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登輝的結果 展開

李登輝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

李登輝(1872-1947),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老校長(1913年~1936年),字騰飛,福建同安人,出生於荷屬爪哇島(今印尼),印尼第七代華裔,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

他為復旦大學所培養的學生多學有所成,其中擔任大學校長的至少有二十六人,這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極為罕見,他被世人譽為“人倫師表”,為維持和發展復旦大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物生平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
1883年,赴新加坡讀書,1891年,赴美入威斯雷陽大學,旋轉入耶魯大學,1899年,得文學士學位。其後李先生回南洋任教,於1905年返國來上海,他加入基督教青年會,並且積極籌組“寰球中國學生會”,當了會長超過10年。1906年,他出任復旦公學的教務長,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1908年,他去北京應考,中選為舉人。1912年,因復旦公學的吳淞校址毀於戰火,遂遷入上海徐家匯的李公祠。次年,校董事會成立,董事孫中山先生等推選李先生為校長。1917年,復旦正式改組為大學,設文、理、商三科。但當時復旦開辦未久,基礎未奠,尤缺基金,又因李鴻章後裔屢興詞訟。想把復旦逐出李公祠,為此李先生在是年冬以復旦大學校長的身份赴南洋各地向華僑募捐。時南洋僑胞景慕李先生盛名,群遣子弟入學,因而李先生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資,次年回國后,就開始在江灣購地,以期另闢校址。到1920年,購得土地七十餘畝,次年開工建築,到1922年建成教室、辦公室和宿舍各一幢,於是復旦大學正式遷往江灣(今校址),徐家匯原校址改為中學部。抗日戰爭爆發后,復旦大學西遷重慶北碚黃桷樹,部分師生因困於環境不能成行,李先生就在公共租界內開設復旦大學補習部,堅持教學。1947年11月19日,李先生因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主持復旦

當復旦大學校長23年(1913年—1936年)
李登輝初到上海時,還不會講普通話(華語)。他34歲才結婚(1906年),妻子海倫·湯佩琳是一個牧師的女兒,比他小15歲。湯佩琳不但是他的中文老師,她也通過長期的教育和熏陶,讓丈夫對中國的人情世故和風俗習慣,有更深的了解。他們夫妻很恩愛,李喪妻后沒有再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多位學校董事亡命海外,由於經濟來源斷絕,復旦陷入存亡關頭。李登輝轉到《共和西報》擔任主筆,兼任中國公學教授;後來又出任中華書局的英文主任。1913年,復旦公學改為私立復旦大學時,他負責到南洋各地募捐辦校基金,前後半年。
後來,他當上復旦大學校長,長達23年,相信這是個世上少有的紀錄。前前後後加起來,連同在復旦公學和實驗中學在內,他總共在復旦校園內服務了約40年。
李登輝任復旦校長的初期,董事會的主席是唐紹儀(廣東省香山縣人)。唐紹儀曾任袁世凱時代中國的第一任總理,他也是本地橡膠業巨子李光前的親家 ——他的一個女兒嫁給本地李氏基金會主席李成義(李光前的大兒子)。另一個女兒嫁了中國的外交大官顧維鈞(Wellington Koo),顧夫人早逝(1918年),他續弦娶了印尼糖王黃仲涵的女兒黃蕙蘭。李成義的元配也在近30年前過世,現在的夫人是來自印尼棉蘭的張治華(父親張國富)。當地《聯合早報》前年曾經報道:成義先生的兒女元士和漢士等人為了紀念他們的母親,於前年合捐了100萬元給本地南洋女中
復旦大學老校門
復旦大學老校門
李登輝與人言及復旦前途,每每提到牛津、劍橋、耶魯哈佛,他的目光緊緊盯住這些歐美名校,要與它們並駕齊驅。他借鑒人家的辦學方式,但絕不會全部照搬。例如,耶魯是一所極具宗教色彩的學校,李本人亦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可是他絕不要求學生信教入會。
他恪守馬相伯“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的辦學信條,創導“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辦學理念,所以被邀請來校為學生開講座的,有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
如保皇派的康有為,遜清王爺項俊卿,國民黨的朱執信、廖仲愷、何香凝于右任、胡漢民、戴季陶、陳立夫陳布雷陶希聖,共產黨的陳獨秀、李大釗、陳望道、邵力子、惲代英、蕭楚女,托派的葉青、李建芳、鄧學稼,國家主義派曾琦左舜生、李璜,“玄學鬼”張君勱社會黨黨魁江亢虎,以及著名教育家黃炎培馬君武蔣夢麟陶行知陳鶴琴,經濟學家馬寅初、國學大師柳翼謀、唯識論學者熊十力、鄉村教育派晏陽初,著名作家魯迅、郭沫若胡適茅盾葉聖陶丁玲等。
“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是李登輝智育思想的反映。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智力,不是要求學生將書本中所記載的、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一一記牢,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具有獨創的見解:“思想自由”是學術獨立的前提,“學術獨立”是探求科學真理的保證,學術不應受功利的驅使和權力的羈絆,要營造一種鼓勵獨立思索和笛探究的氛圍,使之有利於對真知和真理的追求,有利於科學文化的繁榮和創新。

