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退燒的結果 展開
- 醫學術語
- 王傑演唱歌曲
- 2020年楚晴演唱的歌曲
退燒
醫學術語
基本解釋
退燒[醫學術語]
拼音:tui shao
1. [bring down(或allay) a fever]∶不發熱了
2. [remove fever]∶一個人的體溫由高於正常降到正常,也說“退熱”
高於正常的體溫降到正常。
徐哲身《反啼笑因緣》第十九回:“陶太太 忽然大笑起來道:‘表弟,你可是還未退燒,在說夢話么?’”張愛玲《小艾》:“但是 小艾 自從小產以後便得了病,一直也不退燒。”
發高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 御系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 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藥物來退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並使他們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治療。
發燒是一個警訊,它在通知你身體有某部位生病了;然而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要看發燒的時間和溫度。由於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有助於白血球抵抗細菌毒素,有一定的抗病能力;觀察發燒的熱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所以不太高的體溫是不必急著退燒的。但是,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能量的消耗;尤其嬰幼兒發燒造成水分蒸發,導致脫水;而且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故放任發燒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溫水擦浴
適用於高熱寶寶。水溫應略低於寶寶的皮膚溫度(即32℃-34℃)。皮膚接受冷刺激后,可使毛細血管收縮,繼而又擴張,達到降溫效果。擦浴時亦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動擴張,促進熱的發散。注意擦浴時用力要均勻,輕輕按摩幾下,還可以促進血管擴張。擦至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以助散熱。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鐘。溫水擦浴後用大毛巾將寶寶包好,讓寶寶舒適平卧,並多給寶寶喝些溫開水。
●酒精擦浴
使用酒精擦浴時要注意酒精的濃度,一般以30%-50%濃度為宜。酒精不要太涼,溫度以32℃-35℃為宜。用紗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有規律地擦拭。通常是先從患兒的頸部開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側擦至手背。然後經腋窩沿上臂內側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后,自頸部向下擦試後背,擦浴的同時用另一隻手輕輕按摩拍打後背,以促進血液循環。最後自髂部開始擦拭下肢,方法與擦拭上肢相同。每個部位擦拭3分鐘左右。擦拭腋下、肘部、掌心、腹股溝、足心等部位時停留時間應稍長些,以提高散熱效果。
寶寶皮膚嬌嫩,擦浴時動作要輕,不可過度用力,以免損傷皮膚。酒精擦浴過程中應注意為寶寶保暖,身體暴露部位不要多,擦拭過的部位及時蓋好衣被。擦浴時如發現寶寶寒戰、面色蒼白等異常情況,應停止擦浴,蓋好衣被保溫,並及時請醫生診治。對嬰兒和體質虛弱的小兒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2、胸部、腹部及後頸部對刺激非常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和腹瀉等不良反應,不宜做溫水、酒精擦浴。
3、出疹的孩子不要用溫水擦浴降溫。
●冷鹽水灌腸
冷鹽水灌湯的降溫效果顯著,但不適合家庭中操作。
●冷敷
如果高燒無法耐受,可以採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覆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裡,放在額頭上。
●熱敷
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採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覆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
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
●泡澡
有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癥狀。嬰兒應以溫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鐘換一次。
●補充液體
當你發高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蔔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好轉。
退燒藥的使用有技巧,有原則,了解它的用藥原則,才能達到良好效果。一般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它們各有不同的使用原則。
●栓劑是從肛門塞入的藥物,主要由直腸吸收,效果比較快速。如果孩子拒絕口服藥物,退熱栓就是最好的選擇。使用時,寧願少用一些,燒退得慢一些,也不要大量使用。如果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不僅會導致體溫陡降,藥物反覆刺激肛門后,還易造成寶寶腹瀉。
●針劑是最不安全的退燒藥物,不是非常必要時,一般不建議使用。
●適當服用止痛藥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藥。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撲熱息痛,每4小時服用——次。撲熱息痛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由於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制發高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撲熱息痛。服用這些藥物時,需先經醫師同意。
●中藥退燒
牛黃安宮丸(同仁堂)一類的中藥對發熱等症亦有奇效。
不同退燒藥最好不要並用,如果劑量控制不好,會有隱患。更不可為了加強退燒效果,為寶寶多服幾次退燒藥或將劑量增加。要知道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使體溫重新升高。
如果感到很熱,則脫下過多的衣物,使體內的熱氣可以散發出來。但如果因此而打寒顫,則說明衣物太少,應該增加,直到不冷為止。
同時,勿使室溫過高,醫師通常建議勿超過20℃。同時,應讓室內適度地透氣,以幫助復原,並保持柔和的光線,使病人放鬆心情。
小孩如何退燒?
