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邵毅平的結果 展開
-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 浙江財經大學教授
邵毅平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邵毅平,男,漢族,江蘇無錫人,1957年7月30日生於上海。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文學碩士(1982)、文學博士(1994)。歷任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助教(1982-1985)、講師(1985-1992)、日本創價大學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1988-1989)、韓國蔚山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客席教授(1992-1997)、韓國大邱曉星CATHOLIC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客席教授(1997-1998)、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1998—2000)、副教授(2000-2006)、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科客席教授(2006-2007)。
已經開設過的課程:文獻學、工具書應用與文獻學知識、日本漢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國古代文學史(下)、中外傳統文學比較(中韓文學關係史)、中外傳統文學比較(中外傳統詩歌比較)、中外文學名著賞析、唐詩鑒賞、宋詞鑒賞、中國古典文學、《史記》精讀、詩騷精讀、古代文學選講、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中國文學傳統、比較文學導論、中國文學流派研究等。
先秦秦漢文學研究;《論衡》專題研究;元明清文學研究;中國文學表現商人史專題研究;古代東亞中國文學接受史、東亞漢文學史、東亞文學關係史研究;東亞漢學之譯介與研究。
1982年留校任教以來,共出版著作十二種(包含合著一種),其中在國內出版九種,在韓國出版三種,在台灣出版三種(均與內地出版重複);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其中在國內發表四十餘篇,在日本發表四篇,在韓國發表十九篇;出版和發表譯書譯文(包含合譯、校)十九種(篇),近百萬字;校點書(包含合作校點)四種(詳見“論著目錄”)。
當前研究課題
古代東亞中國文學接受史、東亞漢文學史、東亞文學關係史。
著書
2.洞達人性的智慧《中國的智慧》叢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中國智慧大觀》合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中國的智慧》叢書,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10月,1997年5月;林郁文化事業,2000年12月;新潮社文化事業,2005年6月。
4.論衡研究 韓國蔚山,蔚山大學校出版部,1995年10月。
5.中國文學史(合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6.韓國的智慧:地緣文化的命運與挑戰《世界的智慧》叢書,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6年7月;林郁文化事業,2000年7月;經典人物館,2004年1月;新潮社文化事業,2004年12月。
7.中國古典文學論集 韓國蔚山,蔚山大學校出版部,1996年9月。
8.中日文學關係論集 韓國河陽,大邱曉星CATHOLIC大學校出版部,1998年2月。
9.無窮花盛開的江山:韓國紀游 《海外文化之旅》叢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11.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2007年3月第二版。
12.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論文、傳記、書評
3.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獻疑 《文史》第二十六輯,1986年5月。
4.明代以前《論衡》評價綜論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二期。
5.清代與近代《論衡》評價綜論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一期。
10.論中國文學分類規範對日本平安時期文學總集分類規範的影響《復旦學報》1988年第二期。
11.論白居易詩歌對日本平安時期文學的影響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三期。
12.小尾郊一博士《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中譯本序《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二期。
14.鈴木虎雄的《支那文學研究》述評 《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十期。
15.評吉川幸次郎的中西、中日比較文化觀——以《中國的古典與日本人》為中心 《中國比較文學》1989年第一期。
16.明代與江戶市民文學的比較研究 《復旦學報》1989年第一期。
17.《論衡》早期流傳影響考 《言語文化研究》(日本創價大學言語文化研究中心)第12號,1989年3月。
18.唐寅《十大文學畸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22.賈誼 《十大散文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
23.高明 《十大戲曲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
26.王充《譏俗》《節義》《政務》《養性》等書考 《言語文化研究》(日本創價大學言語文化研究中心)第15號,1991年3月。
27.快讀古田敬一《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合撰) 《文學遺產》1991年第四期。
29.《論衡》“造於永平末定於建初之年”考。
30.王充三次撰集《論衡》說平議——朱謙之《王充著作考》商兌二。
31.《論衡》篇目排列內在聯繫考。
32.《論衡》頌漢諸篇寫作動因考 《<論衡>成書四考》所收,《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3輯,1993年1月。
33.《論衡》評論中所反映的歷代文章觀的變遷。
34.《論衡》評論中所反映的理性精神與非理性精神的衝突《<論衡>評論史研究二題》所收,《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21輯,1993年6月。
35.《論衡》與《原始思維》比較閱讀札記《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4輯,1993年9月。
36.宋元話本小說的鑒別與考證問題《中國學報》(韓國中國學會)第三十四輯,1994年7月。
37.論王充的悲觀主義人生觀。
38.論王充文論的立說基準的多重性與統一性。
39.論王充的功利主義文章觀 《王充思想三論》所收,《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6輯,1994年9月。
41.漢代文學史序說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8 輯,1995年6月。
42.論蔡邕之生平及其史學與文學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9輯,1995年12月。(除第7篇和第28篇外,以上各文皆已收入《論衡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和《中日文學關係論集》等三書。)。
43.清代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10輯,1996年8月。
44.朝鮮、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受容與抵抗 《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12月。
45.唐五代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11輯,1996年12月。
48.先秦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29輯,1997年6月。
49.《豆棚閑話》: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框架結構《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30輯,1997年12月;《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2輯(總第6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50.尤庵宋時烈與王充:功利主義文學觀的普遍性問題《尤庵文化祭》(韓國大田南澗祠儒會)第二輯,1996年11月;《韓國研究論叢》第九輯,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51.《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銅馬故事的東方來源《中華文史論叢》2002年第2輯(總第7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2.論漢代文學對商人的表現《上海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03年9月。
54.比較文學研究要重視“比較思維”《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1期(總第54期),2004年1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6.比較文學專業東亞文學關係研究方向必讀書目及說明《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2期(總第55期),2004年4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8.《戰國策》的作者與時代《圖書館雜誌》2004年第7期(總第23卷第159期),2004年7月。
59.魏晉南北朝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上海大學學報》第11卷第5期,2004年9月。
61.《尚書》的古今文問題《圖書館雜誌》2005年第8期(總第24卷第172期),2005年8月。
63.《左傳》的作者與時代——從《左氏春秋》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卿雲集續編——復旦大學中文系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復旦大學中文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圖書館員:職業精神與核心能力》(《圖書館雜誌理論學術年刊》),繆其浩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64.“《春秋》筆法”辨釋《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3期(總第25卷第179期),2006年3月。
譯書譯文
1.中日學者《文心雕龍》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輯(合譯)《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二輯。
2.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合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修訂譯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3.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4.王水照等編選《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 月。
5.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7.山口守《巴金試論——<家>的結構》《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一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
8.小野四平《短篇白話小說“三言”中的戀愛《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第一期。
9.垂永英彥《李清照的創作》《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第六期。
10.小野四平《“三言”中的宋代公案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一期。
13.深澤一幸《李商隱與〈真誥〉》(校)《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14.田中謙二《歐陽修詞論》《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5.戶崎哲彥《唐代的禘祫論爭及其意義》(校)《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6.川合康三《李賀和他的詩》(校)《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7.東英壽《關於歐陽衡的〈歐陽文忠公全集〉——中華書局〈歐陽修全集〉底本選擇的問題》(校)《新宋學》第二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8.內山精也《蘇軾次韻詞考——以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校)《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0月;內山精也《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9.村上哲見《張子野詞論》《中國文學研究》第八輯,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2007年3月。
校點書
3.孫家振《續海上繁華夢》(合作校點)《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