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基礎

中醫藥基礎

《中醫藥基礎》是201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中醫藥基礎》介紹了中藥高級工必備的中醫學、中藥學、方劑與中成藥方面的基礎知識;記載383味中藥材的性能、應用(其中重點介紹200味),及190種方劑、中成藥(其中重點介紹126種)。適合高職中藥類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作為中藥企業員工培訓教材。

目錄


第一篇中醫學基礎知識第一章中醫學理論概說1
第一節中醫史常識1
一、中醫四大經典著作1
二、“藥王”孫思邈2
三、《新修本草》2
五、金元四大家2
六、李時珍和《本草綱目》2
七、清代名醫葉天士2
第二節中醫理論簡介2
一、中醫怎樣認識人體2
二、中醫怎樣認識疾病3
三、中醫怎樣診治疾病3
第三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4
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6
第一節陰陽學說6
一、陰陽的概念6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7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8
第二節五行學說9
一、五行與五行學說的概念9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0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1
第三章臟腑經絡學說13
第一節臟腑學說13
一、五臟13
二、六腑22
三、臟腑之間的關係24
第二節經絡學說28
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28
二、十二經脈30
三、奇經八脈31
四、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學說的應用33
第四章氣血津液學說35
第一節氣35
一、氣的概念35
二、氣的來源35
三、幾種重要的氣的生成、分佈與功能35
四、氣的功能37
五、氣機37
第二節血37
一、血的概念37
二、血的生成38
三、血的運行38
四、血的功能38
第三節津液38
一、津液的概念38
二、津液的生成38
三、津液的輸布與排泄38
四、津液的功能39
第四節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39
一、氣和血的關係39
二、氣和津液的關係40
三、津液和血的關係40
第五章病因與病機42
第一節病因42
一、六淫42
二、癘氣45
三、七情46
四、飲食47
五、勞逸48
六、其他病因48
第二節基本病機49
一、邪正盛衰病機49
二、陰陽失調病機50
三、氣血津液失常病機51
第六章診法53
第一節問診53
一、問寒熱53
二、問汗54
三、問疼痛55
四、問飲食口味56
五、問二便57
六、問睡眠58
七、問經帶59
第二節望診60
一、望神60
二、望色60
三、望形態62
四、望舌62
第三節聞診65
一、聽聲音65
二、嗅氣味67
第四節切診67
一、脈診68
二、按診70
第七章辨證72
第一節八綱辨證72
一、表裡辨證72
二、寒熱辨證74
三、虛實辨證75
四、陰陽辨證76
第二節氣血津液辨證78
一、氣病辨證78
二、血病辨證80
三、氣血同病辨證82
四、津液辨證83
第三節臟腑辨證84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84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88
三、脾與胃病辨證91
四、肝與膽病辨證94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98
六、臟腑兼病辨證101
第四節六經辨證簡介105
一、太陽病105
二、陽明病105
三、少陽病106
四、太陰病106
五、少陰病106
六、厥陰病106
第五節衛氣營血辨證簡介106
一、衛分證107
二、氣分證107
三、營分證107
四、血分證107
第八章防治原則108
第一節預防原則108
一、未病先防108
二、既病防變109
第二節治療原則109
一、扶正祛邪110
二、標本先後111
三、正治與反治111
四、病治異同112
五、調整陰陽113
六、因人、因時、因地制宜113
第二篇中藥學基礎知識
第一章中藥的性能115
第一節四氣五味115
一、四氣115
二、五味116
三、四氣與五味的關係116
