與你的實際情況相符的問題前“*”,將打“*”的題數相加便可得出結:
2-4分:你很正常,沒有飲食心理失調症。
5-8分:你過分關注自己的體重,應注意調理自己的心理與行為。
9-14分:你很可能已有了飲食心理失調症,應考慮尋求心理治療。
許多厭食症患者往往否認自己有問題,因而抵制治療。而一旦他們承認自己的問題並接受治療,情形就會好多了。對於厭食症患者來說,第一步目標就是改善營養狀況,營養不良二會影響健康,一會影響接受力。
心理專家對厭食症的治療通常採取行為療法與心理療法相結合的方式,行為療法旨在保持適當的體重,心理治療則旨在清理患者內心的混亂,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家庭療法在對付某些潛在的問題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可幫助父母給患者以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精神分析學家還發現抗抑鬱劑也有相當作用。
對於飢餓--恐肥綜合症患者,治療措施主要是行為修正法和群體心理療法與個體心理療法。因為他們自然的肉體飢餓感已被他們的飢餓--暴食行為模式所扭曲,所以他們得重新學習正常的飲食模式。堅持有規律有節制的飲食,也許幾個星期就會見效,但要使他們的身體完全調整過來,卻要花上好幾個月。
飢餓--恐肥綜合症患者除開必須了解身體上的問題外,還必須了解腦子裡產生的什麼思想問題,因此治療專家也將主要精力集中的心理衝突上。其它,加上兩種病症表現為飲食問題,而其實質是心理問題。根源主要是兩點,一是對體重標準或形體美樹立了錯誤觀念,二是過分關注體形。
許多患者都有一個自己的體重和形體標準,而他們的標準又甚為偏頗。本來屬於正常範圍的體重,他們卻總是認為太肥胖,丟人現眼。所以從根本上說,他們的標準是病態的標準。病態的標準導致病態的視角,病態的視角又導致病態的行為。此外,他們對自己的體形過分挑剔、過於苛刻,這又加劇了他們的病態心理和病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