招收女生

任職期間復旦開始招收女生
李登輝在領導復旦時,印尼糖王黃奕住(Oei It Tjoe,1868-1945)在1921年捐了一萬元給復旦蓋一棟樓。這座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如今還在,也就是今天復旦大學校史館的所在地。我在去年10月前往參觀,資料豐富。
黃奕住是本地華僑銀行上世紀二十年代最早的發起人和大股東之一。在上海,他在著名報人史量才的鼓勵下,開辦了中南銀行(China & South Seas Bank)。黃財力雄厚,在廈門鼓浪嶼的豪華別墅,昔日風華依然在,目前在大裝修,是外來遊客的參觀景點之一。最近我剛去了,導遊說:蔣介石和鄧小平都在這別墅住過。
《復旦百年志》也紀錄了在1919年8月20日,為在江灣購地建築新校園,復旦總共籌得32萬元。其中南洋的華僑和上海的商人總共捐出總數的三分之二。
復旦大學是在1927年突破舊傳統,開始招收女生。1928年,印尼的另一個商人陳性初捐了白銀二萬兩,興建復旦的女生宿舍,但是,它後來在戰爭中被日本人轟炸而全部毀掉。

憂國憂民

憂國憂民的海外華裔知識分子
百年復旦
百年復旦
復旦大學和南洋華僑的關係非常密切。1929年,到南京出席孫中山奉安大典的 南洋華僑領袖都應邀到復旦大學參觀。此外,復旦的足球和排球隊都曾經到新加坡和菲律賓進行友誼賽,或為大學籌款。
李登輝於上世紀初在檳城已經認識了林文慶醫生。1905年再度訪問檳城時,又結交了伍連德醫生、辜立亭醫生(跟出生馬來西亞吉打州的國學大師辜鴻銘有親戚關係)等人。這些優秀的海外華裔知識分子的共同點是:憂國憂民。古語所謂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軍閥割據,內戰爆發,日本入侵等等因素,幾次都使到復旦幾乎完蛋,國民黨政府甚至一度想封閉它。但是,在李登輝的領導下,復旦屹立不倒;戰時復旦曾遷到陪都重慶去,但李登輝卻堅守在上海分校。
英華書院前校長Mr. Earnest Lau的分析,李登輝在新加坡的三年中學教育,學習英文、科學和數學,加上聖經課,對他的一生起了很大的影響,使他最終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畢生堅信:“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慷慨,絕對博愛”。
1905年,34歲的李登輝在上海青年會演講時,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外國人辦得好的事,我們中國人也可以辦,不一定要外國人來辦。但我們要吸收外國人的長處,發揮中國人的智慧。”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很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
跟隨李登輝一生的季英伯就是受到他這篇演說的影響,從20歲起就開始擔任李登輝的中文秘書,直到1947年李先生過世為止。

