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寺在京城南門之東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是由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韓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體長詩,凡二十韻,四十句。公元八百零三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韓愈因事被貶為陽山令。公元八零六年(唐憲宗元和元年),韓愈移職江陵法曹,不日又返回長安任國子博士。同年九月,韓愈與右補闕崔群一同遊覽了長安城里的青龍寺,是時,青龍寺內柿葉正紅,柿實累累,一派火紅之色,韓愈於是提筆盛言讚美其景色,然而在此期間,卻又因回想起了被貶江南的往事,不覺情感低沉,流露出消極退隱之意,更因思得冬寒將至,萬類凋零,況類於己,產生了對自身處境的擔憂。

詩詞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①
秋灰初吹季月管2 ,日出卯南暉景短3 。
友生招我佛寺行4 ,正值萬株紅葉滿5 。
光華閃壁見神鬼6 ,赫赫炎官張火傘7 。
然雲燒樹大實駢8 ,金烏下啄赬虯卵9 ,
魂翻眼倒忘處所10 ,赤氣沖融無間斷11。
有如流傳上古時,九輪照燭乾坤旱12。
二三道士席其間13,靈液屢進頗黎碗14。
忽驚顏色變韶稚15,卻信靈仙非怪誕。
桃源迷路竟茫茫16,棗下悲歌徒纂纂17。
前年嶺隅鄉思發18,躑躅成山開不算19。
去歲羈帆湘水明20,霜楓千里隨歸伴21。
猿呼鼯嘯鷓鴣啼22,惻耳酸腸難濯澣23。
思君攜手安能得?今者相從敢辭懶24。
由來鈍騃寡參尋25,況是儒官飽閑散26。
惟君與我同懷抱,鋤去陵谷置平坦27。
年少得途未要忙28,時清諫疏尤宜罕29。
人有酒身無事30?誰家多竹門可款31?
須知節候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32。
南山逼冬轉清瘦33,刻劃圭角出崖窾34。
當憂復被冰雪埋,汲汲來窺誡遲緩35。

韓愈生平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註釋:
朱熹云:“諸本‘大’作‘群’。”錢仲聯云:“《長安志》:‘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開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靈感為名。至武德四年廢。龍朔二年,城陽公主復奏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改為青龍寺。’”馬永卿云:“青龍寺在長安城中。白樂天《新昌新居》詩云:‘丹鳳樓當后,青龍寺在前。’以此可知。”顧嗣立云:“《舊唐書》:‘崔群,字敦詩,清河武城人。登進士第,累遷右補闕。’”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元和元年九月作,以‘日出卯南暉景短’句見之。”
2 孫汝聽云:“吹灰者,謂作十二律管,於室中四時位上埋之,取蘆莩燒之,作灰實之管中,以羅縠覆之,氣至則吹灰動縠。律即候氣之管,以銅為之。”文讜云:“《月令》:‘季秋之月,律中無射。’注云:‘律長四寸,季秋至,則無射之律應。’”
3 顧嗣立云:“《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王元啟云:“季秋之月,日在房。房居卯位之南,故云。”方世舉云:“《周禮·地官·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後漢書·律曆志》:‘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按:詩語但言日短,非測景義。”
4 方世舉云:“《詩·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5 洪興祖云:“萬株紅葉,謂柿也。”朱彝尊云:“要此句點明。”
6 朱熹云:“‘壁’,或作‘璧’。”
7 錢仲聯云:“《詩》:‘赫赫炎炎。’毛傳:‘赫赫,旱氣也。’”孫汝聽云:“‘炎官,謂炎帝祝融之屬,主司南方者。’”方成珪《箋正》:“傘,古作繖。其作傘,始見於《南史》‘王縉以笠傘覆面’及《魏書·裴延儶傳》‘山胡持白傘白旗。’”
8 王元啟云:“劍本、徽本俱作‘火實’。或謂蘇詩有‘炎雲駢火實’句,疑原本實屬火字。然彼詠荔枝,不可言大,此詠柿,作‘大實’,乃與下句‘虯卵’相稱,且與上下文‘火傘’、‘赬虯’不傷重複。”錢仲聯云:“揚雄甘泉賦》:‘駢羅列布。’李善註:‘駢,猶並也。’又:‘駢交錯而蔓衍兮。’善註:‘駢,列也。’”
9 金烏,日也。方世舉云:“《詩·汝墳》:‘魴魚赬尾。’傳:‘赬,赤也。’《說文》:‘虯,龍子有角者。’”韓醇云:“上聯詠柿葉之紅,而光華之燦然;下聯詠柿實之赤,而日光之交映。火傘、虯卵,皆狀其紅,而取喻之工如此。”朱彝尊云:“此可謂極其形容,然還是長吉面貌。”查慎行云:“四句形容太狠。”
10 朱熹云:“‘倒’,或作‘暈’。”
11 方世舉云:“《史記·天官書》:‘嵩高三河之交,氣正赤。’”顧嗣立云:“《文選·海賦》:‘沖融滉氵養。’”杜子美詩:“動影裊窕沖融間。”張鴻云:“寫紅柿,極造意之工。”
12 方世舉云:“屈原天問》:‘羿焉彈日,烏焉解羽。’註:‘《淮南》言: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按:輪即日重光、月重輪比象之語。”馬永卿云:“仆舊讀此詩,以為此言乃喻畫壁之狀。后見《長安志》云:‘青龍寺有柿萬株’,此蓋言柿熟之狀。火傘、赬虯卵、赤氣沖融、九龍照燭,皆其似也。長安諸寺多柿,故鄭虔知慈恩寺有柿葉數屋,取之學書。”
