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渝戰略
科教興渝戰略
1990年,重慶市編製並實施了《依靠科技振興重慶規劃綱要》。1993年10月,市科委又從"大科技"促經濟大發展的宏觀思路出發,提出了組織實 施"科技興渝百億工程"的戰略構想,即通過4年(1994~1997年)的努力,到1997年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年新增銷售收入100個億。通過3年的實 施,1996年"科技興渝百億工程"比實施前的1993年新增銷售收入80.95億元,新增利稅7.91億元。湧現出了一批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有發 展前途的高新技術產品和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渝委發〔2001〕18號)
中共重慶市委第一屆九次全體會議認真分析了當前形勢,專題研究了科教興渝的有關問題,並就加快實施科教興渝戰略作出如下決定。
一、進一步認清形勢,明確科教興渝的總體思路
(一)正確估價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的基本狀況。自實施科教興渝戰略以來,我市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各類教育事業明顯進步,科技實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教育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市科技、教育總體水平不高,發展不夠平衡,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一些體制性、機制性和觀念性障礙沒有根本解決,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弱,科技、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還不充分,科教興渝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切實增強加快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和人才競爭更加激烈。跨入新世紀,我國已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特別是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實施,各省區市都在爭創優勢,加快發展。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要順利完成“十五”計劃和江總書記交辦的“四件大事”,實現重慶新的振興,必須加快實施科教興渝戰略,充分發揮科技、教育的重要推動作用,努力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三)進一步明確科教興渝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調整結構,完善政策,營造環境,加快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不斷增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大力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切實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重慶新的振興。
(四)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的奮鬥目標。到“十五”期末,初步建立起現代科技、教育的基本框架。全面完成和進一步鞏固“兩基”任務,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強學科建設,加快發展民辦教育,整體教育質量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力居西部地區前列,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0%,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0%;全市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各類專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結構體系,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的科技強市。
(五)搞好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的區域布局。圍繞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構築“三大經濟區”的總體目標,實現全市科教興渝戰略的合理布局。在都市發達經濟圈,以發展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加快各級各類教育現代化步伐,加快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加快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環保工程三大先導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形成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渝西經濟走廊,以提高教育整體水平、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著力發展都市農業,形成以若干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小區為基礎的產業密集帶。在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中等以上教育和成人教育、廣泛應用實用技術為重點,發展綠色產業、生態農業、旅遊經濟和民族特色經濟,形成一批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群。
(六)把握實施科教興渝的重要原則。(1)超前發展原則。把科技、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重點實施,適度超前發展,以高水平的科技、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政府引導原則。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加強對科教興渝的政策研究和規劃、指導、協調、服務。(3)市場運作原則。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調整和優化科教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4)突出創新原則。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科技、教育體制創新,以體制創新促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觀念創新。(5)以人為本原則。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全面優化人才環境,建立健全育才、用才、引才的新機制,為科教興渝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切實依靠科技、教育,提高重慶經濟的整體素質
(七)促進科教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科技、教育的發展要緊跟世界潮流,緊密結合重慶實際,服務於辦好“四件大事”,服務於實施西部大開發,服務於實現“十五”計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教育,堅持經科教相結合,著力解決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兩張皮”的問題。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真正走出依靠教育培養人才,依靠人才創新科技,依靠科技發展經濟的良性發展道路。
(八)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轉化科技成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全國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好和實施好科技、教育發展規劃,確定科研重點;建立產學研結合機制,集中人才和科研優勢,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孵化高新技術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建立中試基地,拓寬轉化渠道,培育和創辦一批高科技企業。
