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系統
排泄系統
排泄系統是指動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不能再利用甚至是有毒的廢物,同時,在動物攝取食物時將過多的水、鹽以及一些有毒物質攝入體內,這些物質必須不斷排出體外。將物質代謝終產物、過剩物質和機體不需要的物質經血液循環運送到排泄器官,並排出體外的生理過程,稱為排泄。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腎臟形成尿的方式完成。排泄系統在排出尿的同時還具有調節體內水、鹽代謝和酸鹼平衡、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功能。
排泄系統
概述
排泄系統
原理
伸縮泡(或稱搏動液泡)為球形小泡,是具單層單位膜的細胞器,在膜表面附著收縮細絲。一些輻射狀排布小管稱收集管,它們平時與內質網成分相連接,但在收縮期,此種連接被阻斷。在伸縮泡上另有一個排泄孔,與收縮期向細胞遊離面開放,舒張時被阻斷
排泄系統
在原生動物肉足綱、鞭毛綱和纖毛綱幾乎都有伸縮泡構造,變形蟲等肉足綱動物和綠眼蟲等鞭毛綱動物伸縮泡為單個,草履蟲等纖毛綱動物前後各有一個。但在寄生的肉足蟲、鞭毛蟲及海洋自由生活種類中缺少。海綿動物的領細胞中具有伸縮泡。
排泄系統
原腎管是一端開口的管道,開口在動物的遊離面,密閉的盲管狀終末部分則伸進體內的器官、組織間隙。盲管頂端由焰細胞封蓋。焰細胞呈管狀,管中發出一束纖毛(或單根鞭毛)伸入其下的由管細胞圍成的毛細管中。毛細管的管壁上有不同形狀的小孔,通過這些小孔與組織間隙相連通。
在原腎管的毛細管內,焰細胞纖毛不斷撲動,產生負壓,驅動體內廢液從小孔濾過進入原腎管[然後,經排泄管(吸蟲綱和絛蟲綱為排泄囊)從排泄孔排出體外。原腎最初的功能是調節體內水分的滲透壓,排泄的功能是進化史中逐漸獲得的,這一點與伸縮泡相似
在鰓曳類中,幾個焰細胞分支狀並列起來共同形成原腎管的終端,每個細胞都有一根鞭毛,且僅形成原腎管壁的一部分,管壁則被一層基膜所包圍。此種形式也見於內肛苔蘚亞門中
排泄系統
紐形動物的排泄器官與渦蟲綱相似為原腎管,但變異較多[。
環節動物擔輪幼蟲的排泄器官也是原腎管。原腎管前端為多個焰細胞,後端與泄殖孔相接。這一現象可說明環節動物成蟲的后腎管,可能是在原腎管基礎上進化形成的。
排泄系統
后腎管
從環節動物門開始,動物體具備了真正的體腔,它們的排泄器官也進入了[后腎管]型的時代。后腎管是中胚層來源的體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但往往也將由體腔管和原腎管一起形成的混合腎管計入其中。后腎管與原腎管的主要區別有:①胚層來源不同,原腎管來源外胚層,而後腎管系來源中胚層;②原腎管為一端開口的盲管,而後腎管兩端開口,一端在動物體體腔壁(或隔膜上),另一端開口於體表;③原腎管是由管細胞構成的細胞內管,而後腎管是由一層體腔上皮所圍成的。在較高級的類群中,管的不同位段還分化出不同功能,有可能為器官分化的雛形。
環節動物的后腎管按體節排列,一般每體節有一對腎管,故也稱體節器。其一端呈漏斗狀開口在隔膜上,稱為腎口,與體腔相通;另一端開口在體外叫腎孔。腎管細而曲折,周圍密被毛細血管網,可與血液直接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可從腎口收集體腔內的代謝廢物。
軟體動物有結構相當複雜的腎,其上半部分呈海綿狀,富含血管;而後半部構成排泄管。腎口開口於圍心腔,具纖毛,可收集體腔中的廢物。此外還有圍心腔腺(凱氏器)輔助排泄。
排泄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后腎管開始從血液中接受排泄物,使進入管內的體腔液代謝廢物濃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現,腎管中的液體與體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稱為尿。
馬氏管是蛛形綱、多足綱和昆蟲綱的排泄器官。馬氏管是由腸管上皮突出衍生形成的細小盲管,但來源不一定,如蛛形綱的馬氏管起源內胚層,而昆蟲綱由起源外胚層的后腸上皮形成。馬氏管盲端浸泡在動物體的血竇中,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滲入馬氏管,經高度濃縮后隨糞便經后腸、肛門排出。
棘皮動物海星綱的腸盲囊也有排泄作用。
除以上所述的四大類排泄器官外,無脊椎動物還具有形式多樣的輔助排泄機制,如渦蟲綱無腸目的中央吞咽細胞團,環節動物的黃色細胞等。但它們並非在排泄器官發展進化的主線上,在生理上也僅為輔助作用,因此在本文中不再贅述。
