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理脾湯

中醫方劑名

消疳理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二。具有驅蟲消疳,健脾理氣之功效。

歌訣


消疳理脾曲芽檳,消化不良蛔蟲症;二連青陳使君肉,蕪荑蘆薈草莪棱。

組成


蕪荑三棱莪術青皮(炒)、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黃連、胡黃、連麥芽(炒)、神曲(炒)。

運用


1、本方是治療脾疳。面黃,肌肉消瘦,身體發熱,睏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懶進,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堅硬疼痛,頭大頸細,有時吐瀉,口乾煩渴,大便腥粘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面黃肌瘦,身熱倦怠,食欲不振,時有吐瀉等為辨證要點。
2、常用於小兒重度消化不良,腸蛔蟲症肺結核貧血等多種病因所致的營養障礙者。

加減化裁


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程等,適當增減方中的藥味及藥量;小兒重度消化不良,腸蛔蟲,可去蘆薈,加焦山楂

附方


名稱:消食理脾湯
組成:鮮雞內金l具,生山楂50g
用法:將雞內金及生山楂均用水洗凈后,將雞內金切成薄片,山楂去核,二者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放入蔥姜鹽等佐料,煎沸1小時。飲湯食內金及山楂
主治:小兒傷食瀉泄
出處:《中醫食療文論》
功用:化食消積,健脾止瀉
組成:當歸熟地(薑汁炒)各二錢,白芍(酒炒)一錢半,川芎一錢,陳皮、甘草、黃芩各一錢,半夏(姜炒)一錢半,白朮、杜仲(鹽炒)各二錢,茯苓一錢半
用法:加生薑三分,大棗三個,水煎,空心服
主治:妊娠惡阻腰痛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
功用:和中理脾,防胎下墮
名稱:調肝理脾湯
組成:川芎10g,當歸15g,白芍30g,白朮15g,茯苓20g,澤瀉15g,木香10g,枳殼12g,鬱金15g,山楂15g
用法:水煎服。1日l劑,連服數十劑
主治:1、肝臟腫大或一般肝病,脅下疼痛。2、肝脾不和的腹痛,舌體淡胖,脈濡緩
出處:《陳幼之方》
名稱:抗毒活血理脾湯
組成:虎杖30g,丹參15g,香附12g,鬱金12g,三棱9g,鱉甲12g,柴胡6g,五味子6g,生山楂15g,半枝蓮15g,板藍根12g,白花蛇舌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主治:乙型肝炎肝脾不和,氣滯血瘀證
出處:《中醫藥信息報》
功用: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症散結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李秀亮中醫兒科證治心法》:“本方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二,由蕪荑、三棱、莪術、炒青皮、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生甘草、川黃連、胡黃連炒麥芽、炒神曲組成。小兒乳食不知自節,或餵養不當,乳食無度,或過食肥膩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損傷脾胃。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乳食停滯,積而不消,乃成積滯。積滯與傷食疳證關係密切,傷於乳食,日久不消,可變成積,積久不化,郁而生熱,耗傷津液可轉化成疳,故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方中神曲消果實飲冷之積,炒麥芽消谷面之積,二者相配,以消為主,消不傷正,有滯當清,積不消則症不平;三棱、莪術破瘀行氣,開胃消食;蘆薈攻積導滯以清除胃腸積滯,加用檳榔通便以破滯氣、開鬱氣、行中氣,陳皮燥濕運脾,胡黃連清飲食積滯之熱,青皮解郁散結以疏肝理氣,終使有形之積得去而無形之氣得通,脾胃升降有序,納運如常,原方是用來健脾益氣,殺蟲消積導滯,治療小兒疳積,現取其消導健脾、運化脾胃之意來治療小兒厭食症之脾胃積滯證。”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消疳理脾湯(《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疳證門)蕪荑、三棱、莪術、青皮(炒)、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黃連、胡黃連、麥芽(炒)、神曲(炒)。引用燈心,水煎服。功能消疳健脾,理氣止痛,,主治疳積,面黃肌瘦,身熱倦息,食欲不振.時有吐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