(九)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企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真正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技術中心,切實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同時,要面向社會,面向行業,帶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大型民營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與合作,共建技術中心,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重點工業性試驗,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企業和區域性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鼓勵大型民營企業建立博士后流動站。企業要加大對技術開發的投入,一般工業企業、重點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年銷售額的比重要分別達到1%、2%和5%以上。切實加強崗位技術培訓,鼓勵企業廣泛開展技術發明、技術革新活動。
(十)大力發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環保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以重慶信息港建設和電子信息製造業為重點,加快信息技術設施建設,推進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廣泛開發信息資源,增強信息服務功能,集中力量發展通信設備、儀器儀錶、光機電一體化和軟體產業。圍繞生物新葯、生物材料、醫療器械等領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大力推進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環保科技產業。
(十一)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導向的作用,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廣泛運用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自動化控制、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重點改造機械、冶金、能源、化工、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加快傳統工業的優化升級;積極開發和運用先進位造技術、工藝和裝備,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含量,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加快電子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的步伐,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十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廣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基礎上,注重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推動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開發利用。重點開發和推廣農業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農業降耗增效技術、食品安全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抓好名特優稀新動植物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加強基因資源的保護、開發及利用。提倡和鼓勵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到農村從事科技承包、投資興業。面對市場,抓好農業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開展科教扶貧,強化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扶持專業技術協會、學會等民間組織,建立健全縣鄉農業信息網路和農技服務體系。
(十三)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強對各類科技園區的統籌規劃、協調和管理,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科技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孵化基地,充分發揮對區縣經濟的科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北部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扶持發展一批規模大、擴張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尤其要加快北部新區建設,儘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新區。積極籌建西南農業科技城,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培育一批富有較強競爭力和示範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十四)運用高新技術全面提升第三產業。廣泛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會計電算化等信息化技術,不斷提高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普及程度,加快實現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和金融、財稅、貿易、旅遊、文化等領域的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高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科技裝備能力和應用水平,逐步實現貿易手段的現代化。
(十五)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促進重慶各類學校與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建立大學學術信息國際化網路,掌握世界科技、教育發展的新動向,逐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廣泛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快對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積極吸引國外機構、企業和個人來渝獨資或合資合作,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開發機構。大力發展技術出口貿易,拓寬出口渠道,不斷提高“重慶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的規模和水平。
三、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奠定科教興渝堅實基礎
(十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速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各級各類教育都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素質教育貫徹於整個教育發展的始終,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有效性。把基礎教育作為科教興渝的奠基工程,切實抓好。大力推進“兩基”進程,提高“普九”的質量和水平,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強化繼續教育,逐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實施“十大教育工程”,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總體水平。
(十七)調整教育結構,提高辦學水平。根據重慶區域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積極調整高等、中等和初等學校分佈,調整高校、職業學校的專業結構和學科設置。加強高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課程建設,創建幾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若干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學科和實驗室。建設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各類學校,努力把重慶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綜合大學。
(十八)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教育運行新機制。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健全由中央、市兩級政府管理,以市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健全高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新機制。深化招生考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學分制和試行彈性學制;建立重慶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同時,發揮人才市場的作用,加大大中專畢業生市場化配置力度。加大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全面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積極發展教育產業。
