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嘯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志嘯,男,漢族,浙江鎮海人。1948年7月1日出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生平


徐志嘯,浙江鎮海人,1948年7月生。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生(77級),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79級),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86級)。復旦大學文學碩士(1982年),北京大學文學博士(1988年)。先後師從陳子展先生和林庚先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古代文學兩個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理事。甘肅省特聘“飛天學者”、西北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曾兼任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客座研究員、台灣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兼職教授、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甘肅天水師範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泰國皇太后大學漢學院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韓國忠南大學客座教授。

教育科研


研究領域

主要涉及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外比較文學,其中重點專攻先秦文學(以楚辭為中心)和中外文學關係。

學術成就

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外比較文學,以先秦文學、中外文學關係及海外漢學為中心。已出版學術專著及論文集《楚辭綜論》、《詩經寫真》、《楚辭展奇》、《玄妙奇麗的楚文化》、《中外文學比較》、《20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簡史》、《比較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近代中外文學關係》、《古典與比較》、《日本楚辭研究論綱》《葉嘉瑩與中西詩學》、《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簡明中國賦學史》、《楚辭研究與中外比較》等十多部,編著《歷代賦論輯要》、《中國古代文學在歐洲》等多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五十餘篇。
獨立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獨立主持並主要參與完成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一項。
曾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日本東京大學、秋田大學、東北學院大學富山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外國語大學、忠南大學;泰國皇太后大學、朱拉隆功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澳門大學;台灣佛光大學、台灣大學、明道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台東大學、屏東教育大學靜宜大學等——講學。
應邀赴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院;德國波恩大學;日本青山學院大學、琉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浸會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非大學;台灣元智大學、玄奘大學東海大學東華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訪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講授課程

中國文學史、楚辭研究、中外傳統文學比較研究、屈原與世界文化、比較文學導論、近代中外文學關係、比較文學研究、歐美文學專題等。

科研成果


著作

1、楚辭綜論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3、玄妙奇麗的楚文化新華出版社
4、歷代賦論輯要 復旦大學出版社
5、比較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 學林出版社
7、中外文學比較 台灣文津出版社
8、近代中外文學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跨時空文學漫步(兩人合著,執筆)香港嶺南大學出版社
10、學問魅力 中國發展出版社
11、王思任散文選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2、三元記評註 (“六十種曲”之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
13、詩經楚辭選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古典與比較(自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5、日本楚辭研究論綱 北京學苑出版社

獲獎作品

《中國比較文學簡史》中南六省區優秀圖書獎;上海高校優秀教材獎;另有論文獲北京大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屈原學會優秀獎中國詩經學會優秀獎等。

