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脹耳閉
耳脹耳閉
耳脹耳閉,中醫病名。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感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疾病。耳脹多為病之初起,以耳內脹悶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風邪侵襲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風聾”之稱;耳閉多為病之久者,耳內如物阻隔,清竅閉塞,聽力明顯下降,多為耳脹反覆發作,邪毒滯留耳竅,遷延日久轉化而致,故古代醫籍中又有“氣閉耳聾”之稱。西醫學的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耳脹、耳閉是因邪犯耳竅,氣血失暢所致,以耳內脹悶閉塞感為特徵的耳病,西醫學的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歷代文獻雖無耳脹病名,但在不少資料中,可找到與耳脹有關的論述。如《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否塞不宣,故為風聾”。《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六》有關於“上焦風熱,耳忽聾鳴”的論述,及至近代《大眾萬病顧問·下冊》始立耳脹病名:“何謂耳脹?耳中作脹之病,是謂耳脹”,並列舉了病源、癥狀及治法。耳閉作為病名,見於明代《醫林繩墨·卷七》:“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之閉也”。關於耳閉的治療,在《內經》中已有提及,《靈樞·刺節真邪》有咽鼓管吹張法的最原始記載,《景岳全書·卷二十七》中詳細描述了幾種耳閉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並記載了鼓膜按摩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脹多為病之初起,多由風邪侵襲,經氣痞塞而致;耳閉多為耳脹反覆發作,遷延日久,由邪毒滯留而致,與臟腑失調有關,因此多為虛實夾雜之證。
1、風邪襲耳,痞塞耳竅
生活起居失慎,寒暖不調,或過度疲勞之後,正氣虛弱,肺衛不固,風邪乘虛而襲。風邪外襲,首先犯肺,結穴受病。風邪外襲多有兼夾,其屬性不外寒熱兩類。風寒外襲,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濕,積於耳竅而為病;若風熱外襲或風寒化熱,引動經熱上循,結於耳竅,以致耳竅痞塞不宣而為病。
2、肝膽蘊熱,上壅耳竅
外感邪熱,內傳肝膽,肝膽火熱上蒸;或七情所傷,肝氣鬱結,鬱火上擾,致火熱之邪閉阻耳竅而為病。
3、脾虛濕困,痰濕泛耳
久病傷脾,或肝鬱氣滯,肝氣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困於耳竅而為病。
4、邪毒滯留,氣血瘀阻
耳脹反覆發作,或病情遷延日久不愈,邪毒滯留於耳竅,阻於脈絡,竅絡氣血瘀阻以致閉塞失用,終成耳閉。
1、病史:耳脹者,多有感冒病史;耳閉者,一般病程較長。
2、臨床癥狀:以耳內脹悶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為主要癥狀。病變有新久不同,耳脹者,患耳脹悶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適,耳鳴時如機器聲、風聲,在打哈欠、噴嚏或擤鼻時稍覺好轉。耳閉者,耳聾逐漸加重,耳鳴聲低,耳內閉塞感。
3、檢查:早期可見鼓膜輕度充血、內陷,若中耳有積液,則可在鼓膜上見到液平面,或見鼓膜外突。若反覆發作,可見鼓膜增厚凹陷,或見灰白色斑塊,或萎縮、疤痕粘連。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反覆發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聾。聲導抗檢查呈B型或C型鼓室導抗圖。
耳脹耳閉應與外耳道異物,耵耳相鑒別,耳閉應與耳硬化症相鑒別。外耳道異物、耵耳,在取出外耳道異物和耵聹后。癥狀可解除,而耳脹、耳閉則在外耳道無異物及耵聹時亦有癥狀。耳硬化症,患者聽力逐漸減退,檢查耳膜完整,標誌清楚,有鬧聰現象,常有家族史而無外感病史。
本病初期多為實證,臨床辨證多屬風邪襲耳、痞塞耳竅,或肝膽火熱,上壅耳竅;病久則多為虛實夾雜證,臨床辨證多屬脾虛濕困、痰濕泛耳,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治療方面,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應注意通竅法的運用。
根據發病特點,以疏風通竅,利濕升清,行氣活血為主要治法,結合局部治療。
內治法
(一)風邪襲耳,痞塞耳竅
癥狀:耳內作脹、不適或微痛,耳鳴如聞風聲,自聽增強,聽力減退,患者常以手指輕按耳門,以求減輕耳部之不適。全身可伴有風寒或風熱表證。檢查見鼓膜微紅、內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積液,鼻粘膜紅腫。