(十九)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採取公辦民助、民辦公助、民營獨資、股份制辦學等模式,建立多元辦學的新體制。吸引境內外人士或機構合作辦學、投資辦學或捐資助學。積極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對民辦學歷教育學校在土地徵用、稅費減免、招生就業及師生待遇等方面,要與公辦學校同等對待。允許民辦學校在保證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逐步收回辦學成本,並得到滾動發展。
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二十)進一步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建立有利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與機制。技術開發、應用類科研機構和設計單位,要全部實行企業化轉制。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要實行分類改革,有能力面向市場的要進行企業化轉制,或轉為企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而無法得到相應回報的科研機構,在調整結構、分流人員的基礎上,按非營利性機構的機制運行管理。整合科技資源,歸併重組部分專業學科相近的科研院所,組建富有生機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組建市生產力服務中心和若干市級重點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點扶持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公益型科研機構和行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通過政府集中投入,在模具製造、軟體開發測試、微系統技術、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服務、醫藥開發等領域形成國內一流的先進共性技術開發基地,提高為行業技術創新服務的能力。
(二十一)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究,增強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整合科技力量,積極爭取、聯合承擔更多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對生產、開發領域重大科研項目的協作攻關,在重點行業和企業形成科技領先優勢。組織各類應用型技術的研究,加強技術的交叉、融合和滲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先進適用技術。
(二十二)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拓寬科技中介服務領域,重點抓好以產業和企業為服務對象,以技術交易、技術經紀、技術諮詢、技術評估、專利代理、風險投資、人才和信息溝通為主要內容的中介服務,逐步實現中介服務的組織網路化、功能社會化、經營產業化。對以公共服務為主的中介機構,經認定后可按非營利機構對待。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尤其對已具備一定基礎的技術市場,要加強扶持,擴大規模,完善功能,促進技術交易和成果轉化。
(二十三)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大力支持科技人員和社會力量創辦民營科技企業。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改革和重組。民營科技企業在科技項目競標、職稱評定、信用擔保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科技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二十四)大力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充分利用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示範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使科技知識進入千家萬戶;加大對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重慶科技館等重點科普設施建設;切實發揮科協及科技團體、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普及、科技諮詢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武裝人民群眾,切實提高全市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質,形成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五、進一步完善政策,推動科教興渝戰略的全面實施
(二十五)認真貫徹落實現有政策。對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頒布的支持科技、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必須切實貫徹執行。要學習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結合重慶實際,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促進科教興渝的各項工作。
(二十六)改革投入方式,拓寬科技教育投融資渠道。調整非義務教育收費辦法,適當提高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採取政府適當貼息方式,支持高校和市級重點示範高中通過貸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向貧困大學生髮放助學貸款。大力培育和開發非義務教育市場,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教育事業。財政對科技的投入,要由對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的一般支持改為以項目為主的重點支持,重大科研項目的確立推行專家評議和招投標制。鼓勵資產優良和實力雄厚的公司法人,作為統貸統還的主體,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優先安排符合發債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發行地方債券。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吸引市內外社會資金投入高新技術產業。金融部門要在結算、信貸等方面,為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通過金融創新,增加對科技開發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信貸投入。支持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二十七)加大財政對科技、教育的投入。依法確保各級政府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十五”期間,繼續執行教育經費佔市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各區縣也要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解決好市屬高校基本建設的有關問題。各級財政每年超收入部分(除有專項用途的收入外),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用於教育。各地要繼續依法做好農村教育費附加徵收和管理工作。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地區,要確保當地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低於試點前的水平。市政府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各級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於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市級科技三項費用應不低於市級財政的一般預算(除專項費用后)支出的2%;加大對技術改造的財政貼息力度。市財政每年要繼續安排一定的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和擔保資金,支持高新技術重點項目的開發和產業化。同時,要加強對科教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使用效益。
