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紹嘉

曾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段紹嘉(1899—1981),名泮森,字紹嘉,以字行,西安人。1933年加入“西京金石書畫學會”,1951年任陝西省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

簡介


終生從事文物考古與書法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屢有考古論文刊於《文物》、《人文雜誌》。其楷書書出於北魏,融合百家,自成面目,個性鮮明,人譽之為“段家魏”;其篆書習鐘鼎彝器,入古能化,凝重古樸。生前為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政協委員。有《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段紹嘉先生書畫作品集》行世。
段紹嘉
段紹嘉
長安訪古首碑林,翰墨家風四世存;
時尚空傳新魏體,先生金石重周秦
這首詩,是劉自櫝先生評價前輩段紹嘉的一首七言絕句

經歷


段紹嘉出生於累世經營碑石、碑帖的商賈之家。其祖上於明代中頁在西安城內府學門口開設了“翰墨堂碑帖局”,經營高檔碑帖。“翰墨堂”傳至段紹嘉之父段仲嘉時,已歷經6代,聲名甚隆。除店鋪外,另有一幢二層樓的“藏石處”,下層存放段家歷代收藏的碑石、墓誌,並將一些碑石按年代順序鑲嵌於牆,以便捶拓出售。上層存放已經拓好的拓片、製作好的碑帖,也兼作裝裱室。其時與北京琉璃廠的“慶雲堂”互通有無,將北京沒有的碑帖拓片運往“慶雲堂”,再將西安沒有的碑帖從“慶雲堂”運回西安。店門高懸張裕釗所書的匾牌,店內多為碑帖精品。慕名造訪的不乏官宦與書畫名家,如光緒皇帝、康有為張大千等等。1923年秋,康有為受陝西督軍劉鎮華之邀到西安后,曾專門造訪“翰墨堂”,有儒商之名的段仲嘉熱情接待,並讓14歲的段紹嘉當場寫字,向康有為請教,康有為看后大加鼓勵,並為段家書一聯:“金石如林富,雲霞絢晚春。”1935年,張大千到西安后造訪“翰墨唐”,和對碑石研究甚深的段仲嘉相談甚為投機,為段繪一扇面。扇面上所畫石榴花果茂盛,並題詩曰:“海榴自是神仙物,種托君家有異根;不獨長生堪服食,更期多子應兒孫。”段紹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所受金石書畫熏陶,自是非常人可比。段紹嘉4歲時在父母指導下臨習歐書,7歲入學,始學北魏。自此,段紹嘉寫了一輩子的北魏。
段紹嘉對金石的研究,得益於黨晴梵的指導。1933年,段紹嘉加入“西京金石書畫學會”時35歲,是比較年輕的會員。黨晴梵是學會的核心人物之一,集革命家、歷史學家、書法家、詩人、金石學家於一身。在黨晴梵的指導下,段紹嘉博覽群書,致力於對古文字學的研究,收藏青銅彝器、秦磚漢瓦,為日後的文博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1年,段紹嘉被任命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碑林是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從此,段紹嘉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碑林。碑林當時的館藏文物比較混亂,段紹嘉對碑林文物的清理、分類、鑒定、保護、展示、複製、起草審定解釋文稿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僅將碑林所有展示文物說明牌一一用楷書書寫這一項,其工作量之大不難想象。在從事金石書畫鑒定、研究過程中,段紹嘉撰寫了《司馬芳殘碑出土經過》《師克盨蓋考釋》等論文,刊於《文物》《人文雜誌》。一些論文引起國內外學界注目,郭沫若容庚等人撰文參與討論。在文博工作中,段紹嘉結識了郭沫若、鄭振鐸、容庚、唐蘭商承祚沙孟海、費心我等專家、學者,眼界更加開闊,研究日益精深,書法風格臻於成熟。段紹嘉搜求古碑足跡遍陝西,常常赴周原昭陵乾陵茂陵渭北漢中等地探訪,不放過每一條線索。1964年薛鑄從西安美院分配到陝西省博物館工作,在與段紹嘉閑聊時,告訴老先生自己記得白水縣有一個古碑,放在少時一個同學村子的小學裡邊。