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六百年
2007年陳麗等執導的人文紀錄片
《崑曲六百年》是由中國中央電視台、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等聯合攝製,陳麗、萬娟任總編導的人文紀錄片,該片用電視手法來全面而又細緻地表現中國的崑曲藝術,使中國文化中最精緻最高雅也最獨特的一部分傳諸廣遠。
該片共8集,分為《前世今生》《迤通之聲起江南》《不朽傳奇》(上)《不朽傳奇》(下)《璀璨“摺子戲”》《百戲之母》《一脈相承》《崑曲歸來》,以再現、記實、動畫等影像手段勾勒崑曲,記錄滄海桑田的崑曲史。
該片於2007年5月1日-8日每日14:10分在央視新聞頻道首播。
4張
崑曲六百年
每個偉大的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能深刻表現自己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這些民族“雅樂”都是民族驕傲與自信的載體。那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呢?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授予世界不同地區的19個文化社區和文化表現形式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崑曲(Kunqu Opera of China)赫然在列。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和有識之士為崑曲的振興多有作為,但和很多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一樣,崑曲幾乎成為遺忘在博物館的“活化石”。縱向上看,崑曲曾經擁有的長達兩百年的全民性痴狂在中國文化史上成為塵埃一頁,已有的輝煌被湮滅;橫向上說,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像崑曲這樣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藝術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認同。
清末民初的戲曲大師吳梅在《中國戲曲概論》開篇即說,樂府亡而詞興,詞亡而曲興。戲曲一脈貫承中國文學傳統,是中國文化中已經深入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崑曲則在600年間上承宋金院本,下啟今日各地劇種,是中國戲曲藝術最高的典範。600年來,崑曲在音樂和文學上的成就早有前人總結,而隨著東西方交流的興起,近世學者更是關注她所形成的東方表演體系。這種表演體系是獨特的,也是博大精深的,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去了解、去讚歎、去驕傲,也足以讓我們拿起攝影機去紀錄、去表現、去宣傳。在某種程度上,崑曲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戲劇史,對崑曲的紀錄,就是對中國戲曲的紀錄。
電視之為工具,不僅在宣傳一時,也應為文化的薪火作歷史的傳遞。在崑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的時間裡,已經有崑曲大師相繼凋零,隨之而去的,除了他們經歷和見證的歷史,更有他們身上幾十齣戲。舞台的燈光還在,但傳來的已是隔世之聲。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用膠片或磁帶進行紀錄,恐怕我們的後來者所能紀錄的會更少,而到了我們的後代,舞台也許會更空曠。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這是在崑曲最為衰微的時候崑曲藝人由衷的慨嘆。我們在此闡述對大型紀錄片《崑曲六百年》的創作構想,唯願溝通彼此,達成共識,以其身體力行,以崑曲為契機,共同擔當復興民族傳統文化之責任。
職位名 | 姓名 | ||
總顧問 | 王榮、閻立 | ||
總統籌 | 朱永新、張國華、管愛國 | ||
出品人 | 周莉 | ||
戲曲藝術顧問 | 王芳、林為林、蔡正仁、劉宇宸、柯軍、倪傳鉞、梅葆玖、袁雪芬 | ||
電視藝術顧問 | 陳輝 | ||
策劃 | 顧翔、蔣文博 | ||
監製 | 曹勇、蔣文博 | ||
製片人 | 周兵 | ||
總撰稿 | 戴波 | ||
總編導 | 陳麗、萬娟 | ||
總監製 | 徐國強、周向群 | ||
總策劃 | 肖泉、繆學為 | ||
戲曲藝術總顧問 | 廖奔、劉厚生 | ||
文學順問 | 朱棟霖、周秦 | ||
電視藝術總監 | 周兵 | ||
統籌 | 邱惠霞、王茜、倪彥 | ||
片頭題字 | 歐陽中石 | ||
總製片人 | 蔣文博 | ||
撰稿 | 羅拉拉、萬娟、高巍、朱亞、詹妮 | ||
再現導演 | 金明哲、王富俊、楊明陽、朱興輝 | ||
動畫導演 | 劉華 | ||
片頭製作 | 張濤、池建、劉鼎 | ||
解說 | 楊大林 | ||
錄音 | 陳少白 | ||
製作 | 彭麗穎、于謙、王洪運、蘇一峰、田旭 | ||
攝影助理 | 萬嶸、王富清、鄭鑫、苗壯、韓兆景、王毅 | ||
服裝 | 王海璐、向劍 | ||
化妝 | 王海宇、賀如雲、郭佳 | ||
製片 | 孫楊、張唯年、馬凱 | ||
場記 | 欒飛、許文艷、戴莉莉 | ||
執行製片人 | 萬娟 | ||
技術總監 | 肖亮、顧建國 | ||
聯合攝製 |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崑山市人民政府、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 ||
再現攝影 | 李建明 | ||
動畫製作 | 南京奇弈科技有限公司 | ||
搖臂攝影 | 孫宇澄 | ||
作曲 | 馬洪波 | ||
音效 | 耿量 | ||
助理編導 | 陳怡、孫璨、孫楊、許悅 | ||
燈光 | 韓健全、金輝、張健勇 | ||
道具 | 方文碧、徐聰、張友富 | ||
資料 | 趙宇簫、劉盼、章駿 | ||
劇務 | 王幫銀、謝遠旗、黃玉冰 | ||
外聯 | 程原津 | ||