(二十八)進一步完善稅費優惠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發生的研究經費,可在稅前按實列支。對技術轉讓、技術開發以及相關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進口先進技術和國內稀缺設備實行稅收扶持政策。在國家級開發區和北部新區,經批准享有進出口權的生產型企業,當年出口產品產值達70%以上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減按10%的稅率徵收所得稅。科技成果轉化后,以股權形式獲得的個人獎勵,在未取得分紅和股權轉讓收入前免繳個人所得稅。單位、企業和個人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設立助學金、獎學金、科研基金的捐贈,經審核批准,允許在稅前列支。高校校辦產業與中小學校辦產業享受同等的稅收減免政策。從高校分離的後勤經濟實體,按規定享受減免稅政策。新建、擴建學校用地依法實行行政劃撥,免收校舍建設的城市配套費用。高校及社會力量進行非經營性後勤基礎設施建設,減免城市建設配套費等14項規費。建立後勤社會化改革專項基金,用於高校進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銀行貸款貼息。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自認定之日起三年內,地方收取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可以掛賬,也可以作為國家股投入該項目,但轉讓時須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購置生產經營用房的交易手續費和產權登記費減半收取。
(二十九)調整市場准入政策。創辦註冊資本100萬元以下的科技企業,投資者經批准的高新技術成果作價金額及作價出資占註冊資本的比例,由出資各方協商約定,其比例最高可達80%。科技企業在辦理工商登記時,除法律、法規限制經營的項目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經營範圍可不坐具體核定。允許境外企業、個人或其他經濟組織與國內公民興辦中外合資、合作科技企業。境外企業、個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在本市獨資興辦科技企業,可自願選擇企業類型登記註冊。在本市註冊的創業投資機構,投資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累計超過其對外投資總額5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地方優惠政策。
(三十)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機制。廣泛吸納各類投資者的風險資本,壯大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成長中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風險投資管理機制,健全和規範管理,建立風險防範和監管體系,加強對風險投資資金的監管;風險投資公司要完善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確保資金的安全、高效運作;加大對風險投資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的風險投資撤出機制,促進高新技術風險投資行業的健康成長。
(三十一)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市和各區縣都要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於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大對三峽庫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扶持力度。高科技人才來渝工作創業,由使用單位或當地政府提供較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根據本人意願也可以實行“戶口不遷,關係不變,來去自由”的政策。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用制的單位,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置崗位和職務等級,實行競聘上崗,不受職數限制。允許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不損害單位合法權益的同時,可自辦科技企業和中介機構,也可以到其他企業兼職。單位轉讓科技成果,允許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不低於成果轉讓所得凈收入20%的獎勵。自行實施轉化或者以合作方式轉化的單位,可在項目盈利后的三至五年內,每年從實施該項成果的稅後淨利潤中提取不低於10%的收益,獎勵成果完成人。
(三十二)進一步完善獎勵政策。貫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儘快完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對在科技研究和開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成果並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科教人員進行獎勵。在“振興重慶突出貢獻爭光獎”中,加大對科教興渝方面的獎勵力度。按照《國務院教學成果獎勵條例》,設立“重慶市教學成果獎”,對優秀教學成果項目進行獎勵。
六、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科教興渝各項工作的落實
(三十三)加強對科教興渝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科教興渝工作,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每年要召開一至二次黨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科教工作,切實解決科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和充實市科教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其職能,充實其辦公室的力量,統籌解決科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三十四)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市、區縣兩級科技、教育主管部門的綜合管理職能,切實加強對科技、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各區縣都要建立教育黨工委,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署辦公,實施對轄區內教育系統黨的工作的統一領導;區縣委宣傳部門要繼續發揮指導作用。落實區縣級政府統籌教育經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許可權。按照《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完善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管理體制。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科教興渝的要求,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形成科教興渝的強大合力。
(三十五)進一步調動廣大科教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領導要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廣大科教工作者,特別是學術帶頭人的作用;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為他們施展才能創造良好的條件。廣大科教工作者要以科教興渝為己任,明確使命,振奮精神,更新知識,勇挑重擔,努力為科教興渝建功立業。
(三十六)加強法制建設,努力營造科教興渝的良好環境。要加強科技、教育的法制建設,依法保障科教事業優先發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和制裁各種違法侵權行為,保護和調動科技人員的創造積極性。要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介,大力宣傳“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宣傳科教興渝戰略的重大意義和先進典型。要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注重調查研究,加強檢查督促,確保科教興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全會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和廣大幹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加快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為勝利完成我市“十五”計劃目標任務,加快新世紀之初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實現重慶新的振興而努力奮鬥。
與“新特區”重慶一起騰飛
幾天前,重慶市正式成為全國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6月15日,重慶科技學院第一次黨代會隆重召開,學校迎來發展的一個關鍵點,這所一直以“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為宗旨,以立足重慶、背靠行業、融入區域創新體系、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的本科院校,鄭重發出宣言:與“新特區”重慶一起騰飛!
