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龜茲的結果 展開

龜茲

中國古代西域大國

龜茲國(拼音qiū‘cí,梵語Kucina)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

龜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

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於匈奴。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龜茲服從於漢。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於匈奴。

5世紀前期,龜茲一度被柔然控制。448年,北魏攻佔龜茲。5世紀末,曾隸屬於西方強國嚈噠。此後,龜茲曾先後遣使於西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於北方西突厥汗國。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曾遣使入朝。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滅高昌,設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並設安西都護府,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攻滅龜茲,將龜茲納入統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龜茲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龜茲人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於此。此外尚有冶鐵業,名聞遐邇,西域許多國家的鐵器多仰給於龜茲。

歷史


漢朝時期

• 最初記載
龜茲最早是出現在班固的《漢書》中:龜茲,國都延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國東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烏孫。有人口8萬餘,傭兵2萬餘。在西域城郭諸國中最為強大。至少在漢朝的時候,中國已經有很詳細的文字記載著這個古國的情況了。
• 西漢時期
公元前65年(西漢元康元年)龜茲王及夫人來朝,王及夫人皆賜印綬。夫人號稱公主,賜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綉雜繒琦珍凡數千萬。后數來朝賀,學習漢朝衣服制度,歸國后,按漢朝制度治理宮室。漢成帝、漢哀帝龜茲和漢朝關係親密。
漢武帝通西域后,龜茲夾在西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多次反覆,襲殺漢使。公元前78年左右(漢昭帝元鳳中),漢使傅介子出使大宛,途經龜茲,責問其王。龜茲王向傅介子謝罪。待傅介子從大宛返回,龜茲王告訴他,匈奴使烏孫的使者返回也住在龜茲。傅介子率隨從吏卒,襲殺匈奴使者。後漢昭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任命入漢為質的扞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屯田輪台。
當初,李廣利破大宛回軍途經扞彌,恰逢賴丹要去龜茲為質。李廣利派人責問龜茲王,不許他入質別國王子,並將賴丹帶回長安。這次漢使賴丹率軍屯田輪台,龜茲貴人姑翼向其王進言:賴丹受漢官,逼近龜茲屯田,一定會對龜茲造成威脅。龜茲王聽從姑翼之議,派兵攻殺賴丹,后又害怕,遂上書謝罪,西漢沒有立即出兵。
公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三年),長羅侯常惠,監護烏孫發兵5萬大破匈奴后,回朝途中,上書請擊龜茲,以償殺賴丹之罪。大將軍霍光令其見機行事。於是,常惠調集龜茲以西諸兵2萬人,又遣副使調集龜茲東面諸國兵2萬人,令烏孫發兵7千,從三面進擊龜茲。龜茲王極為驚恐,急忙相告,殺賴丹是前王聽信貴人姑翼所干,於己無關,並執姑翼來見常惠。常惠斬姑翼,罷兵。
其後龜茲王絳賓娶烏孫漢解憂公主之女為夫人。絳賓及其後多次入漢朝,與漢親,誠心臣服於西漢。
• 東漢時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
龜茲古國在東漢以後就已經成為西域的泱泱大國,龜茲國以庫車為中心,東起輪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新疆的庫車、拜城、新和、沙雅、輪台縣一帶,都曾是古代西域龜茲國的領地,其勢力範圍可見一斑。
46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莎車王賢殺龜茲王,將龜茲分為龜茲、烏疊國(Bougour),封則羅為龜茲王,封駟鞬為烏壘王。幾年後,龜茲國人起義殺則羅、駟鞬,遣使匈奴,請立新王。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龜茲王,於是龜茲屬匈奴。
73年(東漢漢明帝永平十六年),漢使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與漢通。公元91年(漢和帝永元三年),龜茲降漢。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漢之世,龜茲叛服不常。魏晉時,龜茲遣使入貢。其後,先後順屬前涼、前秦、北涼。又向北魏遣使朝獻。
74年(東漢永平十七年),班超從間道到疏勒,去兜題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慮先往說降。兜題見田慮輕弱,無降意。田慮乘兜題無備,劫縛兜題,兜題左右驚懼奔走。田慮馳報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疏勒王,疏勒國人大悅。疏勒王忠及官屬皆請殺兜題,超不聽,欲示以威信,釋而遣之。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漢明帝駕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度發兵攻疏勒。班超守盤橐城,與疏勒王忠為首尾,士吏單少,拒守歲余。
76年(東漢建初元年)漢章帝初即位,恐班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詔征超。疏勒兩城自超去后,復降龜茲。
78年(東漢建初三年),班超率疏勒、康居、於窴、居彌兵一萬人攻破姑墨石城,斬首七百級。班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上疏請兵:“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於窴即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願歸附,欲共并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惟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自孤守疏勒,於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蔥嶺可通,蔥嶺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願下臣章,參考行事。”書奏,帝知其功可成,80年(建初五年),發兵千人就班超。
82年(東漢建初七年),疏勒王忠與龜茲密謀,遣使詐降班超。班超知其內奸而外偽許之。忠大喜,即從輕猗詣超。超密勒兵待之,為供張設樂,酒行,乃叱吏縛忠斬之,擊破其眾,殺七百餘人,南道於是遂通。
84年(東漢建初九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班超廢龜茲王尤利多,立白霸為龜茲王。

