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樊的結果 展開

中國姓氏之一

樊姓,中國姓氏,一出於姬姓,一出於子姓,以國為氏,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樊姓發祥於河南。春秋戰國時,樊姓氏族以此為源,北入山西,東到山東,南遷湖北、江蘇,西徙陝西,與當地氏族世代共處,人口221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著名人物有西漢大將軍、左丞相樊噲、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

歷史發展


源流

樊氏宗譜
①皇氏泰壹氏,傳堯帝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長樊豎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豐),參加廢帝摯立堯為帝。其堯臣樊仲文後被封到山東西南立國為君,進入夏商時期遷入陝西長安東南,其後有樊仲氏。
②傳伏羲氏之後有個叫后照的到四川的東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孫以巴水之名姓巴,後來巴氏有個叫顧相的生有五個兒子,分為五個姓,其中有巴郡的樊姓起源。
高辛氏帝嚳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發為六個姓,其中有武陵南郡的樊姓起源。
④有顓頊帝之後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封為贏姓。據考古發現在河南信陽的平橋鎮以南的獅河之濱有古樊城,出現有贏姓的古樊國之墓。
⑤陝西樊姓相傳是炎帝之後,漢文帝時有樊仲子,十六國時有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於姬姓,形成於西周。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號神農氏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號軒轅氏。從二帝的後代看,炎帝相傳僅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卻有25個兒子,後來發展為25宗,分為12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蒼林”與“青陽”同黃帝姓姬,而樊姓是從姬姓產生的。姬姓傳至周太王之玄孫虞仲支孫仲山甫被周宣王賜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陽管轄的河南濟源西南建立樊國,其後有樊姓起源於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於子姓,形成於商代。樊姓是商湯的後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國內形成了七個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幾和終葵。樊姓為七族之一,子孫一直世襲下來。周武王滅商后,他把商代遺民七族分別遷往齊、魯一帶定居,所以戰國前後,樊姓名門望族多在山東、山西地區。望出於山西“上黨郡”,其後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樊遲字子遲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後人。

遷徙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漢族人民大都遷往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帶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蘇杭、嘉興、長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統治江北的幾十年間,因與南宋連年征戰,無暇顧及黃河堤防。尤其元末,黃河多次決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縣。因元軍駐守長江北岸,南逃無望,只得往無戰事的山西逃生。只幾十年,黃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幾乎淹沒。到明洪武二年,開始長達五十餘年的山西大遷民。大都被遷到蘇、魯、豫、冀四省的黃泛區。此時樊姓人有部分從山西遷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與建文帝征戰在黃淮一帶二十餘年,族人避戰亂外逃甚多。有的從戎征戰,后屯邊駐守,故豐、沛、單、曹亦有屯邊記載。
第四次:清初順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魚台明末進士樊毓敦反清復明,聚眾三萬,號稱樊家軍,隱於任北先賢父林,擇機伏殲清軍固山額真巴哈納部精銳。后兵敗,株連州屬各縣族人,慘遭抄殺。族人大都西逃鄆城,南逃單、曹、蘇、豫、皖等地。敦率部邊戰邊撤,沿兗、曲、泗、平邑費縣一線南下,到臨沂后逐步四散隱居。建東、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質南下,陸續隱於東海贛榆、蘇州、嘉興(上海)、寧波、福建。余部隨鄭成功去了台灣。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內黃等地。其中逃亡鄆城者,迫於生計,趁清將石廷柱駐鄆擴軍之際從戎,后編入漢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駐南疆屯邊。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賜田、賜物,世居丰台建樊家莊。

發展

樊姓發祥於河南濟源。春秋戰國時,樊姓氏族以此為源,北入山西,東到山東,南遷湖北、江蘇,西徙陝西,與當地氏族世代共處。
在長期的繁衍播遷中,樊姓逐漸人丁興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兩個:一個是南陽郡,一個是上黨郡,治所秦時在今山西壺關,到西漢時移治長子(山西)。自戰國至西漢期間,在河南的尉氏陳留新野唐河泌陽新蔡平輿汝南、正陽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陽樊姓一族,迅速發展壯大成南陽郡大姓。西漢末、新莽初,南陽大莊園主樊重富可敵國。
與此同時,北遷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黨郡。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仍乘借南陽樊姓皇親的餘威壯大勢力。如南朝梁的樊方興及其子孫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門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聞;上黨郡還有一支樊姓族人,他們遷往北猗(yi)氏,以北齊樊進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來;唐代時,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榮勢。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樊淑曾西遊大食國(今阿拉伯),把中國書畫藝術傳入西方;兩宋時江南始有樊姓見諸史冊;明初,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東,江西等地;清代時,樊姓已廣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陝西,河南,江西三省為眾,三省樊姓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區都有樊姓人居住。

