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愛倫·坡獎
埃德加·愛倫·坡獎
全世界優秀偵探小說家創設了最具權威的獎項――埃德加·愛倫·坡獎。
該獎由美國偵探作家協會(MWA)創立於1946年。大獎以美國前總統林肯和著名音樂家蕭伯納最為激賞的世界偵探小說開山鼻祖――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en Poe)的名字命名,每年4月由美國偵探作家協會(WMA)頒授。
獲獎作品由美國偵探作家協會指定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裁定。
最佳小說(1954年加設。獎勵一年來在美國以英語出版的世界作家的優秀長篇偵探推理小說)
最佳處女作(1946-)
最佳平裝初版(1970—)
最佳罪案實錄(1948-)
最佳評論或傳記(1977-)
最佳短篇(1948-)
最佳少兒偵探小說(1961-)
最佳電視劇集(1972-)
最佳青年偵探小說(1989-)
最佳電視片或短劇(1972-)
最佳電影(1946-)
最佳舞台劇(1950-不定期)
特別獎(1949-不定期)
翻譯小說
翻譯成英語在美國出版的外國推理小說也能參評愛倫·坡獎,但到目前為止,只有10部翻譯小說曾獲得提名,只有1971年《大笑的警察》獲獎。提名愛倫坡獎的非英語推理小說:
1965年德國作家漢斯·赫爾姆特·基斯特《將軍之夜》
1971年瑞典作家馬伊·舍瓦爾/佩爾·瓦勒《大笑的警察》
1984年義大利作家翁貝托·艾柯《玫瑰之名》
1994年丹麥作家彼得·霍格《雪中第六感》
2004年日本作家桐野夏生《OUT主婦殺人事件》
2009年瑞典作家卡琳·亞弗提根《失蹤》
2010年挪威作家尤·奈斯博《悲傷的精確度》
2012年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
2012年挪威作家Anne Holt《1222》
2018年日本作家湊佳苗《贖罪》
埃德加·愛倫·坡獎自創設以來,備受推崇。全世界的偵探小說作家莫不以獲得此獎為榮。偵探小說迷莫不以大獎作為自己閱讀的風向標。埃德加·愛倫·坡最佳小說獎被譽為偵探小說領域的奧斯卡獎。的確,幾乎所有榮獲最佳小說獎的作品,最後都被成功地改編成了電影或電視連續劇,盡享讚譽。
Save
(最佳小說 Best Novel)
1954——Charlotte Jay 夏洛特·傑伊,Beat Not the Bones《不打骨頭》
1957——Charlotte Armstrong,夏洛特·阿姆斯特朗,A Dram of Poison《毒藥小瓶》
1958——Ed Lacy埃德·萊西,Room to Swing《轉身空間》
1959——Stanley Ellin,斯坦利·埃林,The Eighth Circle《第八圈》
1960——Celia Fremlin 西莉亞·弗雷姆林,The Hours Before Dawn《拂曉之前》
1961——Julian Symons朱利安·西蒙斯,Progress of a Crime《犯罪進展》
1962——J. J. Marric J.J.馬立克,Gideon's Fire《吉迪恩烈火》(群眾出版社1990)
1963——Ellis Peters埃利斯·彼得斯, Death and the Joyful Woman《死亡和歡快的女人》
1964——Eric Ambler埃里克·安布勒, The Light of Day《光天化日》
1965——John le Carré, 約翰·勒·卡雷,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寒風孤諜》(群眾出版社1981),又譯《受冷漠的人》(新華出版社1982),又譯《冷戰諜魂》(珠海出版社2006),又譯《柏林諜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66——Adam Hall,亞當·霍爾,The Quiller Memorandum《奎勒備忘錄》(群眾出版社1990)
1967——Nicolas Freeling, 尼古拉斯·弗里林,King of the Rainy Country《雨國之王》(群眾出版社1990)
1968——Donald E. Westlake 唐納德.E.威斯萊克,God Save the Mark《天佑馬克》