第二節升降浮沉116
第三節歸經117
第二章中藥的應用119
第一節配伍119
第三節中藥的用量121
一、用量的概念121
二、確定用量的依據121
三、中藥的計量單位122
第四節中藥的煎服法122
第三章解表葯125
第一節發散風寒葯125
桂枝125
香薷126
荊芥126
白芷128
辛夷128
第二節發散風熱葯129
薄荷129
蟬蛻129
菊花130
葛根131
柴胡131
升麻132
其他解表葯132
藁本西河柳(檉柳)鵝不食草蔓荊子
木賊淡豆豉浮萍
第四章清熱葯133
第一節清熱瀉火藥133
石膏133
知母133
梔子134
淡竹葉134
蘆根134
天花粉135
夏枯草135
第二節清熱燥濕葯136
黃芩136
黃連136
黃柏137
龍膽草137
苦參137
第三節清熱解毒藥138
金銀花138
連翹138
蒲公英139
紫花地丁139
大青葉139
板藍根139
青黛140
白頭翁140
射干140
山豆根140
穿心蓮141
第四節清熱涼血葯141
生地黃141
玄參142
牡丹皮142
赤芍142
第五節清退虛熱葯143
青蒿143
地骨皮143
其他清熱葯143
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決明子鴨跖草
白鮮皮秦皮貫眾野菊花重樓拳參
漏蘆土茯苓魚腥草大血藤敗醬草
木蝴蝶馬勃馬齒莧半枝蓮半邊蓮
白花蛇舌草白蘞鴉膽子熊膽山慈菇
地錦草金果欖綠豆千里光四季青
金蕎麥水牛角紫草白薇胡黃連
銀柴胡
第五章瀉下藥147
第一節攻下藥147
大黃147
芒硝147
第二節潤下藥148
火麻仁148
郁李仁148
第三節峻下逐水葯148
甘遂149
巴豆149
牽牛子149
其他瀉下藥150
番瀉葉蘆薈京大戟紅大戟
芫花千金子商陸狼毒
第六章祛風濕葯151
獨活151
威靈仙151
川烏151
蘄蛇152
木瓜152
防己152
秦艽153
桑寄生153
五加皮153
其他祛風濕葯154
狗脊草烏千年健烏梢蛇金錢白花蛇
海桐皮海風藤青風藤伸筋草松節
絡石藤豨薟草地楓皮石南藤忍冬藤
老鸛草徐長卿常春藤丁公藤接骨木
樟木鬧羊花
第七章化濕葯156
廣藿香156
砂仁156
豆蔻157
蒼朮157
厚朴157
其他化濕葯158
佩蘭扁豆花草豆蔻
第八章利水滲濕葯159
茯苓159
薏苡仁159
豬苓160
澤瀉160
車前子160
滑石160
木通161
金錢草161
茵陳161
其他利水滲濕葯162
通草燈心草扁蓄瞿麥
粉萆薢香加皮枳椇子
第九章溫里葯163
附子163
乾薑163
肉桂164
吳茱萸164
其他溫里葯165
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八角茴香蓽澄茄山柰
第十章理氣葯166
陳皮166
枳實166
木香166
沉香167
薤白167
香附167
青皮167
川楝子168
其他理氣葯168
紫蘇梗化橘紅枳殼川木香檀香
烏葯玫瑰花白梅花(綠萼梅)
玳玳花厚朴花香櫞九香蟲
第十一章消食葯170
山楂170
麥芽170
神曲170
萊菔子171
雞內金171
第十二章驅蟲葯172
使君子172
苦楝皮172
檳榔173
第十三章止血藥174
小薊174
地榆174
白茅根174
棕櫚175
白及175
蒲黃175
茜草176
三七176
艾葉176
其他止血藥177
槐花(槐米)側柏葉薴麻根仙鶴草
藕節松花粉降香花蕊石
第十四章活血化瘀葯178
川芎178
延胡索178
鬱金179
乳香179
沒藥179
丹參179
紅花180
桃仁180
益母草180
牛膝181
莪術181
其他活血化瘀葯182
月季花王不留行穿山甲土鱉蟲水蛭
斑蝥自然銅骨碎補蘇木皂角刺
雞血藤澤蘭三棱薑黃西紅花
馬錢子兒茶劉寄奴凌霄花五靈脂
卷柏馬鞭草紫荊皮
第十五章化痰止咳平喘葯184
第一節溫化寒痰葯184
半夏184
天南星185
旋覆花185
白前185
第二節清化熱痰葯185
川貝母186
浙貝母186
瓜蔞186
竹茹187
竹瀝187
昆布187
桔梗187
第三節止咳平喘葯188
苦杏仁188
紫蘇子188
百部189
紫菀189
款冬花189
馬兜鈴189
枇杷葉190
桑白皮190
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葯190
金佛草胖大海海藻天竺黃葶藶子
瓦楞子礞石洋金花
第十六章安神葯192
第一節重鎮安神葯192
硃砂192
磁石192
琥珀193
第二節養心安神葯193
酸棗仁193
柏子仁193
遠志194
其他安神葯194
龍骨合歡皮合歡花首烏藤靈芝
第十七章平肝息風葯195
第一節平肝潛陽葯195
石決明195
牡蠣195
代赭石196
第二節息風止痙葯196
羚羊角196
鉤藤196
天麻197
牛黃197
地龍197
全蠍198
僵蠶198
其他平肝息風葯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