製片主任 | 濮潔、許小平 | ||
市場推廣 | 蘇州郵政局 | ||
聯合出品 | 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
第一集 前世今生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幾百年前,誕生在江南的崑曲和園林一樣,都是當時中國人精心營造的藝術生活典範。崑曲的產生與流行得益於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繁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達到巔峰。因此它也被稱為“盛世母音”。在那之後,崑曲的命運與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曾經的“盛世母音”在近代逐漸衰落,一度從舞台上絕跡。時間進入21世紀,當我們拭去歲月的煙塵,崑曲的光芒是那麼奪目、耀眼。2001年,崑曲成為全世界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本《長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本集試圖從崑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崑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
第二集 迤儷之聲起江南
崑曲發源於蘇州崑山地區。明朝嘉靖年間,崑曲的前身崑腔逐漸在吳中地區流行開來。以“樂聖”魏良輔為代表,眾多民間歌唱家潛心鑽研這一新聲。魏良輔對過去兩百年間的崑曲演唱技巧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建立了崑腔的歌唱體系,崑曲“水磨調”由此問世。公元1543年,是崑曲發展史上非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魏良輔寫成了《南詞引正》,確立了崑曲的正聲地位。同一年,崑山人梁辰魚創作完成了《浣紗記》,第一部專門為崑曲創作的傳奇作品誕生。崑曲傳奇的問世,加速了崑曲作為一個劇種的形成。萬曆年間,家庭昆班開始大量湧現。在江南園林中,一個個崑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來。點點滴滴的戲曲元素加入進來。配器有簡單到齊備、表演從無到有、行當從少到多、舞台從簡陋到富麗堂皇。崑曲最終“粉墨登場”。
第三章 不朽傳奇(上)
在崑曲藝術到達鼎盛之時產生的《牡丹亭》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和戲劇的不朽之作。作者湯顯祖和英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一樣,都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在這兩個東西方戲劇家身上有著太多的巧合,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因崑曲而生的崑曲傳奇最終超越崑曲本身,為中國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批最為經典的劇目,並成為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加拿大人史凱蒂,15年以來毫不間斷地研究《牡丹亭》,寫成了一本《牡丹廳》演出史的專著,包含了在中國的演出史,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編成歌劇版的演出史。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讓今天的觀眾為四百年前的夢境感動,劇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見,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以及不同時代。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感時傷春時,仍然喜歡輕嘆一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說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
第四集 不朽傳奇(下)
明清之際,朝代更替,整個國家動蕩不安。相對北方而言,南方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壞。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後,北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南遷。明末清初的崑曲不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響,反而又有很大的發展,職業戲班大為增多。蘇州甚至出現了戲曲演員的行會組織:梨園總局。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崑曲作家的創作開始更多取材於現實題材。江山不幸詩人幸,秉承崑曲傳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傳統,大量寄託亡國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紛紛問世。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作家創作了大量具有強烈現實性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經歷二十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創作的《桃花扇》終於寫成。此前,洪升的《長生殿》已轟動曲壇。“南洪北孔”為崑曲傳奇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洪北孔”開創了歷史劇如何表現歷史生活的新局面。中國進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後華美一頁:康雍乾盛世,崑曲也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代。