1969——Jeffery Hudson 傑弗里·哈德森(即邁克爾·克萊頓),A Case of Need《死亡手術室》
1970——Dick Francis迪克·弗朗西斯,Forfeit《沒收》
1971——Maj Sjöwall & Per Wahlöö, 馬伊·舍瓦爾/佩爾·瓦勒,The Laughing Policeman《大笑的警察》(新星出版社2007)
1973——Warren Kiefer 沃倫·基弗, The Lingala Code《林加拉語代碼》
1974——Tony Hillerman 托尼·希勒曼 Dance Hall of the Dead《亡靈的舞廳》(群眾出版社1990)
1975——Jon Cleary 喬·克利瑞,Peter's Pence《獻金》
1976——Brian Garfield 布賴恩·加菲爾德, Hopscotch《跳房子》
1977——Robert B. Parker 羅伯特·帕克, Promised Land《承諾之地》(群眾出版社2007)
1978——William Hallahan 威廉·哈勒漢, Catch Me: Kill Me《抓住我,殺了我》
1979——Ken Follett,肯·弗羅特 Eye of the Needle《針眼》(群眾出版社2007)
1980——Arthur Maling 阿瑟·梅林, The Rheingold Route《萊茵戈德的線路》
1981——Dick Francis,迪克·弗朗西斯,Whip Hand《獨臂神探》(群眾出版社1990)
1982——William Bayer 威廉·拜耳, Peregrine《游隼》
1983——Rick Boyer 里克·博耶, Billinsgate Shoal《淺灘迷船》(群眾出版社1990)
1984——Elmore Leonard 埃爾莫爾·倫納德, LaBrava《拉布拉娃》
1985——Ross Thomas 羅斯·托馬斯Briarpatch 《罪惡之角》(群眾出版社1990)
1987——Barbara Vine, 芭芭拉·凡恩(魯思·倫德爾),A Dark-Adapted Eye《黑暗深處的眼睛》(群眾出版社2009)
1988——Aaron Elkins 阿倫·埃爾金,Old Bones《老骨頭》
1989——Stuart M. Kaminsky 斯圖爾特·M.·卡明斯基, A Cold Red Sunrise《清冷旭日》
1990——James Lee Burke 詹姆士·李·貝克,Black Cherry Blues《憂傷黑櫻桃》(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991——Julie Smith 朱莉·史密斯, New Orleans Mourning《新奧爾良哀悼》
1992——Lawrence Block勞倫斯·布洛克, 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屠宰場之舞》(新星出版社2006)
1993——Margaret Maron 瑪格麗特·馬龍, Bootlegger's Daughter《走私者之女》
1995——Mary Willis Walker 瑪麗·威利斯·沃克, The Red Scream《紅色尖叫》
1996——Dick Francis迪克·弗朗西斯, Come to Grief《無由之災》(群眾出版社2007)
1997——Thomas H. Cook托馬斯·H.·庫克, The Chatham School Affair《查特罕姆學校事件》
1998——James Lee Burke 詹姆斯·布克, Cimarron Rose《西馬隆河的玫瑰》(群眾出版社2007)
1999——Robert Clark 羅伯特·克拉克, Mr. White's Confession《懷特先生的供述》
2000——Jan Burke 簡·伯克, Bones《骨惑》(群眾出版社2009)
2001——Joe R. Lansdale 喬·蘭斯代爾, The Bottoms《底部》
2002——T. Jefferson Parker 傑斐遜·帕克, Silent Joe《沉默的喬》(群眾出版社2007)
2003——S. J. Rozan S.J.羅嵐, Winter and Night《冬天和黑夜》(群眾出版社2008)
2005——T. Jefferson Parker傑斐遜·帕克, California Girl《加利福尼亞女孩》(群眾出版社2007)