孩子發熱了,有的媽媽會不知所措,有的不管方法對不對會採取立即降溫的方法等等。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延誤病情,有的還能掩蓋孩子的病情。
綜觀上述論點,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態度,將發燒當作一種警訊。發燒是因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研究顯示,身體負責吞食細菌的白血球,在體溫升高時(38℃~39℃)其吞食能力加強。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體溫升高時,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要把體溫立即降到正常範圍,並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來為孩子退燒,這是不適當的。寶寶發燒時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寶寶反應會很劇烈,可能會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傳統老一輩的“寒到”的觀念,造成一般誤以為發燒時必須多穿衣服,其實剛好相反。他說,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皮膚的表面積最大,散熱效果最好,假使能將過多的衣服剝除,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鬆清涼的外表排除,體溫很容易下降。
在應用和選擇退燒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般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要間隔4~6小時。但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適當積極退熱。
發燒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尋找病因,對症治療。一般感冒常會發燒2~4天,如果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則不必太擔心。但需注意感染有無惡化或發生併發症的情形,如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等,應儘快就診。普通的感冒發燒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對症治療,不應濫用抗生素。
嬰兒發燒病理原因可大可小,嚴重者敗血症、腦炎腦膜炎、心肌發炎等,不處理會導致殘廢或死亡;輕者只是輕微感冒,不理它也會自己好。但這中間的差異若非專業人員實難判斷,有時更須藉助檢驗技術才能確實區別。
寶寶發燒,父母固不必大驚小怪,卻也不能掉以輕心,導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應學會如何有技巧、有知識、有智慧的面對它。當小孩子發燒時會合併其他的表現: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體感覺極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無力的現象,幼小一點的嬰兒不會說話,甚至變得躁動哭鬧不安。此時,適度的處理,使體溫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發熱痙攣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更是需要。
一、外在因素:
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二、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發燒只是疾病的癥狀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兒科主任宋文舉醫師表示,醫師對於發燒,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就慌亂不已。殊不知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會讓發燒癥狀持續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愛子心切的爸媽,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癥狀,而是應遵從醫囑,準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寶寶一發燒,父母親之所以會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個傳統觀念,認為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表示,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
其實,只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她一步強調,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至於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分析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不過,多數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分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少數人甚至出現了發燒的癥狀。有些患者一發現體溫升高,就會服用一些退燒藥,認為出上一身汗,病也就好了。
這樣做至少有3個弊端。首先,發熱本是人體的保護性反應。發熱時,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吞噬作用和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有利於機體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此時若盲目服用退燒藥,反而會影響疾病痊癒。
其次,多種疾病均可引起發熱。發低燒可能只是感冒的癥狀,但若長期在午後發低燒,則可能是結核病的徵兆。2003年非典期間,確有些患者因為盲目服用退燒藥而耽誤了治療。因此,從方便醫生及時確診的角度來看,患者也不宜過早服用退燒藥。
因此,患者發熱后不宜過早服用退燒藥,如體溫不超過38℃,還可以觀察一段時間,如體溫較高,特別是超過39℃,應首先去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后再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