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眩暈
耳眩暈
耳眩暈,中醫病名。是因耳竅功能失調引起的眩暈,其臨床特點是:眩暈突然發作,自覺天旋地轉,站立不穩,但神志清楚,多伴有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等癥狀,屬中醫傳統所論“眩暈”的範疇,是“眩暈”中的一種特殊證候。是指因邪犯耳竅,或臟腑虛弱,耳竅失養,或痰濁水濕泛溢耳竅所致的以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噁心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耳部疾病。
病醫指梅尼埃病。
邪犯耳竅,臟腑虛弱,耳竅養,痰濁濕泛溢耳竅致。
1、風邪外襲,上擾清竅
風性主動,善行而數變,若因氣候突變,或起居失常,風邪外襲,引動內風,上擾清竅,則可致耳平衡失司,發為眩暈。
2、痰濁中阻,蒙閉清竅
3、氣血瘀滯,閉塞耳竅
跌仆墜落,頭顱外傷,血溢脈外,氣滯血瘀,或病久氣虛血瘀,或痰瘀交阻,致腦絡痹阻,耳竅閉塞,氣血不能榮養清竅,故眩暈時作。
4、肝陽上亢,擾亂清竅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主升發,主疏泄,賴腎精以充養,若情志不遂,易致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陰暗耗,陰不制陽,風陽上擾清竅,則眩暈;若素體陰虛,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擾亂清竅,亦可致眩暈。
5、腎精虧虛,髓海不足
腎主藏精而生髓,腦為髓之海。若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或房勞過度,耗傷腎精,則腎精虧損,髓海空虛,不能濡養清竅,而發為眩暈。若腎陽虧虛,不能溫化水濕,寒水內停,上泛清竅,亦可發為眩暈。
6、氣血不足,耳竅失養
若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後,虛而不復,或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之源不足,且升降失常,清陽不升,而致上部氣血不足,清竅失養,而發為眩暈。
1、突發性眩暈,伴耳鳴、耳聾、耳悶。常以耳鳴為先兆,隨之耳聾、眩暈。眩暈多為旋轉性,動則更甚,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或血壓下降,但神志清楚。
2、上述癥狀呈陣發性發作,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突然消失或逐漸減輕。可一日發作數次或數年乃至終身發作一次。間隙期一般無癥狀或有聽力障礙,多次發作后,間歇期耳聾逐次加重。
3、鼓膜正常。
4、有時可查見自發性眼震,呈水平型,方向不定。
5、聽力檢查呈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典型者為上升型曲線,多為一側性。重振試驗陽性,聲反射有重振現象。
6、前庭功能檢查,早期反應正常或敏感,反覆發作后則反應降低,可出現向對側的優勢偏向。
7、發作時甘油試驗陽性。
1、膿耳眩暈症(迷路炎):有急性膿耳或慢性膿耳急性發作病史,伴頭痛,耳內溢膿等症,眩暈開始較輕,可隨病情變化而迅速加劇。
2、葯聾(藥物中毒性聾):多在使用耳毒性藥物后出現眩暈,常伴有口唇發麻等症,眩暈為不穩感,耳聾為雙側性,早期即有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減退,無反覆發作。
3、風眩:眩暈持續時間長,非發作性,血壓增高,無耳聾。
4、血(脈)厥:眩暈的發作常與特定的體位有關,甚者出現昏倒,無耳鳴耳聾。
1、自發性眼震:眩暈發作時可見自發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轉型眼球震顫,快相向病側或健側,發作過後眼震逐漸消失。
2、外耳道及鼓膜檢查:多無異常發現。
3、聽力檢查:反覆進行聽力學檢查,部分患者可顯示波動性感音性聽力減退,即眩暈發作期聽力減退,間歇期聽力好轉,但聽力檢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
4、前庭功能檢查:初次發作者,可顯示病側前庭功能亢進,或有向病側的優勢偏向;多次發作者,則病側前庭功能減退甚至消失,或有向健側的優勢偏向。部分患者雖有多次發作,前庭功能可正常。
本病在眩暈發作期以實證為多見,如風邪外襲、痰濁中阻、肝陽上擾等,亦可見於虛中夾實,如寒水上泛等;在發作間歇期以虛證為多見,如髓海不足、上氣不足等。臨床上應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一)風邪外襲,上擾耳竅
癥狀:突發眩暈,如坐舟車,噁心嘔吐;可伴有發熱惡風,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邪,清利頭目。
方葯:桑菊飲加減。
(二)痰濁中阻,蒙閉清竅
治法:燥濕健脾,滌痰息風。
方葯: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三)氣血瘀滯,閉塞耳竅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活絡。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
(四)肝陽上亢,擾亂清竅
治法:平肝息風,滋陰潛陽。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
(五)腎精虧虛,髓海不足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方葯:杞菊地黃丸加味。
(六)氣血不足,耳竅失養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安神。
方葯:歸脾湯加減。
2、耳針:可選腎、肝、脾、內耳、神門、額、心、胃、枕、皮質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以膠布貼壓在以上穴位上,不時按壓該穴位以加強刺激。
3、頭皮針:取雙側暈聽區針刺,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
耳眩暈屬難治性疾病之一,相當一部分患者經過治療,眩暈可得到緩解,但容易複發,多次發作后,可遺留頑固性的耳鳴及不可逆性耳聾,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治療后很少再發作。
1、本病雖癥狀嚴重,但不會危及生命,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鼓勵患者加強鍛煉,注意勞逸結合。
2、發作期間,患者應卧床休息,注意起立時因突然眩暈而跌倒。癥狀緩解后儘早逐漸下床活動。
3、卧室應保持安靜,減少噪音,光線宜暗,空氣要流通。
4、宜低鹽飲食,禁煙、酒、咖啡及濃茶。
5、避免過度疲勞,情志開朗,生活規律,減少複發。
1、《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
2、《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3、《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
4、《丹溪心法·卷四》:“頭眩,痰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葯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濕痰者多宜二陳湯,火者加酒芩,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夾氣葯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
5、《景岳全書·卷十七》:“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在丹溪則曰無痰不能作眩,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他葯。余則曰,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
6、《證治匯補·卷之四》:“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