腎炎患者是做扁桃體摘除好,還是不摘除呢?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做扁桃體摘除術后,可以消除腎炎反覆發作的誘因,並且患者手術后,確實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另一種意見認為,扁桃體是人體的重要防禦器官,可以減少氣管及肺部的感染。扁桃體摘除后,人體的防禦能力減少了一道關卡,臨床上腎炎患者摘除扁桃體后,效果也並不肯定,因此建議不做扁桃體摘除術。
以上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臨床上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選擇。大家知道扁桃體位於咽喉部的咽峽穹內,就像衛兵把守著咽喉要道,一旦有細菌、病毒侵襲,它就首當其衝與之戰鬥,因此扁桃體是人體的忠誠衛士。另外扁桃體還分泌淋巴細胞,參與人體的免疫功能。我們認為做扁桃體摘除術時應謹慎,特別是對兒童。但如果出現如下情況可以考慮在病情穩定時做扁桃體摘除術。①扁桃體反覆感染,腎炎遷延或反覆發作與扁桃體病灶有關者。②扁桃體反覆感染后,發生病理改變,失去其正常功能,反而成為細菌、病毒等的棲息地者。
排泄系統
蛋白尿並非都是病態,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稱生理性蛋白質,是指出現於健康人的暫時性蛋白尿,多見於青年人,在劇烈運動、發熱、高溫、受寒、精神緊張等因素影響下,腎血管痙攣或充血,導致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強而使蛋白大量“漏網”。正常孕尿中蛋白可輕度增加,這與體位和腎流量加大、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有關。功能性蛋白尿在誘因解除後會自行消失。故又稱可逆性蛋白尿或一過性蛋白尿。
尿中有無蛋白、含蛋白量多少,有一個簡便粗略的檢驗方法:將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現白色混濁,加5-10滴5%醋酸再煮沸,如混濁消失,說明尿中無蛋白,尿蛋白定性試驗陰性;如混濁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紫狀沉澱或凝塊,則尿蛋白定性試驗為陽性。
排泄系統
排泄系統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病,有現代文明病之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已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第三號殺手。據世界衛組織估計,目前全世界約有糖尿病患者1.7億,到2025年將增加到3億人。很多人患糖尿病後,早期無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這就意味著許多人得了糖尿病卻被自己忽視了。很多患者因為其他癥狀就診時才被發現,而糖尿病性排尿障礙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有兩個真實的事例:
例1 半年前,方奶奶無意中發現小腹部有一腫塊,不痛不癢,也就沒在意。近來腫塊越長越大,精神也大不如前。兒子帶她去市一家大醫院做了檢查,發現肚子里長有腫物。為弄清腫物的來源及與周圍臟器的關係,醫生給方奶奶做了腹部CT,發現腹腔內有一囊性腫物,腹腔臟器被其推壓移位。醫生想看看腫物與膀胱的關係,卻怎麼也找不到正常的膀胱。莫非腫物就是一個高度尿瀦留的神經性膀胱?醫生讓護士給方奶奶,插上導尿管,一幕讓在場的家屬及醫護人員目瞪口呆的情形出現了:只見方奶奶的腹部腫塊隨著尿液的不斷流出越來越小,最後竟完全消失了。原來方奶奶腹腔的“腫物”僅是一個高度充盈的膀胱。方奶奶也很納悶,“我每天都小便好多次,膀胱里怎麼還會有這麼多尿呢?這麼多的尿我怎麼也不覺得特別尿憋呢?”。經過全面檢查,原來劉大媽患的是糖尿病,尿瀦留只是糖尿病併發症的一種臨床表現。
排泄系統
