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

中華姓氏之一

蘇姓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的中華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忿生於蘇國,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內郡扶風郡等。蘇姓最初發源於河南,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蘇姓大舉南遷;宋元明時期,蘇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蘇姓的名人有戰國縱橫家蘇秦西漢大臣蘇武北宋詞人蘇軾蘇洵蘇轍,數學家蘇步青等。

姓氏起源


家乘譜牒
山西:祈州蘇氏族譜不分卷蘇氏族譜不分卷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十八卷、常州蘇氏族譜不分卷、江陰澄江蘇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蘇氏支譜四卷
浙江:象山昌國蘇氏宗譜二卷、遂昌蘇氏宗譜、饉縣饉竹庄蘇氏宗譜三卷
安徽:蘇氏族譜四十八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十五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四卷、休寧新安蘇氏重修族譜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蘇氏族譜不分卷、晉江湖子蘇氏族譜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蘇氏族譜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恆產張蒼蘇氏譜不分卷
江西:波陽蘇氏出修總撲三捲圖書館二卷
河南:太康蘇氏家乘二卷、許昌蘇氏家乘一卷、許昌蘇氏家乘二卷、鄢陵蘇氏家乘三卷、鄢陵蘇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蘇氏宗譜卷
湖南:瀏陽蘇氏武功修族譜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蘇氏次修宗譜卷
廣東: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十卷附三卷、番禺蘇氏房譜不分卷、南海蘇氏族譜十卷
四川:眉山蘇氏族譜一卷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後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於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後裔在邯鄲作官,並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再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雲南,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此後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
蘇,是台灣的第二十四個大姓。追溯台灣蘇姓之源,要從大陸的蘇姓說起。對此,《姓纂》和《蘇洵族譜》上均有詳盡記載。蘇氏的始祖隨著王潮到福建開基的。開基祖名叫蘇益,同安的蘇姓人士,可能都是蘇益的後代。台灣的蘇姓來自福建。蘇姓的移台,是開始於乾隆年間。橋東里,八里鄉

歷史名人


蘇曼殊:文學家。原名玄瑛。後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人,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於作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與柳亞子等人交往。參加南社。其詩多傷感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濃郁的頹廢色彩。翻譯過雨果拜倫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蘇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蘇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蘇秦: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后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齊,被殺。
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於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主要源流


一、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后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蘇氏。
二、來自外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如北魏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黨項族金國女真族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均有改漢族蘇姓者。
得姓始祖
黃帝的六世孫共有六人,長孫樊居於昆吾(今山西運城東北),史稱昆吾氏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建蘇國。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姓,開始向四處遷徙。但留在蘇嶺的蘇姓族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地,國都溫(今河南溫縣)。蘇忿生被後人尊為蘇姓始祖。
遷徙分佈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居於姬水,又以姬為姓。黃帝生子二十五人,黃帝妃方雷氏玄囂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族女昌仆,生顓頊於若水。顓頊稱帝,初國高陽,故以國號為姓氏,名高陽氏。高陽氏六世孫樊之子封於蘇(今河北臨漳縣),因以封地為姓,蘇氏自此始。
蘇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時,出現蘇忿生。他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稱讚,因此被封於黃河流域一帶,家居其封地,從此黃河以南及河南省黃河以北有了蘇氏。
春秋時,蘇氏從入楚仕庄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一帶。戰國時,蘇氏族人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並湧現出縱橫家蘇秦一族。
漢初,蘇氏始徙於秦,自此,蘇氏由黃河河南以北遷入陝西。漢武帝時,蘇建元朔二年(前127年)以校尉跟隨衛青擊匈奴有功,卒后,葬於陝西武功大猶鄉,從此,蘇建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貶為光州(今河南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
唐朝,蘇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益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佈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佈於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
宋朝章惇平定梅山蠻,蘇姓倖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雲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並有一支由閩入粵。蘇軾幼子蘇過一支遷往山西洪洞,后遷往山西晉中蘇封村。宋元明六百餘年,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中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區。
清朝,蘇姓人已廣布中國。
近代以來,蘇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佈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寮國、緬甸、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蘇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郡、扶風郡、河內郡、武邑郡藍田郡洛陽郡等。
蘇姓的堂號有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蘆山堂、嵋山堂等。
宗祠楹聯
蘇姓重要楹聯
楹聯內容典故人物
五教傳誦;片言息爭蘇威、蘇瓊
引錐剌股;仗節全忠蘇秦、蘇武
眉山三傑;滄浪一亭蘇洵、蘇軾、蘇轍、蘇舜欽
武著遷秋源苦竹;功傳萬代念蘆山蘇建
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金蓮絢彩,輝學士之文蘇武、蘇舜欽

人口統計

宋朝,蘇姓大約有46萬餘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中國蘇姓總人口的43%,佔四川總人口的2.5%。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福建,這兩省的蘇姓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陝西、河南、山東,這三省的蘇姓又集中了22%。中國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陝豫魯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比宋朝凈減少了9萬。廣西為蘇姓的第一大省,約佔蘇姓總人口的19%。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11%)、山東(11%)、廣東(9%),這四省蘇姓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銳減。宋、元、明600餘年,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中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

研究考證

● 唐·林寶《元和姓纂》:“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后。”
● 唐·盧藏用《蘇瓌碑》:“其先出自帝高陽,襲胤曰黎,實勤火正。逮昆吾之子,始封於蘇,以國受氏,公其後也。”
●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l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寇,世居河內,后徙武功杜陵。”
● 宋·蘇舜欽《先公墓誌銘》:“文憲公之曾孫傳素,廣明亂,以其孥遜蜀。生三子,撿、拯、振。孟還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經略使。……季留為銅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六止》:“黃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陽、夷鼓同為己姓。青陽,少昊氏也;夏諸侯有蘇氏,周諸侯郯子,皆其後。有蘇氏女於紂,為之妲己。”
● 宋·蘇洵《蘇明允族譜后錄》:“蘇氏之先,出於高陽……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 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蘇氏,已姓,顓帝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陸終昆吾,封於藕(同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為司寇,邑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河內。”
●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蘇,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於蘇,因氏,又望出藍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