精心鑄塑辦學理念
重慶是山城,坡高坎陡,要幹事就得爬坡上坎。2004年5月18日,重慶科技學院順利實現合校升本,這固然為重慶科技學院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給學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學校要確立什麼樣的辦學理念,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實施什麼樣的發展方略,以什麼樣的姿態立足於高等院校之林,以什麼樣的辦學成績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何時實現全國著名、有特色、受歡迎的高水平科技大學的奮鬥目標……所有這些,都是學院必須破解的難題。如果說把學校建成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科技大學的目標與現實之間,橫亘著重重有形的坎,那麼隱含其中的更是無形的坡———合校、升本和新校區建設。重慶科技學院人以堅毅的執著,越過這些“坡”和“坎”。
重慶科技學院強調一種新的辦學理念,以對社會的服務和貢獻促進社會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一種大學的育人氛圍,以全面培養、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內在品質,提高學校的學術創新能力;強調未來大學校園的建設,以適應21世紀現代大學發展的客觀需要。
作為新建的本科院校,重慶科技學院正是遵循了大學的這一普遍規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辦學道路,堅持“以先進的辦學理念引導人、準確的辦學定位凝聚人、合理的發展規劃鼓舞人、正確的輿論導向感召人”,提出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明確了要牢固樹立“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特色為目標,以質量為生命”的教育理念。
高揚團結大旗促進學校實質性融合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階段轉變,一批辦學歷史較長、辦學條件相對較好的專科學校經過合併升格為本科院校,很多學校的合併過程並不順利,在重慶科技學院,兩校的合併卻沒有產生“排異反應”,學校領導班子由當初的生疏磨合到現在的默契配合,已經帶領學校順利渡過了合併期。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他們總結出了十字經,那就是大局、民主、規範、默契、真誠。
“兩個學校合併會出現很多複雜,怎樣把握兩邊原有的人員安置,協調好一個部門內可能因來自不同學校而出現的矛盾,搞好團結,是首要問題。在政策上要考慮均衡,才能贏得群眾信任,從而迅速地達到兩校融合。”
在學校正式組建成立一個月內,便完成了兩校機關的合併,並設置了相應的校部黨政機關及輔助機構;兩個月內完成了機關幹部的選任工作;兩個月內完成了學科專業的整合;三個月完成了學校二級院系的組建和幹部的選聘工作;六個月內完善了財務管理和分配製度,統一了原兩校的分配辦法,財務和資產實行了統一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實現了領導、機構、制度、財務和規劃五統一,逐步完成學科專業的整合發展,辦學理念的提升和校園文化的凝練。
根據學院歷史背景、學科特色、資源結構等實際情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已經制定了《重慶科技學院發展戰略規劃》、《師資隊伍及學科專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文化建設規劃》等,初步形成了具有科技學院辦學特色的發展規劃體系。明確了“立足重慶,背靠行業,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辦學思路;明確了“以本科人才培養為主的教學型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的辦學類型定位;明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特色,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機械電子三大行業為背景,以應用型科技開發和科研成果為支撐,以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生命,”實現學校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辦學途徑。
彰顯行業特色優勢打造學科專業體系
重慶科技學院正確處理發展戰略目標與過程的關係,提出了“通過30年左右的時間,把學校建設成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國內知名、逐步走向國際的重慶市屬高水平科技大學”的戰略目標。同時,根據學校55年的辦學歷史和現有石油、冶金等學科專業特色,明確提出了學校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機械電子這三大重點行業為背景,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和西部地區新技術與應用技術研發和培訓基地。
重慶科技學院認為,為學校打造一張名片,最重要的戰略措施就是以特色立校。行業優勢是學校辦學的一筆寶貴財富。重慶科技學院在55年的辦學歷程中,堅持背靠行業,精心打造學科專業特色。先後與石油、冶金行業結成了深厚的紐帶,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
學校在全市高校中石油、冶金行業特色最為明顯,實力也較為突出,學校圍繞石油、冶金行業特色,提出了“致力於服務經濟社會,彰顯石油冶金行業特色,深入拓展學科領域,廣泛促進文理交融”的學科專業建設理念。
學校每年預算120萬元投入重點學科建設,預算200萬元建設10個左右科技創新團隊。同時,每年實驗儀器設備投入經費不低於800萬元,其中2005年實際投入近2000萬元,並在大學城新校區集中投入8000萬元的經費添置實驗儀器設備。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學科、冶金學科為代表的特色、優勢學科。同時在電子信息學科、機械學科、經濟管理學科、人文社會學科等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成為重慶市乃至全國石油、冶金行業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一所特色普通高校。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大發展
科學規劃,立足於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服務中凝練特色,發展壯大自己是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根據重慶和區域發展的需要,重慶科技學院在冶金材料、石油化工、機械電子、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門設置了“材料技術研究中心”、“石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設計與製造工程中心”、“電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化學化工研究與分析測試中心”、“建築設計與工程諮詢中心”、“現代管理科學與技術推廣研究中心”等一批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機構,直接為重慶區域發展提供綜合性研究和全方位服務。