例2 潘大叔還不到60歲就有排尿不通暢的毛病,有時小肚子脹得溜圓,明明憋著尿,可就是尿不出來;有時又不知不覺地尿濕了被褥。眾人說他是前列腺肥大或者是腫瘤,勸他快去醫院檢查。但醫生給他做了肛診,摸到前列腺並不大,也不硬,沒有結節。B超檢查前列腺大小亦在正常範圍內,可以排除前列腺疾病。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後來,經全面檢查發現他的尿糖陽性,血糖是正常人的2倍多。原來潘大叔患的是“糖尿病性排尿障礙”,而不是前列腺增生症。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礙,又叫“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膨脹、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排尿時間延長、尿線無力、排尿與中斷交替出現,癥狀酷似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這是由於糖尿病除了可繼發引起心血管病變,如高血壓、冠心病等併發症外,還可使’腎臟和神經系統也遭到損害。支配膀胱逼尿肌和括約肌活動的是植物神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當逼尿肌收縮時,括約肌鬆弛,才能完成排尿過程;平時逼尿肌鬆弛,括約肌收縮才不至尿失禁。患糖尿病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約肌發生功能障礙或二者功能不協調,排尿過程便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就會導致尿瀦留的發生。此時,患者所謂的小便並非是通過正常神經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種溢尿。因此,雖然排尿的次數多,但尿量減少,日積月累,膀胱就越脹越大,甚至像個腹腔腫瘤。
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特點
糖尿病性膀胱病以往沒有引起人們重視,常常被誤診、誤治。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該併發症並非少見,應引起大家的注意。糖尿病性膀胱病主要有以下特點:
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儘管糖尿病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但它與糖尿病的嚴重程度並不平行。有的隱性糖尿病患者,臨床還沒有發現糖尿病癥狀,就出現了排尿障礙,所以,很容易誤診。
排泄系統
2.糖尿病性膀胱病臨床分3種類型:(1)膀胱逼尿肌無力引起尿瀦留,表現為下腹膨脹、有尿排不出,膀胱殘餘尿量可達數百毫升(正常為50毫升以下),很像是前列腺肥大的排尿困難;(2)膀胱括約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現為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3)膀胱逼尿肌與括約肌不協調引起的排尿障礙,主要表現為排尿時間延長,排尿與中斷交替出現,尿流圖呈波浪形曲線。
3.應除外前列腺疾病:對於老年男性來說,在診斷糖尿病性膀胱病之前,一定要設法排除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礙。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是影響排尿的常見疾病。一般通過肛門指診和B超即可做出鑒別診斷。一時判斷不清時,可通過試驗性治療加以區別。治療糖尿病的措施可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癥狀明顯好轉,而對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礙毫無效果。
4.糖尿病性膀胱病具有可逆性和複發性:其可逆性表現為通過治療癥狀可以緩解或消失。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1)首先要樹立信心,糖尿病性膀胱病並非不治之症,只要堅持不懈、積極治療,就能取得滿意的效果;(2)合理控制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蛋白質、脂肪的進量。適當多食用低糖並富含蛋白質、纖維素、飽腹感強的粗糧。還要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防止感染。視情況結合藥物等綜合治療,有效地控制血糖;(3)服用某些改善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如口服肌醇每次1克,一日三次。1個月為一療程。這樣能補充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肌醇含量,促進細胞代謝活性,改善植物神經功能,使糖尿病性膀胱病逆轉。但若糖尿病得不到持續控制,排尿障礙也會伴隨糖尿病的複發而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