論文

1、九歌:求生長繁殖之歌 文學評論1990年第3期
列封面要目、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11月20日"文萃"版介紹
新華文摘1990年第11期"論點摘編"介紹
文匯報1990年11月25日"星期文摘"介紹
收入中國屈原學會論文集楚辭研究(文津出版社)
2、東皇太一春神考 文獻1989年第4期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12月14日摘要介紹
3、論天問桔頌之題旨與來源 學術季刊1987年第4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4期全文複印
收入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山東教育出版社
獲北京大學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4、論屈原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雲夢學刊1991年第2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9期全文複印
收入湖南國際屈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屈原與中國和世界文化
5、屈原與但丁 中國比較文學總第4期(1986年)
收入現代意識與民族文化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同載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年第4期
6、文學與宗教 中州學刊1988年第2期
收入超學科比較文學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同載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7年第4期
7、中西神遊詩論 求索1991年第4期, 本文英文版入選國際比較文學協會1991年東京年會
8、歷代賦論述要 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第11期全文複印
9、九歌二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 中文系學刊〈學叢〉第3期(1991年)
10、離騷楚人的宇宙意識 學術月刊1991年第11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全文複印
11、近代楚辭研究述評 思想戰線1992年第5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複印
12、論王思任的散文 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13、中國比較文學的淵源期 喀什師範學院學刊1992年第3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複印
14、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文學理論1993年第8期全文複印
15、台灣香港比較文學研究述評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複印
16、漢對楚文化的繼承關係 求索1985年第3期,先秦史1985年第7期全文複印
17、楚國歷史對楚辭產生的影響 荊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複印
18、王禹偁反對過西昆派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3期
19、范曄卒年及後漢書始撰年辯 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
20、王禹偁文學思想簡論 中州學刊1985年第1期
21、漢代擬騷詩產生與興盛原因 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
22、楚辭研究二題 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第2期
23、楚辭與巫風 學術論壇1985年第2期
24、讀楚辭札記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25、諸子散文與屈騷 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
26、屈原與普希金 國外文學1987年第3期
27、魏晉迄唐楚辭研究述略 文學評論叢刊第30期(1988年)
28、論楚騷美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8年第3期
29、論屈原的"好修" 求索1989年第1期
30、劉勰論楚辭 喀什師院學報1989年第1期
31、九歌二論 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1期
32、九歌應是九篇 蘇州鐵道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33、論楚文化的分期特點及地位 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
34、自然詩人:陶淵明與華滋華斯 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35、兩個天才而又短命的浪漫詩人 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
36、目光正轉注中國一當代西方比較文學研究一瞥 求索1993年第1期
西方學術思潮論叢第3輯(1993年)
37、中國比較文學的初興期 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文學理論1994年第6期全文複印
38、中國比較文學的滯緩期 武陵學刊1992年第3期
39、陶淵明"回歸自然"的思考 雲夢學刊1994年第2期
40、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期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41、范曄的文學主張 上海師大學報1991年第3期
42、賦說 喀什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
43、符號學的繼承與發展 西方學術思潮第1輯(1989年)
44、略評三部詩經注本 文匯報1984年5月22日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5、中國屈原學會第二次年會綜述 語文導報1986年第10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6、陳子展與"詩""騷"研究 文匯報1988年8月16日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10期全文複印
47、古典詩歌藝術研究的可喜成果 煙台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48、屈原與貝多芬的思考 雲夢學刊1992年第1期
49、論香港學院派作家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33年第7期
50、論陳耀南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3年第8期
51、論潘銘燊黃維梁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3年第9期
52、論梁錫華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4年第4期
53、桃花源=烏托邦?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1期
