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醫婦科學的結果 展開

中醫婦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等。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這些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和預防。

內容簡介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傳統的研究範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嗣、臨產、產後、;乳疾,症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項。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規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婦女在臟器方面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所以婦人別立方也。”由此說明,婦女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討論。《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症,嗣育胎前併產后,前陰乳疾不相同。”這是對中醫婦科疾病範圍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創作背景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婦人嬰兒方》(公元前26年),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自稱撰用《胎臚葯錄》,《隋志》記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現存的只有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他發明了麻醉藥(麻沸散)、創傷葯(神膏),並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地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
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後人輯錄而成,書中辨證以肝、脾、腎三臟立論,論述平正扼要,理法嚴謹,方葯簡效,更有獨到見解,影響久遠。蕭賡六著《女科經綸》,成書於公元1684年,內容較豐富,間有己見。亟齋居士著《達生篇》1卷,成書於公元1715年,論胎前、臨產、產後調護之法,難產救治之方,平易淺近,盡人能曉。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成書於公元1742年,此書由國家組織編寫,內有《婦科心法要訣》,集清前的婦產科大成,理法嚴謹,體例規範,通俗廣傳,成為醫者必讀的參考書。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全書計2卷,最為晚出,而頗多新說。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其他著作,如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範》、葉天士的《葉天土女科》、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等;專論胎產的有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等。
民國時期對婦科貢獻比較大的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於公元1918年。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成書於公元1933年,書中所倡肝腎學說,多是自識心得,切要發明,曾作教本而廣泛流傳。總之,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理論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六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同時,出現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的《腎的研究》,其中有關於“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病的治療法則與病理機制的探討”及“妊娠中毒症中醫辨證分類及其治療法則的探討”;60年代,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1978年江西省婦女保健院的“中藥藥物錐切治療早期宮頸癌”以及針灸糾正胎位、防治難產等,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途徑。

診斷研究


婦科疾病學研究強調的四診要點,在對全身癥狀了解的同時,著重闡述經、帶、胎、產方面的診察方法。在臨床上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

望診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根據婦科的特點,望診時除觀察患者的神志、形態、面色、唇色、舌質、舌苔外,應注意觀察月經、帶下和惡露的量、色、質的變化。望月經經量過多,多屬血熱或氣虛;經量過少,多屬血虛、腎虛或寒凝血滯;經量時多時少,多屬氣鬱、腎虛。經色紫紅或鮮紅,多屬血熱;經色淡紅,多屬氣虛、血虛;經色紫黯,多屬瘀滯。經質稠粘,多屆瘀、熱;經質稀薄,多屬虛、寒;夾紫黯血塊者,多屬血瘀。望帶下帶下量多,是屬病態,或因濕熱較重,或由脾虛、腎虛,臨證必當詳辨。帶下色白,多屬脾虛、腎虛;帶下色黃,多屬濕熱或濕毒;帶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屬血熱或邪毒;帶質清稀,多屬脾虛、腎虛;帶質稠粘,多屬濕熱蘊結。望惡露惡器量多,色淡,質稀者,多為氣虛;色鮮紅或紫紅,稠粘者,多屬血熱;色紫黑有塊者,多為血瘀。

聞診

聞診包括耳聽聲音、鼻嗅氣味兩個方面。耳聽聲音聽患者的語音、呼吸、噯氣、嘆息、痰喘、咳嗽等聲音,可幫助判斷病在何臟何腑,屬虛屬實。如語音低微者,多屬中氣不足;寡歡少語,時欲太息,多屬肝氣鬱結;聲高氣粗,甚或語無倫次者,多屬實證、熱證;噯氣頻作,或噁心嘔吐者,多屬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氣急者,多屬飲停心下,或肺氣失宣。鼻嗅氣味了解病體及病室氣味,以辨陰陽、寒熱。在婦科主要是了解月經、帶下、惡露等氣味。若氣味腥臭,多屬寒濕;氣味臭穢,多屬血熱或濕熱蘊結;氣味惡臭難聞者,多屬邪毒壅盛,或瘀濁敗膿等病變,為臨床險症。