第五集 璀璨“摺子戲”
康熙年間,“摺子戲”的演出成為一時的風氣。而到了乾隆年間,“摺子戲”已經成為崑曲演出的主要形式。清政府對於詞曲創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後傳奇創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傳奇作品創作日漸凋零的同時,崑曲的演出市場卻日趨繁榮。摺子戲的出現,是崑曲藝人根據市場需求,對傳奇腳本做出的最大膽、最徹底的改變。站在戲館舞台上的藝人,顯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發揮和創作的空間。“摺子戲”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千錘百練的演出,每個細節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趨於完美。崑曲由此建立了相當完備的表演程式。崑曲表演藝術發展到了它的巔峰時期。崑曲中的眾多經典曲目也通過摺子戲流傳下來。璀璨輝煌的“摺子戲”,為中國傳統戲曲的繼承和發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第六集 百戲之母
崑曲已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並影響到了這個社會的每一階層。從觀眾的需求出發,崑曲本身在發生著一些入鄉隨俗的變化。康熙年間,各種地方聲腔也已在各地蓬勃興起,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調、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即所謂“花部”。與“雅部”即崑山腔相對應。新興的京劇滲透著大量的崑劇藝術元素。京劇從崑曲中繼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崑曲的行當和表演體系。不僅僅是京劇,此後興起的眾多地方戲種如越劇、川劇、黃梅戲等,也和崑曲有著深厚的淵源。崑曲衰落了,但中國戲曲卻迎來了最為繁榮的發展時期。崑曲為中國戲曲貢獻了完備的舞台藝術體系、經典的曲目、頂尖的藝人,功莫大焉。崑劇稱為“百戲之母”,正源於此。
第七集 一脈相傳
歷經數百年的崑曲從清末進入了她六百年歷史中最困難的時期,崑曲幾度浮沉,命懸一線。光緒年間,崑劇開始沒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漸次瓦解。然而,崑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愛。他們敏銳地關注著崑曲的興衰,在發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堅守。就在一百年前,當崑曲最為衰弱的時候,正是蔡元培、吳梅這樣的大教育家和國學大師,把戲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學,在大學講堂里唱起了崑曲,維繫著崑曲的一線生機。1921年,崑劇傳習所在蘇州創立。崑曲傳習所培養出來的傳字輩藝人在最艱難的時候傳承了崑曲藝術的薪火,延續了崑曲的歷史。
第八集 崑曲歸來
新中國“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給了崑曲藝人們嶄新的藝術生命。1956年4月10日,浙江崑蘇劇團排演的新編崑曲《十五貫》正式在北京的廣和劇場上演。5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這篇社論的發表,正式宣告崑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56年是崑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各地的崑曲演出團體也紛紛成立。崑曲這支蘭花,在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悄然綻放。這些新建立的劇團,後來都為崑曲的延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驟雨幾乎將崑曲這支蘭花連根拔起,但它掙扎著、頑強地活了下來1982年,在蘇州舉行的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崑劇會演上,國家文化部提出了崑曲工作的八字方針: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國家、劇團和民間的曲社幾股力量共同推動著崑曲的復興。崑曲,這份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遺產,把過去和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國緊緊聯繫在一起。
2001年,當崑曲成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時候,很多人開始去關注和探究中國古老的崑曲藝術。那時的崑曲是寂寞和凋零的,和中國很多古老和傳統的藝術形式一樣,是遺忘在博物館的“活化石”。崑曲藝術在本世紀最初這五年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在當今日漸發達的經濟環境下呈現出頗讓人欣慰的景象,這和政府的文化機構和一些有識之士不遺餘力地大力搶救和保護有關。崑曲曾經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被全民集體性痴迷著,而現在,像崑曲這樣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藝術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認同。
