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人體結構
足,即人身體腿部底部的可活動物體,由五個腳趾和腳掌和腳背組成。走路必要的器官。
足之結構,精堪絕倫,被生理學家稱譽為:“解剖學上的奇迹”!
人的每隻腳上具有26塊骨頭。33個關節,20條大小不同的肌肉,並有114條堅強的韌帶,以及無數靈敏的神經與豐富的血管。
足
人的足底,存在著幾乎所有體內臟器官的反射區。足底連結著人體的12條經絡中,最為重要的其中6條:即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肝經及膽經。故有:“足底是反映全身的鏡子”之說。足底處在人體末端,因遠離心臟而供血不足,故反覆刺激按摩足底則可促進血液流暢,加強人體心臟泵的作用。故此,足又被稱之謂:人的“第二心臟”。
足的最終使命,乃是托負起人體與人生的重負。
足
對於足之自然性功用,人類學家、心理學家、醫學研究專家都有專門研究。大量的例證表明:足是具有第五感官-觸覺的器官之一;也是人體中富有性感、能傳遞性的信號的部位。在世界各地的神話、民俗及象徵文化中,足與性觀念有著一種緊密關連。在東歐,歷來就有一種將足和人類生殖器官類比的傳統及象徵。德國心理學家艾格雷芒就認為:“赤裸的腳是性魅力的一種方式。腳和有關性的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另一位性心理研究者哈伍洛克。埃里斯也指出:“腳也是身體中最有誘惑力的部位”。……
在佛羅倫薩、土倫、亞歷山大等地都矗立著羅馬與埃及諸神的腳紀念碑,乃是對象徵雄性器官及生育力的人足的一種供奉與頌揚。有關基督教教皇替社會低層人物洗腳並吻腳之謙卑行為,則被認為是用以抵消他崇高身份所具的浮華。迄今流傳的洗足[中國古代人日‘濯足’]之習俗,除卻醫療、養護作用外,其實亦具有一種凈禮儀式或形式的含義。
足的底部,是汗腺分佈最密集之處。身體負荷愈大,足下汗腺的分泌即愈多。這種特性表明:天足進化至今,尚未完全失去留下特殊的強烈的氣味信號的能力。在澳洲的原始部落,仍依憑嗅聞足跡氣味來尋找屬於它的主人。
◎ 足
ample as mush as full sufficient foot
足
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解字》。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清·魏學洢《核舟記》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支撐器物的腳〖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又如:鼎足。
充實;完備;足夠〖enough;complete;ample〗
足
足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韓愈《雜說》
足兵足食,節鉞之績爛焉。——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純的〖pure〗
如:十足(成色純)。
富裕的〖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使滿足〖satisfy〗
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劉基《賣柑者言》
重視〖attachimportance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止〖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完成〖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值得〖beworth〗
足
足
不足為外人道 也。(為,向、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足
豈足托乎。—— 《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
堅持步行
步行,有助於肌肉放鬆,靜脈血管的流速增強從而能減輕心臟的工作壓力,確保血液循環暢通,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保證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行。
足部保暖
“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是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必不可少的一環。健康人腳部的正常溫度:腳尖約為22℃左右,腳掌的溫度約為28℃左右。腳尖發涼,一般多為頭部疾病,如頭痛、頭脹、失眠、腦部供血不足等疾病;若是足跟部冰涼,多為腎虛癥狀;若全足冰涼,多屬下肢循環欠佳,氣血雙虛的徵兆。
勤洗腳
洗腳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首先是能保證腳部的清潔,還能保證腳的正常溫度,最主要的是能幫助血液循環,保證人體的新陳代謝。。
經常按摩
在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有疼痛的部位上採用各種手法適時地進行按摩刺激,使其結節逐步減輕或消除,經絡就會逐步暢通無阻,陰陽就會相對趨於平衡,疾病隱患也就會自然消除。
扁平足概述:
扁平足(骨科),平足症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造成足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又稱為扁平足。
其病因主要有:(1)遺傳因素;(2)先天性足骨畸形;(3)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4)足內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痙攣。臨床上分為姿勢性平足症和痙攣性平足症。
臨床表現主要為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站立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展,舟骨結節處腫脹壓痛,休息減輕,晚期發展為痙攣性平足,並可引起骨性關節炎併發症。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本症可發生於兒童及青壯年,若為先天性者則多在10歲以後出現癥狀,常因各種損傷和勞累、肥胖而誘發,雙側多見。本症重在預防,一般行非手術療法多能奏效,少數患者則需手術治療,亦可獲得較好療效。療效欠佳者多數是未經正規治療或伴有合併症、併發症者。