該校投資1000萬元與中石油公司資助1200萬元共建油氣井井控及安全技術實驗室;投資2000萬元建立了現代設計與製造工程中心;與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聯合創辦了重慶安全工程學院,大力培養安全生產高級專門人才,為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政府安全生產決策、事故搶險及調查、重大事故隱患整治、企業安全技術服務提供技術支持;與市科委、重慶三峰環境產業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重慶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研究院,為地方產業鏈建設、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高級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滿足了重慶市地方經濟的特殊性與機械電子的科學研究前沿和產品開發的需求。“重慶科技學院要站在重慶直轄第一個10年的歷史時刻,增加一點對未來的想象力,看看能否跟上直轄市快速發展的腳步。”
為著力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院緊密結合專業面向的崗位或崗位群的實際需求,在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上從“適應現在”,轉向“既適應現在、又適應未來”;從主要滿足“就業”,轉向“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提高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上來。在培養方向上,向“突出創造性”提升;理論教學上,向“突出學術性”提升;專業教學上,向“突出適應性”提升。著力構建“社會責任感強、基礎理論強,實踐及社會活動能力強,創新意識及創業能力強、綜合素質強”的“五強”人才培養特色。
堅持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大學
在重慶科技學院,有兩個以學生名字命名的班級——林忠班和恆太班。這是學校為了紀念兩位重慶科技學院優秀學生李林忠和李恆太捨己救人的英雄事迹,發揚他們的優秀品格而特別設立的,只有班風優良、學風良好的優秀班級才有資格當選林忠班和恆太班。
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生存發展、辦出特色的根本。重慶科技學院自組建以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始終圍繞“辦什麼樣的科技學院和怎樣辦好科技學院”、“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兩大主題,以特有的大學文化來引領學生工作,通過兩年多來的不懈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重慶科技學院提出“以學生為本,全面發展,遵循規律,以法治校”的工作理念和“教育為根本,服務為核心,管理為基礎”的ESM學生工作模式。這一學生工作理念立足於統籌高校學生工作的教育(Education)、服務(Service)、管理(Management)三大職能的關係,突出了“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追求,突出了“把學生工作定位在為學生服務和指導學生成才上的教育即服務”的思想。形成了學生工作的正確價值取向和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為學生工作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
《重慶科技學院文化建設規劃(2006—2010年)》已經編製完成,規劃從學校發展戰略高度總結提煉和創新發展學校文化特色,並從觀念形態文化、制度行為文化、物質形態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次加強文化建設,增強文化建設的內涵,樹立先進的文化理念,完善學校的整體形象,優化學校的校園環境,規範師生員工的行為,初步構築起了比較完整的學校文化體系,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決策者說
重慶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魏世宏:在新校區的建設中,我們提出4條線:即新校區建設投資最高線、學校建設舉債最高線、教職工生活保障最低線、老校區置換資金最低線。有效地控制了新校區建設的總規模與總需求,順利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轉移,走出了一條適合我校特點的發展之路。
重慶科技學院校長唐一科:重慶科技學院將學校類型定位為“教學型”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在服務方向上定位為“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目標定位上,明確“立足重慶,背靠行業,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辦學思路。
重慶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郭慶:重慶科技學院著力構建和完善學生人格培養體系,以實現學生思想的提升和滿足其發展需要為中心,突出教育管理的服務和引導功能,不斷完善幫助學生成才、解決學生困難、方便學生辦事、維護學生權益的服務體系。
重慶科技學院名片
2004年5月18日,記下了重慶科技學院歷史上最難忘的一筆。經教育部批准,重慶市委、市政府將重慶最具特色、最有發展潛力的兩所高校——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宣布組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重慶科技學院,這是重慶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從此重慶科技學院這個響亮的名字載入了我國高等學校的史冊。1萬多名師生員工站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把自己的命運和學校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重慶科技學院的前身分別是1951年建校的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1951年建校的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現設有16個二級學院,1個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學生13600餘人,教職工1260餘人,專任教師700餘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佔地1500多畝的新校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建成后的重慶科技學院大學新校區將是一個數字化、生態化的現代校園。
直轄10年來,重慶引進各類外國及港澳台專家、留學歸國博士和碩士10萬餘人,他們作為新鮮血液被“輸入”科技教育戰線。“輸入”效應顯現:10年來,重慶市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西部首位、全國第10位,技術成果交易額連續7年居西部第一。
一條條筆直的大道,一座座嶄新的校舍,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綠蔭……規劃入住15所高校25萬人,已入駐高校6所莘莘學子5萬人……這,就是建設中的重慶大學城,這是重慶斥資100億元的規模化“鴻篇巨製”,目前已完成投資50億元。50億元,相當於1996年重慶一年的地方財政收入!
