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東溝門村的結果 展開
- 陝西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下轄村
- 山西省鄉寧縣尉庄鄉下轄村
-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縣磴上鄉東溝門村
-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蠻漢鎮下轄村
東溝門村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蠻漢鎮下轄村
地處蠻漢山西南,土默川平原東南邊緣,由河流衝擊而形成的台地上。村莊依山而建,呈不規則的扇形分佈。從明末開始建村,已有400年的歷史。
1592年,俺答汗招內地民人牧邊,開始有人在此居住。
1741年六月,在西山西坡台地上修建聖母廟。
1836年,發生特大蝗蟲災害,村莊受災嚴重。
1884年,在村中修建老爺廟。
1946年九月,與國民黨王憲章軍進行激烈戰鬥。
1957年,進行土地合作社改革。
1981年,進行土地聯產責任承包改革。
2015年,街巷道路硬化及油路通車。
東溝門村[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蠻漢鎮下轄村]
山水之間
無霜期: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
從古代的荒無人煙,到如今的繁華昌盛,經過了兩千年的朝代更迭,政治區劃的長久變遷,才有了如今的區域格局。
秦漢繩紋
蠻漢鎮禾木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坐落在東溝門村。由內蒙古禾木科農種植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18719萬元,規劃用地600畝,其中北蟲草、紫靈芝等中藥材生產基地150畝,“果蔬+畜禽”生態種養基地220畝,育苗基地40畝,生態農業觀光園區80畝,現代化果蔬交易市場20畝,從2013年6月到2016年8月建成;項目完成後,年均凈利潤6378萬元,還可帶來年間接收入19134萬元;同時,可輻射帶動生產基地各類產業人員3800人左右。暖棚4座。塑料大棚3座、3個魚塘、雞舍1間、1000㎡辦公室基礎框架。
清末民國時期,本區人口持續增加,促進了當地的繁榮發展,村莊也在不斷的發展擴大。清之前,當地受燕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影響較重。清朝建國后,清廷將塞北之地納入其土,相互融合加速。尤其是清末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晉民陸續來到當地開發生活,晉文化隨之在當地生根發芽,與蒙民的游牧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蒙晉文化。
東溝門小學,舊址位於村子中部,新址位於村子西部,即現今村委會駐地。上世紀末,才搬遷到新址所在地,舊址之地,曾有一座宏偉的寺廟,敬奉各路的神仙道士;建國之後,在“除四舊”及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的毀壞並遺棄。村人在原有的房屋上,擴建校舍、增加設施,逐成舊貌風光。隨著歲月流逝,舊學校已殘敗不堪,村人齊心合力,在新址修建了倆排明亮的教室,繼續著教育的大業。曾經學校最為輝煌時,有學生倆三百人,熱鬧非凡;如今學校顯得非常冷清,但教育仍在繼續,不會就此中斷。
曲水流觴
藍天白雲
2015年十月份,蘭程路東溝門村到程家營村油路通車,全線北接程家營村,東經大小紅進溝村、菜園子,終點到蘭家窯,全程十五公里路程。西行六公里就可到達呼涼公路上的楊樹灣收費站,西經永興鎮通往涼城,即北魏參合陘舊址,道路崎嶇、崇山峻岭,古人艱辛的開鑿出來,經過今人加以維護、逐成今貌。南行五公里,即可到程家營村,向西通往呼和浩特市,是當地最為便捷的交通路線;東經崞縣窯、東十號等地通往涼城,沿途有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鑲藍旗故城遺址等景點。向著東南前行,一路經北水泉、黃土窯,到達原東十號鄉;一路經朱爾克、段木溝,到達原山慶鄉;倆路都是崎嶇的山路,常年有水流經過,周圍環境優美,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夏季避暑休閑的理想場所。
乾隆年間
光緒十年
炮台遺址,炮台又叫碉堡,位於炮台樑上,炮台梁位於膠泥溝村南部,東至膠泥溝,西至橋溝,長約一公里左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還有半米高的遺跡,裡面的結構清晰可見,修築工藝精良,牆體堅固,外圍呈正方形。修築時間應為抗日戰爭時期,據說當年有幾個日本人,被追到老爺廟裡躲了起來,相持了好長時間,趁黑又逃到了淡羊山,其中有幾個跑了,剩下一個有傷被圍了起來,沒人趕上前去,最後那個日本人把槍拆掉扔了,慢慢撤走了。