癥狀表現: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足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后,癥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癥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診斷依據: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傷史。
2、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休息可減輕或消失。晚期為痙攣性平足,經較長時間休息,癥狀亦難改善。
3、站立位X線足正側位片可見舟骨結節完全塌陷,與載距突的距離增加。自跟骨結節底部至第一距骨頭底部作連線,並從舟骨結節至此連線作垂直線,其長度多小於1cm。
治療:
治療原則
1、預防措施: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著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防止疲勞。適當的跑跳動作有助於鍛煉足部肌肉,減輕韌帶負擔。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一個薄墊。
2、非手術療法:適用於姿勢性平足症和大多數痙攣性平足症。可以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在肌鍛煉,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但應以加強肌力鍛煉為主。對痙攣性平足症病人應注意休息,嚴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矯枉過正,而後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於內翻內收位。癥狀消失后,再穿平足矯形鞋和鞋墊。在這方面立行天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好評。
3、手術療法:少數病人經各種非手術療法不見效者,可行三關節固定術(即跟骰關節、距舟關節和距跟關節)。
用藥原則
1、對大多數病人,不需藥物治療,主要進行足內、外在肌功能鍛煉為主;
2、對少數需行手術治療者,術后要應用抗生素和支持對症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抗生素。必要時輸血或人體白蛋白。
預防常識:
本症主要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而引起足部疼痛。扁平足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形成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及各種損傷和勞累所致。父母有平足者,其子女往往也有平足。有些人雖有平足,但並不感不適。只有那些感到疼痛,影響行走者才能稱為病態。本症主要在於預防,有先天性平足或遺傳傾向者,幼年起即應鍛煉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強其肌力,同時減少負重過度或防止疲勞。穿用平足矯形鞋或鞋墊。
足癬是指發生在趾掌面的黴菌性皮膚病,足癬是皮膚真菌侵犯跖趾間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稱“腳氣”。依皮損特徵可分為水皰型,擦爛型,鱗屑角化型。擦爛型常見於4-5或3-4間趾間,角質層浸漬,發白,松離,剝脫后露出鮮紅的糜爛蜂窩狀基底
發病原因是由於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氣津液博結。聚而不散,導致皮膚乾燥濕潤所致。足癬是引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於黴菌生長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足癬的臨床表現:
(1)分水皰性:多發生在夏季,癥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佈,庖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數日後乾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庖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2)糜爛性: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於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漢者。
(3)鱗屑角化型:癥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髮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性感染,併發膿包瘡、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丹毒、敗血症等疾患。
足癬的辨證論治
證見:可見有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之皮疹表現。因患者搔抓、摩擦或自行用針挑水皰,或治療不當,而見局部紅腫,或有膿皰,糜爛,滲液,灼熱疼痛感,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觸痛,伴有惡寒、發熱,全身不適,倦怠乏力,口乾口苦,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本證即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繼發感染者)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葯:
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12—15克(後下)。濕毒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魚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足癬的外治法
水皰型:可選用藿黃浸劑、醋泡方、鵝掌風浸泡方或白醋浸泡,並選用各種癬藥水外搽,如寶島癬水、復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
糜爛型:較輕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礬粉外摻患處。較重者可選用二 足
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撲足癬粉。
鱗屑型:可選用5%.10%硫黃軟膏、雄黃軟膏或紅油膏等外塗。
對糜爛型或水皰型而繼發感染者,必須先控制感染。內治法見辨證論治方葯,外治宜外洗或濕敷:可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救必應、金銀花葉、九里明(單味各60~120克,復方則各15-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濕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據皮疹之表現,選用上述方法治療。
民間治癒本病的絕招有:
1、治腳癬
處方:鮮雞蛋一個,第二次掏米水1000毫升。
用法:掏米水洗換腳10分鐘,將蛋殼內薄膜取下,貼敷患處。
療效:保留1---2小時。日一次。
2、治腳癬
用法:先煎烏頭、白芨、次加烏梅、苦參、1小時候再加丁香、吳茱萸。濃煎后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勻,用棉球沾葯塗搽患腳,日2次。
療效:用藥1劑,有效率達94.5%。
足部骨骼
跖骨(足中間的骨)的骨折也很常見。這種骨折常因行走過多或過度勞損造成,也可因突然、強大的暴力衝擊所致。大多數病人只需穿硬底鞋,偶爾需用膝下石膏靴制動。如果骨折端明顯分離,需通過手術複位骨折。?趾或小趾的跖骨骨折情況更複雜,一般需石膏靴或手術治療。
籽骨(在大?趾跖骨末端的兩小塊圓形骨)也會發生骨折。跑步、長距離行走以及在硬質場地上的運動如籃球和網球均會引起籽骨骨折。鞋中放墊子或特殊結構的矯形器有助於緩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續存在,需手術摘除籽骨。
足趾的損傷,尤其是小趾損傷較常見,多因赤足行走造成。四個小趾的單純骨折無需管型石膏。用膠帶夾住足趾或將鄰近的足趾綁在一起固定4~6周即可。穿硬底鞋或較寬鬆的鞋有助於緩解疼痛。如果穿平常的鞋走路加重疼痛的話,建議穿合腳的長筒靴。
大趾骨折一般較嚴重,可引起更廣泛的疼痛、腫脹和皮下出血。直接撞擊或重物下落砸傷均可造成?趾骨折。波及?趾關節的骨折需手術。
因肌腱或筋膜過度牽拉,造成跟骨過度增生,產生跟骨骨刺。
骨刺可引起跟骨底部疼痛。扁平足(足弓和足底異常扁平)和使跟腱總是處於收縮狀態的疾病會
足跟骨刺
治療主要是緩解疼痛。激素和局麻藥混合后可直接注射在疼痛部位。用墊將足弓抬高或穿矯形鞋可穩定跟骨、減輕筋膜的牽拉和緩解疼痛。大多數痛性跟骨骨刺無需手術。只有當持續性疼痛影響行走時,才需手術切除骨刺。但是,手術效果無法預測。有些病人在術后疼痛仍持續存在。
塞佛病是發生在兒童的因軟骨損傷產生的跟骨疼痛性疾病。跟骨在8~16歲完全變硬之前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由軟骨連接,劇烈運動或過度勞損使軟骨遭到損傷,並沿跟骨邊緣產生疼痛。
兒童在運動后產生沿跟骨邊緣的疼痛應考慮塞佛病。跟骨周圍可輕度腫脹,觸之有輕微發熱。X線一般不能發現軟骨損傷,因此對診斷無任何幫助,但為了排除由骨折引起的疼痛,仍需拍X線片。
軟骨損傷一般在數月後可癒合。鞋後跟放上墊子可減輕跟骨壓力。有時短時間用石膏靴制動也有幫助。
本病又稱為黑格隆德畸形,是足後跟皮膚與跟腱之間滑囊的炎症。跟腱是連接腓腸肌與跟骨之間的肌腱。
本病主要發生在青年女性,男性也可發病。行走時若穿硬底鞋會擠壓跟骨下的軟組織而加重本病。
一般先在跟骨後面出現一個微紅、發硬、有壓痛的區域。當發炎的滑囊腫大時,跟骨下的皮膚出現紅腫、疼痛。如果炎症變成慢性,腫脹的區域會逐漸變硬。
治療應針對減輕炎症和調節足在鞋中的位置,以減少對跟骨的壓力。泡沫墊或毯墊可放在鞋的後部,這樣可抬高足跟,減輕跟骨的壓力。將鞋的後半部分加長或在炎性滑囊周圍放墊子也很有用。一種特製的鞋也可用來消除足跟的異常活動。如果上述措施均無效,服用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抗炎葯可暫時減輕疼痛和炎症,也可將激素和局麻藥的混合液注射入炎性區域。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將部分跟骨切除。
跟腱前滑囊炎又稱為艾伯特病,是位於跟骨和附著於跟腱前面滑囊的炎症。
任何在跟腱上造成過度勞損的因素均會引起本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可造成跟骨損傷的疾病以及穿硬后幫鞋也會導致本病。
滑囊發炎時,癥狀常突然發生。如果炎症是由疾病引起,癥狀會逐漸出現,包括足跟腫脹和發熱。
採用冷敷、熱敷或激素與局麻藥混合液注射入炎性區域均有助於緩解癥狀,減輕炎症。
本病是因支配足跟和足底的脛后神經受到壓迫或損傷后造成踝、足和趾疼痛的疾病。
跖球部痛是由分佈於足趾之間或趾與足關節之間的神經損傷引起。
嵌趾甲是指趾甲長入周圍的皮膚。
當畸形的趾甲錯長入皮膚或趾甲周圍的皮膚生長異常迅速覆蓋部分趾甲時就造成了嵌趾甲。穿窄的、不合腳的鞋或將趾甲邊緣修成銳角均會誘發本病。
輕度的嵌甲可修剪並將遊離緣輕輕抬高,同時將消毒棉簽放在甲下直到腫脹消退。如果嵌甲需要治療,醫生常採用局麻,切開並拔掉嵌甲部分,炎症便會逐漸消退。嵌甲一般不會複發。
許多情況可改變趾甲的顏色和質地。比如重物下落砸在趾上,可引起趾甲下淤血,使趾甲變黑。如果整個趾甲受傷,可造成甲床分離並脫落。有時趾甲變黑應判別是否由黑色素瘤(一種皮膚病)引起。損傷也可在趾甲上產生灰白斑點或條紋。長期使用強鹼肥皂、化學物品或某些藥物會使趾甲變成黑色、灰色、黃色或褐色。真菌感染也可造成趾甲變色。
治療包括糾正引起趾甲變色的各種原因和等待健康的趾甲長出。在拔甲后,新甲一般能在12~18周后完全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