這是一道戰略性的命題,這道命題的答案里彰顯著戰略的成就:科教興渝,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法規政策;加強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環境。一句話,科技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支撐和引領作用。
盤點10年重慶科教的關鍵詞,“精彩”成為最好的註腳。
支撐“精彩”的是令人振奮的事實——
教育事業全國率先。取得了“兩基”人口覆蓋率、“普九”欠債償清、中小學“庫內危房”全部排除、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等4個全國率先;10年,“兩基”人口覆蓋率翻了兩番多,2006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8.3年,增長了1.6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增長2.78倍;職業教育初步建立起“一體兩翼一組團”布局,中等職業學校校均規模增幅達155.32%;高校生均佔地面積翻了一番,全市普通高校增加到35所,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機構達48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0%,高等教育跨入了大眾化、規模化發展階段。
科技創新國際領先。掌握了家蠶基因框架圖譜、超聲聚焦刀、0.13微米手機核心晶元、“用時間測量空間”等國際領先技術;2006年,獲國家科技獎勵84項,比直轄前增長25%,其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在國內率先提出並建設科技研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3大科技平台,初步構建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框架。
服務發展能力增強。全市申請專利總量和授權量分別是直轄前10年的6.5倍和9.1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45%以上,渝糯7號等特用玉米良種創新進入全國領先水平;攻克了重大數控制齒裝備、汽車摩托車等一批關鍵技術,有效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增長到20.4%,催生出天然氣汽車、MEMS、鎂鋁合金、混合動力汽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截至2006年,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77家、高新技術產品1680個,年均增長分別為20.9%、31.4%。
科技影響力大幅提升。技術交易額連續7年西部第一;成功舉辦了7屆中國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3屆國際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以軍民結合為特徵的科技盛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組建的渝港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科技部批准的內地第一家合資生產力促進中心……
1月19日,市人大代表、市長黃奇帆在參加沙坪壩、長壽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去年重慶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在新的一年裡,重慶經濟要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位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
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們踴躍發言,講短話講實話,在充分肯定報告的同時,更多的是提修改意見和建議。黃奇帆認真傾聽代表發言,並對代表所提意見建議給予積極回應。
黃奇帆說,總結重慶去年經濟發展,有三個亮點:一是經濟增長實現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的良好格局,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二是投資來源和投資結構更趨合理,國資、民資、外資競相發展,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三是效益結構比較理想,無論是財政稅收、城鄉居民收入,還是企業利潤,都令人欣喜。
黃奇帆說,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奮鬥目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將改革開放貫穿到各項工作中,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為重慶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要大力實施市委確定的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直轄市的體制優勢,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更好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要繼續推進結構調整,著力實現製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積極發展保稅服務貿易、跨境電子商務、離岸金融結算等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同時注意將開放植入製造業與服務業,使重慶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僅能服務重慶,還能服務中國甚至世界。此外,還要把創新驅動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大力促進科教興渝,為重慶未來發展打造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