段紹嘉十分重視,讓薛鑄與拓工張萬坤到白水將碑拓片拓回,一看拓片,驚喜萬分,這就是離奇而神秘失而復得的《廣武將軍碑》。楊震方在《碑帖敘錄》評此碑曰:“書體奇態橫生,不可名狀,極使轉之妙,盡筆意之變化。”于右任曾作《廣武將軍歌》以贊之。博物館當即派人與當地交涉,將此碑從白水縣運回,存放於西安碑林第三室。段家世代收藏碑石文物,藏量頗豐。解放后,段紹嘉將眾多的藏品捐獻國家。如載於《陝西金石志》、刻於武周元年(697年)的《楊基墓誌》,就是段紹嘉於1952年捐藏碑林的。1970年春,西安市成立文物清理鑒定小組,段紹嘉與版本文獻專家高峰等同為小組成員,為西安文物的清理鑒定做了大量切實的工作。多年之後,曹伯庸題段紹嘉遺墨曰:“鐵畫銀鉤迥出塵,事功豈但作書人;金石考訂名關右,心折先生畢世勤。”
段紹嘉與筆墨結緣甚深,一輩子都在把筆中生活。步入社會即在國民政府陝西省民政廳操起草文稿的文書之業;抗戰時期,在中國軍事委員會駐陝撫恤處,書寫文稿和陣亡將士名冊、事迹;抗戰勝利后,轉潼關煤礦理事會(駐西安)仍以起草文稿為職;進入碑林后,起草論文、書寫展示文物碑石說明牌直到晚年。這些文稿、名冊、說明牌等,對書寫的要求都比較高,要求功力紮實且規範化。一般人在這種長期的實用文字書寫中,很容易淪為工匠。但段紹嘉不同,他曾說:“如果沒有嚴格的家學、家傳,我入不了書法之道,而如果沒有新中國的成立與文博生涯,我的字則缺少內涵與個性。”①由此可知,段紹嘉的書法之所以毫無匠氣,實得益於家學與從事文博工作積澱的深厚的學養、以及對書法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字畫是高雅文人的藝術結晶,每幅字畫除了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外,還蘊藏著作者的品德,因而是聖潔的,不能沾染俗氣,只能相贈不能買賣。”②事實上段紹嘉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后,他的作品都是贈送於人的,就是一些店家因他寫了匾牌給他送來潤金,他都一概婉拒。正是這種對外在物質誘惑的抵制和漠視,使他的人格與精神在書法中閃爍著人文優雅的輝光。段紹嘉閑筆畫梅,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陳澤秦題其遺作曰:“春風桃李滿長安,藝苑蜚聲五十年;畫得芳姿親持贈,一枝冷艷伴青氈。”
段紹嘉覽碑無數,只對北魏情有獨鍾,自少至老以一貫之。但對北魏書體段紹嘉並不取斜畫緊結、氣勢開張一路,而是取平畫寬結、平穩端凝一路。在近代,寫碑的大家都是以一個或數個碑、帖為根據地而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如康有為之於《石門銘》,沈曾植之於《二爨》,于右任之於《龍門》《懷素草書千字文》等。段紹嘉以《馬鳴寺碑》為容納自己的智慧、情感和心靈的根據地,旁涉大量的北碑精品,筆耕不輟,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面目。他的楷書橫細豎粗,撇捺豐腴,轉折處稜角森然;結體因字立形,錯落有致,緊守中宮,左右舒展;用筆露鋒入紙,尖而不刻板,反顯細膩,行筆提按交錯運行,頓挫沉著,力透紙背,輕中見靈秀,重中得安穩,既剛健遒勁又含蓄柔美。由於將行書筆勢化入北碑,藉助自然性書寫,以筆墨韻味沖淡了北碑的刀痕,故段紹嘉的楷書既凝重又靈動灑脫。楷書在唐已法度森嚴,出新極難,而段紹嘉卻問鼎壺奧,集古精華,自成一體,人譽之為“段家魏”。段紹嘉的楷書大小由之,大到擘窼,小到蠅頭,大者氣勢雄強,小者用筆精到。寫匾牌大字時,將紅土用水和成稀泥漿,以大盆盛之,鋪黃紙於地,用抓筆書寫。寫就晾乾,以墨筆勾邊,以免工匠製作走形。1980年以前,西安城裡段紹嘉的榜書牌匾隨處可見,如“西安市體育場”、“西安市文物商店”等等,現在已經不多了。我國先後有包括北京民族文化宮、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37座建築,因其特殊的風格和影響力,而被列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中。其中西安的人民劇場(院),與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首都劇場被列為37座著名建築中的“三場之一”。