問診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問診是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問診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飲食、特殊的生活習慣等,同時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情況,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在婦科疾病的診察中,要熟練掌握與婦女經、帶、胎、產有關的問診內容。年齡不同年齡的婦女,由於生理上的差異,表現在病理上各有特點,因此在治療中也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青春期常因腎氣未充,易導致月經疾患。中年婦女由於胎產、哺乳,數傷於血,肝腎失養,常出現月經不調、胎前產後諸病。老年婦女脾腎虛衰,易發生經斷前後諸證、惡性腫瘤等。主訴主訴應該包括兩個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質和發生時間。主訴在問診時必須首先詢問清楚,在具體書寫時要求文字簡練、精確。主訴為婦科的其他問診內容提供了線索,在疾病的診斷上有重要價值。現病史包括發病原因或誘因,起病緩急,開始有哪些癥狀,治療經過與效果,現在有何癥狀等。

切診

切診包括切脈與按察胸腹、四肢兩個部分。脈診婦科疾病寒、熱、虛、實的辨證,其脈診與其他科相同。這裡僅就經、帶、胎、產的常見脈象闡述如下。月經常脈月經將至,或正值月經來潮期間,脈多滑利。月經病脈月經病脈主要有虛、實、寒、熱四個方面。脈緩弱者,多屬氣虛;脈細而無力或細弱者,多屬血虛;脈沉細者,多屬腎氣虛脈細數者,多屬腎陰虛,或虛熱脈沉細而遲或沉弱者,多屬腎陽虛。脈弦者,多屬氣滯、肝鬱;脈澀而有力或滑者,多屬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屬痰濕與血搏結。脈沉緊者,多屬血寒;脈沉遲無力者,多屬虛寒;脈沉緊或濡緩者,多屬寒濕凝滯。脈滑數、洪數者,多屬血熱;脈細數者,多屬虛熱;脈弦數有力者,多屬肝鬱化熱。帶下脈帶下量多本屬病態,所以帶下只有病脈。脈緩滑者,多屬脾虛濕盛;脈沉弱者,多屬腎氣虛損;脈滑數或弦數者,多見濕熱;脈沉緊或濡緩,多見寒濕。

病理研究


中醫婦科學對婦科疾病的病理機轉研究可以概括三個大方面: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為病;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為病;直接損傷胞宮影響沖任為病。
婦科病機與內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機的不同點,就在於婦科病機必須是損傷沖任(督帶)的。在生理上胞宮是通過沖任(督帶)和整個經脈聯繫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等只有損傷了沖任(督帶)的功能時,才能導致胞宮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歷代醫家多是以此立論的。《諸病源候論》論婦人病,凡月水不調候五論、帶下候九論、漏下候七論、崩中候五論,全部以損傷沖任立論;《校注婦人良方》稱:“婦人病有三十六種,皆由沖任勞損而致,蓋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會海。”《醫學源流論》說:“凡治婦人,必先明沖任之脈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脈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於沖任之故,則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則千條萬緒,以可知其所從起。”李時珍更明確地說:“醫不知此,罔控病機。”說明必須突出“沖任損傷”在婦科病機中的核心地位。

婦女保健


婦女保健旨在貫徹“預防為主”的精神。由於婦女有經、孕、產、乳等特點,更需重視衛生保健的特點功達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減少婦科疾病發生,保障婦女的身體健康。

經期衛生

月經期由於盆腔充血,胞宮經血下行,血室開放,抵抗力減弱,又容易發生情緒波動,若不注意攝養可導致婦科疾病,故應予重視經期衛生。
1.勞逸適度經期失血可導致氣血損耗,機體易感疲勞,故不宜作超越本身體力的勞動或作劇烈運動,並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
2.寒溫適宜經期胞宮氣血空虛,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月經失調、痛經、帶下及婦科雜病。
3.調攝飲食經期不宜過食辛辣香燥傷津食物,以免耗傷陰血或熱迫血妄行,但也不宜過食生冷之品,以防導致寒滯血脈,經行不暢。
4.心情舒暢經期因經血下注,陰血不足,肝氣易郁,情緒容易失控,或憂思煩怒,以致氣血逆亂,導致月經失調等症,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維持氣血正常運行,避免疾病發生。
5.嚴禁房事經期血室開放,故應嚴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外陰和陰道清潔,勤換內衣內褲。