為此我們對崑曲開始了數年的密切關注。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我們一直在思考用電視手法來全面而又細緻地表現中國的崑曲藝術,使中國文化中最精緻最高雅也最獨特的一部分傳諸廣遠。最終在2005年底紀錄片的製作被提上日程。
本片由江蘇省蘇州市政府投資,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與江蘇電視總台專題部聯合製作,製作周期歷時近兩年。本紀錄片為講述中國崑曲歷史與藝術成就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長度八集,片名為《崑曲六百年》,每集依照內容各有分集名稱。
每集內容實際長度為38分鐘。
本紀錄片表現中國崑曲600多年的時間跨度,內容涉及歷史和當代,因此在節目形式上力求豐富並有所突破,具體形態大致體現為動畫、訪談、空鏡、再現、紀實段落等五種。
1.采 訪
本紀錄片信息含量大,採訪人物近百人,包括崑曲業內專家、演員、風俗研究者、文化學者、
其他藝術領域代表人物、關注崑曲的國際人士等等。
2.動 畫
包括二維、三維動畫,主要集中在前6集。
3.空 鏡
指向性明確,信息量豐富,有些鏡頭強調象徵性,採用電影的表現手法。
4.再現方式
本紀錄片再現的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三種。
其一為劇情再現,在歷史場景中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其二為言論再現,以再現的方式引用歷史資料;
其三為劇目再現,某些崑曲劇目在特定的燈光和場景下進行表演,達到強化和主觀的作用;僅限特定劇目。
5.紀實段落
表現崑曲的進行時態。根據目前發生的事件以及抓拍到的情節。
畫面標準:一律採用國際標準16:9
作 曲:馬洪波
蔣文博 (策劃 監製 總製片人)
男,1968年生人
1991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 獲法學學士學位;
曾在西藏電視台工作,1994年調入江蘇電視台;
1997年起負責江蘇電視台多項欄目,任製片人、總製片人;
2004年起擔任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電視專題部主任;
2004年大型人物紀錄片《梅蘭芳》總導演;
2005年人物紀錄片《徐光啟》總導演;
周兵 (電視藝術總監 製片人)
男,1968年生人
1991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電視編導專業,現就讀於南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中國電視學會紀錄片研究會副秘書長。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1997任《周恩來》編導;1999年7月,任《記憶》總編導;2000年9月,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2003年9月,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
2004年大型人物紀錄片《梅蘭芳》總導演。
2005年大型紀錄片《故宮》總編導。
陳麗 (總編導)
女,1970年生人
1994年——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半邊天》欄目做專題一百有餘,其間的兩部人物短片《作家池莉》、《全職太太》獲得中國新聞獎一、二等獎。2001年到《東方時空》,主要作品《革命的理想——楊漢秀》、東方時空九周年《風兒吹過山崗》、《灞河大橋》、《三峽考古》、《三峽,文明之岸》。
2004年江蘇電視台十集紀錄片《梅蘭芳》主創編導,該片榮獲2005年中國十佳紀錄片。2006年第二十三屆中國金鷹獎優秀長篇紀錄片獎。
2005年《故宮》導演,該片榮獲2005年四川電視節金熊貓人文紀錄片大獎。
戴波(總撰稿)
男,1976年生人
江蘇電視台電視專題部編導。
萬娟 (執行總編導 第一集編導)
女,1977年生人
江蘇電視台電視專題部編導。
2003年起參與江蘇電視台多項重大題材的專題片製作,並在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等多項國家級評比中獲獎。其中代表作品《村支書李元龍》、《呼吸大陸》等片獲全國農業電影電視神農獎銀獎、江蘇新聞獎、江蘇電視文藝獎一等獎、金鳳凰特別獎等。
2004年、2005年兩屆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十佳編導。
高巍 (第二集編導)
男,29歲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本科,江蘇電視台電視專題部編導。
2004年作為助理編導參與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的創作;
2005年作為執行製片人、編導創作紀錄片《徐光啟》,該片獲第22屆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長篇電視紀錄片二等獎;2005-2006年度江蘇電視文藝獎電視紀錄片二等獎。
朱蘭亭 (第三集編導)
男,1971年生人
原在蘭州電視台廣電中心工作。2001年為CCTV-6電影頻道攝製電視電影《花季有風》,之後一直留京工作至今。
期間主要作品有:
2001年CCTV-6 電影頻道電視電影《花季有風》;
2002年CCTV-12西部頻道西部宣傳周形象片;
2004年末開始為陽光文化工作,完成“一生要去的66個地方”系列之《耶路撒冷篇》;
為中國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製作“影像影響未來”主題形象片;
為神農架保護區製作“靚麗神農架”形象宣傳片。
楊笑梅 (第四集編導)
女,1981年生人
做事賣力的金牛座,需要強烈歸屬感的A型血。
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東方時空·東方之子》欄目組工作了三年,現就職於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
2007年紀錄片《頤和園》撰稿、編導。
劉華 (第五集編導 動畫導演)