魏晉南北朝

東晉的龜茲
東晉的龜茲
222年(魏文帝黃初三年)鄯善、龜茲、於闐王各遣使 奉獻。
《晉書·西戎》“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人以田種畜牧為業,男女皆翦發垂項。王宮壯麗,煥若神居”。
285年(晉武帝太康中),龜茲王遣子入侍。
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苻堅之大將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龜茲王白純不降,呂光進軍討平龜茲。
475年(北魏高祖孝文帝延興五年)龜茲等國遣使朝貢。公元478年(太和二年)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公元479年(太和三年)吐谷渾、龜茲、粟特等國遣使朝貢。
5世紀后,龜茲先後淪於嚈噠、吐蕃回鶻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殘。

隋唐時期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於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彩帶,垂之於後,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鐵、鉛、麖皮、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隋大業中(615年),龜茲國王遣使貢方物。”
唐初,龜茲與唐有交往,但仍附屬於突厥。634年(貞觀八年),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朝阿史那社爾攻破處月、處密,率兵從焉耆之西進軍龜茲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逃到龜茲,防禦東境,唐軍擒獲焉耆王薛婆阿那支並斬殺了他。韓威、曹繼叔率唐軍先鋒到達多褐城,龜茲王訶利布失畢、宰相那利、羯獵顛率領5萬軍隊來交戰。韓威、曹繼叔率唐軍打的龜茲軍大敗,追殺敗兵80里。郭孝恪、阿史那社爾率唐軍攻破龜茲都城,又攻破撥換城,擒獲龜茲王布失畢及羯獵顛。那利暗中率一萬軍隊襲擊郭孝恪。郭孝恪不以為意,那利之眾在郭孝恪入城時攻擊郭孝恪,矢刃如雨,郭孝恪中箭而死,崔義超召募得二百人,與龜茲在城中交戰,曹繼叔、韓威率軍從城西北攻打。擊退那利,斬首三千級,平定龜茲都城。十多天後,那利再次率領山北龜茲一萬多人到都城,曹繼叔大破之,斬首八千級,那利逃跑,被龜茲人擒獲,交給唐軍。唐朝阿史那社爾攻破龜茲大城五座,派人到其他各城招降,七百多座城投降於唐軍。西域各族震驚害怕,西突厥、於闐、安國爭先恐後的送來駝馬軍糧。 658年(顯慶三年),唐朝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下設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
吐蕃3次極短暫進入安西四鎮,但每次都很快被逐出,唐朝很快恢復了對安西四鎮的控制: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唐朝罷四鎮。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鎮復歸於唐朝;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儀鳳四年(679年),崔知辯擊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鎮;同年改元調露元年,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在平定內部徐敬業之亂(684年)以後有意籠絡人心,顯示其“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棄安西四鎮,687年-689年,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武后長壽元年(692),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鎮。
在790年(德宗貞元六年)以後,吐蕃佔據龜茲。840年,龜茲進入西州回鶻勢力範圍,人種也逐漸回鶻化。隨著黑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大概在11世紀末,龜茲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歸入清版圖,定名庫車。龜茲地區氣候溫熱,盛產麻、麥、葡萄、梨、桃等;出良馬、封牛;山中有礦,故黃金、銅、鐵等冶鑄業聞名西域;又因處在絲綢之路幹線上,中轉貿易發達,龜茲錦尤負盛名。在伊斯蘭化以前,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龜茲樂從前秦呂光西征時傳入河西,再入中原。隋樂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上龜茲三部。入唐后,龜茲樂又編為十部樂之一。