孕期保健

懷孕后,生理上起各種變化,以生殖系統變化最顯著,應定期作產前檢查,早期發現異常情況並採取下列預防措施。
1.飲食調理懷孕早期出現納少泛惡、乏力等現象,不影響工作和生活,是正常的妊娠反應,一般不需治療。孕期飲食宜清淡,富於維生素、蛋白質,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孕期更不能隨便亂服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服藥。
2.勞逸結合懷孕后應避免劇烈體力勞動或運動,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險,保證足夠的睡眠和養成有規律的生活。
3.飽暖避寒妊娠早期,孕期衛氣較虛弱,易感冒,故衣著要暖,服裝及鞋要寬暢,舒適柔軟,勿緊胸束腰,阻礙氣血運行,以免影響胎兒生長發育。
4.注意清潔孕期保持外陰及皮膚清潔,常洗澡,勤換內衣,並用溫水清洗乳頭,常用手指牽拉或用手掌按摩乳頭,以防乳頭內陷。
5.注意胎教婦人懷孕,其思想、視聽、言行,均應端正壩胎兒可得到感化,古稱胎教。胎教,首見於《大戴禮記》和漢代劉向的《列女傳》,歷來得到群眾和醫家的重視。《葉氏女科證治》云:“胎前靜養,乃第一妙法,不較是非,則氣不傷矣。不爭得失,則神不勞矣。心不嫉妒,則血自充矣。情無淫蕩測精自足矣。安閑寧靜,即是胎教。”孕婦的生活、思想、言行,足以影響胎兒,已為現代醫學所注意。因母親之思想情操,七情變化都可影響胎兒,故在孕期應保持精神愉快,多聽悅耳優美的樂曲,可能有利胎兒發育和性格訓導。
6.嚴慎房事房事過頻可損傷腎氣,發生流產。特別是在妊娠頭3個月不慎房事,易致流產。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早產或誘發產褥感染,故嚴慎房事十分重要。
7.產前檢查妊娠3個月時應測基礎血壓和作盆腔檢查,了解子宮大小與孕月的關係以及盆腔情況。妊娠5個月後應定期作產前檢查,孕期如發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等異常情況應及時治療。在近預產期時發現陰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陣痛等先兆臨產現象,應立即赴醫院檢查。
8.牢記“六字”產婦臨產時不必恐怖緊張,醫務人員應予關心照顧,向病人宣傳“睡、忍痛、慢臨盆”六字的精神,避兔過早迸氣,鼓勵產婦進食和休息,必要時可進服參湯、桂圓湯等,以扶助正氣,增加體力,加速產程進展。如出現難產或緊急情況,醫務人員也要鎮靜,迅速果斷地作出處理。

產褥期保健

由於分娩耗血傷氣,故產婦在產褥期氣血虛弱,體力疲乏,產後調養護理尤為重要。
1.謹避風寒新產之後,營弱表虛,易見褥汗,稍受風寒即易感冒,故應保暖。在炎熱夏天,居室尤應通風透氣涼爽,防止中暑。
2.飲食護養產婦新產不久體力未復,脾運不健,不宜進食油膩之品,飲食應清淡可口,易於消化,營養豐富,可適當進食水果,增加維生素攝入。
3.講究衛生產褥期應保持皮膚及外陰清潔,清洗會陰,勤換內褲及衛生巾,嚴禁房事,保持乳房清潔,防止乳頭破裂和乳腺炎,還要破除“月子里”不梳頭、不刷牙的陋習。
4.產後鍛煉一般順產的產婦,在產後2~3天就可起床適當活動,產後2周即可逐漸開始產後保健運動,以增強體質和保持體型,但不宜過早進行下蹲或增高腹壓的活動,以防子宮脫垂
5.產後訪視 產後45天產婦應抱嬰兒去醫院作產後健康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治療。
6.計劃生育措施醫務人員要向產婦宣傳計劃生育的意義,落實計劃生育措施,如男用避孕套、女方放置節育環等。

