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理脾湯
中醫方劑名
消疳理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二。具有驅蟲消疳,健脾理氣之功效。
消疳理脾曲芽檳,消化不良蛔蟲症;二連青陳使君肉,蕪荑蘆薈草莪棱。
1、本方是治療脾疳。面黃,肌肉消瘦,身體發熱,睏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懶進,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堅硬疼痛,頭大頸細,有時吐瀉,口乾煩渴,大便腥粘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面黃肌瘦,身熱倦怠,食欲不振,時有吐瀉等為辨證要點。
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程等,適當增減方中的藥味及藥量;小兒重度消化不良,腸蛔蟲,可去蘆薈,加焦山楂。
名稱:消食理脾湯
組成:鮮雞內金l具,生山楂50g
主治:小兒傷食瀉泄
出處:《中醫食療文論》
功用:化食消積,健脾止瀉
名稱:和中理脾湯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
功用:和中理脾,防胎下墮
名稱:調肝理脾湯
用法:水煎服。1日l劑,連服數十劑
出處:《陳幼之方》
名稱:抗毒活血理脾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主治:乙型肝炎肝脾不和,氣滯血瘀證
出處:《中醫藥信息報》
方論選錄
《李秀亮中醫兒科證治心法》:“本方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二,由蕪荑、三棱、莪術、炒青皮、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生甘草、川黃連、胡黃連、炒麥芽、炒神曲組成。小兒乳食不知自節,或餵養不當,乳食無度,或過食肥膩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損傷脾胃。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乳食停滯,積而不消,乃成積滯。積滯與傷食、疳證關係密切,傷於乳食,日久不消,可變成積,積久不化,郁而生熱,耗傷津液可轉化成疳,故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方中神曲消果實飲冷之積,炒麥芽消谷面之積,二者相配,以消為主,消不傷正,有滯當清,積不消則症不平;三棱、莪術破瘀行氣,開胃消食;蘆薈攻積導滯以清除胃腸積滯,加用檳榔通便以破滯氣、開鬱氣、行中氣,陳皮燥濕運脾,胡黃連清飲食積滯之熱,青皮解郁散結以疏肝理氣,終使有形之積得去而無形之氣得通,脾胃升降有序,納運如常,原方是用來健脾益氣,殺蟲消積導滯,治療小兒疳積,現取其消導健脾、運化脾胃之意來治療小兒厭食症之脾胃積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