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結節

肝小梁排列紊亂所形成的疾病

肝結節是由於各種病因導致肝臟纖維組織增生並且引起肝小梁排列紊亂所形成。常見於肝硬化肝囊腫肝包蟲病肝癌等疾病。

病因


● 1.感染:肝包蟲病。 
● 2.硬化:肝硬化。 
● 3.腫瘤:肝囊腫、肝癌等。

檢查


● 一、實驗室檢查
● 1.肝纖維化檢查 
● 肝硬化可見P-Ⅲ-P值升高,脯氨醯羥化酶數值升高,單胺氧化酶數值升高,血清板層素數值升高。 
● 2.肝癌血清標誌物檢測 
● 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甲胎蛋白持續≥400μg/L,並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等,即可考慮肝癌的診斷。
● 二、影像學檢查
● 1.腹部CT檢查
● 肝硬化患者肝臟各葉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結節樣改變,肝門增寬、脾大腹腔積液。可見肝囊腫呈圓形,邊緣清楚,密度均勻, 
● 2.腹部超聲檢查 
● 肝囊腫呈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區,囊壁菲薄,邊緣光滑,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晰,其後回聲增強。超聲檢查為肝包蟲病的首選檢查方法,囊腫呈圓形成類圓形,壁較厚,邊界清楚、光整,囊內可見子囊,其中可見光環、光團或活動光點。超聲檢查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以及肝靜脈門靜脈內有無癌栓,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0%。 
● 3.腹部X線檢查 
● 肝囊腫巨大時可見膈肌升高,胃受壓移位。
● 三、病理檢查
● 肝穿刺活檢可確診肝硬化。病理檢查可確診肝癌。

鑒別診斷


● 1.肝硬化 
● 代償期可有肝炎的臨床表現,亦可隱匿起病。可有輕度乏力、腹脹、肝脾輕度腫大、輕度黃疸、肝掌蜘蛛痣。失代償期全身癥狀有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腫。消化道癥狀有食慾減退、腹脹、胃腸功能紊亂。有出血傾向及貧血、蜘蛛痣、肝掌、皮膚色素沉著、女性月經失調、男性乳房發育、腮腺腫大。雙下肢水腫、尿少、腹腔積液、肝源性胸腔積液。 
● 2.肝囊腫 
● 囊腫較小者一般無癥狀。囊腫增大后,可出現肝大、右上腹不適、腹脹、腹部鈍痛及腹部包塊。合併感染者可出現發熱、疼痛。如囊腫出血或扭轉可出現急性腹部劇痛。 
● 3.肝包蟲病 
● 初期癥狀不明顯,可於偶然中發現上腹包塊開始引起注意。發展至一定階段時,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輕微疼痛或壓迫鄰近器官所引起的相應癥狀。如包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不適、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和腹脹等。位於肝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壓迫肺而影響呼吸;位於肝下部的囊腫可壓迫膽道,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產生腹水。 
● 4.肝癌 
● 有肝區疼痛、腹脹、食慾差、乏力、消瘦,進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塊等;部分患者有低熱、黃疸、腹瀉、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后出現急腹症表現等。

治療原則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1.肝硬化 
● 改善肝功能,合理飲食及營養,積極防治併發症。 
● 2.肝囊腫 
● 囊腫較小無癥狀不需治療,定期隨訪;有壓迫癥狀時選擇囊腫開窗術、引流、切除、肝移植等。 
● 3.肝包蟲病 
● 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清除內囊,注意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預防感染。 
● 4.肝癌 
● 採取化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肝移植等綜合性治療。