宋元時期

1001年(宋朝咸平四年)、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1017年(天禧元年)、1021年(天禧四年)、1024年(天聖二年)、1029年(天聖七年)、1031年(天聖九年)、1037年(景祐四年)、1071(寧熙四年)、1072年(寧熙五年)、1096年(紹聖三年),龜茲前後遣使朝貢十二次。
11世紀末,回鶻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對西域諸佛國發起了曠日持久的“聖戰”。14世紀,改宗伊斯蘭的察合台汗禿黑魯帖木兒對龜茲的佛教教徒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對佛教文化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佛教寺院廟宇被拆毀,佛像被搗毀,佛教經典文獻被焚燒,佛教教徒被屠殺,具有千餘年歷史的龜茲佛教文化被破壞殆盡。當地佛教僧侶或被迫接受伊斯蘭教,或逃往異國他鄉,或抗拒被殺。

疆域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與疏勒接,東與焉耆為鄰,相當於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

外交


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匯之處。同時還是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衝。
龜茲古國它扼守絲綢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連接東西方之貿易,傳載東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經濟、文化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現今這裡保存著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羅、龜茲、吐番、中原漢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遺存,研究、發掘龜茲石窟的文化藝術內涵,將對中亞、西亞、及至東亞古代文化淵源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文化


語言

龜茲語屬於印歐語系中Centum語組的吐火羅語方言B,用印度的婆羅米文字(Brahmi)書寫。由於在語言學分類學上吐火羅語與其近鄰—印歐語的主要東方分支Satem語組的印度-伊朗語(Indo一Iranian)的距離較遠,反而與分佈於歐洲的Centum語組的拉丁一凱爾特語與日爾曼語有較近的關係,故它在印歐語分類學的研究中佔有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這使得龜茲成為古印歐語在東方分佈最遠點的標誌地名之一。也是基於這一點,因而它往往更能吸引歐洲考古家的眼球。

文學

• 《彌勒劇本》
• 《摩尼教讚美詩》
• 《一百五十讚歌》

佛教

龜茲建築
龜茲建築
佛教產生於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絲路北道重鎮龜茲。早在公元三世紀時,佛教在龜茲地區已廣為傳布,僧俗造寺、開窟、塑像、繪畫、供佛等活動已很頻繁。
公元初年前後,印度佛教經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原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東部疆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並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傳入龜茲。龜茲佛教以小乘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紀中葉,龜茲佛教進入全盛時期,《晉書·四夷傳》載:“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西晉以後,龜茲的佛教已經相當普及。唐貞觀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在《大唐西域記》紀述屈支國(即龜茲)的佛教:“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
龜茲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包括6個主要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瑪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有編號的洞窟達 236個。龜茲石窟在伊斯蘭教征服西域后被埋沒於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後人所發現。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龜茲傳入中國的。法國漢學家列維在《所謂吐火羅語B即龜茲語考》一文中指出據中國最早的2世紀佛經譯本中的佛教用語如“沙門”,“沙彌”不能對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與龜茲語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斷定中國2世紀佛經必定是從原始的龜茲語翻譯而來,龜茲語作為佛經傳入中國的謀介,大約在公元一世紀。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如龜茲國師鳩摩羅什於401年到長安,組織譯場翻譯佛經。來自龜茲的高僧還有龜茲王世子帛延,帛屍梨蜜、帛法炬、佛圖澄、蓮華精進等。