2006——Jess Walter 傑斯·沃爾特, Citizen Vince《公民萬斯》(群眾出版社2009)
2007——Jason Goodwin 賈森·古德溫, The Janissary Tree《禁衛軍之樹》(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008——John Hart約翰·哈特, Down River《順流而下》(萬卷出版公司2010)
2009——C.J. Box Blue C·J·巴克斯,Heaven《藍色天堂》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010——John Hart 約翰·哈特,The Last Child 《最後的孩子》(萬卷出版公司2010)
2012——Mo Hayder 莫·海德, Gone《失蹤》(春天出版社2015)
2014——William Kent Krueger 《Ordinary Grace》
2015——史蒂芬·金《梅賽德斯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2016——Lori Roy《 》
2017——Noah Hawley《Before the Fall》
愛倫·坡的創作因其在美學上的蘊涵而曾對被德萊爾、馬拉美等法國象徵主義大師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哥特小說創作不但對傳統哥持小說所具有的懸念、言情、兇殺、恐怖等通俗元素予以雜糅,還表達了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對美國早期本土文化、對物慾驅使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非理性情感予以關懷,從而使得他的哥特小說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嚴肅小說和通俗小說的界限,在更廣闊的審美空間上實現了與讀者的心靈溝通。愛倫·坡把哥特故事同偵探推測故事結合起來的成功嘗試對後代作家影響極大。“伊迪絲·沃頓、威廉·福克納、尤多拉·韋爾蒂、弗蘭納里·奧康納、哈特·克蘭、斯蒂芬·金以及其他眾多作家的作品之中都借用愛倫·坡的哥特風格。這一切無不說明了愛倫·坡的哥特小說創作在接受美學的層面上產生的巨大影響及其強大助審美功能。
在他短短一生寫下的不少作品中,文學評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時文壇上,除了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之外,幾乎無人可與抗衡。洛威爾一向不輕易讚揚別人,卻把坡譽為“最有見識、最富哲理的大無畏評論家”。當代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也稱“坡的文學評論確實是美國文壇上空前的傑作”。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坡早年當報刊雜誌編輯時,為了換取稿費,他也寫了許多糟粕,因此至今留存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精華
愛倫坡了深刻的險惡陰謀,一個超自然的一面,甚至有些浪漫的詩句。他是通過艱難和被污物池的影響。愛倫坡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和非常有價值的詩人,以美國文學和美國人民。受到過愛倫·坡影響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爾、波德萊爾、斯特芳·馬拉美、儒勒·凡爾納、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區柯克、蒂姆·伯頓、江戶川亂步等。愛倫·坡最著名的文藝理論是“效果論”。坡的文學主張,死亡美學和恐怖美學。坡力圖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確立某種效果,再為追求這種效果而思考創作。他在《怪異故事集》序中稱“自己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深思熟慮的苦心經營”。愛倫·坡、安布魯斯·布爾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並稱為美國三大恐怖小說家.