再生性增生


肝結節狀再生性增生(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NRH)於1981年由Strimyer和lshak報道,屬罕見疾病。既往曾稱之為肝臟結節狀變、粟粒性肝細胞瘤病、非硬化性肝結節或非硬化性門脈高壓。整個肝臟內瀰漫性分佈著小的肝細胞結節,結節周圍沒有纖維組織包圍,纖維化輕微或沒有纖維化,可與肝硬化區別。本病常發生於老年患者,兒童期發病者極為罕見。文獻報道本病常與其他疾病伴隨,如類風濕性關節炎、Felty綜合征、腎移植、克羅恩病和血液病、藥物(如免疫抑製劑皮質類固醇)治療者及攝食摻假烹調油產生的毒油綜合征等。本病病因未明,可能與肝臟對損害的異常癒合反應有關。腹部腫塊為常見的臨床表現,可能發生肝內門靜脈高壓,推測繫結節引起肝內血管扭曲變形的結果。肝功能正常,無黃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表現。不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肝硬化。無合併症的病例,甲胎蛋白濃度在正常範圍。細針抽吸活檢對診斷無益,外科肝邊緣活檢有助於診斷。預后一般良好,但可發生肝細胞發育障礙,亦有個別進展至肝細胞癌的報道。
肝結節
肝結節

結節狀增生


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FNH)由Rogers等於1981年報道,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病變,既往曾命名為局灶性硬化、局灶性結節性硬化、孤立增生性結節或孤立結節狀再生性增生。任何年齡均可罹患本病,女性常見(佔80%)。
本病病因未明。通常認為是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基礎上,因肝細胞酶系缺損而使細胞易受激素類藥物的刺激、導致壞死後修復再生形成的結果。亦可能是對脈管性肝損害的異常再生反應。許多報告認為本病與口服避孕藥有關,認為避孕藥可能對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細胞有營養作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易發生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破裂和出血,少數病例在停服避孕藥或雌激素之後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縮小。
FNH通常為單髮結節,位於肝包膜下,少數為多結節、位於肝深部。結節較小,直徑1-7cm,邊界清楚但無包膜,呈黃棕色,質地較硬。結節剖面中央為星芒狀瘢痕組織,自中央向四周放射將結節分隔,為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特徵性改變,有時中央瘢痕不明顯,可見薄的錯綜交織的纖維層。顯微鏡下顯示,肝正常結構破壞,中央星芒狀瘢痕組織包含一條或數條動脈,動脈內膜或中層纖維肌層常呈異常增生使管腔變窄或閉鎖,沒有中央靜脈。大小不等的纖維間隔從中央瘢痕組織向四周放射,纖維間隔由增生的肝細胞、血竇及Kupffer細胞組成。結節內和結節間可有膽管增生以及炎性細胞浸潤。
本病通常無癥狀,少數病變較大者可有上腹部不適或肝區疼痛,腹腔內出血是極罕見的合併症。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無特徵性血清標誌物,其檢出主要靠影像學檢查。B超CTMRI等檢查可顯示病變均勻、密度稍低、中央瘢痕及離合性動脈血流供應等表現。
對於無肝硬化、肝功能正常、HBsAg及AFP陰性的年輕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肝佔位性病變,應考慮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可能,但必須與肝細胞癌、肝細胞腺瘤等相鑒別。聯合應用多種影像學檢查可提高診斷準確性。確診必須靠病理檢查,但不提倡穿刺活檢
本病無惡變傾向,病灶較大者可有破裂出血的危險。診斷明確的無癥狀的肝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可密切觀察病變變化,如病灶增大或與肝細胞癌不能鑒別時,可行手術切除。若有手術禁忌證或無法切除者,可行動脈栓塞治療。

結節樣變


肝部分結節樣變(partial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ver)肝部分結節樣變,又稱結節轉化,亦屬罕見病。結節發生在肝門周圍,可能引起門脈高壓。其餘部分的肝組織屬正常或有萎縮,肝功能正常。細針抽吸活檢對診斷無益。本病病因未明。

肝硬化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瀰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瀰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覆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硬化。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後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肝功能障礙,直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併發症死亡。

肝腺瘤


肝腺瘤亦稱肝細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較少見的肝臟良性腫瘤。20世紀60年代前的文獻報道很少但以後有關肝腺瘤的報道逐漸增多究其原因可能與應用避孕藥的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