藝術


新疆龜茲為西域古國之一,張騫出使西域后,始為內地所知,其實當時早已立國多年。龜茲的人種為白色的雅利安類型,其形象可以惟妙惟肖地從一個南北朝時期木質舍利盒上所繪的《作樂圖》上看到。因為王族姓“白”,有時又譯為“帛”,龜茲人內遷后也都跟從王姓,姓“白”或“帛”。
龜茲人的內遷始於西漢,晚至唐朝中期,規模時大時小,人數或多或少。他們遷入內地,始則聚居於一兩個地方,后因各種原因,逐漸擴散至大河南北。內遷的龜茲人先後湧現了許多風流人物,為開發我國北方地區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阿克蘇區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音樂

參見:龜茲樂、龜茲樂器、龜茲樂舞
龜茲樂舞
龜茲樂舞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滅龜茲,將龜茲樂帶到涼州。呂光亡后,龜茲樂分散。後魏平定中原,重新獲得龜茲樂。到了隋代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三部。
隋文帝開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樂》:《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開皇中(590年),龜茲樂器大盛於朝野。當時著名樂師有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人,精通龜茲弦樂、管樂,新聲奇變,公王之間,爭相慕尚。
隋大業中(611年)隋煬帝定《九部樂》:《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
《隋書·音樂志》記載龜茲樂有七聲:宮聲、南呂聲、角聲、變徵聲、征聲、羽聲、變宮聲。
龜茲音樂舞蹈對唐代也有重要影響。唐朝設樂工196人,《新唐書》記載“分四部:一、龜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龜茲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雞婁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長短簫、橫笛、方響、大銅鈸、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屬舞筵四隅,以合節鼓。大鼓部,以四為列,凡二十四,居龜茲部前”。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管弦伎樂特善諸國”。
龜茲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篦篥、毛員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種。
根據歷史學家向達考證,龜茲琵琶七調起源於印度北宗音樂。龜茲樂娑陀力(宮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Shadja,般贍調(羽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Panchama調。龜茲音樂傳入中國,在唐代演變成為唐代佛曲。