哺乳期保健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優於人工餵養,應提倡母乳哺養。
1.定時餵奶養成定時餵奶的習慣,根據月齡增長逐月增加食量,或添加輔助飲料,進食量要適中,防止消化不良。乳母應適當增加營養和保證休息。
2.清潔乳頭注意乳房衛生,常用溫水洗奶頭,哺乳前後都要清潔乳頭,不能讓嬰兒含奶頭入睡。餵奶時雙側乳房輪換吸空,發現乳頭破裂應立即治療,防止乳腺炎發生。
3.輔助食品嬰兒奶量大者,可逐漸增加輔助食品,如米湯、奶糕和蛋湯等。一般在嬰兒10個月左右即可斷奶。
4.慎用藥物有些藥物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乳汁,如青霉素鎮靜劑等,直接影響嬰兒,甚至使嬰兒致敏,發生過敏反應,故應慎重用藥。凡墮胎之中藥也應慎用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長身體、長知識時期,隨著月經初潮,防治重點是月經病
1.月經生理的宣教少女進入14歲左右,天癸成熟,月經初潮,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少女青年對月經來潮感到羞澀、恐懼,甚至厭惡月經,導致月經病的發生,故宣教月經生理是十分重要的。
2.性知識的宣教月經來潮,說明已具有生育能力,青春期少女對女性的性生理缺乏了解,又有一種好奇心,出現性紊亂現象,故對少女要進行性知識的宣教,促使她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性知識的了解。
3.飲食多樣化青春期是長身體時期,體內需要各種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等,故應增加飲食的種類,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鋅、鈣等),促進卵巢及體內各臟器的需要,促進天癸發育,促進沖任氣血旺盛,保證月經正常來潮,切忌偏食和不恰當的減肥節食,導致月經失調、厭食等症。

更年期保健

更年期是婦女天癸漸衰,陰陽失去平衡,卵巢及性腺功能衰弱時期,也是腫瘤好發時期。
1.勞逸適當此期婦女腎氣漸衰,易疲乏,故應勞逸結合,不宜過度操勞,預防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的月經失調和腫瘤的發生。提倡適當的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調節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和休息。
2.情志舒暢更年期雖是腫瘤好發時期,但不可思想負擔過重,要防止精神過度緊張,避免不良刺激,做到清心寡欲,心情舒暢,才能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
3.婦科普查更年期易患腫瘤,應定期組織婦科普查,排除婦科腫瘤或早期發現腫瘤,特別對某些不明原因的癥狀更不可忽視,須進一步檢查。
4.適當治療更年期又稱圍絕經期,為婦女從生殖功能旺盛的狀態,向老年衰萎過渡的時期,這時期可始於40歲,而歷時10餘年至20年。在更年期卵巢功能漸漸衰退,雌激素水平偏低,已有缺鈣傾向,故應開始補充適量的雌激素和鈣片,防止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中藥方面可適當服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和補腎健身壯骨類藥物。

