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葉
藥物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
•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柄長1~2.5cm;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葉大、色黃綠者為佳。
•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
味苦;甘;性寒
歸肺經;肝經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 ③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 ⑥《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 ⑾《百草鏡》:治腸風。
•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 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 ①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苦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桔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 ②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 ④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凈,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黑芝麻)(淘凈)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卧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 ⑩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 ⒂治遍身出汗不止新桑葉,乘露採摘,控干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調服。(《種杏仙方》)
• ⒅治乳硬作痛嫩桑葉,生采,研。以米飲調,攤紙花貼病處。(《婦人良方》)
1.菊桑薄竹茶
2.桑葉浮小麥茶
功效:清熱止汗之功。主治肺結核低熱盜汗等症。
3.桑菊蟬衣飲
功效:疏風散熱,鎮驚。主治小兒驚風,症見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
4.紅花桑葉菊花湯
紅花3克,桑葉、菊花各10克。將桑葉、菊花、紅花共置杯中,開水沖泡,蓋燜片刻,先熏患眼,薰后溫服。每日2次,連用3日。
功效:散熱消腫,止痛明目。主治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等症。
5.桑葉薄菊枇杷茶
• 原料:桑葉500g,黃菊花250g,枇杷葉250g,薄荷2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