精神壓抑和貧病交加迫使他在1月3日出版《百老匯雜誌》最後一期后停辦該刊,把家搬到紐約郊外福德姆村一幢小屋,病弱的弗吉尼亞在那兒由瑪麗·路易絲·休護理,休太太好心地提供被褥和其它必需品。寫信對弗吉尼亞說:“你現在是我與令人討厭、令人憎惡、令人失望的生活抗爭之最大而唯一的動力。”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的許多報紙上,他和他的家庭被作為可憐的施捨救濟對象而提及。全年大部分時間重病纏身,仍設法發表了《一桶蒙特亞白葡萄酒》和《創作哲學》,堅持在《戈迪淑女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並繼續在《格雷厄姆雜誌》和《民主評論》發表“頁邊集”系列短評。5月開始在《戈迪淑女雜誌》發表總題為《紐約城的文人學士》的諷刺性人物特寫。其中關於坡在費城結識的托馬斯·鄧恩·英格利希一篇招致英格利希不滿,他著文攻擊坡道德低下、神志錯亂。坡起訴發表此文的《明鏡晚報》,次年勝訴並獲名譽賠償金。著手以《文學的美國》為名將“文人學士”篇修訂成書,計劃收入分析詩歌創作的文章和關於霍桑的評論之修訂稿。在致一位青年崇拜者的信中說:“至於《鐵筆》,那是我生命之崇高目標,我片刻也沒有背離這一目標。”初聞他在法國開始聲譽鵲起,《故事集》之法文譯本和一篇長長的分析評論問世。
1847
弗吉尼亞於當年1月30日去世。坡纏綿病榻,當年創作最少。在克萊姆太太和休太太的精心護理照料下恢復健康,再度尋求資助以創辦文學雜誌,再次失敗。完成對霍桑的評論和《風景園》(后併入《阿恩海姆樂園》)的修訂;創作兩首詩:一首是感激休太太的《致M.L.S——》,另一首是《尤娜路姆》。對宇宙哲學理論日益增長的興趣促使他著手準備寫《我發現了》的素材。
1848
年初健康狀態愈佳。在一封信中把他過去周期性的酗酒歸因於總是害怕弗吉尼亞會死去所引起的神志錯亂:“我的敵人與其把我酗酒歸因於神志錯亂,不如把我的神志錯亂歸因於酗酒……那是一種介乎於希望與絕望之間的漫無盡頭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沒法再承受那種煎熬。從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覺到了一種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種多麼悲慘的存在。”四處演講和朗誦為《鐵筆》籌集資金。2月在紐約就“宇宙”的演講已初具後來在《我發現了》中詳盡闡述的主題思想,此書於6月
由帕特南出版社出版。在馬薩諸塞州洛厄爾市演講期間深深地愛上“安妮”(南希·里士滿夫人),她成為他的知心朋友;隨後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登斯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對薩拉·海倫·惠特曼的追求,他請求這位四十五歲的孤孀女詩人同他結婚。當她因為聽說坡“放蕩不羈”的性格而遲疑不決之時,坡終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在一次去普羅維登斯歸來后服下了整整一劑鴉片酊。由於惠特曼夫人的母親和朋友施加影響,他倆短促的訂婚於12月告吹。在普羅維登斯演講中闡釋《詩歌原理》。寫出《鐘聲》。
1849
作為作家和演講家均很活躍,主要發表渠道是波士頓一份有名氣的周刊《我們合眾國的旗幟》。2月寫信對一位朋友說:“文學是最高尚的職業。事實上它差不多是唯一適合一名男子漢的職業。”批評洛威爾的《寫給批評家的寓言》忽略了南方作家。夏初動身去里士滿尋求南方人對《鐵筆》的支持。在費城停留時精神緊張,神志迷亂,明顯地表現出受迫害狂想症的病象;朋友喬治·利帕德和插圖畫家約翰·薩廷為他擔心,查爾斯·伯爾替他購了去里士滿的火車票。在里士滿逗留的兩個月期間,他去看過妹妹羅莎莉,參加過戒酒協會的活動,並同少年時代的戀人、現已孀居的愛彌拉·羅伊斯特·謝爾頓訂婚。也許是想去紐約接克萊姆太太,乘駛往巴爾的摩的船離開里士滿,一星期後,即10月3日,有人在巴爾的摩一個投票站外發現了處於半昏迷譫妄狀態的坡,據說在臨死前一陣兒,他被人看見穿著不屬於自己的衣服,不斷的囈語著,嘴裡始終重複著“Reynolds”這個名字。10月7日他死於“腦溢血”。《鐘聲》和《安娜貝爾·李》在他死後的年底問世。格里斯沃爾德那篇誹謗性的悼文使坡的聲譽多年蒙受毀損。
