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國

位於山東省東部

高密,今縣治春秋夷維,屬萊國。公元前567年 (齊靈公十五年)齊滅萊后地屬齊。戰國時,今前後田莊一帶,始名高密,亦為齊地。秦統一中國后,推行郡縣制。置高密縣,屬齊郡后改屬膠東郡。公元前164年(西漢文帝十六年)縣屬膠西國。公元前108年(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屬膠西郡。公元前73年(西漢宣帝本始元年)縣改屬高密國。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改高密為章牟。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復稱高密。公元37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改屬北海國。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高密地歸魏,改屬青州城陽郡。公元266年(西晉武帝泰始二年)縣屬青州城陽郡。公元317年(東晉元帝建武元年)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高密縣初屬膠東行政區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1956年2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撤銷,組建濰坊市,縣均屬之。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地名由來


《史記·樂毅傳》“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經注·濰水》:濰水“又北過高密縣西。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此為對高密一名較早的解釋。 

建制沿革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
“古唐、虞青州域,為禹封國”(清康熙版《高密縣誌》)。秦置高密縣后,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高密曰章牟。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后,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后,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后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中華民國時期,高密縣先屬膠東道(治今煙台市),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稱萊膠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縣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入侵高密后,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境由中國共產黨解放,此間曾有共產黨領導的縣民主政府和國民黨縣政府(駐南鄉王十字庄)並存,還有偽縣政府(駐縣城)。
新中國成立后,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
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隸屬山東省濰坊市。

地理位置


高密市位於山東省東部,膠萊河濰河之間。總面積1605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86萬人。轄7個鎮、3個街道。高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春秋名相晏嬰漢代大司農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劉羅鍋)出生在這裡。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三絕”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譽滿天下。

地貌概況


高密市地勢總體特徵是南高北低。最高點在南部張林北側梁尹嶺,海拔109.4米;最低點在北部曹家東北、膠萊河西側地片,海拔7.5米,相對高差101.9米。地面總坡度約1/600。市境南部是泰沂山丘的末端,地勢較高,地面起伏變化大,為南部緩丘區。區內包括剝蝕殘丘和丘間凹地兩種微地貌單元。緩丘區以北至膠萊河南岸,為山前平原,屬膠萊平原之一部,有兩種較明顯的地貌類型。大致以膠濟鐵路為界,南屬剝蝕堆積平原,地形緩坡起伏,為中部緩平坡地區;北屬堆積平原,地勢低,地面平展,為北部低平地區。中部緩平坡地,沿幾條主要河流,形成南北向的濱河平地和低分水嶺地兩種微地貌單元。北部低平地,在人工治理的遺跡上,隱約殘存一些河間窪地地和緩流型,水交替屬混合型,排泄方式以蒸發和人工排泄為其特點。
主要水系有濰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三大水系。濰河,境內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7.7平方公里。南膠萊河,境內全長108.9公里,全長37.6公里。北膠萊河,境內全長256.94公里;全長117.6公里。截止到2009年底,高密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8%。

氣候土壤


高密市屬季風區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乾燥寒冷,少雨雪,盛行西北風。1986—2008年平均氣溫13.2℃,一月平均氣溫-1.4℃,七月平均氣溫26.2℃,極端最高氣溫40.5℃,出現在2005年6月23日,極端最低氣溫-13.6℃,出現在1998年1月19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29.9毫米;無霜期227天。
高密自南至北分佈著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4大土類。高密市位置處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魯東古隆起區西部、膠萊坳陷之內,境內第四系廣布,地層構造較簡單,岩漿活動微弱,礦產較少。

民族構成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33個民族,其中漢族888001人,佔總人口的99.83%;少數民族32個、1549人,其中滿族320人,傣族186人,彝族127人,朝鮮族123人,壯族107人,蒙古族101人,土家族74人,景頗族68人,黎族63人,苗族59人,傈僳族54人,回族47人,白族36人,布依族36人,佤族28人,阿昌族27人,侗族23人,藏族12人,拉祜族10人,畲族8人,哈尼族7人,錫伯族6人,仡佬族5人,達斡爾族4人,么佬族3人,毛南族3人,布朗族3人,鄂倫春族4人,土族2人,鄂溫克族1人,瑤族1人,德昂族1人。少數民族女性1164人,男性385人,少數民族女性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5.15%。境內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增加,多因婚嫁入籍。農村少數民族982人,醴泉街道密水街道朝陽街道496人,開發區71人。

人文風俗


高密市的民風屬齊俗範圍,其特點深沉、豪放、闊達、文明。既有東北的俠義之風,也有中原人的穩健深沉,還不乏南方人的明快、機智。但由於獨特的地理條件,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民情繁雜,民俗差異大,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春節,俗稱過年。臘八過後,人們擇"吉日"大掃除,粉刷牆壁,洗澡理髮,做新衣,以示辭舊迎新。家家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買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做豆腐,借"都福"之諧音,希求全家幸福。買畫,象徵"連年有餘"。城區居民,以大綠豆為主料,用油炒白菜幫塊、胡蘿蔔塊、瘦豬肉塊以及蝦米木耳等,加豬蹄湯冷卻凝結,做"綠豆菜",象徵豐滿吉祥。鄉間農民,多生豆芽菜或用胡蘿蔔絲粉條、菠菜梗或芫荽梗等做"合菜",取意"全家合睦"。豬頭、糖果和海產品等,舊時多為富人享用,現在已為城鄉居民普通年貨。
除夕,家家掛年畫,貼春聯。午後,上墳祭祖。傍晚,到街頭"接財神"。入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人們通夜不眠,稱"守歲"。凌晨五更,吃餃子,辭舊迎新。一般吃用豆腐、粉條和菠菜為餡的素餃子。有的餃子里包上銅錢(現用硬幣),誰吃到就意味著來年發財。此時,家家燈燭輝煌,鞭炮齊鳴,祭天地,祀祖宗,然後,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向晚輩分叩頭錢,稱"壓歲錢"。
初一,人們成群結隊,走親串戶,拜年祝福。
初二,晚上送年、吃餃子、燒紙放鞭炮、撤供、收"家堂",表示年過去了。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節"。民間習俗吃糖餡黍米或糯米"元宵",象徵全家團圓。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晚上家家上燈。燈火通明,稱為"收了燈",象徵五穀豐登。城鄉舉辦燈會,加以高蹺旱船等遊藝節目以及焰火、爆竹相配合,熱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