治法:疏風散邪,宣肺通竅
方葯:荊防敗毒散加減(風寒)。銀翹散加減(風熱)。
(二)肝膽蘊熱,上壅耳竅
癥狀:耳內脹悶堵塞感,耳內微痛,耳鳴如機器聲,自聽增強,重聽,或耳不聞聲。患者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苦悶,舌紅苔黃,脈浮弦或弦數。檢查見鼓膜內陷,周邊輕度充血,或見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黃色較粘稠的積液。
治法:清瀉肝膽,利濕通竅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脾虛濕困,痰濕泛耳
癥狀: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漸降,耳鳴聲嘈雜。可伴有心煩胸悶,肢倦乏力,容易感冒,面色不華,舌質淡紅,或舌體胖,邊有齒印,脈細滑或細緩。檢查見鼓膜內陷、混濁、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粘稠或清稀的積液。
治法:健脾利濕,化濁通竅
方葯:參苓白朮散加減。
(四)邪毒滯留,氣血瘀阻
癥狀:耳內脹悶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則如物阻隔,聽力明顯減退,逐漸加重,耳鳴如蟬,或嘈雜聲。全身或見納呆,腹脹,便溏,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癥狀,舌質淡黯,或邊有瘀點,脈細澀。檢查見鼓膜內陷明顯,甚則粘連,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積斑;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鼓室導抗圖呈平坦型。
治法:行氣活血,通竅開閉。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
外治法
1、滴鼻:使用具有疏風消腫、通竅作用的藥液滴鼻,使鼻竅及耳竅通暢,減輕堵塞,並促使耳竅積液的排出。常用藥有鼻炎滴劑、1%麻黃素滴鼻液等。
2、鼓膜按摩:用食指將耳屏向耳道口推壓,壓緊然後即放鬆,如此反覆多次,使外耳與中耳保持氣壓平衡,減輕鼓膜內陷。每次按摩10-20下,每天2-3次,或用鼓氣耳鏡放入耳道內,緩緩打氣,邊打氣邊觀察鼓膜活動情況,如光錐有變化,即可反覆打氣,但不可用力過猛,每次打氣10-20下。
3、咽鼓管吹張:自行吹張法即用手指捏緊鼻孔,閉口屏氣,然後將氣鼓入腮側,使耳中可聞“卟”聲,如此反覆多次,此法每日可施行2-3次。也可用咽鼓管導管進行通氣,每日一次,若耳痛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進行咽鼓管吹張。
4、鼓膜穿剌抽液:若見有鼓室積液,可用紅汞消毒耳道及鼓膜后,以無菌注射器於鼓膜前下或後下方刺入鼓室,抽取積液。
5、鼓膜切開術:經反覆鼓膜穿刺(3次)無效、液體較粘稠者應行鼓膜切開術。小兒需全麻。
6、鼓室置管術:病程遷延,長期不愈,或反覆發作,中耳積液粘稠者,可考慮用此法。
針灸療法
1、體針:可採用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的方法。耳周取聽宮、聽會、耳門、翳風;遠端可取合谷、內關,用瀉法,留針10-20分鐘,每日一次。耳閉而脾虛表現明顯者,加灸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腎虛加刺三陰交、關元、腎俞,用補法或加灸。
4、穴位磁療:對有耳鳴的患者,可在翳風、聽宮等穴貼上磁片,或加用電流,以疏通經絡氣血,減輕耳鳴,每日一次,每次20分鐘。
超短波理療、氦-氖激光照射等均有助於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的通氣引流。
耳脹若能及時合理治療,預后良好。病程長或反覆發作者,亦可轉成耳閉或膿耳。如中耳有積液,反覆發作者,可致鼓膜與鼓室內壁粘連,聽力明顯下降。
1、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防治感冒及鼻咽或鼻腔疾病,是預防的關鍵。
3、應及早徹底治療耳脹以免引起耳閉。
4、擤鼻應用正確方法,不宜用力過度,以免鼻涕進入咽鼓管引起耳脹或膿耳。
5、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家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以加強對兒童聽力的觀察。有條件的地區,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聲導抗檢測。
1、《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2、《靈樞·刺節真邪篇》:“刺其聽宮,……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