位於西安北大街的人民劇院建成於1954年,樓門頂端的“人民劇院”四個金色大字,是人們現在最容易見到的段紹嘉榜書大字。1957年,段紹嘉撰寫考古論文《眉縣出土青銅器之初步研究》,以蠅頭小楷書之,投往《人文雜誌》。明人袁中道云:“書家小字得大字法,如畫家咫尺之間,具千里萬里之勢。”蓋言小楷字徑雖小,而精神格局不可小也。段紹嘉這篇2600多字的手稿,字雖比蠅頭還小,但筆畫長短合宜,揖讓有別,各守內部空間之適當位置,通篇秀骨清相,凝重靈動。從這篇手稿可以看出段紹嘉紮實的功力,可以領略到他用筆的精妙與從容有數。《人文雜誌》編輯部閱稿后準備以鉛字發排,但覺得段紹嘉的小楷文稿精密且毫無舛誤,經研究決定直接影印。於是,這篇小楷文稿影印在1957年《人文雜誌》第2期上,一時傳為佳話。羅振玉跋《孔宙碑》云:“古人作書無論何體,皆謹而不肆,法度端嚴,後人每以放逸自飾,此中不足也,卅年亦自蹈此弊,今閱古既多,乃窺知此旨。”段紹嘉在文博生涯摩挲鐘鼎彝器多多,且有考釋銘文論文多篇,浸淫日久,亦“閱古既多,乃窺知此旨”者,深得鐘鼎文字之理法,故其所書大篆安雅圓潤,氣度古致沉靜。亦可知時人修養不足而又啖名立異,所書大篆於字形上出奇,以求與眾不同;用筆以佻盪顫抖炫人眼目,遂墜入野狐禪。當今世風浮躁,雖號為全國名家者亦不免此弊。段紹嘉的行書以孫過庭書譜》為圭臬,以碑化帖,師古不泥古。尤其以蠅頭小行書所書之文稿、信札,融入帖的用筆與節奏,筆筆不閑,接上續下,氣脈貫通,遒勁秀逸,氣息雅正。用筆掌控多於放縱,指腕靈活如琴瑟和鳴,在不急不徐的運筆過程中,露出一派理性的優雅。段紹嘉一生徜徉於碑誌之林,始終以自己的性情汲取古賢菁華,學而不厭,寫而不怠,就是在年過古稀、行走不便時,還讓小外孫攙扶著去碑林讀碑。
出身於富商之家的段紹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美食家。在舊時的西安,幾乎所有有名的菜館飯店他無一不進,好些大廚他都熟悉,甚至還和南京總統府的一位大廚通信研究如何做菜。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一個冬天,段紹嘉領著十幾歲的女兒段瑾上街,看見一家飯館櫥窗掛著3條鮮嫰的黃瓜,頗為稀奇,就入內問店主一條黃瓜多少錢,店主說一條一塊現大洋。段紹嘉當即掏出3塊銀元,店主見段紹嘉真的要買,趕緊拱手連連道歉說這3條黃瓜是飯館的“望子”,用來招徠食客,不能賣的。段紹嘉望著那三條黃瓜,領著女兒怏怏離去。當時平常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也不過兩、三塊銀元。上個世紀20年代初,段紹嘉供職陝西省民政廳時,聽說西大街新開的一家西安飯莊菜味不錯就去品嘗。吃完后覺得確實不錯,就問店主馮克昌說菜肴頗佳,為何門面這麼小?馮答曰沒有資金。段紹嘉回到單位找了9個關係好且好美食的同事,讓一人拿出50塊銀元,共500塊銀元。段紹嘉把錢送給馮克昌說:把生意做大了再還。西安飯莊擴大店面后,段紹嘉為之書寫了匾牌。解放後周恩來有次來西安,到西安飯莊吃飯時說:這麼多年過去,地方還這麼小?因為“西安事變”時,周恩來在西安飯莊宴請過張學良和楊虎城。周恩來的話,引起了陝西省政府的重視。 1958年西安飯莊遷往東大街,擴建成大樓,飯莊的匾牌大字為郭沫若書寫。馮克昌每年一到端午節就派人用兩、三層的食盒給段家送泡泡油糕,一直送到解放后公私合營之時。馮只給兩家人每年送泡泡油糕,一家是段家,還有一家是飯莊的房東任閣臣家。在碑林,年輕人想吃什麼小吃就去問段紹嘉,因為西安的小吃那一家是什麼風味、在那個地段,段紹嘉了如指掌。
到了“三年困難時期”時期,老友容庚來西安,段紹嘉這位美食家也只能在家裡給老友荷包兩個雞蛋
