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肩
電腦肩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妨礙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卧,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疾病分類:骨外科
疾病描述
1.本病屬長期電腦操作人員。
2.逐漸出現肩部某一處痛,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係。隨病程延長,疼痛範圍擴大,並牽涉到上臂中段,同時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如欲增大活動範圍,則有劇烈銳痛發生。嚴重時患肢不能梳頭、洗面和扣腰帶。夜間因翻身移動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點,後期範圍擴大,感覺疼痛來於肱骨。
3.體檢,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緣均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 4.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鬆,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
1.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因頸5神經根受到刺激出現肩部疼痛,而長時間疼痛、肌痙攣又可導致慢性損傷性炎症。故頸椎病可有肩部癥狀,也可繼發肩周炎。二者主要鑒別點是頸椎病時單根神經損害少,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經定位體征。此外,頭頸部體征多於肩周炎。
2.肩部腫瘤 肩部腫瘤雖較其他疾病少見,但後果嚴重。臨床上有時將中老年人的肩痛長期以肩周炎或頸椎病治療,從而延誤診斷。因此,凡疼痛進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緩解疼痛,並出現軸向叩痛者,均應攝片檢查,以除外骨病。
本病起病緩慢,無明顯誘因,疼痛可為鈍痛、刀割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疼痛常放射至頸、背、前臂及手部,廣泛性疼痛而無局限性壓痛。因肩周圍軟組織廣泛性粘連而使關節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內旋障礙最明顯,如不能梳頭、洗臉、穿脫衣服,患側手不能摸背等。
肩周炎是慢性病能逐漸好轉而痊癒,治療是以止痛、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原則,可以用理療、熱敷、按摩或推拿,幫助止痛,促進肩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在壓痛部,可用醋酸強的松龍作局部封閉,每次劑量;醋酸強的松龍25mg+0.5%普魯卡因4~5ml,每周1次,共3~4次。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在短期內,盡量不要與水接觸,不能洗冷水澡,在能忍受疼痛範圍內進行肩關節運動,運動應以自動為主,輔以被動。功能鍛煉常藉助康復鍛煉器材。
1.電腦肩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煉,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3.痛點局限時,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4.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葯,並加以適量口服肌鬆弛劑。
5.無論病程長、短,癥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避免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因素。
1、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
2、要加強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和戶外鍛煉,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一)取穴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后屈等;然後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癒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1~5]。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者,針其餘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癒或基本痊癒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癒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範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并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煉。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癒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
(一)取穴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刺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癒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
按摩療法
一部分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有自愈趨勢,僅遺留輕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患者須經有效的治療方能痊癒。手部按摩配合肩關節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功能鍛煉可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兩者相得益彰。
按摩選穴
反應點:肩點、痙攣刺激點、後頭點、頸項點等。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區,每穴100-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00-3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上述經穴分為兩組,合谷、經渠、少府為一組,內關、后溪、中渚為另一組,每次按摩一組,兩組輪換使用。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為1個療程。可持續3-4個療程,直至痊癒。
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如爬牆活動,即雙腳併攏,面對牆壁,用雙手或單手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盡量高舉,然後緩緩下回原處,反覆數次;體后拉手,即雙手向後,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覆進行;另有甩手等肩關節的各向活動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0分鐘。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幅度要由小漸大。
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鐘。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