始祖

樊字
仲山甫,他是周文王的後代,是周宣王的賢臣。當時周王朝邊境動亂不安,是仲山甫率領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執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荊蠻、淮夷、徐戎,國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興大業。因仲山甫戰功顯赫,受封於樊(一說今湖北襄陽的樊城;一說是今河南濟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後代以國號為氏。樊氏後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仲山甫與周武王姬發是四代內堂兄弟關係,故樊姓從產生開始就屬於王族,望族。樊姓從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人口分布


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約12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於姬姓。周太王有後代叫作仲山甫的因為作戰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濟源),他的後代以國號為姓,世代以樊作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佈,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
先秦時期,樊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陝西一帶。進入秦、漢以後,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發展相對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黨地區,河南南部的南陽地區形成了樊姓望族。進入唐、宋時期,樊姓向南和向東部發展,很快進入皖贛蘇浙地區,到明、清時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跡了。
宋朝時期,樊姓約有近7萬,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後。當時四川為樊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總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西,河南和廣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約佔了總樊姓人口的83%。全國形成了川陝、晉、豫樊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樊姓大約有14萬餘,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七位。山西為樊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全國樊姓主要集中於山西、浙江、陝西、湖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江蘇九省,大約佔全國樊姓總人口的92%。樊姓人口主要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晉地區東南斜穿華北和中原直達東海的一條樊姓集中分佈帶。
樊氏是常見姓氏,分佈較廣,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為多,這三省樊氏約佔全國樊氏人口的50%左右。樊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樊姓人口的18%。在全國主要分佈於河南、陝西、山西、安徽,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江蘇、湖北、河北、江西、甘肅,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國形成了以陝西為中心的向東南遞減的一條樊姓分佈帶。
在當代中國姓氏排行中樊姓為102位,人口約221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樊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陝寧、晉豫鄂、甘肅大部、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27%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9%的樊姓人群。在皖蘇大部、湘贛中部、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樊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8%—0.27%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1.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5%的樊姓人群。
在地方姓氏中亦有一定位置。如北京市1982年人口統計資料抽樣分析統計中,在前100個大姓之內,居74位;又如陝西省亦是1982年人口統計中,前100個大姓里居63位。見諸歷代《百家姓》,樊姓人口如漢代《百家姓》,又叫《姓氏三字經》,收錄200個姓,其中有“……屈宗淡,樊愛君……”句,居168位;宋代《百家姓》搜集468姓中,有“……高夏蔡田,樊胡凌霍……”句,居157位;明代《皇明千家姓》收錄1968姓中,有“……戴邭滑頓,沈樊沮漆……”句,當代新編《百家姓》128句,每句4字,其中第26句寫道“樊蘭殷寵”,居101位。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上黨郡、南陽郡、廬江郡、沛國郡等。
● 堂號
上黨堂、南陽堂、舞陽堂。

姓氏圖騰

樊姓圖騰
樊,本義是馬負過重,止而不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樊字像一匹馬身上馱了很多很大的東西,馬變得很小之形。其實,樊字的上部像籬笆或關鳥獸的籠子之形。引申有籠子、藩即籬笆之意,還有圍繞、邊緣、紛雜外貌等意思。籠子是原始人群十分需要的捕捉和馴養動物的工具,擅長編製籠子的一支群體稱為樊氏族,樊是氏族的原始圖騰和族徽,樊人所居之地稱為樊,由於樊氏族擅長編製籠子,自然也善於建築圍牆薔笆等,很快建起了城堡,後來發展為國和姓。據最新考古發現,在河南信陽地區的古樊城之地出土了古樊國的器皿,銘文上表明古樊國是東夷族贏姓的後裔,東夷族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捕鳥和編製鳥籠當然是他們的擅長之技能了。