女性解剖命名


中醫關於解剖一詞,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靈樞·經水》篇:“若失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中醫有關生殖器解剖的認識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像西醫研究深刻,但從歷代文獻關於婦女生殖器解剖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在封建制度下,能獲得有關婦女生殖器官解剖資料是非常可貴的。學習這些器官的中醫名稱、位置、形態和功能,對理解中醫婦科學的生理和病理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陰戶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術語。陰戶一詞最早見於《校注婦人良方》。陰戶又名四邊。根據《校注婦人良方》記載,陰戶相當於陰道口四周的組織,如陰蒂、陰道前庭、陰唇系帶及大小陰唇的部位。
後世歷代醫學家也較廣泛的使用陰戶這一名稱。如《醫學入門》等書籍中有“陰戶腫痛不閉者”,就是描寫前庭大腺急性炎症時的癥狀。
四邊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詞在有些中醫文獻上有四邊的記載,如《諸病源候論》有:“玉門、四邊皆散,子戶未安”。說明了四邊指陰道口外前後左右四邊,即前至陰蒂,后至大小陰唇系帶,左右應指大小陰唇,由此四邊與陰戶的解剖範圍一致,可認為四邊是陰戶的別名。
玉門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詞。又名龍門、胞門。根據《脈經》等書記載:“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關於龍門的位置,在《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龍門“在玉泉(即尿道口)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提示玉門、龍門、胞門的部位相當於外生殖器的陰道口的處女膜組織,只是外形改變而已。玉門為未婚婦女,處女膜尚完整;龍門為已婚未產婦女,處女膜已破裂;胞門則為已經生育過的婦女,由於分娩時胎頭、胎體經過該處,撕破和壓迫處女膜,檢查時只能見到處女膜邊緣的痕迹。但是,也有稱已婚、已產婦女為玉門的,如《婦人大全良方》有“產後陰脫,玉門不閉”等記載,因此在某些書籍中玉門並非未嫁女的專用名詞。而是已婚、已產者也可稱玉門。
關於陰戶、玉門的功能,由《婦人大全良方》的記載“玉門、四邊,主持關元,禁閉精子”。說明陰戶、玉門是性交場所,也是胎兒、月經、帶下、惡露排出的通道和關口。
陰道 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名詞。陰道一詞首見於《請病源候論》。該書記載“五臟六腑津氣流行陰道”、“產後陰道腫痛候”,中醫陰道的解剖位置與西醫的陰道是一致的。陰道的主要功能是娩出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通道,也是性交的場所。由於中醫文獻關於解剖名詞尚未規範統一,有的書籍將“陰戶”、“子腸”也作為陰道,這需要根據書中敘述具體內容來理解,如“產後陰脫,玉門不閉”、“子腸下出”等,前句陰脫是指陰道膨出,后句的子腸下出可能指陰道后坒膨出,也可能指子宮下脫。
子門 又名子戶,是女性內生殖器官之一。子門首見於《靈樞·水脹》:“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的記載,說明子門相當於西醫的子宮頸口的部位。子門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關口。
胞宮 又名女子胞、子處、子宮、子臟等,屬女性內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詞首先於《內經》,在《素問·五臟別論》里稱“女子胞”,在《靈樞·五色》里稱為“子處”。在《神農本草經》里稱“子宮”、“子臟”。在紫石英的主治中記載了“女子風寒在子宮”。子宮一詞為歷代醫學家所接受,在歷代著作中多有記載。胞宮一詞,始見於《女科百問》:“熱人胞宮,寒熱如瘧”。以後各婦產科專著里也多有記載。
胞宮的位置在《類經附翼》說:子宮“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後”。此解剖位置的描述與西醫子宮解剖相同。
關於胞宮的形態,在《格致餘論》、《景岳全書》中記載:“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體,一達於左,一達於右”。因此中醫學的子宮包括子宮實體和兩側附件(輸卵管、卵巢)。說明中醫學子宮(胞宮)的解剖範圍與西醫學子宮的解剖範圍不完全相同。另外從臟腑、經絡關係來看,《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素問·奇病論})又述:“胞絡者繫於腎”。因此胞宮有經脈直接與臟腑相連,中醫的胞宮與西醫的“子宮”在解剖位置上有相同之處,但中醫的胞官還包括兩側附件,並參與臟腑、經絡的氣血交流和調節。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了胞宮的功能是“月事以時下,故有子”。《類經})又說:“女子之胞,子宮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孕者為奇”。可見胞宮有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此外,《內經》稱女子胞為奇恆之府,它的功能不同於一般的臟腑,一般的臟,是藏而不瀉;腑,是瀉而不藏。而胞官卻是亦瀉亦藏,藏瀉有時,行使著行經、蓄經、育胎、分娩、藏瀉等功能,充分表現了胞宮的特殊功能。中醫和西醫在解剖名上有一定的聯繫,現列表供參考。

疑難病學


中醫婦科疑難病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婦科疑難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辨證治療及護理、預防保健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一門臨床學科
中醫婦科疑難病學研究的範圍主要包括病因病機不清不明,臨床表現錯綜複雜,證型難分難辨,多經輾轉治療而效果不佳的婦科難治病種。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白帶異常症、盆腔炎外陰瘙癢、外陰白色病變、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女性性功能障礙、不孕症、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妊娠劇吐、胎位異常、異位妊娠、胎兒宮內生長遲緩、羊水過多、產後尿瀦留、產後宮縮無力、產後宮縮痛、產後缺乳、更年期綜合症、閉經溢乳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盆腔瘀血綜合症、乳腺增生症、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發育不良、巨乳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及卵巢腫瘤、葡萄胎、畸胎瘤等。

婦科學發展史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逐漸建立和充實起來的。醫學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為此,我們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大歷史階段進行闡述。

夏商周

(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我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就已經發現了一些藥物,積累了初步的醫療經驗。到了夏、商、周時代,中醫婦產科學已有了萌芽,主要有關於難產、種子和胎教理論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和《史記·夏本記》都有關於難產的記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成書的《詩經》中載葯50餘種,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婦產科用藥。
《列女傳》說:“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論的雛形。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隨著歷史的前進,醫學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醫家,如醫和、醫緩、扁鵲等,特別是扁鵲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稱為“帶下醫”。這一時期婦產科理論進展主要是難產、優生學胚胎學的相關理論。《內經》的出現,提出了婦科相關理論。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的繁殖。在胚胎學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懷胎十月的記載。
戰國時代成書的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內經》,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婦女的解剖、月經生理、妊娠診斷等基本理論,還初步論述了一些婦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來、帶下、不孕、腸覃、石瘕等。《內經》還記載了第一個治療血枯經閉、調經種子藥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內經》的理論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婦人嬰兒方》(公元前26年),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自稱撰用《胎臚葯錄》,《隋志》記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現存的只有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他發明了麻沸散、創傷葯(神膏),並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地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