東溝門村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麻繩窯、膠泥溝、東溝門,人口逐呈遞增狀態。
麻繩窯:陳姓最多。
膠泥溝:白、霍、趙、任姓居多。
東溝門:張、許、仝、岳姓較多。
教堂聆聽
教堂位於村子中部,建於本世紀初,為紅頂尖形的古堡建築風格。本地在民國時期,就有人開始信奉天主教,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條件日益好轉,信教人數日益增加,成為方圓四周重要的集會場所。
燒賣 亦寫作“稍美、捎賣”,是內蒙古中西部傳統小吃。清末明初時明震京九,早點鋪多以“綏遠燒賣”做牌招徠顧客。鮮羊肉切餡,加入水、澱粉、胡麻油、蔥、姜等調料。皮子用特製擀麵杖一次擀壓五六張,皮間撒大量干澱粉。燒賣皮呈荷葉形,放入肉餡,五指一撮即可入籠蒸制。裝盤后,趁熱咬上一口,油汁淋漓,鮮香雋永,餡松不散,皮韌不黏,越吃越香。飯後需喝釅釅的濃磚茶,消食不膩。
莜面 莜面是內蒙古三件寶(山藥、莜面、大皮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寶,烏蘭察布是我國莜麥盛大產區之一。莜面是由莜麥(裸燕麥)加工而成的麵粉。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植物脂肪和乙種維生素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對預防高血壓、動脈心粥樣硬化和糖尿病有特殊功效。莜面製作方法靈活多變,用手搓、推、擀、捏,可謂五花八門,工序嚴格,有窩窩、餘餘、鈍鈍、涼拌莜面、素炒莜面、炒揆類、回勺莜面、煮餘子、莜面拿糕等幾十個品種。莜面窩窩、莜面魚魚算是莜面中的“名牌”。莜面有倆種吃法,熱吃和涼吃。食用時可用蔬菜及辣湯,冷調、涼拌;也可用熱羊肉湯、熟土豆拌吃。並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調製。夾一筷子莜面,飽蘸自己甜調好的湯料,細細咀嚼,一種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無窮。
油炸糕 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韌、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由倆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素糕”是不經過油炸這一道工序,做好后蘸上肉菜相當可口,即所謂“黃糕泡肉、吃個沒夠”。油炸糕則比較講究,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豆餡有小豆、豇(jiang)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倆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蔔餡;有地皮菜、豆腐乾、山藥餡;有山藥、苦菜、韭菜餡。無論是那種餡的油炸糕,吃進嘴裡都是里香外脆,膾炙人口。
膠泥溝戰鬥,1946年9月11日,國民黨綏遠三十五軍副軍長王憲章率補訓110師到田家鎮以北山地,增援其保安旅和奇兵二縱隊。倆股敵軍會合后,盤踞在銀號山一帶,伺機進佔田家鎮。13日晚,晉綏十一分區七團及三旅特務團向銀號山一帶的敵軍發起進攻。敵軍邊站邊退。14日清晨7時,王憲章的補訓機關110師殘部及奇兵二縱隊倆個連共300餘人退到水泉西山一帶。當敵人向西北穿行膠泥溝北坡口時,遭到埋伏在這裡的綏南奇兵一團三連戰士的猛烈襲擊。敵兵亂作一團,向溝北山上爬去。三連戰士集中火力追擊,王憲章及其部下多人被擊落馬,人慌馬擠有幾個敵兵跌入溝內摔死。王憲章在士兵的掩護下爬上北山。負責狙擊的騎兵一、二連戰士經膠泥溝、麻繩窯追擊敵人。敵兵潰散、各自逃生。上午11時,戰鬥結束。擊斃敵40人(包括縱隊書記長、連長各一人),俘虜26人,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28支。
《東溝門》
頭枕群山腳伸灘,東登絕頂望平川;胡服騎射顯神威,曲徑通幽探帝鄉。
《麻繩窯》
王旭東
榆苗山前雞南飛,桃杏花開豚犬肥。青枳芨,綠柿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好在寧遠的蝗蟲僅限於東溝門四個村子,最終經府里派來的官員親自指導督責,也取得滅蝗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