使坡小小年紀便感受到死亡的力量;養母的死使坡再次失去母愛;斯坦納德太太的死使坡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愛妻的死更將坡拋入絕望的深淵。這些坡傾心去愛的女人的死使坡敏感脆弱的靈魂飽嘗徹骨之痛,使他的精神倍受刺激。不幸的人生際遇改變了坡生命的色彩,從明亮到暗淡的灰色,再到最後的一片漆黑。一生中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與坎坷,坡自然對當時的社會感到厭倦,對命運的不公感到強烈的不滿。對於他來說,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不可忍受的。因此,死亡、兇殺、復仇、活葬等消極主題佔據了坡的大多數作品,悲涼與恐怖充斥於他的筆端。坡沉迷於人物狂躁、迷亂的心理世界中,作品中神經緊張、躁動不安的主人公恰恰是他自己的化身,那些反覆出現的變態、陰暗的心理更是他自己壓抑心境的再現。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坡都自認為是一個被遺棄者,充滿了孤獨感
1836
5月與快滿14歲的弗吉尼亞·克萊姆結婚。克萊姆太太以主婦身份繼續與坡夫婦住在一起。為《南方文學信使》寫了八十多篇書刊評論,其中包括高度評價狄更斯的兩篇;印行或重新印行他的小說和詩歌,這些詩文被經常修改。從親戚處借錢打算讓克萊姆母女倆經營一個寄宿公寓,打算起訴政府要求退還他祖父向國家提供的戰爭貸款;兩項計劃後來都落空。儘管有懷特和詹姆斯·柯克·波爾丁幫忙,沒找到出版商願意出版他已增至十六七篇的《對開本俱樂部》(哈珀兄弟出版社告訴他:“這個國家的讀者顯然特別偏愛整本書只包含一個簡單而連貫的故事……之作品”)
1837—38
為薪金(每星期大概是10美元)和編輯自主權與懷特發生爭執,這導致了他於1837年1月從《南方文學信使》辭職。舉家遷居紐約另謀生路,但未能找到編輯的職位。克萊姆太大經營一個寄宿公寓以幫助支撐家庭。發表詩歌和小說,其中包括《麗姬婭》(後來坡稱此篇為“我最好的小說”);重新開始寫已在《南方文學信使》連載過兩部分的《阿瑟·戈登·皮姆》,想把它寫成一部可單獨出版的長篇。哈珀出版社於1838年7月出版《阿·戈·皮姆的故事》。坡舉家遷費城。繼續當自由撰稿人,可一貧如洗,而且仍舊找不到編輯職位,考慮放棄文學生涯。
1839—40
迫於生計窘困,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為一本采貝者手冊《貝殼學基礎》的作者署名。開始在《亞歷山大每周信使》上發表第一批關於密碼分析的文章。以同意採納《紳士雜誌》之創辦人及老闆威廉·伯頓的編輯方針為先決條件,開始為該刊做一些編輯工作。每月提供一篇署名作品和該刊所需的大部分評論文章;早期提供的作品包括《厄舍府的倒塌》和《威廉·威爾遜》。1839年底《怪異故事集》(2卷本)由費城的利及布蘭查德出版社出版,該書包括當時已寫成的全部25個短篇小說。從1840年1月起在《紳士雜誌》上連載未署名的《羅德曼日記》,但因6月與伯頓發生爭吵並被解僱而中途停上了這個沒寫完的長篇故事之連載。試圖創辦完全由他自己管理編輯事務的《佩恩雜誌》,為此散發了一份“計劃書”,但計劃因無經濟資助而被擱置。1840年11月喬治·格雷厄姆買下伯頓的《紳士雜誌》,並將其與他的《百寶箱》合併為《格雷厄姆雜誌》;坡在該刊12月號發表《人群中的人》。
1841—42
從《格雷厄姆雜誌》1841年4月號起成為該刊編輯(年薪800美元外加文學作品稿費);發表他所謂的“推理小說”之首篇《莫格街謀殺案》。接著創作新的小說和詩歌,寫出一系列關於密碼分析和真跡複製的文章。到年底《格雷厄姆雜誌》的訂戶增加了四倍多。打聽在泰勒政府機構謀求文書職位的情況。重提創辦《佩恩雜誌》之計劃,為此他希望得到格雷厄姆的經濟支持,並邀請歐文、庫珀、布賴恩特、肯尼迪和其他一些作家定期賜稿。1842年1月弗吉尼亞唱歌時一根血管破裂,差點兒喪生,其後再也沒有完全恢復健康。會見狄更斯。春季發表的作品包括《格雷厄姆雜誌》上的《紅死病的假面具》和一篇褒揚霍桑的《舊聞逸事》的評論,另有一篇發表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的文章,坡在這篇文章中試圖根據狄更斯正在連載的《巴納比·拉奇》之前11章推測出全書的結局(他猜對了誰是兇手,但在其它方面則猜錯)。1842年5月從《格雷厄姆雜誌》辭職,其編輯職務由魯弗斯·威爾莫特·格里斯沃爾德(後為坡的遺著保管人)接替。未能說服費城那位出版商出版擴編本的《怪異故事集》,這個兩卷本已經他重新修訂,並重新命名為《奇思異想集》。秋天發表的作品包括《陷坑與鐘擺》。