13 錢仲聯云:“《新序》:‘介之推曰: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王應麟困學紀聞》:‘蓋謂有道之士。’”
14 《文選》郭璞遊仙詩》:“圓丘有奇草,鐘山出靈液。”善註:“靈液,謂玉膏之屬也。”此喻柿液也。洪興祖云:“謂食柿也。”顧嗣立云:“《韻會》:‘玻璃,寶玉名。《本草》作頗黎,雲西國寶。或雲是水玉,千歲冰為之。’”
15 朱熹云:“‘忽’,方作‘勿’。非是。‘韶’,或作‘齠’。方云:‘韶有美義,不必易字。’”洪興祖云:“言為紅赤所照耀也。”方世舉云:“《神仙傳》:‘八公詣淮南王門,皆鬚眉皓白。門吏白王。王使閽人難問之曰:我王欲求延年,今先生年已耆矣,似無駐衰之術。言未竟,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絲,色如桃花。’”
16 陶潛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7 文讜云:“詩中雲‘棗下’,古曲名。‘纂纂’,棗花也。”孫汝聽云:“潘岳笙賦》:‘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歌曰: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落矣,化為枯枝。人生不能行樂,死何以虛謚為?’李善註:‘《古咄唶歌》:棗下何攢攢,榮華各有時。棗初欲赤時,人從四邊來。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朱彝尊云:“此巧麗類初唐,但句法加蒼耳。”
18 樊汝霖云:“謂貞元二十年春在陽山。”
19 躑躅,花名。何焯義門讀書記》:“不算即無數之意。”
20 樊汝霖云:“謂永貞元年自陽山移掾江陵,竢命於湘中。”
21 朱彝尊云:“四樣紅樹,摘得妙,寄興亦好。”何焯云:“四襯皆取色。”
22 朱熹云:“‘嘯’,或作‘笑’,非是。”鼯,鼠名。鷓鴣,鳥名。
23 朱熹云:“‘惻’,或作‘側’,非是。”祝充云:“濯澣,濯垢也。”方世舉云:“《水經注》:‘曉禽暮獸,寒鳴相和。羈宦遊子,聆之者莫不傷思矣。’”顧炎武云:“是用《詩·柏舟》‘如匪澣衣。’”
24 謝脁《懷故人》詩:“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沈約《贈劉南郡季連》詩:“願言可獲,歲暮攜手。”張鴻云:“細筋入骨。”
25 朱熹云:“‘騃’,或作‘駭’,非是。”方世舉云:“《漢書·息夫躬傳》:‘內實騃,不曉政事。’”錢仲聯云:“《一切經音義》:‘《蒼頡篇》云:騃,無知之貌。’”
26 王鳴盛《蛾術篇》:“時為國子博士,故云閑散。”
27 張鴻云:“所造意句,均去陳言。”
28 陳景云云:“補闕十七登第,少公八歲。元和初列官諫署,年方逾壯,故有‘年少得途’句。”
29 黃徹云:“岑參寄杜拾遺》云:‘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希。’退之《贈崔補闕》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皆謬。承荀卿有聽從無諫諍之語,遂使阿諛奸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預為天下後世慮。”朱彝尊云:“逸趣飄然。”何焯云:“切補闕。”蔣抱玄云:“語氣實有所諷,蓋公以諫請緩徵而得罪也。”
30 文讜云:“後漢孔文舉常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事矣。’東坡云:‘此語甚得酒中趣。’”
31 顧嗣立云:“《晉·王徽之傳》:‘吳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輿造竹下諷嘯。’《南史·袁粲傳》:‘為丹陽尹,郡南一家有竹石,率爾步往,直造竹所,嘯詠自得。’《呂氏春秋》:‘款門請謁。’高誘註:‘款,叩也。’”胡仔云:“尤閑遠有味。”朱彝尊云:“下句輕圓,詩家妙境。此處再得點一句紅葉應轉,更有味。”
32 顧嗣立云:“《文選》孫興公《天台山賦》:‘羲和亭午,游氣高褰。’《梁元帝纂要》:‘日在午曰亭午。’”何焯《義門讀書記》:“安溪謂韓子七言古詩,此篇第一。尤佳處則在此二句,真能隨遇而安也。”
33 南山,見《南山詩》注。
34 方世舉云:“鮑照《飛白書勢銘》:‘圭角星芒。’”祝充云:“窾,空也。《莊子》:‘導大窾。’”
35 汲汲,欲速之義,如井汲之為也。《漢書·揚雄傳》:“不汲汲於富貴。”
評說:
王懋竑曰:“誕、坦、懶、散、傘,《正韻》俱改入產韻。”
朱彝尊曰:“此詩運意卻細,又與他處粗硬者不同。”
何焯《義門讀書記》曰:“炎官張傘,金烏啄卵,宋人學奇者多矣,不能得到後半情味,則徒余惡面目也。”
黃鉞曰:“公七言古詩間用對句,唯《桃源圖》及此篇、《贈崔立之》三篇而已。”
沈曾植曰:“從柿葉生出波瀾,烘染滿目,竟是《陸渾山火》縮本。吾嘗論詩人興象,與畫家景物感觸相通,密宗神秘於中唐,吳、盧畫皆依為藍本。讀昌黎、昌谷詩,皆當以此意會之。顏、謝設色古雅,如顧、陸、蘇、陸設色,如與可、伯時,同一例也。”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寫作極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解》、《順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