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集

賦集

賦集,即辭賦文集,就是把辭賦家的辭賦作品彙集起來編纂、編輯、編著而成的書卷。賦集,可分為單行本、系列本、總集、合集等類別。賦集,代表了辭賦家辭賦文學創作的成就的至高,是辭賦家腦力勞動成果的物化表現形式。

概括介紹


集,動詞,聚在一起,意為辭賦集合。“集”附加在“賦”之後,轉義為“集子”,“賦”規定了所“集”的類別,也就是由許多單篇辭賦作品彙編成的書、或全集、或選集等等。如果篇幅較長的大賦,或同一題目的系列組合,可形成相對獨立的“段落、部分”,就出現“上中下集”等現象。
賦集,在古代,由於印刷技術的落後、紙張的匱乏、書寫的難度大等客觀環境的拘囿,古人的賦集,往往被後人輯錄,或出現在其他類別的史卷等著作總集中而得以流傳下來。由於年代久遠,古代賦家的作品散失的很多,有的賦家作品只存數字,而無作品,或作品存世很少,甚至只有作品而無作者的佚名現象,是古典辭賦文化的悲哀。比如,晚清敦煌遺書的出土,隨之敦煌賦問世了。敦煌遺書,由於清代的散佚,外國列強的掠奪,而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大部分流失海外。國內能夠統計到的辭賦篇目不足40篇,是千古憾事。敦煌賦集的出現,說明古代的辭賦,既有文賦,也存在俗賦。
賦集,與沒個時期辭賦家的多寡、辭賦文學的發達與否成正比例關係。如果按照日不落的劃分辭賦史發展的方法,中國古代辭賦流變,可分為:
1、楚秦賦壇:屈荀——前206年
2、兩漢賦壇:前206——220年
3、魏晉賦壇:220——420年
4、兩朝賦壇:386——589年
5、隋唐賦壇:581——907年
6、五代兩宋:907——1279年
7、元明賦壇:1279——1644年
8、清代賦壇:1644——1911年
那麼:
辭賦家——古代:
1、先秦:荀況、屈原、宋玉辭、唐勒
3、魏代:曹丕曹植王粲陳琳向秀
4、晉代:潘岳張華陸機左思陶淵明王羲之夏侯湛傅咸、傅毅、成公綏傅玄郭璞
5、兩朝:蕭子暉蕭子范蕭統、蕭綱、吳均沈約謝惠連謝靈運、鮑照、江淹徐陵庾信蕭繹
6、隋代:薛道衡
7、唐代杜牧、黃滔、徐寅、王勃駱賓王韓愈柳宗元
8、宋遼金:蘇轍、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9、清代:蒲松齡汪中
可以推導出幾個結論:
第一:漢代是辭賦文學短暫崛起之後的高峰期,曹魏雖是局部領土政權,賦家出現也較多;晉、兩朝辭賦繼續發展,但趨於平緩,因為駢文出現。
第二:隋朝短命,賦家寥落,唐代主要以詩人型賦家、古文型賦家為主,賦家數量難以和兩漢、晉代、兩朝比擬。宋代仍然是集中在幾個古文家、或詩人身上。唐詩、宋詞的相繼繁盛,促使賦家職業化單一為賦的特點,而轉型為賦在唐宋而被邊緣化。元明幾乎空白——這個課題要探究——為什麼古老的辭賦到元明而衰落了呢?似乎有種一蹶不振的感覺。
第三:清朝,辭賦一度中興,“五四”而絕——總體上沉寂近百年。
這就是賦集在中國古代、近代,直至新文化化運動以前的發展輪廓。
賦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呈現出電子圖書的發展趨勢。辭賦家——當代:
現代辭賦家,已被發現的辭賦家和辭賦骨幹寫手,總和至少有108人以上(名單具體如下),這些辭賦作者,公開打出辭賦流派的為數不多:
胡雪松、徐康、雪雁鳴、熊篤、浮生閑數落花、陶然於然、倪文濤、陳勇、月下蟲陳瑞萍、喻子涵、廣成子、山東萊子、趙榮光、高軍、並日齋主、易聞曉、流沙河、曹英人聖玉、朱向遠、乾坤居士、醉卧松山、宋小武、抱月齋主、明石秋色、白永剛、花月主人、劉長煥、王澤生、潘承祥、周曉明、張友茂、金學孟、夜月幽蓮、陳秀冬孫繼綱顏麒麟、袁瑞良、雪川、保鏢、天山客詹杭倫張昌余、魏明倫、何開四桃花主人章方松賈玉寶病龍布茂嶺郝麗雲、沈不沉、錢明鏘陳恩田陳章漢高志其王艷鈞、右文、王志清張心豪、蔣海松、閑機生、馬門列夫、王鐵陳仁德、饕餮、王秉德、盧虹賦、楊威、賀興桐王士毅、王克湘、向征、賀曉賢、王獻力、月隱寒霜、杜萱、風少爺、許孔璋、張黎華、周志豪煙綠指冷(李雙紅)、襲花情隱、王劍賈世韜韓邦亭布古孫繼剛王金鈴龔克昌梁偉鋒戴永斌王忠志陸暢王智強姚平董晉、郭平德、何朝東、何江、李榮南、林永蔚、王慶位、楊國星、楊紀偉、周擁軍(學者日不落統計於2007年10月8日)
以上這些人在網路中,有人專門為之設立了電子版的辭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