1843
應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之邀定期為他新辦的雜誌《先驅》投稿。《泄密的心》、《麗諾爾》和一篇後來定名為《詩律闡釋》的文章發表在《先驅》上,但該刊只出了三期就停辦。前往華盛頓特區,打算為在泰勒政府機構中謀求一個低級職位而接受面試,同時為他自己擬辦的雜誌拉訂戶,這份擬辦的雜誌此時已改名為《鐵筆》。因醉酒而失去求職機會;朋友們不得不把他送上返回費城的火車。繼續寫諷刺作品、詩歌和評論,但因生計窘迫試著向格里斯沃爾德和洛威爾借錢。6月《金甲蟲》在費城《美元日報》的徵文比賽中贏得100美元獎金並立即受到歡迎;這篇小說的大量轉載以及一個劇本的改編使坡作為一個走紅的作家而聞名。作為一套系列小叢書之第一冊也是唯一一冊的《埃德加·A·坡傳奇故事集》於7月出版,其中收入《莫格街謀殺案》和《被用光的人》。與費城哥特派小說家喬治·利帕德成為朋友。11月開始巡迴演講“美國的詩人和詩”。秋天發表的作品包括《黑貓》。
1844
遷居紐約,發表在《紐約太陽報》上的《氣球騙局》大大提高了他正在上升的知名度。不顧以往的挫折繼續計劃創辦《鐵筆》,他設想的讀者群包括“我們遼闊的南方和西部地區無數農場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洛威爾邀他寫一篇個人隨感用於雜誌,坡回復道:“我認為人類的努力對人類本身不會有明顯效果。與6000年前相比,現在人類只是更活躍——但沒有更幸福——沒有更聰明。”寫作後來沒有完成的《美國文學批評史》,繼續就美國詩歌發表演講。10月加盟紐約《明鏡晚報》編輯部,為該報撰寫關於文學市場、當代作家以及呼籲國際版權法的文章。11月開始在《民主評論》月刊發表“頁邊集”系列短評。
1845
《烏鴉》發表於1845年1月29日《明鏡晚報》並贏得公眾和評論界一致好評,各報刊爭相轉載,許多人師法效仿。進入紐約文人圈子,結識埃弗特·戴金克,他選了坡的12個短篇小說編成《故事集》於7月由威利及帕特南出版社出版。此書大受歡迎,這鼓勵出版商於11月出版了《烏鴉及其它詩》。同期開始為《百老匯雜誌》撰稿,7月成為該刊編輯,其後不久又靠從格里斯沃爾德、哈勒克和霍勒斯·格里利等人處借來的錢成為了該刊所有人。在該刊重新發表經過修訂的他大部分小說和詩歌,並發表了六十多篇文學隨筆和評論,此外還在《南方文學信使》發表評論,在《美國輝格黨評論》發表了一篇關於“美國戲劇”的長文。在詩中表達對女詩人弗朗西絲·薩金特·奧斯古德的愛慕。批評剽竊行為的文章涉及到被批評者中最著名的朗費羅,從而導致史稱“朗費羅戰爭”(1—8月)的一場私人論戰,這使坡聲名狼藉並疏遠了像洛威爾這樣的朋友。5月在紐約演講“美國的詩人和詩”。10月在波士頓演講廳闡釋《阿爾阿拉夫》時贏得的倒彩,以及在作答時對波士頓侮辱性的嘲弄,進一步損害了他的聲譽,也進一步增加了他的名聲。秋天弗吉尼亞病情加重。
在“孤獨”愛倫坡顯示它是孤獨的痛苦之中。這首詩是關於一個孩子誰一直沒有像其他的孩子。在揚聲器感到孤單在這首詩“從童年的時光,我一直沒/因為其他人。在這裡揚聲器輸送隔離和嚮往的想法,一個正常的童年。 “愛 - l愛單獨”。它說明了如何坡的個人經歷以及他的文學體現在他的許多詩只有一個。 “當家”的詩句表明,坡單獨和孤立的感覺,從人性化的休息。
詩中的“靈的死亡”埃德加·愛倫·坡。說“你的靈魂會發現自己的灰色墓石單獨中旬黑暗的想法。它是關於一個地球束縛的精神,它通常具有某種未竟的事業,並在夜空被嘲笑。因此,“對於夜--壽”乾淨--應皺眉“。它顯示了精神的夜空嘲笑,是人生中,已經失去了怎麼不能達到目標的不斷提醒。在最後問有人死了,他只回答了烈酒知道。這反映了死亡和超自然的浪漫主義。
