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生瘡
口中生瘡
口中生瘡是一種病名,簡稱“口瘡”,症見口腔之唇頰等處粘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覆發作,飲食吞咽有礙。
本症在《內經》中有“口糜”、“口瘡”和“口瘍”之稱。後世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病機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瘡”、“口中疳瘡”、“口破”、“口內糜腐”等不同稱謂。但一般習慣上將口中潰瘍,範圍局限,病情較輕者稱為“口瘡”;口中糜爛如腐、範圍較大,病情較重者稱為“口糜”;小兒口瘡的發生如與疳積有關者稱為“口疳”。
1、脾胃積熱
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脾胃積熱,脾胃之熱上蒸於口。
2、陰虛火旺
多因思慮勞倦,心陰暗耗,或熱病後期,陰分受傷,陰虛則火旺,上炎於口,發生口瘡。
3、脾胃氣虛
多因勞倦、久病等脾胃中氣受損,或口瘡日久灼陰耗氣,脾胃氣虛,陰火內生,發生口瘡。
1、脾胃積熱
臨床表現:口、唇、舌及齒齦多處生瘡,周圍紅腫,甚者腮舌俱腫,疼痛,影響進食,口渴飲冷,大便秘結,尿黃赤,或兼身熱,舌質紅,或有裂紋,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瀉火。
2、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清火。
3、脾胃氣虛
臨床表現:口瘡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瘡面色淡,疼痛較輕,納少脘脹,大便不實,肢軟神疲,短氣懶言,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葯:補中益氣湯或黃芪建中湯。如氣陰兩虛者,可選生脈散加味。補中益氣湯:黃芪、人蔘、甘草、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飴糖。生脈散:人蔘、麥冬、五味子。
1、脾胃積熱
取穴:合谷。
操作方法:1、操作時室溫要合適,以病人不感覺冷為度。2、病人採取坐位或俯卧位,裸露、清潔穴位局部皮膚(清潔時不可使用酒精,或待酒精完全揮發后再行施術,以防引燃酒精灼傷皮膚)。3、先以針點刺上述穴位,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留罐10~15 分鐘,在病人裸露皮膚處外蓋毛毯以保暖。4、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
2、陰虛火旺
操作方法:1、操作時室溫要合適,以病人不感覺冷為度。2、病人採取坐位,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留罐5~10分鐘,在病人裸露皮膚處外蓋毛毯以保暖。3、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
3、心脾兩虛
操作方法:1、操作時室溫要合適,以病人不感覺冷為度。2、病人採取坐位,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留罐5~10 分鐘,在病人裸露皮膚處外蓋毛毯以保暖。4、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