家譜文獻

名稱編輯時間冊數保存
常山博龍溪續修樊氏宗譜樊貴賢清道光九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桃江樊氏三修族譜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常山龍溪樊氏世譜五卷樊永讓等纂修清同治五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宣城昭義莘潭樊氏宗譜樊士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五存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長壽樊氏宗譜樊有達纂,樊有遜修,清光緒五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緒二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四川省圖書館
江蘇江都樊氏族譜樊聖琳、樊聖泰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八卷木刻活字印本江蘇省泰州市圖書館書館
湖南長沙楚塘樊氏六修族譜樊晃清光緒三十一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二卷、第十五~十六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高縣廬符樊氏譜樊宗儒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河南省圖書館
常山博龍溪樊氏宗譜清朝年間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四~八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寧樊氏續修支譜清朝年間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四~六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長壽樊氏族譜刻活字印本四川省長壽縣付何鄉美滿村黃家塘坎
江蘇武進毗陵樊氏宗譜樊茂金等修民國三年六冊中國國家圖書館
廣東興寧樊氏族譜樊謨訓修民國十年鉛字本十冊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江陰暨陽普設樊氏宗譜樊湯華民國十七年悅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卷南開大學圖書館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樊蔭蓀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一冊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湖南衡陽楚塘樊氏六修族譜民國二十九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簡陽樊氏宗譜樊樹善民國三十一年石印本四冊四川省圖書館
海虞樊氏宗譜樊海福民國三十二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樊榕纂民國三十八年手抄本兩冊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常山綉溪樊氏譜明成化丙午年 
(說明:上述內容根據各地家譜整理)

宗祠對聯

● 四言
巨鹿賢守;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湖陽人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學儒術,和帝時為尚書郎,后歷官御史中丞、議郎、巨鹿太守、河內太守、尚書令(宰相)、光祿勛。在巨鹿任上時,對內安撫百姓,發展農桑,對外抵禦羌族進犯,境內得以安定。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沛縣人。漢初,又隨劉邦平定臧荼、韓王信的叛亂,官左丞相,封舞陽侯。
彭城醫聖;猗樂文魁。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名醫樊阿,彭城。華佗的弟子,擅針灸。下聯典指北朝北齊哲學家樊遜,字孝謙,河東北猗樂人。
下床答拜;盡室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的樊英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床答拜。下聯典指《列仙傳》載,劉綱與妻樊夫人,善道術,舉室仙去。
李謙文學;子蓋清廉。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齊·樊遜,字孝謙,以文著稱。下聯典指隋·樊子蓋,以善政聞名,人稱清廉。
南陽世澤;營國家聲。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樊興,從太宗征戰,積功封營國公。
● 六言
隱樂湖山之跡;補袞詩歌之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樊英·事典。下聯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無遺行於鄉里;有令德在子孫。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七言
隴西出謀獲全勝;鴻門斥項解危機。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樊志張,南鄭人。博學多通,嘗游隴西,破羌將軍段干請見之,他出謀說:“向東南角乘虛引出,及百里,還師攻之,可以全勝”。干從之,果驗。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
不以榮華耀鄉里;常將道德養祥和。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長松卓立古之直;好風微起聖而清。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高風清節超巢許;豐功偉烈並蕭曹。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事典。
● 八言
門有古松,庭無亂石;秋宜明月,春則和風。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壺山隱居,術滅風火;杏堂高弟,學有師傳。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樊英的事典。下聯典指春秋魯國名人樊遲。
● 八言以上
薄稼圃而不為,宜善會先賢之意;敬鬼神以仍遠,當恪遵乃祖所聞。
——吳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樊氏宗祠聯。

字輩排序

地名派衍
湖南桃江偃騰玉慶茂九梅宗孟秀友勝樊世問學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楊聲宏祖志道盛蔚邦華克敦詩與禮自今愈厚佳
湖南資興忠孝傳家國鴻
湖南新邵朝廷開景佩
湖南寧遠世季昌祺家強譜艷
湖南張家界金學傳世永文章定能雲
湖南衡陽、長沙、寧鄉新化、安化、邵陽漵浦益陽、湘潭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榮華富貴興旺加爵祿
湖北利川貞純希明哲孝友啟後人
湖北襄樊、陝西旬陽自西達於清世開永在興仁義禮智信曉雨玉堂春
湖北黃石應興孝友啟後人
安徽蕪湖世開經國秀,道勝繼周卿
四川南充乾坤定榮華富貴