代表詩有《烏鴉》。而《泄密的心》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經典時空敘事和象徵意象的完美結合。心靈的恐怖是人的孤獨、絕望和無奈的生存困境的集中體現,對心靈恐怖的描寫是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作出的一種哲學探討,這和20世紀興起的存在主義思想不謀而合。《泄密的心》中的老人是一隻眼睛,這種獨眼給人以極其邪惡的感覺,被賦予了不可解釋的疾病和不幸。《烏鴉》全詩在愛倫坡極具個性的語言風格營造中,描繪出一個非現實環境下的超自然氛圍。從某一程度來看,《烏鴉》更讓人感覺是在聆聽一個人的內心獨白。字裡行間都表達著無論是詩歌中的故事主人翁,還是愛倫坡自己內心最深處所感知到的無限憂傷。綜上所述,《泄在的心》在文中潛藏的是深深的恐懼,而《烏鴉》則是深深的憂傷。
《時光文庫·催眠啟示錄:愛倫·坡中短篇小說選》既有偵探類,也有恐怖類、神奇類、心理類、象徵類等,能夠大致囊括他的總體風格。其內容包括眼鏡、黑貓、催眠啟示錄、鐘樓魔影、威廉·維爾遜、瓶中手稿、大旋渦底餘生記、同木乃伊的對話等
《最快樂的日子》為一首詩歌,作者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愛倫·坡],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在世時長期擔任報刊編輯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語言和形式精緻、優美,內容多樣。
愛倫·坡的恐怖小說帶有浪漫主義的特色。縱觀愛倫·坡的恐怖小說創作,其故事主題大都“揭示了人類意識及潛意識中的陰暗面”,這—點顯然迥異於同時代的其他浪漫主義作家。愛倫·坡以恐怖小說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深入刻畫與呈現了非現實狀態下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特徵,試圖“以非現實、非理性的表達方式來揭示現代人的精神因頓”。他藉助想象奇特、恐怖怪異的故事情節,通過誇張、隱喻和象徵等修辭手段表現人性的危機,激起讀者濃厚閱讀興趣的同時,震撼心靈,發人深省。
愛倫·坡恐怖小說的浪漫主義特色還體現在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上。與愛默生、惠特曼等主流作家樂觀自信、熱情洋溢的格調不同,愛倫·坡通過展示死亡與醜惡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浪漫主義靈感,以象徵、隱喻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世界、對人性的理解。他的恐怖小說常常置景於深淵、城堡、暗室、暴風雨或月光之下,人物備受孤獨、死亡意識與精神反常的折磨,讀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宛如噩夢一般。愛倫·坡文筆考究,運詞精當,通過構思設計驚險奇絕的情節,在恐怖小說中向讀者極力描繪了一個個常人難以想象的怪誕事件和恐怖場景,製造意境,渲染氣氛,準確達到作品預期的藝術效果
愛倫坡的詩歌是由約翰·艾倫,他的養父影響。坡住的艾倫時他才3歲。愛倫·坡在13歲時寫了足夠的詩歌然而,出版一本書,“他的校長勸艾倫反對允許這一點。當坡第一次去弗吉尼亞大學,艾倫“曾派坡大學與坡需要錢的三分之一。之後,他辭職是因為債務大學,坡加入了美軍,並光榮退役。之後他被送到西點“,然而因為艾倫既不會提供他的養子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自己作為一個軍校學生,也給予必要從學院辭職的同意,坡忽略了他的義務和違反規定取得了解僱。在“帖木爾”,約一個非常愚蠢的人說話會談。
當他剛剛開始參加弗吉尼亞大學,不久后陷入了巨額債務,他轉向賭博,解決他的錢不足,但坡不停收購債務,需要一個坡影響的重大事件是他放棄了大學。這給坡是什麼樣子打到谷底的洞察力。一首詩反映這種困難是“孤獨”。在這首詩坡談論一個人誰是非常孤立,並提到惡魔底。這首詩表明記住,坡曾在二十,惡魔的年齡“當家”的狀態,是坡的艱辛和債務,以及在談論的人,其實是他自己。另一個事件影響愛倫坡的詩歌時,他娶了他的妻子弗吉尼亞州。 “婚姻證明是幸福的,家屬說已經喜歡唱歌一起在晚上。在“Eulalie”講述的是一個男人誰是在黑暗的地方,和玫瑰出來的時候,他結婚Eulalie。在這首詩很清楚地愛倫坡,男人和Eulalie,弗吉尼亞州,他們是怎麼結了婚,並因此引起坡的精神面貌變亮。