舞蹈

隋書》:舞曲《小天》、《疏勒鹽》 《舊唐書》:舞者四人,紅摸額,緋祅,白布褲,帑烏皮鞋。

石窟

龜茲石窟是世界佛教藝苑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保存著古代佛教藝術在我國形成、發展和流傳演變的清晰脈絡,而且對於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美學理論和古龜茲的社會、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價值。
克孜爾石窟龜茲壁畫
克孜爾石窟龜茲壁畫
龜茲石窟融合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中原文化為一體,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龜茲石窟群比較集中,洞窟形制類型完備,壁畫題材內容豐富。隨著佛教東漸而出現的東西文化交融現象也有脈絡可尋。龜茲石窟影響著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此,龜茲石窟不僅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在中亞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聯繫中亞和東方佛教文化藝術的橋樑和紐帶。
克孜爾石窟在20世紀初遭到德國日本等國探險隊的嚴重破壞,不完全估計僅德國人就挖走壁畫約500多平方米,在切割運輸的過程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受損毀。霍旭初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盜劫問題》中稱:“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館長到克孜爾石窟來參觀。一進石窟,看到壁畫被挖的慘狀,她用英語說了一句“可恥”。就是在當時,哥倫·威德爾也是堅決反對挖壁畫的。洛普克(Albert von Le Coq)堅持要挖。為這一問題,兩個人差一點斷絕了友誼。哥倫·威德爾認為,文物是堅決不能離開母體的。”
龜茲石窟是指古代龜茲國境內所遺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兒、溫巴什、瑪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總計達600餘個,壁畫近10,000m2。截止2006年6月,上述九處石窟全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1961年就已列為國家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龜茲石窟處在蔥嶺以西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和新疆以東諸石窟群之間,其中以克孜爾石窟作為龜茲石窟典型代表,它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巴米羊,克孜爾石窟始鑿於公元3世紀末至公元四世紀初葉。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克孜爾石窟是中國地理位置最西、開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爾千佛洞167號石窟的窟頂共有七層,被學術界稱為七層復斗頂,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洞窟。克孜爾石窟壁畫大致分為佛教故事畫,佛經敘事畫,佛教人物畫,以及龜茲西域的山水、飛天像等。克孜爾石窟類型可分為支提窟、講經窟、毗訶羅窟、倉庫窟等六種類型,還有149個未定型窟。龜茲石窟在本地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外來因素,逐漸發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龜茲石窟藝術模式。在傳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時,根據本地岩石酥鬆易於坍塌的特性,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龜茲式”中心柱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條件巧妙結合的產物,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一大貢獻。
雕塑在龜茲石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在千年歷史滄桑、宗教易宗過程中遭到嚴重毀壞。從殘存部分的塑像中,不僅可以看到早期受印度犍陀羅和秣兔羅雕塑藝術的影響,而且從中也可見其雕塑藝術的自身發展進程,逐步揉合本地區、本民族的審美意識,體現出濃郁的龜茲風格。克孜爾新1窟內殘存的泥塑彩繪涅槃佛像是新疆境內現存唯一的涅槃像:庫木吐喇新1窟內的泥塑彩繪坐佛像是新疆境內現存唯一完整的坐佛像。龜茲石窟中大量的壁畫題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緣、本行、譬喻和供養故事等。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具有鮮明的龜茲地方特色。主要反映說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思想。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許多故事題材在數量上居國內石窟之冠,有些題材不見於國內外其它石窟,龜茲石窟壁畫的主要構圖形式是將一個個佛經故事繪在以山巒圍成的菱形格內,一個故事多以一個或兩個典型畫面來表現。以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石窟壁畫為例,尤以券頂菱格式經畫為典型,壁畫的內容以表現小乘教派深山苦修的教義為宗旨。這種菱格式構圖既有佛教教義的象徵性,又有畫面布局的合理性。菱格畫的獨創性、多樣性及其構圖布局的繁密和一體性,成為佛教藝術的突出成就之一。鐵線描和凹凸暈染等技法的運用也是龜茲石窟藝術模式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龜茲石窟保存有婆羅謎文、漢文、回鶻文、突厥文和察合台文等文字。其中婆羅謎文字題記保存著大量的古代歷史信息,對其解讀將為龜茲石窟的研究揭開新的一頁。大量的漢文題記以及出土的漢錢、唐幣等文物是研究中原與龜茲關係的重要資料,從中可看出新疆各族人民很早以來就與內地人民有密切交往,共同創造了中國燦爛的文化。

遺址


龜茲故城位於新疆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故城周長近8000米,北牆2000米、南牆1806米、東牆1646米、西牆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牆尚可辨認外,西牆已蕩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牆高約2~7米,為夯土築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1985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曾在龜茲故城進行過發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銅件、漢五銖錢、龜茲小錢、開元通寶等。

君王世系


君主在位時間農曆即位時間
絳賓(36)己酉前72
丞德(52)乙酉前36
(30)丙子16
則羅(4)甲午46
身毒(23)庚戌50
(3)癸酉73
尤利多(16)丙子76
白霸(19)辛卯91
白英(17)庚戌110-127
白?(58)壬寅222
白山(46)庚子280
龍會(23)丙戌326
白純(33)己酉349
白震(55)壬午382
白?(38)丁丑437
白?(28)乙卯475
尼瑞摩珠那勝(40)辛丑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