文物遺存

樊氏先祠
樊氏大宗祠,又叫“博龍祠”,位於招賢鎮樊村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大宗祠牆體為開線磚漿砌建築結構,內建築以木頭、石條、石柱為主。該祠分為前、中、后三進。前進為戲台和化妝室。宗祠最引人注目的是戲台的八卦井和一對木雕的獅子戲球。宗祠門前5米處立著一塊高15米、寬0.8米的青石碑,碑正面書有“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樊氏大宗祠”。落款是“浙江省人民政府:1997年8月29日公布”。青石碑的反面刻有“樊氏大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保護範圍以該建築四周牆體為界,控制地帶:以四周牆體為準,各向外延伸15米”。
樊氏先祠
洛陽新安縣玉梅村水源自然村樊氏祠堂,地處新安澠池宜陽三縣結合部,是一座約15平方米的古舊院落,“樊氏先祠”匾長約160厘米,寬60厘米,無上款,下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七月穀旦”,黑底金字。
樊子祠
樊子祠,又稱益都侯祠,村南50米有樊子墓,佔地40畝,有碑刻數十通。樊子祠為漢高祖十二年,由樊遲的七世孫舞陽侯樊噲被劉邦欽賜所建,后其十一世孫樊宗、樊岩在此大興土木,修建廟、府、墓、林。當時樊子祠三進院落,三殿大堂,錯落有致。林地數百畝,松柏參天,石碑林立。1985年以來,樊子祠、府、墓、林先後被批准為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研究考證