愛倫坡是由浪漫主義文學時期的影響。 “浪漫主義詩人栽培個人主義,敬畏自然世界,理想主義,身體和情感的激情,有興趣的神秘和超自然的。詩中的“當家”埃德加·愛倫·坡體現了浪漫主義文學時期的主旋律之一。這首詩開始了與線“從童年時光,我一直沒/因為其他WER。這顯示了揚聲器是單獨分離出來,似乎,它的整個主題是基於揚聲器和他的感覺,以及如何對自己孤獨的揚聲器通話。許多詩愛倫坡反映這一主題的超自然的,但詩的“靈的死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首詩中的講話者說“的站在誰的靈魂。繪圖亡魂在一組站在周圍的精神形象。這說明了超自然的,並證明他的文學時期的一個例子是顯示在愛倫坡。整個詩坡使用自然之美,以支持他的詩。這說明愛情和大自然的浪漫特性如何影響坡。
愛倫坡是一個詩人。當他三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死了。他最終被送到了家豪門煙草商人約翰·艾倫和他的妻子弗朗西絲情人艾倫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同時與艾倫,坡是上升作為一個商人,但他不想放棄他對詩歌的熱情。坡去弗吉尼亞大學,並擅長在他的課,但在此期間獲得了大量的債務,因為他的債務開始賭博,結束了擴大他的債務。坡由他的第一個任期結束時是如此極度貧困,他燒了他的傢具要注意保暖。當他回到里士滿,在那裡他發表詩歌,他先容,“帖木兒”在18歲。不久坡加入了美國陸軍。而在軍隊,他的養母是死於結核病。愛倫·坡是能夠獲得從他的崗位休假和頭槌破門,但是當他回來后,她已經被埋。在此之後艾倫·坡有助於獲得參加在美國國家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去西點軍校,他出版詩集另一個卷。雖然坡出席西點軍校,艾倫改嫁,並沒有告知坡。坡被打亂,因為艾倫的再婚寫了一封信給他,威脅他會得到自己西點軍校開除,之後只有“8個月參加西點,坡被踢出。愛倫·坡出版了另一本書,這把他帶到聚光燈下推動他的事業作為一個詩人。埃德加·愛倫·坡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詩人,他的詩歌是受了他的個人背景和浪漫主義文學時期。他的詩歌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的一大貢獻。
1809年1月19日生於波士頓,三兄妹中的第二個孩子,父親戴維·坡和母親伊麗莎白·阿諾德·坡是同一個劇團的演員。祖籍英國的戴維·坡是一位著名的主角演員,其母伊麗莎白·史密斯·阿諾德在早期美國戲劇界也很出名。戴維·坡的父親出生於愛爾蘭,是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名愛國者,戴維·坡不久之後離家出走。
1811年,母親於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去世。三兄妹威廉·亨利、埃德加和羅莎莉分別由
三家人收養監護。埃德加的養父母是弗朗西絲和約翰·愛倫夫婦,約翰·愛倫生於蘇格蘭,當時是里士滿一位富裕的煙草商。這對無兒無女的夫婦雖然沒從法律上領養埃德加,但仍替他改姓為愛倫,並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
1815—1820
約翰·愛倫計劃在國外建立一個分支商行,舉家遷往蘇格蘭,其後不久又遷居倫敦。埃德加先上由迪布爾姊妹辦的一所學校,後於1818年成為倫敦近郊斯托克——紐因頓區一所寄宿學校的學生。
1820—1825
愛倫全家於1820年7月回到里士滿,埃德加在當地私立學校繼續學業。表現出學習拉丁文以及對戲劇表演和游泳的天賦。寫雙行體諷刺詩。詩稿除《哦,時代!哦,風尚!》一首外均已遺失。傾慕一位同學的母親簡·斯坦納德,後來把她描寫為“我心靈第一個純理想的愛”,並把她作為1831年發表的《致海倫》一詩的靈感來源。愛倫的商行在連續兩年經濟不景氣後於1824年倒閉,但1825年他叔叔之死又使他成了一名富人,他在市中心買下了一幢房子。埃德加不顧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與莎拉·愛彌拉·羅伊斯特私定終身。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