魏晉南北朝

(公元220-公元618年)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的發展。晉,王叔和著成的《脈經》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稍晚,南齊褚澄著《褚氏遺書》1卷(10篇),其中從攝生角度提出了節育及晚婚的主張。南齊徐文伯著有專書《療婦人瘕》,並曾針刺引產成功。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明確指出懷胎十月養生和調攝的注意事項。

隋代

隋代,在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67門,1730個證候,書中有婦人病8卷,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唐代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太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自晉至唐臨床醫學日益興盛,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兼長內、婦、兒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書於公元652年,全書凡30卷,有婦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昝殷著的《產寶》,成書於公元852~-856年,全書3卷41門,260餘方,每門前有短論,後有附方,對後來產科發展有一定指導作用。

宋代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楊子建著《十產論》,成書於公元1098年,“十產”包括正產、傷產、橫產、倒產、偏產等,並對各種異常胎位和助產方法作了敘述,對產科的貢獻較大。
朱端章著《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產科的各家淪著,明標出處,並附有新生兒護理和治療。齊仲甫著《女科百問》,成書於公元1220年,全書凡2卷,將婦產科病歸納為100個問題,逐一解答,並附理法方葯。
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於公元1237年著成該書,全書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產後8門,《婦人大全良方》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此外,還有數部婦產科專著。總之,中醫婦產科學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發展。

金元時代

(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一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闊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學術思想。同時該書《婦人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了規律性闡述。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成書於公元1228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李呆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應用補脾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李呆著《蘭室秘藏》,成書於公元1276年,該書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
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在理論上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另外,朱震亨著《格致餘論》,成書於公元1347年,該書《受胎論》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明代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代的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設13科,據《明史·百官志》記載有婦人科。此期婦科專著較多。薛己著《薛氏醫案》,成書於公元1528-1544年,即醫案16種,凡28卷,大旨以命門真陰真陽立論,對婦科理論也有重要影響。萬全著《廣嗣紀要}、《婦人秘科》,成書於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證治準繩·女科》,成書於公元1602-1607年,其中對婦科疾病的治療論述甚詳。武之望著《濟陰綱目》,成書於公元1620年,書中廣集別說,細列綱目,資料較全,但少有己見。李明珍著《本草綱目》,成書於公元1578年,並著《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其對月經理論和奇經八脈的論述,對中醫月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趙養葵著《邯鄲遺稿》,為其晚年作品,趙氏獨重命門學說,在《邯鄲遺稿》中又有發揮。張介賓著《景岳全書》,成書於公元1624年,全書凡64卷,有《婦人規》3卷,強調陽氣陰精互為生化,形成了全面溫補的一派,這對婦科理論發展有重要意義。樓英著的《醫學綱目》、李梃著的《醫學入門》、龔信著的《古今醫鑒》等,對婦科疾病也有精闢論述。
此期,中醫學對腎及命門學說的研究和闡發,從理論上給婦產科以重大影響,但未能引起婦產科臨床的廣泛重視。婦產科著述雖多,而大多數著述局限於對前人論述的整理。

清代

(公元1636-公元1949年)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後人輯錄而成,書中辨證以肝、脾、腎三臟立論,論述平正扼要,理法嚴謹,方葯簡效,更有獨到見解,影響久遠。蕭賡六著《女科經綸》,成書於公元1684年,內容較豐富,間有己見。亟齋居士著《達生篇》1卷,成書於公元1715年,論胎前、臨產、產後調護之法,難產救治之方,平易淺近,盡人能曉。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成書於公元1742年,此書由國家組織編寫,內有《婦科心法要訣》,集清前的婦產科大成,理法嚴謹,體例規範,通俗廣傳,成為醫者必讀的參考書。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全書計2卷,最為晚出,而頗多新說。其他著作,如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範》、葉天士的《葉天土女科》、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等;專論胎產的有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等。
民國時期對婦科貢獻比較大的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於公元1918年。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成書於公元1933年,書中所倡肝腎學說,多是自識心得,切要發明,曾作教本而廣泛流傳。
總之,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現代