男,1971年生人
生在海邊,從小多幻想,有一種理智的衝動;大學學藝術設計,與電視無緣卻幹了電視,后在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班補學電視,卻又與藝術無緣;總想成為搞電視的藝術青年,未果,至今還在苦苦探尋。得過幾個各式各類諸如電視或設計類的小獎,不足掛齒,曾經參與大型電視直播《敦煌再發現》任攝像、編導;大型紀錄片《故宮》任動畫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圖像日誌》任編導;十二集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任特效導演;四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國記憶》任策劃;總希望每天都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樣藝術電視就會從我的手指縫中流出……
陳怡 (第六集編導)
女,1981年生人
2004年7月至05年初在北京電視台《京城健身潮》欄目中任主持人及編導,期間獨立主持並製作了幾十期健身專題節目,參與拍攝製作;
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故宮》節目組中任助理編導;
2005年任《共和國圖像日誌》編導;
王偉達 (第七集編導)
男,1974年生人
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編導;
2004年十集紀錄片《梅蘭芳》編導,該片榮獲2005年中國十佳紀錄片。2006年第二十三屆中國金鷹獎優秀長篇紀錄片獎;
2005年紀錄片《徐光啟》編導;
2007年紀錄片《頤和園》編導。
張越佳 (第八集編導)
男,1978年生人
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
2003年5月到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任編導至今;
2004年紀錄片《梅蘭芳》編導,該片榮獲2005年中國十佳紀錄片。2006年第二十三屆中國金鷹獎優秀長篇紀錄片獎;
2005年紀錄片《故宮》編導;
2007年在紀錄片《頤和園》劇組擔任編導;
期間參與中央電視台各類特別節目的製作工作比如2006年廣電總局特別節目《激情奉獻》短片編導;中央電視台春節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總編導;2004年大型直播《敦煌再發現》短片導演等。
金明哲 (再現導演)
男,1972年生人,朝鮮族
1998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工作,先後參與製作大型人物傳記片《百年記憶》中的《梅蘭芳》,《晏陽初》,《魯迅》,《鄭正秋》等。2002年獨立製作東方時空特別節目《革命的理想--方誌敏》。
後來在《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做編導,先後完成了60個東方之子的節目,其中若干節目獲得新聞評論部金獎,銀獎若干,連續兩個季度獲得最佳編導獎。
2004年製作人物傳記片《梅蘭芳》的第一集和第八集,該片榮獲2005年中國十佳紀錄片。2006年第二十三屆中國金鷹獎優秀長篇紀錄片獎。
2005年製作記錄片《故宮》也獲得國內白玉蘭,金熊貓獎。
2005年製作了四集人物傳記片《徐光啟》。
為中國 移動公益廣告《徐本禹》導演。
為2005年度大型評選晚會《感動中國》片頭導演。
王富俊 (總攝影)
男,1973年生人
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任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電視專題部首席攝影。
曾在紀錄片《梅蘭芳》、《村支書李元龍》、《張雲泉》等片中任攝影,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級大獎。2005年大型人物紀錄片《徐光啟》主攝影。
崑曲歸來·大美至美
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
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他們對自己民族的“雅樂”都極端引以為傲。我們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是崑曲。
紀錄片《崑曲六百年》的音樂由馬洪波創作,共六個篇章:主題、敘事、夢幻、水鄉、輝煌、孤獨。整個配樂吸收了崑曲曲牌的音樂元素,結合現代電子樂與傳統民樂,創造出或婉轉,或哀傷,或古樸,或悠遠的意境。
01. 主題
02. 敘事-1
03. 敘事-2
04. 敘事-3
05. 夢幻-1
06. 夢幻-2
07. 夢幻-3
08. 水鄉-1
09. 水鄉-2
10. 輝煌-1
11. 輝煌-2
12. 孤獨-1
13. 孤獨-2
14. 孤獨-3
播出日期 | 播出頻道 | 時間段 | 播出地區 | |
---|---|---|---|---|
2007年5月1日-8日 |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 14:10-14:50 | 中國大陸 | |
2007年9月19日-26日 |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 21:25-22:00 | 中國大陸 |
時間 | 頒獎方 | 頒獎名稱 | 獲獎者 | 獲獎/提名 | |
---|---|---|---|---|---|
2008年 | 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 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 江蘇廣播電視總台等 | 獲獎 | |
2010年 | 第21屆“星光獎” | 電視文藝專題片大獎 | 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等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