54、陳子展先生的詩經研究 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
55、中國比較文學的發軔期山西師大學報1995年第1期
56、比較文學復興期影響研究述略 喀什師院學報1995年第1,2期
57、曹植評傳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2期
58、劉以鬯論 香港筆薈第6期(1995年)
59、叢更生 小說簡論 香港筆薈第6期文學的交融
60、二十世紀初葉中外文化思潮與文學的交融 中西學術第1期(1995年)
61、論陸遊的散文 青島大學師院學報1996年第1期
韓國延世大學 人文科學77,78合輯
62、嬌紅記三題 中華戲曲經19輯(1996年)
63、敦煌文學之"變文"辨 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
收入韓國"絲綢之路與韓國文化"論文集,1997年
64、獨抒胸臆──宋子學研究 當代韓國1997年第3期,韓國宋子學研究第4輯(1999年)
65、韓國詩話破閑集之中國影響論 當代韓國1998年第3期
詩話學(韓國版)創刊號(1998年)
66、近代中外文學關係引論 寧波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67、詩騷承傳衍變論 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68、王國維古典文學研究中的外來影響 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
69、外來文化思潮與世紀初文壇 學術季刊1999年第2期
70、沈壽卿及其三元記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2期
71、"近代意識"與中外文學關係 文匯報"學林"1999年5月15日
72、魯迅早期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73、近代中日文學的影響與交流 中州學刊1999年第4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1期全文複印
74、由退溪詩看李退溪與陶淵明 韓國研究論叢第6輯(1999年)
75、林庚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 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76、論蘇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較 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77、海峽兩岸蘇雪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版)
78、二十一世紀詩經研究展望 詩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河北師大學報 2000年第3期
79、基督教在中韓傳播的比較與思考 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80、評後現代主義之後 文藝報1999年1月12日,東方叢刊1999年第4期
81、東方詩話比較研究的開拓之作 大公報"藝林"2000年1月27日
82、評曹旭詩品研究 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
83、近代翻譯文學簡論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7輯(2000年)
84、展望21世紀的比較文學 文匯報“學林”版,2001年1月29日
85、陳子展先生與近代文學研究 北方論叢2001年1月29日
86、近代中外文學比較 暨南大學思想第6輯,2001年
87、日本當代楚辭研究 漢學研究第6輯,2002年,中國楚辭學第4輯,2003年
88、從楚國出土文物看離騷 大公報“藝林”2002年2月1日,8日
89、百年中國比較文學 社會科學2002年第7期
90、論林紓的中西文學比較學術月刊2002年第8期,論藝術創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版
91、論詩經的社會功用及其多重價值 詩經研究叢刊第6輯,2004年
92、詩學與詩話學大公報“藝林”2003年1月17,24日,韓國詩話學第5輯,2005年
93、林庚先生的唐詩研究 淮陰師範學服2003年第4期
94、二十世紀楚辭研究代表著作述評中國古典文獻學第2輯,2003年
95、評中國詩學史(書評)大公報2003年3月17日
96、游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福建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
97、屈原與楚辭三題 學術交流2004年第2期
98、論楚騷詩學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
99、考古資料與傳統文獻的結合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輯,2004年
100、中日文化與交流背景與日本早期楚辭研究 北方論叢2004年第3期
101、赤冢忠的楚辭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102、星川清孝的楚辭研究 漢學研究第8輯,2004年
103、藤野岩友“巫系文學”論,漢學研究第8輯,2004年
104、竹治貞夫對楚辭學的貢獻 中華文史論叢第80輯,2004年
105、長江流域的古代文化 復旦大學研究生學刊2004年
106、日本學者的楚辭持疑論 蘇州科技院學報2004年第4期
107、中日現代楚辭研究之比較 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0月18日
108、論趙朴初舊體詩詞曲創作 漳州師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09、立足創新的可喜成果(書評)內蒙古職大學報2004年第3期
110、比較與思考:莊子 陶淵明 盧梭 上海作家2004年第4期
111、讀楚辭要論(書評)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2月
112、先秦詩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序)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2月
儀式文化與先秦詩歌,中華書局

人物觀點


從比較視野看中國文學
徐志嘯從比較視域出發,多層面、多角度對中西文學的若干方面進行了比較。首先,徐志嘯從《離騷》和《神曲》中的“天堂”入手,對屈原和但丁的創作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但丁憎恨當時的教皇,屈原則表達了對小人的憎恨,讚揚了當時的君主;但丁認為升入天堂前需要經過煉獄,屈原也認為升入天堂需要自身的努力;但丁所寫天堂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而古時楚國也有人死後有靈魂和意識的傳說。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作家的創作都受民俗、民風的影響。徐志嘯還對陶淵明詩中的“桃花源”與歐洲的“烏托邦”思想進行了比較。他認為,“桃花源”是有史料記載的現實存在,陶淵明並不反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是受到統治者支持的,而“烏托邦”則是空想出來的,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徐志嘯還從中西文字的差異入手,分析了中國短詩、抒情詩發達而敘事詩、長詩少的原因。最後,徐志嘯指出中國的古代文論應該重建話語體系,進行現代轉型,與現代文化進行交流、融合、碰撞和比較。
另外,徐志嘯對同學們的論文寫作進行了指導。與會師生就感興趣的論題進行了深入而愉快的探討,報告會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