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精石
玄精石
玄精石
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緻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
藥名:玄精石。
漢語拼音:xuan jing shi。
英文名:Gypsum, Selenit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
功效分類:養陰葯;清熱葯。
科屬分類:鈣化合物類。
別名:太陰玄精、太陰玄精石、太乙玄精石、陰精石、玄英石、龜背玄精石。
性味:咸;寒。
歸經:腎經;脾經;胃經。
主治:陽盛陰虛;壯熱煩渴;頭風腦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腫痛;頭瘡;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生態環境: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岩中。
資源分佈: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的晶體。
採收儲藏:全年可采,除去泥土、雜石。
炮製方法:洗凈泥土,曬乾,用時打碎。
脾胃虛寒者忌服。
1、傷寒,頭痛壯熱,四肢不利。用玄精石、硝石、硫磺、各一兩,硇砂二兩,共研細,裝地瓷罐里,密封。周圍用火烘半天,葯色變青紫時即停火。冷后取葯以冷水拌勻,放入原罐中陰乾。埋在地下半月。最後取出再研細,加麵糊成丸子,如雞頭大。病入先洗一個熱水澡,然後研碎一丸,艾湯送下。蒙被而卧,汗出見效。此方名“正陽丹”。
2、治肺經伏熱,夜卧咳嗽:天南星(白礬水煮軟,切,焙)半兩,太陰玄精石二兩(研),甘草(炙,銼)半兩,貝母(去心)一兩,不灰木一兩半。上五味,研搗極細。每服半錢匕,煎生薑、烏梅湯調下,食后夜卧服。(五粉散)
4、目赤澀痛。用玄精石半兩、炎黃一兩:共研細。點眼。
6、治手、足心煩熱,壅悶,咽喉腫痛:真珠末一錢匕,太陰玄精石(煅赤,研末)四兩,不灰木(用牛糞燒亦,取末)四兩。上三味,同研勻細,用糯米粥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後用生地黃汁、粟米泔研化下,日二。(真珠丸)
1、治傷寒三日,頭痛壯熱,四肢不利:太陰玄精二兩,消石二兩,硫黃二兩,硇砂一兩。上都細研入瓷瓶子中,固濟,以火於瓶子周一寸熁之,約近半日,候藥膏紫色,住火,待冷即出,用臘月雪水,拌令勻濕,入瓷罐中,堂屋后北陰下,陰乾,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細研,以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先用熱水浴后,以艾湯研下一丸,以衣蓋汗出為度。(《聖惠方》正陽丸)
2、治營衛不交養,心腎不升降,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硝石一兩(同硫黃並為細末,入定鍋內,以微火微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飛)、五靈脂(水澄去沙石,日干)、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兩。舶上硫黃(用透明不夾砂石者)一兩。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細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葯末拌勻,以好滴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甚者五十粒,小兒三、五粒,新生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利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飲送下。老人伏暑迷悶,紫蘇湯下。婦人產後血逆上搶悶絕,並惡露不止及赤白帶下,並用醋湯下。(《局方》來複丹)
4、治休息痢久不差,面色青黃,四肢逆冷,不思飲食:太陰玄精二兩,白礬半斤,黃丹二兩,青鹽半兩。上藥細研,入生鐵銚子內,燒白礬汁盡為度,后以不蚛皂莢三挺,存性燒熱,都研為末,用糯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玄精丸)
1、《綱目》:玄精石,與鹽同性,其氣寒而不溫,其味甘咸而降。同硫黃、硝石,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鐵瓮申先生來複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硫之熱也。《開寶本草》言其性溫,誤矣。
3、《本草匯言》:玄精石,成氏之消熱痰,《開寶》之化積聚,《普濟》之去目翳,《千金》止頭風頭痛者,皆本於結熱為病之取用焉。倘屬陽虛胃寒之疾,自當迴避。如寇氏方之治陰證,四肢逆冷,狂言煩渴者,此指熱邪傳陰之證也。設屬直中,安敢言此乎!
8、《得配本草》:湯火傷,調油敷,已破者干摻。
性狀鑒別
本品呈六邊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邊薄中厚,即習稱“龜背狀”。長0.3-3.5cm,寬0.25-1.5cm。灰白色、灰綠色或淡黃白色。對光觀察半透明,通常中間包裹著青黑色或土黃色砂粒。光澤暗淡,質較硬而脆,易縱裂開,呈條狀,裂開面具玻璃樣光澤。氣微,味微咸。火中燒之能解體,層層剝落為片狀,呈瓷白色,有的雜有黑白小點。以龜背狀、色青白、無雜質者為佳。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折射率Np=1.521;Nm=1.528;Ng=1.530;低負突起;常見到一組解理。干涉色為Ⅰ級灰至黃白色;負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光軸角58°。有的含砂粒,成分主要是石英、長石、岩屑等,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稀疏狀散布在其中。
中藥化學鑒定