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疸

膽疸

膽疸是因膽石蛔蟲腫瘤、手術等阻壓或損傷膽道,使膽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腸道而淤積入血,溢於肌膚。以右脅下疼痛、黃疸為主要表現的疸病類疾病。

與西醫病名關係


膽汁分泌是肝臟的重要功能,由於各種有害因素致使膽汁分泌和排泄發生障礙,形成膽汁郁滯,病變在肝內者稱為肝內膽汁郁滯,在肝外者稱為肝外性膽郁。

病因病機


濕熱或寒濕阻遏少陽

主要病因


膽石、蛔蟲、腫瘤、手術等阻壓或損傷膽道。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1、可有膽石、蛔厥、膽癉、脘腹部癌腫、膽道手術等病史,存在導致膽汁排泄受阻的證據。
2、皮膚呈暗黃、黃綠或綠褐色,皮膚瘙癢明顯,尿如濃茶,糞便呈淺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厭食油膩、腹瀉、右脅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
3、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明顯增高,凡登白試驗呈直接反應。血清總膽固醇鹼性磷酸酶明顯增高,脂蛋白-X陽性。
4、尿中膽紅素強陽性,但尿膽原減少或缺如。糞中尿膽原減少或缺如。

鑒別診斷

1、肝熱病肝瘟肝癌等:有肝實質損害病史與病候,膚色淺黃或金黃色,輕度瘙癢,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黃,血清中非結合和膽紅素結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試驗呈直接或雙相加速反應,肝功能異常B超等檢查可資鑒別。
2、血疸蠶豆黃、胎黃等:有導致溶血的原因,或食新鮮蠶豆史,膚色如檸檬色,無瘙癢,尿如漿油,大便色正常,病重者常見皮膚蒼白,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明顯增高,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

辨證論治


辯證要點

1、辨病因
因膽石引起者,常有發作性右上腹絞痛,疼痛劇烈,可因體位改變而減;因蛔蟲阻塞膽道引起者,亦右上腹疼痛,疼痛劇烈,呈鑽頂樣,並伴見噁心嘔吐,嘔出膽汁或蛔蟲,手足厥冷,面白汗出等,常有腹痛或排蛔病史;因腫瘤壓迫膽道引起者,右上腹或中上腹可有脹痛觸及包塊,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進行性消瘦等病史。手術引起者有腹部手術史,多系膽道與周圍組織粘連,引起膽道阻塞所致。
2、辨陽黃陰黃
陽黃多見黃色鮮明如橘色,黃色較深,伴見納差泛惡,胸脘痞悶,發熱口渴,溲黃便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等;陰黃多見身目黃色灰暗如煙熏,食少神疲,脘脹便溏,舌淡胖,苔白膩等,一般來講,本病因膽石、蛔蟲、手術引起者多見陽黃,因腫瘤引起者多見陰黃。

證治分類

1、陽黃
治法:清利濕熱退黃
方葯:茵陳蒿湯加減
茵陳18g,梔子12g,大黃6g。
治法: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方葯:茵陳五苓湯和連朴飲加減
蒼朮6g,赤苓6g,豬苓6g,澤瀉6g,官桂3g,茵陳15g,車前子4-5g,木通4-5g,柴胡4-5g,川黃連3g,制厚朴6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山梔9g,蘆根6g。
(3)急黃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葯:千金犀角散加減
犀角6g,羚羊角3g,前胡9g,梔子9g,黃芩9g,射干9g,大黃12g,升麻12g,豆豉一升。
2、陰黃
治法:溫陽健脾,化濕退黃
方葯:茵陳術附湯加味
茵陳3g,白朮6g,附子1.5g,乾薑1.5g,炙甘草3g,桂肉(去皮)1g。
治法:健脾養血,利濕退黃
黃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薑6片,紅棗5枚,飴糖30g。

其他療法


針刺、放血、按摩等。
針刺穴位:膽俞、日月、陽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