段紹嘉熱情好客、為人坦誠,趙望雲何海霞康師堯、陳之中、陳澤秦、程克剛蔡鶴汀蔡鶴洲李滋煊、林金綉、區麗庄等書畫名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對於登門求教的後學,段紹嘉都予以熱情、不厭其煩地進行指導。對於他的學生,如朱西定、陳建中、焦點、王友懷、王治喜、薛鑄等人,也不以自己的字立門戶,而是根據各人的性情、喜好,指導他們或顏或柳、或歐或趙進行臨帖。陝西社會科學院原古籍所所長王友懷,20多歲時在西安北柳巷照相器材樂器專業商店當美工,喜愛書法,經傅嘉義介紹登門請教段紹嘉,段紹嘉詳加指導。王友懷常給單位寫標語,段紹嘉對他說:“你現在學字,一是應事,二是要立志。應事,你可以隨便一些,比如你給單位寫的那些大標語,就可以隨便寫。可你要立志,就得認真,就得下苦功,一點也不能像寫標語那樣敷衍,這才能把字寫好。”在文革時期,說這樣的話是容易招禍的,但段紹嘉居然就這樣說了。王友懷學的是“段家魏”,段紹嘉卻問他喜歡唐代那一家,王友懷說喜歡顏書,段紹嘉說:“那你就從學顏開始。”此後有一天,王友懷正在單位忙活,段紹嘉忽然柱著拐杖來了,送給王友懷一本顏真卿勤禮碑》,這樣的字帖在當時的市面上是根本買不到的。這本字帖,伴隨王友懷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四十多年。段紹嘉關愛後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批人。1972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了段紹嘉書寫的楷體字帖《國際歌·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那個書法藝術荒蕪的年月,現實生活也需要書法的美感,也需要這種美感對生活的實用性落到實處。這本字帖有出世的情懷,有入世的美感,將古典傳統與時代風尚、實用與審美恰到好處的融合在一起,新理異態,法遒理整;再者,相對於石花斑駁的碑帖拓本,學書者也易於理解結體和用筆。當時市面上的字帖非常少見,所以這本字帖在兩年之中印刷2次,發行了52000冊,猶如種子一般撒落三秦大地,書法之花在藝術凋零的原野上悄然怒放。段紹嘉是陝西書壇承前啟後的人物,當今的陝西書法名家中如薛鑄、趙熊、魏良等人,在1960、1970年代都學過段紹嘉的楷書。當今陝西書壇六十歲左右的名家,多是北碑的底子,這或與段紹嘉當年的影響不無關係。在文革這個特殊時期,段紹嘉在陝西書法的傳承與普及上,功不可沒。
文革開始后,碑林癱瘓,段紹嘉等一批專家學者被說成是“只專不紅,給帝王將相歌功頌德”,遭到批鬥。連給年輕人傳授文博知識,也成了“毒害革命青年”的罪狀。段紹嘉成了“反動學術權威”被打倒,蹲進了牛棚。家藏文物、書籍、碑帖,或被抄,或被毀,損失殆盡。1970年代初碑林開放,段紹嘉重新工作,勤勤懇懇,依然給碑林的年輕人講課,講碑石,講青銅器,並出版了楷體字帖《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碑林展出文物的說明牌子都是段紹嘉寫的,文革中毀了一些。由於段紹嘉年紀大了,寫不動了,寫大一些的牌子,他的學生魏勇娥把牌子平放在地上,再給牌子上鋪上被子,段紹嘉就爬到被子上面寫,外面的人見了,開玩笑說:咋把老漢這樣兒整呢!大家笑,段紹嘉也笑。文革結束,已77歲高齡的段紹嘉當選為陝西省政協委員。由於當時百廢待興,上級沒有讓他退休,每日在外孫女的攙扶下到碑林上班。1980年3月,陝西省書法篆刻研究會(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的前身)成立,段紹嘉當選為副主席。1981年,段紹嘉逝於西安,終年82歲。在段紹嘉去世前抱病卧床時,碑林的同志、他的學生到他家裡請教、諮詢,他都一一詳加解答。
泮,本義為學宮的宮殿。泮森,是段紹嘉的字。段紹嘉終生在碑石與書法的宮殿里孜孜不倦,在他的身後,他昔日澆灌的文博、書法幼苗,已成森林。
註釋:
①見段瑾撰《段紹嘉先生事略》,《中國書法》2006年第10期第61頁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②見段瑾撰《段紹嘉先生事略》,《中國書法》2006年第10期第60頁
主要參考文獻:
段瑾撰《段紹嘉先生事略》載《中國書法》2006年第10期
韓望愈撰《書壇常留“段家魏”》 見《段紹嘉書畫作品集》序言
倪文東編《20世紀陝西書法簡史》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羅坤學撰《我心目中的段紹嘉先生》 載《碑林集刊》2005年第11期
段瑾撰《段紹嘉先生的做人與治學》載《三秦都市報》1996年6月10日第3版
魏勇娥撰《墨痕依舊 艷麗如初——談段紹嘉(泮森)的書法藝術》載《三秦文史》2004年第1期
筆者採訪段瑾、段實、魏勇娥、王友懷的採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