(公元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理論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六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同時,出現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的《腎的研究》,其中有關於“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病的治療法則與病理機制的探討”及“妊娠中毒症中醫辨證分類及其治療法則的探討”;60年代,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1978年江西省婦女保健院的“中藥藥物錐切治療早期宮頸癌”以及針灸糾正胎位、防治難產等,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途徑。
以上所述,僅列舉了中醫婦科學發展的簡要史料,以供學習參考使用。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必須對中醫婦科學進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作者簡介


劉敏如,女,193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62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全國中醫婦科專業委員會榮譽主委、“巾幗建功”全國教育系統標兵、“巾幗建功”英模、四川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首屆名中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第8、9屆全國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務委員、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兼)、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中醫藥學會婦科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科協常委、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婦科學學術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大學中醫學院中醫藥學術顧問。
長於中醫婦科,2002年應香港人才輸入計劃於香港東華三院--香港大學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工作。開展了中藥補腎對生殖軸調節的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公開發表科研論文數十篇。主編大型論著4部,副主編5部,點校古醫籍1部,主審教材2部。其中,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參考叢書‧中醫婦產科學》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中醫婦科學》獲省局二等獎。指導培養碩博士研究生21名(碩士12名,博士9名)。多次應邀於不同國家講學。作為科研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國家級、省級、廳局級科研課題9項,2006年8月在美國學術交流“補腎氣法與HRT對照研究”受到學術界關注。獲國家星火博覽金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中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省中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3項。作為課題負責人的3項科研成果已開發為產品投放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目前在香港獲批“補腎中藥復方對女性更年期骨量影響”的研究正在進行。
她在醫療中對婦科疑難重症的治療,如氣陰雙補治療婦科出血,通補兼治重症痛經,補腎通絡論治不孕,補瀉兼施、內外同治外陰白色病損,五臟並治經斷前後諸證,一方多用治療婦科濕熱症等,組方用藥具有特色。擅長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閉經、圍絕經期相關病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不孕、外陰白色病損、盆腔炎、婦科腫瘤等。

作品目錄


總論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婦科學的定義範疇
第二節 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歷代婦產科主要著作簡介
第二章 女性解剖與生理特點
第一節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第二節 月經生理
一、月經的生理現象
二、月經產生的機理及其調節
三、月經周期中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
四、有關月經周期調節的學說
第三節 帶下生理
一、帶下的生理現象
二、帶下產生的機理及其周期性變化
第四節 妊娠與產育
一、受孕機理
二、妊娠的生理現象
三、臨床的生理現象
四、新產後及哺乳期的生理特點
第三章 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
第一節 婦科疾病的病因
一、寒、熱、濕邪
二、內傷七情
三、生活因素
四、體質因素
五、瘀血與痰飲因素
第二節 婦科疾病的病機
一、臟腑功能失常
二、氣血失調
三、沖任督帶、子宮、胞脈、胞絡損傷
第四章 婦科疾病的診法與辨證概要
第一節 婦科疾病的診法
一、問診
二、望診
三、聞診
四、切診
第二節 婦科疾病的辨證要點
一、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的辨證要點
二、臟腑辨證要點
三、氣血辨證要點
第五章 婦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節 內治法
一、滋腎補腎
二、舒肝養肝
三、健脾和胃
四、補益氣血
五、活血化瘀
六、理氣行滯
七、清熱涼血
九、利濕除痰
十、解毒殺蟲
十、調理奇經
十二、中藥周期療法
第二節 外治法
一、外陰熏洗
二、陰道沖洗
三、陰道納葯
四、宮腔注入
五、肛門導入
六、外敷
七、熱熨
八、藥物離子導入
九、針灸
第三節 心理治療第四節 飲食調治
第六章 婦科疾病的預防與婦女保健
各論篇
第七章 月經病第八章 帶下病
第九章 妊娠病第十章 產後病
第十一章 乳房疾病第十二章 前陰疾病
第十三章 婦科雜病
附篇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第十五章 女性生殖系統生理
第十六章 妊娠生理第十七章 婦科檢查及常用特殊檢查
第十八章 臨床常見西醫婦科疾病第十九章 計劃生育
方劑彙編主要參考書目
中醫婦科學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