①姬姓樊仲甫氏世系。只知道樊仲皮、樊濟為其後,其餘待考。
②樊城最早記載是陳壽《三國志·蜀志·卷六》 樊城,西魏置縣。因此,樊城之說比較晚,不可作為先祖溯源的依據。現代許多文獻資料,如鮑至著《南雍州記》云:“鄧縣即在樊城,本仲山甫之國”,引述“樊城為仲山甫的封國”,其實是缺乏依據的謬說,是完全錯誤的。不過,樊城確實與樊氏有關,是興起於春秋後期廩君巴人樊氏建立的一個樊國,位於今襄陽以南,后被楚國所滅。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樊姓歷代名人77名,佔總名人數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一十一位;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九位;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8%,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六位。
樊皮,春秋時周國大夫。樊皮叛王《左傳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戰國時秦國大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后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願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噲
樊噲,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沛縣人。楚漢戰爭時,項羽的謀士范增打算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樊噲持盾闖入,斥責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滅秦后,與張良諫劉邦不要貪圖咸陽宮室安樂,遂封存重寶財物府庫。以軍功封舞陽侯。
樊英,字季齊,生於漢代,南陽魯陽人。他通曉陰陽地理,並洞悉其中的奧妙,能推測災異。他在壺山之陽隱居時,向他求學的人從四處湧來。無論州郡如何禮請他,他都不應。
樊遜,北齊哲學家,他對道教神仙方術加以批判,認為皆虛妄之術。
樊稠(?-195),東漢末年軍閥,官至右將軍、萬年侯。涼州金城人。
樊興,安州(今廣東省中山市)人,原籍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為人忠謹,大唐開國功臣。歷左驍衛將軍、赤水道行軍總管、左監門大將軍等職,后官累至檢校右武侯將軍、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陪葬獻陵。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原系隋將,歸依突厥,后投唐。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絕倫,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
樊忠,陝西人,明朝護衛將軍
樊圻,明萬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後(1616-1694后)清畫家。字會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為“金陵八家”之一。
樊騰鳳,河北人,著有《五方母音》。
樊瑩(1434—1508),字廷璧,號澄江,常山人。明天順八年(1464)進士,引疾歸養。成化三年(1467),應知縣李溥之聘編纂《常山縣誌》。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鄉(今常山縣何家鄉)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贈太子少保,謚清簡。
樊繼祖,字孝甫,號雙岩,鄆城縣人,明正德6年(1511年)進士。著有《雙岩奏疏》、《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樊騰鳳,字凌虛,河北邢台隆堯縣西良前村人,以創著《五方母音》聞名全國。
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學家、著名詩人,亦名雲門,字嘉父,別號樊山,恩施城關人。16歲取秀才,21歲中舉人,31歲中進士。其代表作有《彩雲曲》、《樊山詩集》等。
樊弘,四川I江津人。民國十四年北大畢業后,任北京《中美晚報》編輯助理和《國民公報》編輯員。著有《勞動立法原理》。
樊宗師,字紹述,河中人。始為國子主簿。元和中,擢軍謀宏遠科,授著作佐郎。歷金部郎中,綿、絳二州刺史。進諫議大夫,未拜,卒。詩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樊學文(1912-1978),四川省蒼溪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樊哲祥(1908-1995),湖北省公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樊代明,(1953.11-),四川省重慶市(今直轄市)人。1972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消化內科專家,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樊根深(1942.12-),室名葉茂堂,陝西省華縣人。196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樊文德(—1935),陝西省吳堡縣人。革命烈士。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4支隊。
樊任民(1899-1932.10.3),江西省銅鼓縣人。早年在江西省立第六師範學校讀書。1925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7月,從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開會回來,途中不幸被捕。10月3日在縣城被敵人殺害,犧牲時33歲。
樊昌善(1904-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地方武裝游擊隊,后調中國工農紅軍鄂陝邊區第四路游擊師當戰士。1932年10月奉命到黃安縣以南去執行任務。途中不幸被敵捉住,犧牲時28歲。
樊學賜(1900-1928),湖北省公安縣人。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冬被敵殺害於公安縣南平,犧牲時28歲。
樊笑竹(1907-1935.12),江西省永新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六軍團第18師52團團長、53團團長等職。1934年8月率全團隨紅六軍團西征。1935年12月,在湖北省來風縣犧牲,時年28歲。
樊萬祥(1898-1929.5.18),江西省修水縣人。1926年8月參加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5月18日,被敵人殘酷殺害,時年31歲。1932年5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將修水二區命名為“萬祥區”,以志紀念。
樊友桂(1903-1934),江西省修水縣人。早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8月,任中共修水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0月兼任修水縣赤色職工聯合會委員長。1934年在修水上衫作戰時犧牲,時年31歲。
樊鳳賢(1908-1933.9),陝西省旬邑縣人,烈士。1922年進入旬邑寶塔高級小學就讀,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樊生法(1895-1933),江西省修水縣人,中國共產黨員。1933年在修水大橋被敵人殺害,犧牲時38歲。
樊仲甫(1906-1928.1),浙江省奉化縣人。1920年畢業於奉化發起山完全小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1月被殺害於監獄刑場,犧牲時22歲。
樊明德(1897-1934.9),江西省修水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8月調任中共修銅縣委書記。9月在銅鼓梓庄被叛徒殺害,犧牲時37歲。
樊廢級(1902-1934),江西省修水縣人。1926年在江西省立第六師範讀書時參加革命,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湘鄂贛蘇區“六、七月事變”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2歲。
樊策安(1901-1935.5),江西省修水縣人,烈士。1923年考入江西省立第六師範學校。1926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樊象日(1900-1933),江西省修水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8月任中共修水中心縣委書記。1932年4月當選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等職。1933年秋任少共修水縣委書記。同年在修水古嶺作戰時犧牲,時年33歲。
樊仲雲(1899-不詳),浙江省嵊縣人。早年畢業於嵊州一中。1923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任《救亡日報》總編輯。後去香港,任國民黨的《國民日報》主筆、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中央大學校長。
樊鍾秀(1888-1930.6.4),字醒民,因排行第二故外號稱樊老二,河南省寶豐縣縣城西夏庄(今平頂山市西區)人。自幼隨父入私塾,厭八股,喜任俠、重信義。1901年逃學到少林寺學習拳棒。是民國時軍閥,西北軍中最早的中國國民黨員,被孫中山任命為建國豫軍總司令。1930年6月4日到南關視察戰況,回城至南門時,被蔣機炸傷而死,終年42歲。
樊耀南,湖北公安人,民國政要。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自奉謹飭,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工詩度曲,彈琴攝影,樣樣精通。
樊崧甫(1894—1979)、原名芝碧、字仲哲、號哲山、麗水市縉雲五雲鎮人。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軍銜、人稱“白馬將軍”“虎頭將軍”。
樊釗(1899-1940)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早年投身軍旅,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40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一師中將師長。
樊雨農(1901—1968)、陝西蒲城人、黃埔軍校第6期步科畢業。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
樊志起(1956-2010),中國國內著名影視劇演員。
樊士晉,男,漢族,陝西吳堡樊家圪坨村人。歷任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2003年1月就任、2008年3月卸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職務。
樊金龍,男,1963年11月生,漢族,江蘇太倉人,現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3年12月入黨,1981年8月參加工作。2011年11月,當選為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樊少皇,1973年6月19日出生於香港,演員,2008年,榮獲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樊明武,男,1943年7月生,湖北沙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的回旋加速器專家、磁鐵理論與工程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登,出生於1976年3月24日,樊登讀書會發起人,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系,獲得了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系工學學士學位和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學位,在大學期間獲得過全國名校辯論邀請賽冠軍,全國大專辯論會冠軍等榮譽稱號。之後獲得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博士學位。樊登曾主持過的節目有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12演播室》、《選擇》、《三星智力快車》、《成長在線》系列節目《爸爸培訓班》、《奮鬥》、《給你一個億》、《商界傳奇》等。2013年10月,樊登創辦樊登讀書會。

相關成語


柙虎樊熊、鳥入樊籠、飄樊落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