愛國行為

64歲抗日在復旦被警察毆打
李登輝前前後後在復旦公學和大學服務了40年,始終不願離開復旦。二戰結束后,許多學生和他在上海的和平飯店聚餐敘舊,請他談生平所得。但他只講了一句話:“我歸國后,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此外,他什麼都不講。有人想為他立傳,但都被他拒絕。
我所看到的文字資料,可以看出這位李登輝是反抗日本侵略和熱愛中國的。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身為校長的他積極動員復旦學生參加這項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召集全校師生開會抗日。1936年,李登輝已經64歲時,竟然在自己的校園內被警察毆打。事緣有一晚,南京政府三更半夜出動600名警探和特務到校園內圍捕學生,他聽到一片混亂聲,便起身出來營救學生而被毆打。
由於他非常愛護學生,支援他們的愛國運動,以至1936年被國民黨政府威逼辭去校長之職。在日本佔領時期,他堅持“三不”:不與敵偽來往,不接受敵偽津貼,不得已時寧可停辦。維護了復旦的聲譽。

高風亮節

高風亮節 埋名多年
復旦校訓
復旦校訓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復旦的學生有意為李校長立傳,在他面前提出此想法后,李登輝一口否決,正色答曰:“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強得多的人都沒有留下記載,我為什麼要留下任何記載呢?)”
不知是否一語成讖,曾經為復旦這所著名學府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李登輝校長,果然沒有留下太多痕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記載只有7個字,“資產階級教育家”。無怪乎後人替他鳴冤:歷史沒有給他留下空間,也不可能有公正的史傳問世,於是,在20世紀前半葉的大學教育家群體中,他被淡忘了。在絕大部分復旦師生眼中,李登輝的形象也模糊不清。
復旦學者錢益民教授說,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趁著復旦百年華誕,才讓李登輝姍姍來遲。作為剛出版的《李登輝傳》的作者,錢益民不無遺憾,因為傳記的執筆者已不可能是李登輝親手培養的弟子門生,那些曾得到他教誨和恩澤的人們,早已全部作古,傳記本該在他們手中完成的。
不過,雖未有皇皇大傳,但李登輝的同代人對他從未吝惜過最高的讚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樹立思想自由的學風,而在南方,則復旦大學一直保持思想自由傳統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勞。”
李登輝對大學風氣的信條是“大學之教,百家淵藪”。他的學生回憶,李老校長對於學術思想,完全是美國最先進大學的作風,是極其自由的,甚至,“康南海(康有為)先生明明是復辟派的重要人物,為了他的經學文學,有一次我們一輩學生卻得了李老校長的許可,親自到辛家花園敦請康先生來複旦講學”。
1917年,在校長李登輝主持下,復旦公學改為復旦大學,原有文理兩科,新增商科(即商學院)。後人注意到,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商學院設於1908年,復旦設立商學院,僅晚哈佛9年。1920 年,美國哈佛、耶魯兩校開辦教育系,李登輝同時在復旦試設教育科,可謂絲毫不落後於世界最先進的教育潮流。
思想上先進,但他在情感上卻是極戀舊的人。妻子早逝,他終生未再娶,妻子生前遺物,一衣一巾,莫不保存得好好的,如她仍在人世。每年夏天太陽好時,他一定把妻子的皮衣一件件取出來曬,睹物思人,必會又傷心一場。
從復旦走出來的這些畢業生們,秉承李登輝的辦學精神,為中國高等教育建設披肝瀝膽,百折不撓,勇攀高峰。有人說,復旦是大學校長的搖籃,李登輝是復旦的保姆,此話確有道理。

二十六位弟子


李登輝平生最得意之快事,就是有眾多學生循著他的足跡,孜孜於中國高等教育的建功立業,其中有二十六位弟子先後出任大學校長,他們是:
大同大學校長鬍敦復、
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
安徽大學及浙江大學及四川大學校長程天放
持志大學校長何世楨、
清華大學及復旦大學及英士大學校長吳南軒、
四川大學校長黃季陸、
國立南寧師範學院院長黃華表、
大同大學校長曹惠群、
國立勞動大學及江南大學校長章淵若、
復旦大學校長章益、
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
國立上海商學院院長裴復恆、
安徽大學及台灣東吳大學校長端木愷、
北洋大學青島工學院及武漢測繪學院院長金通尹、
燕京大學副校長郭雲觀(正校長由美國人擔任)、
西北農學院院長周伯敏、
河南大學校長許心武、
廣西大學校長陳劍翛、
英士大學校長許紹棣
復旦大學校長張志讓、
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俞大紱、
陝西師範大學校長陳立人、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院長巢慶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